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尽管从表面上看来日本是国家化潮流的最忠实拥趸。
日本咖啡馆更多表现出来的却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的碰撞。
咖啡首次出现在日本是在江户时代的元禄年间。
那时它是作为一种时髦、新兴饮料最早出现在长崎的荷兰商馆中。
日本最早记录咖啡口味的文字是在1804年。
那时节,有个名为大田蜀山的剧作家写了一本《琼浦又缀》。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在红毛船上被邀请喝了一种叫‘咖啡’的东西,豆炒得黑黑呈粉状,与白糖搅和后饮用,味道焦苦的臭味与苦味无法适应。”
1823年,滞留出岛的荷兰公使为西鲍尔特。
他是个酷爱咖啡的家伙。
他在《江户参府纪行》一书中便留有“日本人与我们相处时,喜欢喝咖啡”的文字记录。
咖啡在日本真正的普及是在明治时代中期。
明治维新令日本打开了国门。
从此,日本开始积极接受西方的文化与科学技术。
作为西方生活方式重要的内容之一,咖啡也开始为日本人纷纷效仿。
公元1883年,在日本开没了一家名唤“鹿鸣馆”的高级迎宾馆。
这家高级迎宾馆的作用非常独特。
它是要向当时来到日本的外国人展示日本作为文明国家的富有与奢华。
每年365天这里都要举行由上层人士参加的高级宴会。
这里提供的饮食都是西式的。
从那里保留下来的菜单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找到“咖啡”的名字。
不过,这个“鹿呜馆”只为社会名流提供咖啡。
当时,喝咖啡也是一种特权。
普通的老百姓是无法企及的。
直到1888年,日本第一家咖啡馆才得以出现。
它开在东京上野的西门町。
名为“可否茶馆”。
达里曾经一度十分热闹。
车水马龙。
人流不息。
在这里,还曾集中了不少当年颇有名望的文学家、艺术家。
1877年,日本咖啡的年进口量为18吨。
它主要供外国人消费。
待到1888年进口量最已经增到40吨。
待到1907年,这个数字翻了两番。
尽管如此,咖啡还是远离平民百姓的生活。
咖啡馆也还仅仅是文人墨客们集会的场所。
大众咖啡文化也还没有形成。
真正为大众咖啡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是一家名为“巴乌里斯塔”的咖啡馆。(www.daowen.com)
它的第一家店铺开在东京银座。
随后,它很快在大阪、名古屋、仙台开了分店。
此时,它已经成为一家连锁店。
说到“巴乌里斯塔”的起源,故事非常有趣。
明治年代晚期,巴西政府非常感谢日本向巴西的咖啡种植园输入大量劳动力。
于是,他们每年向日本无偿赠送l500袋咖啡豆。
于是,这批豆子派上了用场。
正是这批豆子才使得“巴乌里斯塔”得以开业。
因为在原料方面得到了巨大保证,“巴乌里斯塔”咖啡的价格并不高。
它是老百姓能够承受得起的。
一来二去,这里渐渐成了青年人聚会的地方。
没过多长时间,“巴乌里斯塔”变成了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咖啡馆。
这里培养了为数众多喜爱咖啡的消费者。
时至今日,在日本,青年人已经将去咖啡馆当做都市生活的重要部分。
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方式在日本十分流行。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咖啡馆已渐渐成为日本大城市街头非常独特的风景。
日本就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
这块海绵对于多元文化有着非常强大的吸收与消化作用。
日本人历来便有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能力。
日式咖啡馆分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咖啡馆便是日本最具有混合文化特质的场所。
这里的咖啡馆大多设计独到。
这里的咖啡馆内部装潢收放自如。
它融合了功能性、多元文化的综合特点。
它在提供饮料与简单食物的同时,常常还会被设计成读书、学习、交谈与交友的地方。
还有,每家咖啡馆的饮料单都会定时更新,即使是老顾客也能随时有新的发现。
作为一种文化融合就自然会有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妥协。
在日本咖啡馆里仍然会出售绿茶。
日本是绿茶的消费大国。
年轻人无论对西方文化多么的热爱,也总是喜欢喝上两口绿茶。
所以,在日本咖啡馆里卖绿茶是件非常合理、平常的事。
同时,日本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设有官方咖啡节日的国家。
这个咖啡节定在每年的10月1日。
在日本汉字中,“咖啡“一词写作”珈琲”。
它的日语发音为“GaoHi”。
“珈”的意思是女性插在头上的殊宝饰品。
“琲”则是指横穿其中的纽带。
说来很有意思,这两个字结合到一处,正跟咖啡果生长中的形态十分贴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