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常见羊病防治技术:痒病病原体灭活方法及检测

常见羊病防治技术:痒病病原体灭活方法及检测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病原痒病的病原体为朊病毒或称蛋白侵染因子,不含核酸。5摩/升氢氧化钠、90%苯酚、5%次氯酸钠、碘酊、1%十二烷基磺酸钠和68摩/升尿素等对痒病病原体有很强的灭活作用。确诊通常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异常朊病毒蛋白的免疫学检测、痒病相关纤维检查等实验室检验。

常见羊病防治技术:痒病病原体灭活方法及检测

三十三、痒病

痒病又称慢性传染性脑炎、驴跑病、瘙痒病、震颤病、摩擦病或摇摆病,是由痒病朊病毒引起的成年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慢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潜伏期长、剧痒、运动失调、肌肉震颤、衰弱和瘫痪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度发痒,进行性的运动失调、衰弱和麻痹。通常都经过数月而死亡,因此很少见于18个月以下的羊只。

(一)病原

痒病的病原体为朊病毒或称蛋白侵染因子,不含核酸。该病毒可人工感染多种实验动物,动物机体感染后不发热,不产生炎症,无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该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抵抗力强。紫外线照射、离子辐射以及热处理均不能使朊病毒完全灭活,在37℃经20%甲醛溶液处理18小时、0.35%甲醛溶液处理3个月不完全灭活,也不被多种核酸酶(DNA酶和RNA酶)灭活。感染脑组织在4℃条件下经12.5%戊二醛或19%过氧乙酸作用16小时也不完全灭活。在20℃条件下置于无水乙醇内2周仍具有感染性。5摩/升氢氧化钠、90%苯酚、5%次氯酸钠、碘酊、1%十二烷基磺酸钠和68摩/升尿素等对痒病病原体有很强的灭活作用。

(二)流行特点

本病在成年羊呈散发性。2~4岁绵羊发病,不分品种和性别。本病的天然传染途径尚未完全确定。多数人认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且已证明可以通过先天传染,由公羊或母羊传给后代。易感性羊群一旦引进此病,发病率可高达20%。本病虽然发病率低(10%左右),但病畜可能全部死亡。

(三)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 该病的发展为隐性,潜伏期为18~42个月。症状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的,初期症状为不安、兴奋、震颤及磨牙,但如不仔细观察,不容易发现。最特殊的症状是瘙痒;病羊在硬物上摩擦身体,或用后蹄搔痒。当用手抓其背部时,表现摇尾和缩动唇部。由于不断摩擦、蹄搔和口咬的结果,引起胁腹部及后躯发生脱毛,造成羊毛的大量损失。有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病初食欲良好,体温正常。随着发痒变为剧烈,可使进食和反刍受到破坏。由于疾病的发展,神经症状加重,行动的不协调现象逐渐增强。当走动时,病羊四肢高抬,步伐很快。当前腿快行时,后腿常一起运动。最后消瘦衰弱,以致卧地不起,终归死亡。但在实验病例亦有恢复健康的。病程为6周到8个月,甚至更长,病期内有食欲,但体重降低,孕羊可流产。(www.daowen.com)

2.病理变化 除见尸体消瘦、被毛脱落以及皮肤损伤外,常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查,突出的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海绵样变性。自然感染的病羊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空泡变性和星状胶质细胞肥大增生为特征,病变通常是非炎症性的,且两侧对称。大量的神经元发生空泡化,胞质内出现一个或多个空泡,呈圆形或卵圆形,界线明显,胞核常被挤压于一侧甚至消失。神经元空泡化主要见于延髓、脑桥、中脑和脊髓。星状细胞肥大增生为弥漫性或局灶性,多见于脑干的灰质和小脑皮质内。大脑皮质常无明显的变化。

3.实验室诊断 痒病的临床症状具有特异性,结合流行病学分析(如由疫区购进种羊或患病动物父母代有痒病病史等),一般可作出诊断。确诊通常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异常朊病毒蛋白(PrPsc)的免疫学检测、痒病相关纤维(SAF)检查等实验室检验。必要时可做动物接种试验。

(四)防治措施

本病尚无有效疗法,主要是要做好预防。但因该病为隐性,且潜伏期很长,故普通检查和检疫无效。要有效地控制本病,必须采取以下各种坚决措施:

(1)对发病羊群进行屠杀、隔离、封锁、消毒等措施,并进行疫情监测。

(2)从病群引进羊只的羊群,在42个月以内应严格进行检疫,受染羊只及其后代坚决屠杀。

(3)从可疑地区或可疑羊群引进羊只的羊群,应该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连续施行42个月。因本病潜伏期较长,病情发展慢,一旦发生本病应当立即报告,由兽医主管部门组织扑杀,以消灭病源。本病也可传染到人,所以饲养员应特别注意。

(4)定期清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焚烧;5%~10%氢氧化钠溶液作用1小时;0.5%~1%次氯酸钠溶液作用2小时;浸入3%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煮沸10分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