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羊副结核病的常见防治技术及措施

羊副结核病的常见防治技术及措施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副结核分枝杆菌为一种短杆菌,无运动性,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在病料或培养基上常成丛排列。营养不良多见于冬、春枯草季节,病羊消瘦、衰弱;在早春抢青阶段,也会发生腹泻,但肠黏膜没有副结核病的皱褶变化。(四)防治措施羊副结核病无治疗价值。

羊副结核病的常见防治技术及措施

九、羊副结核病

副结核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牛、绵羊、山羊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间歇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

(一)病原

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分类上属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副结核分枝杆菌为一种短杆菌,无运动性,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在病料或培养基上常成丛排列。初次分离极为困难,革兰氏染色阳性,具有抗酸染色性,对外界环境及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污染的牧场、圈舍中可存活数月,对热及紫外线敏感,75%酒精或10%漂白粉能很快将其杀死。

(二)流行特点

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肠道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通过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家畜。幼龄羊的易感性较大,大多在幼龄时感染,经过很长的潜伏期,到成年时才出现临床症状,特别由于机体的抵抗力减弱,饲料中缺乏无机盐和维生素,容易发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三)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 病羊体重逐渐减轻,间断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稀粥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发病数月后,病羊消瘦、衰弱、脱毛、卧地,患病末期可发生肺炎,多数归于死亡。

2.病理变化 尸体常极度消瘦。病变局限于消化道,回肠、盲肠和结肠的肠黏膜整个增厚或局部增厚,形成皱褶,像大脑皮质的回纹状;肠系膜淋巴结坚硬,色苍白,肿大呈索状。

3.实验室诊断

(1)镜检 在病羊生前取疑似病羊的直肠刮取物或粪便(尽可能取带黏液处),经处理(粪便材料可加入4~5倍量的生理盐水,搅匀,纱布过滤后,取滤液3 000~4 000转/分离心30分钟,取沉淀物涂片)后抗酸染色镜检,发现有成丛的两端钝圆的小杆菌,具有抗酸染色性,即可确诊。(www.daowen.com)

(2)分离培养 可采用粪便培养及肠黏膜和淋巴结培养。粪便培养是一种价值高、可靠的检测带菌动物的方法,可将粪便经稀释、离心取其沉淀物接种于丹钦氏培养基或改良小川氏培养基上,在培养基中加入同源性分枝杆菌浸液可缩短培养时间,提高菌数。肠黏膜和淋巴结培养可用于有临床症状的病羊或病死羊。可刮取直肠黏膜或尸体回肠末端与附近肠系膜淋巴结,做成乳剂,纱布过滤,离心后取沉淀物接种培养基培养。

(3)变态反应诊断 对于没有临床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病羊,可用副结核分枝杆菌素或禽结核分枝杆菌素0.1毫升,注射于尾根皱襞皮内或颈中部皮内,经48~72小时,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若局部发红肿胀,可判为阳性。本法现在只用于群体控制计划开始前的预备试验,揭示有无被致敏的动物。

(4)DNA探针 本法是检测副结核分枝杆菌和快速鉴定病原菌分离物的良好手段,特异性高,可区别副结核分枝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

(5)补体结合反应诊断 抗原采用酚水提取的禽结核分枝杆菌的脂多糖或副结核分枝杆菌的脂多糖,以常规的补体结合反应术式进行;判定标准为:采用被检血清1∶10稀释,50%以上抑制溶血时判为阳性,30%~50%抑制溶血判为可疑,30%以下抑制溶血判为阴性。

(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是比较敏感的方法,与补体结合反应均属于体液免疫检测范畴,和变态反应诊断在阳性检出率上可能不一致,它们之间的符合率也是很低的,在实际工作中,同时采用两种手段,可明显提高检出率。

此外,免疫斑点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及对流免疫电泳技术等均可用于本病的诊断,其中免疫斑点试验具有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相似的敏感度,且具有简便、快速、可在野外使用的优点。

4.类症鉴别 该病应与胃肠道寄生虫病、营养不良、沙门菌病等相鉴别。寄生虫病在粪便中常发现大量虫卵,剖检时在胃肠道里有大量的寄生虫,肠黏膜没有副结核病的病理变化。营养不良多见于冬、春枯草季节,病羊消瘦、衰弱;在早春抢青阶段,也会发生腹泻,但肠黏膜没有副结核病的皱褶变化。沙门菌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粪便中能分离出致病性沙门菌。

(四)防治措施

羊副结核病无治疗价值。发病后的预防措施包括:病羊群用变态反应每年检疫4次;对出现临床症状或变态反应阳性的病羊及时淘汰;感染严重、经济价值低的一般生产群应立即将整个羊群淘汰;对圈栏应彻底消毒,并空闲1年后再引入健康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