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顿悟心法:在家与在寺修行,无分别心

顿悟心法:在家与在寺修行,无分别心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家而出家,功德大无比。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六祖讲了在寺修行与在家修行。普敬是平等法门的体现,没有分别心,不论是在家修行,还是在寺修行,不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有平等的到达西方的机会,都有成佛的可能。当时,六祖在大梵寺说法,是由韦琚主持的,听法的人中,僧众是少数,居士为多,所以六祖讲的这些法门不仅是对出家人讲的,也是对在家人讲的。

顿悟心法:在家与在寺修行,无分别心

在寺与在家

在寺不修行,与在家何异!在家而出家,功德大无比。心平而行直,日用常饶益。生活佛法,众生皆受利。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六祖讲了在寺修行与在家修行。六祖惠能长期做居士,三十九岁才正式剃度出家,对居士的生活、居士的想法是深有体会的,因此他对居士非常尊重。

讲功德也要强调普敬。普敬法门,源于《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常不轻菩萨对所有人,不论是贵是贱,是老是少,是丑是美,他都合掌礼拜,说你们都是佛,我对你们平等礼敬。常不轻菩萨的思想,后来跟信行大师创的三阶教有密切的联系。禅宗也吸收了普敬的思想,六祖惠能包括北宗都讲普敬。

普敬是平等法门的体现,没有分别心,不论是在家修行,还是在寺修行,不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有平等的到达西方的机会,都有成佛的可能。六祖没有强调出家人的优先权,他说得很明白:“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就是说真想修行,在家修也一样,不一定就要出家。

当时,六祖在大梵寺说法,是由韦琚主持的,听法的人中,僧众是少数,居士为多,所以六祖讲的这些法门不仅是对出家人讲的,也是对在家人讲的。他特别强调在家修行,也能到达西方净土;如果身在寺中,却不修行,同样不能成佛,不能觉悟。

可见,形式的改变尚在其次,主要是内心的变化,从染心到净心,从迷心到觉心,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关键不是外在的环境和条件如何,而是要看内心是不是真的专注,是修还是不修。

于是,韦琚又问六祖,在家时应当怎样修,希望六祖能给一些指点,六祖只说了一个无相颂,这个颂不长,略作解释。“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持戒的目的是达到心平,如果本身已经心平了,不用考虑持戒不持戒这种外在的要求了;修禅的目的是达到行直,真做到行直了,就不用考虑天天打坐修禅的问题了。

六祖还强调真修实证——不能走形式。要做到真修实证,第一就是要知恩报恩。人生在世,有家人恩;上学念书,有师长恩;没有天地之负载,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还有天地恩。此外,还有很多,总之,人能在这个世上生存、生活,就是因为受了各方面的恩惠,懂得报恩是很重要的。而且,知恩报恩也是人性的体现。所以六祖首先讲的就是“恩”,强调亲养父母,不只要养,还要亲养。这两个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人有钱了,每个月给父母几千块钱,他们肯定花不完,但一两年不去看老人一回,三年五年不打一个电话,责任好像是尽到了,但这也不能叫报恩。赡养父母不是送点钱,物质上满足了就行了,还应该有敬有亲。前几年流行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歌里面唱的就很好,要真正做到对父母有孝心,对父母有爱心,对父母亲近,对父母尊敬,不仅要让他们身体上得到养,更重要的是心理上也得到养。要养还要尽到亲情,亲情的回报,有时候比物质的回报还重要。六祖说的这一点,是很有现实意义的。(www.daowen.com)

第二就是要有义。六祖强调要上下相怜,义,本身包含着平等的意思,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六祖的那个时代最大的问题是等级太森严,上下差别太大,弱势群体得到的关照太少,所以需要义,需要上下相互爱护,相互尊重。这里尤其强调了上对下的怜爱,因为社会上层有资源,有权有势,可以用这些资源来扶持下层,照顾弱势群体。上对下怜了,下对上自然也怜了,这样才能体现相互的爱。

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通过义来减少上下的差别,尽可能做到公平。特别是父母要爱护子女,师长要爱护弟子,领导要关心下属,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社会。上对下有爱,下对上才有敬,这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

“让则尊卑和睦”,就是说相互礼让,相互谦让,才能上下和睦。比如说两个人走在路上碰了一下,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一种是两个人都说:“对不起,不小心碰到您了。”这就没事了;另外一种,一个人说对不起,另外一个人不吭声,这也没事;还有一种,一个人说对不起,另外一个人却说:“你怎么没长眼睛啊。”这就可能会起冲突;第四种,两个人同时说:“你怎么没长眼睛啊。”这就必然要打架了。只有忍让才能减少摩擦。忍让是社会这个大机器的润滑剂,缺少了这个润滑剂,社会的摩擦会很厉害。在现实生活里面,我们应当相互礼让,这么一来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自然就会减弱,人们也就能够相互团结,和睦相处。

再一个是忍,这两个意义相近。“忍则众恶无喧”,这个意义不是特别好理解,也可能有歧义,我理解是这样的,如果大家都忍的话,特别一个家庭里面,家丑就不会外扬了,不会相互揭短。比如说有的夫妻一吵架,把什么事都抖出去,在街上相互骂,这样很不好。每个人都会有不光彩的一面,都有隐私,都揭露出去让别人看笑话,有什么好处呢?像“文革”的时候,要相互揭发,儿女揭发父母,弟子揭发老师,相互揭发,越亲越揭发,结果使人们的亲情被破坏得干干净净。这个破坏比身体上的伤害还厉害,和自己最亲的人都没有一点信任感了,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所以六祖的“恩义让忍”,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重的。如果能够把这四条都做到了,那离成佛也就不远了。

六祖还强调“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作为一个出家人,作为一个佛教大师,六祖不鼓励大家掏腰包给他送钱,这个境界就相当的高。据说现在有些和尚唯一的学问是讲布施的功德,鼓励信徒把钱捐给寺庙,说是这样就可以有功德。这是很不好的,把佛教的形象都给破坏了。结果是寺庙的财富越来越多,道行却越来越差。过去的和尚自称贫僧,永嘉大师说“贫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现在有的和尚是道贫身不贫,身有万贯家财,道心却是拿着显微镜也不好找。

六祖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他为了让大家能够真正地觉悟,能够成道,完全不考虑寺庙有没有人送供养。

所以最后这个部分,六祖是把佛法跟生活结合在一起了,也可以说是现代的人间佛教和生活禅的先驱。他这么做,表面上运用的是儒家的语言,但核心思想还是佛教的内容,表面上是向儒家屈服,用儒家的话语来说话,事实上是向日常生活、向世俗领域进军,用佛化生活代替儒化生活。有人说,禅宗是儒家化的佛教,我觉得禅宗的儒家化是表象,儒家的禅宗化是内里,六祖的目的不是让禅宗儒家化,他的目的是要让儒家禅宗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