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羊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是牛、羊和其他家畜以及人的一种非接触传染的慢性病。病的特征是头部、皮下及皮下淋巴结呈现有脓疡性的结缔组织肿胀,形成放线菌肿。
(一)病原
病原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此外还有化脓放线菌(原名化脓棒状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牛放线菌为不规则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分类上属放线菌属,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杆菌,有长成菌丝的倾向。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其中心菌体为紫色,周围辐射状菌丝为红色。本菌抵抗力微弱,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死。
林氏放线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的杆菌,分类上属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的多形态革兰氏阴性杆菌。本菌对外界环境条件抵抗力不强。
(二)流行特点
放线菌病的病原不仅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而且还寄生于动物口腔、咽部黏膜、扁桃体和皮肤等部位,因此,黏膜或皮肤上只要有破损,便可以感染。本病一般为散发性,很少呈流行性。牛与绵羊可以互相传染,在预防上必须重视。
(三)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 病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反刍停止,几乎不吃草料,仅舔食少量的混合精料,体温升高不明显,测量为39.9℃。触摸下颌部及面部的脓肿,有波动感且柔软,无热无痛。有的脓肿部被毛脱落,皮肤变薄,之后自然破溃形成瘘管,流出大量脓性分泌物。常见下颌肿大,肿胀发展缓慢,最初的症状是下唇和面部的其他部位增厚,经过几个月才在增厚的皮下组织中形成直径达5厘米左右、单个或多数的坚硬结节;有时皮肤化脓破溃形成瘘管。病羊不能采食,消瘦,衰弱,舌和咽部感染时,组织肿胀变硬,流涎,咀嚼困难;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
(四)防治措施
1.治疗
(1)碘剂治疗
①静脉注射10%碘化钠溶液,并经常给病变部位涂抹碘酒。碘化钠的用量为20~25毫升,每周1次,直到痊愈为止。由于侵害的是软组织,故静脉注射相当有效,在轻型病例往往2~3次即可治愈。
②内服碘化钾,每次1~1.5克,每天3次,制成水溶液服用,直到肿胀完全消失为止。(www.daowen.com)
③用碘化钾2克溶于1毫升蒸馏水中,再与5%碘酒2毫升混合,一次注射于患部。如果应用碘剂引起碘中毒,应立即停止治疗5~6天或减少用量。中毒的主要症状是流泪、流鼻、食欲消失及皮屑增多。
(2)手术治疗 对于较大的脓肿,用手术切开排脓,然后给伤口内塞入碘酒纱布,1~2天更换一次,直到伤口完全愈合为止。有时伤口快愈合时又逐渐肿大,这是因为施行手术后没有彻底用消毒液冲洗,病菌未完全杀灭,以致又重新复发。在这种情况下,可给肿胀部分注入1~3毫升复方碘溶液(用量根据肿胀大小决定)。注射以后病部会忽然肿大,但以后会逐渐缩小,达到治愈。
(3)对于脓肿小的病羊采用封闭疗法 用青霉素240万IU、链霉素200万IU、0.5%普鲁卡因5毫升,分3~5个点在脓肿周围分点注射,每天2次,连用4天;链霉素与碘化钾同时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4)中药治疗 当归15克,生地6克,蒲公英30克,二花12克,连翘6克,赤芍6克,川芎6克,瓜蒌6克,龙胆草12克,山枝6克,甘草10克,共研细末,煎水灌服,每日1剂,连用5日。
2.预防 主要是防止皮肤和黏膜发生损伤,避免喂粗糙草料,发现伤口要及时处理和治疗。
①注意清除发霉、变质的饲料。
②注意清除饲料中的尖锐物和芒刺。
③饲喂质地柔软的饲料或将饲料浸软后饲喂。
④发现皮肤和黏膜损伤及时进行处理。
⑤注意饲槽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⑥改善饲养条件,提高营养水平,增强羊的体质和抗病力。
⑦发现病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⑧及时淘汰老、弱、病、残及无治疗价值的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