百科知识 羊消化道线虫病相关防治技术

羊消化道线虫病相关防治技术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各种消化道线虫引起疾病的情况大致相似,其中捻转血矛线虫、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等危害严重。

羊消化道线虫病相关防治技术

一、羊消化道线虫病

寄生于羊消化道的线虫的种类有很多,各种消化道线虫在羊体内往往混合感染,对羊群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如胃肠炎、消化机能障碍、消瘦、贫血等,是每年春乏季节造成羊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种消化道线虫引起疾病的情况大致相似,其中捻转血矛线虫、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等危害严重。该病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尤其在西北、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广大牧区更为普遍,常给养羊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一)病原

1.捻转血矛线虫 寄生于第四胃,偶见于小肠。在第四胃中属于大型线虫。虫体因吸血而呈淡红色。颈乳突显著,呈锥形,伸向后侧方。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个矛状小齿。雄虫长15~19毫米,交合伞有由细长的肋支持着的长的侧叶和偏于左侧的一个由倒“Y”形背肋支持着的小背叶。交合刺较短而粗,末端有小钩。雌虫长27~30毫米,因白色的生殖器官和红色的消化器官相互缠绕,形成了红白相间如麻花状的外观,故称捻转血矛线虫,亦称捻转胃虫。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有一显著的瓣状阴门盖。虫卵(75~95)微米×(40~50)微米,无色,壳薄,新鲜虫卵内含有13~32个卵黄细胞

2.仰口线虫 寄生于小肠。虫体乳白色或淡红色,较为粗大,头端向背面弯曲,故有钩虫之称。口囊底部的背侧生有一个大背齿,背沟由此穿出;底部腹侧有1对小的亚腹侧齿。雄虫长12.5~17.0毫米,交合伞发达;外背肋不对称,右外背肋比左外背肋长,由背肋的基部伸出;左外背肋由背肋的中部伸出;有一对交合刺,等长。雌虫长15.5~21.0毫米,尾端钝圆,阴门位于体后部,尾端尖细。虫卵大小为(79~97)微米×(47~50)微米,两端钝圆,两侧平直,卵黄细胞大而数少,内含暗色颗粒。

3.食道口线虫 又称结节虫,寄生于大肠。虫体较大,呈乳白色。头端尖细,口囊不发达,呈小而浅的圆筒形,其外周为一显著的口领,口缘有叶冠。某些种类其前部的表皮膨大形成头泡,有或无侧翼膜。雄虫长12~16毫米,交合伞发达,有2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长15~22毫米,阴门位于肛门附近前方,排卵器发达,呈肾形。虫卵较大,(73~90)微米×(34~45)微米。

4.毛尾线虫 寄生于盲肠,成虫长20~80毫米,呈乳白色。前端细长,毛发状,包埋在盲肠肠黏膜内,后部粗短,游离于肠腔中,虫体粗细过度突然,形状呈鞭子样,故俗称鞭虫。雄虫尾部卷曲,交合刺1根,具鞘;雌虫尾直,后端钝圆,阴门位于粗细交界处。虫卵腰鼓形,黄褐色,两端具塞,处单细胞期。

5.奥斯特线虫 寄生于第四胃。虫体棕褐色,也称棕色胃虫,体长通常小于14毫米。雄虫有生殖锥和生殖前锥,交合刺短,末端分二叉或三叉,其特征是种间鉴别的依据。成熟雌虫尾端常有环纹,虫卵系典型的圆线虫类虫卵,常具阴门盖。成虫见于反刍兽皱胃黏膜上,幼虫见于胃腺内。

6.细颈线虫 寄生于小肠和第四胃,为小肠内中等大小的虫体。虫体壁薄,在常水中易破裂。细颈属线虫种间大小差异大,最大的种体长可达25毫米,交合刺末端形状是种间鉴别的重要依据。头前端角皮有横纹,多数也可能形成头泡,口囊内有一不明显的三角形背齿,颈部常弯曲,交合伞侧叶大,前后腹肋平行,一般中后侧肋也相互平行;背肋为完全独立的两枝。交合刺细长,远端融合,包在一共同的薄膜内。雌虫尾端有一小刺,阴门位于体后部。虫卵大,系典型圆线虫卵的两倍,新鲜虫卵内含8个卵黄细胞,易与其他线虫卵区别。

7.毛圆线虫 寄生于小肠,也可见于第四胃和胰脏。小型毛发状虫体,头端偏细,尾端偏粗,体长不足7毫米,无头泡,口囊不明显。本属一个重要特征是在食道区有明显凹陷的排泄孔。交合刺短、扭曲,通常末端尖。雌虫尾短,锥状。毛圆属线虫较易与类圆属线虫和古柏属等较小型虫种混淆。

8.古柏线虫 寄生于小肠,偶见于胰脏和第四胃。虫体呈红色或淡黄色,体长小于9毫米。主要特征是有小的头泡,且食道区角皮有横纹;口囊很小;交合刺短粗,末端钝;生殖锥和交合伞均发达,前腹肋比后腹肋细小,后侧肋比另两个侧肋细,背肋分叉为“U”字形。此属线虫易与毛圆属和类圆属线虫相混淆,大小与寄生部位均相同。

9.马歇尔线虫 寄生于第四胃,和奥斯特属线虫的形态相似,但虫体较大。雄虫长10~15毫米,交合刺分成三枝,末端均尖。雌虫长12~20毫米,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虫卵很大,与细颈线虫的一样同为圆线虫类虫卵中最大者。但卵细胞色较淡较小密集。本属虫种的鉴别主要依据交合刺和背肋的分枝情况。

10.夏伯特线虫 也称阔口线虫,寄生于大肠。虫体大小近似食道口线虫,虫体前端有半球形的大口囊,底部无齿,口孔由两圈小叶冠围绕。雄虫交合伞发达,交合刺一对,等长,较细。雌虫阴门靠近肛门。

(二)生活

羊的各种消化道线虫均系土源性发育,即在其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羊只感染是由于吞食了被虫卵所污染的饲草、饲料及饮水所致。

上述各种线虫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绝大部分种类线虫的虫卵首先孵化出第一期幼虫,经过两次蜕化后发育成具有感染宿主能力的第三期幼虫。毛尾线虫的感染性幼虫是在虫卵内发育而成,并不孵化出来,在外界仅以感染性虫卵的形式存在。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如食入了线虫的感染性幼虫或感染性虫卵即被感染。仰口线虫的感染性幼虫除能经口感染外,还能直接钻入皮肤感染,感染后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肺脏,再由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进行第三次蜕化发育为第四期幼虫,然后幼虫上行到支气管、气管、咽,返回小肠。病原进入羊体内后通常在它们各自的特定寄生部位再经两次蜕化,发育成为第五期幼虫,并逐渐发育为成虫。食道口线虫的感染性幼虫需钻入大结肠和小结肠的固有层深处形成包囊(结节),幼虫在包囊内发育成第四期幼虫后从结节内返回肠腔,再蜕化发育为成虫。

(三)流行特点

捻转血矛线虫比其他毛圆科线虫产卵多。毛圆科各属虫体第三期幼虫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捻转血矛线虫第三期幼虫在干燥环境中可生存一年半。毛圆属线虫的第三期幼虫在潮湿的土壤中可存活3~4个月,且耐低温,可在牧地上越冬,越冬的数量足以使动物春季感染发病,但对高温、干燥比较敏感。奥斯特线虫的第三期幼虫比捻转血矛线虫的第三期幼虫耐寒,高寒地区,奥斯特线虫病发生较多。

牛、羊粪和土壤是幼虫的隐蔽场所。感染性幼虫有背地性和向光性反应,在温度、湿度和光照适宜时,幼虫就从牛、羊粪或土壤中爬到草上,环境不利时,又回到土壤中隐蔽,幼虫受土壤的庇护,得以延长其生活时间,故牧草受幼虫污染,土壤为其来源。

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羊消化道线虫有明显的春季高潮,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当年春季感染,许多种类如捻转血矛线虫、毛圆线虫、奥斯特线虫、马歇尔线虫等的感染性幼虫可以越冬,一旦羊由舍饲转到牧场上,就会被大量感染;二是胃肠黏膜内受阻型幼虫是春季高潮的主要原因,每年夏秋季节,羊的营养好,抵抗力强,体内消化道线虫的幼虫发育受阻。冬末春初,天气寒冷,如果草料不足,营养缺乏,羊的抵抗力明显下降,给幼虫的发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胃、小肠黏膜内的幼虫慢慢活跃起来,春天时(4~5月份),消化道线虫成虫达到高峰。也就是说,冬季幼虫高潮是春季高潮的来源,可以造成羊的大批死亡。(www.daowen.com)

仰口线虫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在比较潮湿的草场放牧羊流行更严重。虫卵和幼虫在外界环境中的发育与温度、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最适宜的是潮湿的环境和14~31℃的温度,温度低于8℃,幼虫不能发育,35~38℃时,仅能发育成一期幼虫,感染性幼虫在夏季牧场上可以存活2~3个月,在春、秋季生活时间较长,严寒的冬季气候对幼虫有杀灭作用。羊可以对仰口线虫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产生免疫后,粪便中的虫卵数减少,即使放牧于严重污染的牧场,虫卵数亦不增高。

食道口线虫虫卵在相对湿度48%~50%,平均温度为11~12℃时,可生存60天以上,在低于9℃时,虫卵不能发育。第一、二期幼虫对干燥敏感,极易死亡。第三期幼虫有鞘,抵抗力较强,在适宜条件下可存活几个月,但冰冻可使之致死。温度在35℃以上时,所有的幼虫均迅速死亡。感染性幼虫适宜于潮湿的环境,尤其是在有露水或小雨时,幼虫便爬到青草上。因此,羊的感染主要发生在春、秋季,且主要侵害羔羊。夏伯特线虫卵和感染性幼虫对外界外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虫卵在-8℃~-12℃时,可长期存活,感染性幼虫在-23℃的荫蔽处,可长期耐干燥;外界条件适宜时,可存活一年以上。虫卵和感染性幼虫均能在低温下长期生存是造成该病在我国北方严重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1岁以内的羔羊最易感染,发病较重,成年羊的抵抗力较强,发病较轻。

毛首线虫病遍布全国各地,夏、秋季感染较多。虫卵卵壳厚,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自然状态下可存活5年。虫卵在20%的石灰水中1小时死亡,在3%石炭酸溶液中经3小时死亡。羔羊寄生较多,发病较严重。

(四)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 病羊感染各种消化道线虫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消化紊乱,胃肠道发炎,腹泻,粪便带血,消瘦,眼结膜苍白,贫血。严重病例下颌间隙水肿,羔羊发育受阻。少数病例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心音减弱,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如后躯无力或麻痹,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最终病羊可因身体极度衰竭而死亡。

2.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消化道各部位有数量不等的相应线虫寄生。尸体消瘦,贫血,内脏显著苍白,胸、腹腔内有淡黄色渗出液,大网膜、肠系膜胶样浸润,肝、脾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变性,皱胃黏膜水肿,有时可见虫咬的痕迹和针尖大到粟粒大的小结节,小肠和盲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大肠可见黄色小点状的结节或化脓性结节以及肠壁上遗留下的一些瘢痕性斑点。当大肠上的虫卵结节向腹膜面破溃时,可引发腹膜炎和泛发性黏连;向肠腔内破溃时,则可引起溃疡性和化脓性肠炎。

3.实验室检查 通常对症状可疑的羊应进行粪便虫卵检查。常用的方法为饱和盐水漂浮法。其方法是:取可疑粪便5~10克,加入10~20倍饱和盐水混匀,通过60目网筛过滤,滤液静置15~20分钟,用载玻片蘸取液面并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镜检。也可用直接涂片法镜检虫卵。镜检时,各种线虫虫卵一般不易区分,因为各线虫病的防治方法基本相同,一般情况下也无必要对线虫虫卵的种类加以鉴别。粪检时,羊每克粪便中含1 000个虫卵时即应驱虫,羔羊每克粪便中含2 000~6 000个虫卵则被认为是重感染。死后剖检诊断,可通过对虫体的鉴别,进一步确定病原种类。

(五)防治措施

1.治疗 可选用下列药物:

(1)丙硫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一次口服。

(2)左旋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6~10毫克,混饲喂给或做皮下、肌肉注射。奶羊的休药期不得少于3天。

(3)伊维菌素(害获灭)或阿维菌素 按每千克体重0.2毫克,一次口服或皮下注射。

(4)甲苯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一次口服。

(5)硫化二苯胺 按每千克体重600毫克,用面汤做成悬浮液,灌服。

(6)磺苯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灌服。

(7)硫苯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6~8毫克,灌服。

(8)丙氧苯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5~15毫克,灌服。

2.预防 要根据当地的流行病学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尤其在冬春季节应合理地补充精料和矿物质,提高羊体自身的抵抗力。注意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羊应饮用干净的流动水或井水,尽可能避免吃露水草和在低湿处放牧,放牧的羊群尽可能避开潮湿地带,尽量避开幼虫活跃的时间,以减少感染机会。第二,应进行计划性驱虫。给全群羊计划性驱虫,传统的方法是在春、秋季各进行一次。但针对北方牧区的冬季幼虫高潮,在每年的春节前后驱虫一次,可以有效地防止“春季高潮”(成虫高潮)的到来,避免春乏的大批死亡,减少重大的经济损失。第三,在流行区的流行季节,通过粪便检查经常检测羊群的荷虫情况,防治结合,减少感染源,同时应对计划性或治疗性驱虫后的粪便集中管理,采用生物热发酵的方法杀死其中的病原(虫卵和幼虫),以免污染环境。第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划地轮牧或不同种畜间进行轮牧等,以减少羊感染机会。第五,可以进行免疫预防,利用X射线紫外线等,将幼虫致弱后接种羊,在国外已获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