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六祖坛经:顿悟心法导读

六祖坛经:顿悟心法导读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祖坛经》何以称为经经是每一个宗教或文化体系的创始者或地位最高的圣人的作品,代表了宗教与文化体系的精神核心。《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创作而又被尊称为经的佛教经典。我想这是因为六祖本人已经达到、或者说接近了佛的层次,所以他的作品才会被尊称为经。禅宗有西天二十八祖的说法,认为自己的传承是从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开始,历经二十八代到菩提达摩。

《六祖坛经》何以称为经

经是每一个宗教文化体系的创始者或地位最高的圣人的作品,代表了宗教与文化体系的精神核心。作为非原创地和下游的中国佛教代表,传佛心印、智慧高深、境界过人的惠能同样为世界佛教贡献出了一部足以与印度佛经相媲美的文化精品。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创作而又被尊称为经的佛教经典。在佛教中,只有佛所说的,或者虽然是其他人所讲,但得到了佛的认可的作品才能叫做经。菩萨做的解释佛经的作品叫做论,而一般人所写的只能称之为义章。按照这个传统,《六祖坛经》只能被称为义章,最多可以被尊称为论,那它为什么被称为经呢?我想这是因为六祖本人已经达到、或者说接近了佛的层次,所以他的作品才会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持法者传承

首先,从传承上来讲,禅宗跟其他中国佛教宗派相比,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它是由印度和中国各个时代的祖师,共同传承下来的。禅宗有西天二十八祖的说法,认为自己的传承是从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开始,历经二十八代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东渡来到中国,开创了中国禅宗,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但也有人对禅宗这个说法提出质疑,说印度人不重视传承,只是到了中国以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才开始编造了传承。这个质疑并不成立,因为讲佛教传承的经书在印度很早就有了,像《付法藏经》里就明确讲了二十四祖,《阿育王经》里也讲到了好几代祖师。显然,禅宗的传承并不是编出来的。

佛教的传承最初又叫持法者传承。持法者是什么意思呢?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是总持佛法,大家知道佛教经典是最多的,千经万论,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各种各样的理论,各种各样的说法,这就需要有一个精神领袖,需要有一个权威负责对其进行解释,这个权威就叫持法者,他是整个佛法的解释者,所以称他总持佛法。另一个方面是管理僧团。因为佛教僧团需要一定的组织和管理,需要有个领袖对其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僧团的团结,才能使佛教事业健康顺利地发展。大家知道,佛教跟其他宗教不完全一样,一开始的时候,它是采取比较松散的管理,也可以说是比较民主的管理方式。所以当时并没有教皇似的人物,佛在世的时候也不认为自己是“教皇”,他也没有说:“我说的话你们必须绝对服从,谁要不服从,就惩罚谁。”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每个出家人,每个佛教徒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意志都得到了尊重和保护,这是佛教的特色,也是佛教的优势。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如果完全没有管理,没有组织,也是不行的,这对佛教的发展不利,所以后来就形成了持法者管理僧团的制度。

持法者制度是在佛教第一次结集时形成的。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当时有很多人,主要是以六群比丘为代表的那些人把佛的去世当成好事。为什么当成好事呢?因为这些人觉得以前被佛管得太多了,佛以各种戒律约束他们,不允许他们做那些非法的事情。于是在佛入灭后,这些人就说:“这下好了,我们老师去世了,没有人管我们了,我们可以自在了。”这些话传到了摩诃迦叶耳朵里面,他很生气,同时也感到这个问题很严重,于是,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对佛教进行组织整理。所以在主持完佛的葬礼后,摩诃迦叶就召集五百大阿罗汉进行结集。什么是结集呢?就是把这五百个水平最高,修养最高,达到三明六通,已经成为阿罗汉的佛教大师,集结在一起,共同对佛生前的教法、戒律进行整理编订。这次结集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一方面使佛陀给人类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另一方面也把整个佛教僧团团结在一起,使之不至于走向分崩离析。

正是通过第一次结集,才奠定了摩诃迦叶第一代持法者的地位。在这次结集之前,摩诃迦叶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他前面有几个大师兄,资历都比他高。刚开始有很多人对摩诃迦叶是不服气的,刚结集完的时候,南方有一个佛教大师叫富娄那,是摩诃迦叶的师兄,他就不服气。于是,他跟摩诃迦叶进行了一番争论。富娄那问:“有些戒律,佛生前说了可以不执行,既然是佛说过可以宽松的,你为什么不允许?”大迦叶回答说:“佛是曾经说过,但后来佛又收回前言,重新要求执行那几条戒律。”富娄那又问:“佛是法王,他说过的话怎么能改变?”大迦叶说:“佛之所以决定那几条可以灵活,是因为当时出现了饥荒。等后来灾荒过去了,佛又把这几条收回,重新要求按这个执行。”(大家知道出现灾荒的时候,这个戒律应该稍微宽一点,如果不宽的话人就要饿死。)于是,富娄那又说:“佛是法王,说过的话要算数,不能来回改啊,来回改就失去权威了。”大迦叶驳斥道:“佛是法王,法是他的规定,他有制定和改变法的权力,所以佛可以制定以后再收回,收回以后再重新制定,佛有这个权力。”这个时候,富娄那还是不服气,他说:“我听佛说过这几条可以不执行,所以我就不执行。”大迦叶回应道:“这既是佛说的,又是我们通过民主讨论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你也不能例外。”富娄那没办法,只好遵守。所以通过这次结集,就把大迦叶的权威树立起来了。从此以后,摩诃迦叶既是整个佛教教法的最高权威,又是整个佛教僧团的领袖,他这个持法者的地位就确立了。这是第一代持法者。

第二代是阿难,大迦叶入灭的时候把这持法者的职位传给了他;阿难又传给了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传给了优波崛多。前五代按照很多佛教史书的经典说法,没有任何疑问,等到了第六代、第七代的时候,发生了分歧,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五百年过去了,佛教也在不断发展,分出很多派系,出现了大乘佛教。这个时候,持法者的权威慢慢地被削弱了,持法者原来是整个僧团的绝对领袖,后来变成佛教中一个主要宗派——说一切有部的领袖,但是持法者的制度还一直保持着。

随着佛教宗派越来越多,经典越来越多,佛教思想也越来越多元化,这个时候如果要求持法者把所有的佛教经典全部背会,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后来的持法者不再强调教法的传承转而强调心法的传承,教法完全传承下来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心法却可以一直保持着。教法来源于心法,佛经也是从释迦牟尼的觉源性海——从他的智慧本心里来的!所以当第二十八代持法者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以后,禅宗说达摩大师不曾带来一字,这就是强调达摩大师的传承是以心传心。

我们为什么强调禅宗的传承,因为这个传承表明,后来的祖师跟前面的祖师,是心心相传。虽然隔了千百年,但是基本的思想,基本的理念,基本的思路,跟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太大差别。

对于代代相传,我们中国人特别容易理解。比如,中医强调祖传秘方。为什么要强调祖传呢?因为它不是一代的经验,而是世世代代的经验。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集体智慧代表了前后传承的智慧,一个人一生的知识绝对赶不上十代人积累的知识。正因为是世代相传,才有可靠性,才有稳定性,它的价值才高。那么禅宗的思想从哪儿来的?就是从释迦牟尼佛来的。释迦牟尼传给大迦叶,大迦叶再传给阿难……一直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到了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然后传给二祖慧可,一直到六祖惠能。这是世代传下来的东西,属于正宗正传。按照这个传承,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唐代的持法者,请注意这个持法者,并不是中国佛教的持法者,而是整个世界佛教的持法者,这是由他的传承决定的。

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意味着世界佛教的中心与重心发生了转移——从印度转移到了中国,因为达摩大师是佛教第二十八代持法者,他的到来意味着佛教的“核心技术”转移了。这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现在咱们中国号称制造大国,但说穿了其实就是民工大国——现有的这些制造业都是民工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家那里,人家把图纸给你,你照着做,做完了给人家,所以货物的附加值非常低。实际情况就是,人家在上游,我们在下游,人家多放点水我们多喝两口,人家少放点水,我们少喝两口,人家如果要收很高的专利费,那咱们就没得喝了。

这个核心技术非常重要,达摩大师一来,佛教的核心技术从印度转到了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创意的一次人才引进,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人才引进。核心技术来了,人也换了,于是,从二祖开始,印度的祖师完全变成了中国的祖师。

六祖惠能就属于这个持法者传承。他是唐代的持法者,持法者是佛祖正传,所以有资格代佛立言。咱们前面说过,佛说的叫经,别人说的、大菩萨讲的,如果得到了佛的认可,也可以叫经,照此推论,所有佛祖的继承者所说的也叫经。打个比方,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也都是,尽管地点是从俄国到了中国,但是它的核心思想没有改变。

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六祖惠能的作品有资格称为经,他有传承上的合理性。而且不仅六祖所说的叫做经,六祖、五祖引四祖的话,或引二祖的话,都称之为“经曰”——历代祖师所说的话,都叫做经。当然六祖惠能之前的那些祖师缺乏系统的说法,而且那个时候禅宗的地位还不够高,但事实上禅宗的历代祖师,都是佛祖正传,都是佛祖的代言人。他们所说的话都有资格称之为经,因为从传承上来讲,有这个合理性,这是第一方面。(www.daowen.com)

境界同佛

第二方面是从境界、修为和见地上来讲。

六祖惠能是一个不世出的人物。儒家有一个说法——五百年才有圣人出。这圣人不是随随便便冒出来的,他需要有长时期的积累和积淀,所以是五百年才能出一个,而六祖惠能则是一个千年不遇的大根大器。这个方面我不主张天才论,当然我也不反对天才论。

六祖惠能在佛教上的天才,是别人远远不能比的。他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早亡,没上过一天学,可是他一听人说《金刚经》就马上有感应了,这叫天生利根,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前生前世有这种机缘,这个方面,有佛教信仰的人承认,没佛教信仰的人不承认。但不论承认与否,人的智慧带有遗传性这一点,现代科学并不否认。智商是天生的,如果一个人天生智商就很低,那他长大之后有可能成为人才,但是很难成为大才。六祖惠能就是天生利根,当时没有人给他测过智商,但我估计肯定特别高,这个方面也包含着他前生前世的修为在起作用。所以这样的人才,一般是不会轻易出现的。

智商高,这是先天条件。但是光有先天条件也不行,还要后天的机缘好,就是我们常说的命好,六祖惠能碰到了中国佛教史上的大教育家——五祖弘忍大师。为什么说五祖是大教育家呢?他门下的弟子个个出色,十大弟子,包括惠能、老安、神秀、智诜这样的大师,还有很多没有列名在十大弟子之内的大师。一个人能够培养出这么多大师,水平能低吗?

正因为五祖是佛教史上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能力、启发能力特别强。所以,先天条件特别好的惠能碰见后天教育能力这么强的五祖之后,师徒道合,因缘聚会,就把他的思想、境界和觉悟给启发出来了。

另外,还有一些条件。六祖一开始并不顺利,他小的时候,父亲被贬官了,从北京被贬到了岭南,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当时的广东属于蛮荒之地,没人愿去。被贬以后,六祖的父亲心情很不愉快,再加上生活境遇不好,很快就去世了,剩下了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因为生活贫困,六祖从小就给人砍柴、干农活,一共干了几十年,后来又被人追杀,东躲西藏,担惊受怕。这是坏事,但从另一面来看也是好事,坏事怎么变成好事呢?这种艰苦的经历磨炼了六祖的意志,这是他后来成大器的一个条件。

六祖具备了成大器的各种要素,再加上他本人艰苦的努力,长期磨炼,不断修行,所以他能达到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天人莫测,鬼神难知。六祖惠能达到的境界,我认为跟佛很接近,有人说是“八地以上”,菩萨分十地,我觉得六祖已经可以达到十地了,接近佛了。他的思想境界,他的见地,他的修为,他的觉悟悟性,功夫都到那儿了,都到了与佛同等的地位。所以他所说的跟佛所说的没有两样,他的思想他的言论,有资格称之为经。这是第二方面。

巅峰时期的巅峰,大师之中的大师

第三个方面,大家知道,一个人是离不开群体和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都是跟整个环境的发展相应的,如果这个地方水平都很低,出一个冒尖的人也高不到哪儿去。整体水平高的地方,冒尖的人物才叫真高;在水平低的地方冒个尖,一到外面跟别人一比,马上就下去了。

六祖惠能是唐朝时候的人,唐朝是佛教发展的繁荣鼎盛期。这在《法华经》里有个比喻,说莲花刚开始有蓓蕾的时候,不算太漂亮,为什么呢?这时候它还不成熟,它的美还藏在里面,没展现出来;到了完全鲜艳的时期,佛教里称之为芬陀利;再往下发展,到最后就变成了残花、老花。

花没开的时候不算美,开败了以后也不算美,什么时候是最美的?中间是最美的,就是最艳丽、最茂盛的时候。

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是莲花的中间阶段。汉魏两晋的时候,中国佛教也出现了很多大师,但当时佛教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主要以学习模仿为主,那个时候中国佛教的人物即使很出色,也没办法达到最高水平。但到六祖惠能的时候,中国佛教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巅峰时期。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佛教的中心,中国的佛教大师不仅是中国范围之内的佛教大师,还是整个佛教世界的大师。所以这个时候,六祖惠能作为中国佛教的代表,他的作品才有资格称之为经。

中国佛教是经过了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或者突然发展起来的。刚开始,就像慧远大师说的,中国人的作品都是凡夫的作品,所以他们的作品只能叫义章。慧远的作品叫《大乘义章》,我刚才说的是净影慧远,是隋朝时候的人,他和东晋时候的慧远都是大师。东晋慧远的作品叫《大乘大义章》,那个时候的中国佛教作品,都不敢称经,也不敢叫论。那有人说了,慧远不是也写过《神不灭论》、《沙门不敬王者论》吗?我想可以这样解释,那个时候叫“论”的文章是一种文体,并不代表文章本身的地位,而是说明、论述一个问题的意思,就好像曹丕的《典论》一样,和经论是不一样的。早些时候,中国佛教的地位还是很低的,不敢叫论,到隋朝慧远时候还叫做义章,但是后来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智者大师晚年最后的著作叫《观心论》,这个论,就不再是一般的论述、论说的意思了,而是表明至少在天台宗内部就认为智者大师已经是菩萨,是圣人了,所以他的作品应该称为论。与六祖同时,他的师兄神秀大师,也作过一个《观心论》。那个时候,中国佛教大师的作品称为论已经是很常见的事了。文章名称的变化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在六祖所处的时代,中国在佛教方面的大圣人、大贤,已经被认为是跟菩萨同等的了。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要一步一步来的,如果所有人的作品都叫义章,六祖突然出来一部作品称之为“经”,这也不行。

到了六祖的时代,整个中国佛教的地位,都已经抬高了。大师的作品都叫“论”了,六祖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之上,称之为经。别人虽然有点诧异,但是也可以理解。所以六祖惠能的作品在这个时候称之为经,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义章到论,从论到经,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