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国际电影审查:分级制度的结构转型

国际电影审查:分级制度的结构转型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电影分级制度萌发,这标志着该国电影审查制度开始了结构转型过程。与审查制一样,电影分级制度并非新加坡政府的独创,而是借鉴了西方社会电影分级制度的基本构架。如此一来,分级制度推出所引发的躁动逐步平息。电影政策建议组建立后,针对审查制度的弊病、分级制度的基本分级方式等问题,先后组织过多次会议进行讨论。

国际电影审查:分级制度的结构转型

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国家电影审查制度开始普遍向电影分级制度转型。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电影分级制度萌发,这标志着该国电影审查制度开始了结构转型过程。与审查制一样,电影分级制度并非新加坡政府的独创,而是借鉴了西方社会电影分级制度的基本构架。

(一)电影分级制度在新加坡的产生与发展

新加坡政府于1991年7月1日宣布开始实施电影分级制度。最初的电影分级制度由G级、PG级、R18级三个级别组成:

G级(General):适宜所有人群观看。

PG级(Parental Guidance):家长辅导级。依然允许所有人观看,但需要儿童(child)和青少年(young person)在家长陪同下观看[117]

R18级(Restricted to persons 18years and above):只允许18岁及18岁以上人士观看。

事实上,R18级推出后,很多进口电影商与本土电影制作人误解了“Restricted to persons 18years and above”的含义,认为该分类意味着任何内容都能面向成年人公映。由于担心可能会由于最初的分级过于简略以至于大量涌现淫秽电影,在电影分级制度启用的第一个月,新加坡政府便迅速以R(A)级代替R18级别,年龄限制也由18岁提到21岁。

同时,对电影分级制度下涉及性与暴力等方面的具体分级做了充分说明:绝非任何涉及性、暴力、恐怖的内容都能以“只面向成人”的名义得到通过。虽然成年人具备一定的辨别力,但任何使人道德沦丧、陷于堕落、有违社会基本道德与利益的内容依然受到排斥。只有那些“以艺术表现为核心的电影[118]”才可能上映。“艺术电影”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以电影表现寄寓内涵与反思。这种电影即使出现一定程度涉及性与暴力之类镜头,也可以被视为追求艺术目标的方式。如此一来,分级制度推出所引发的躁动逐步平息。虽然本土电影人依旧没有太多作为,但通过对进口电影的越来越多的分级工作,狮城电影行业逐步加深了对分级制的理解。

虽然并非明确立足于权利本位的宪法体系,但是新加坡推行的电影分级方式继承了欧美普遍采用的年龄递增、控制越松的方式。政府在强制控制电影市场越发困难的情况下,认识到“对电影内容的分级管理使得它们能造福于我们及我们的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广泛的选择渠道获取娱乐或知识,同时确保未成年人远离不良内容之困扰[119]”。而对于长期采用单层电影审查制度、全民一直以来只能看到同样类型电影的新加坡社会来说,分级政策甫一推出,便引起极大反响。除了新闻舆论、电影导演、跨国影视公司,乃至一向与人民行动党政府处处不合的反对党也拍手叫好。

事实上,推出电影分级制度,至少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曾经吸引过邵氏兄弟公司等电影制造商的新加坡电影产业,在1965年独立、特别是70年代后,突然陷入沉寂之中,风光不再。伴随着新加坡经济水平日益跃升,以及人民行动党执政权不断得到强化,新加坡恢复精力发展电影产业。政府对电影的认识从过去停留在只重视防范电影的低级趣味对社会带来的精神危害、要求电影符合无伤大雅标准的低层次认识[120],转为开始将电影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加以考虑,试图发挥电影在启发文化、鼓励创新火花以及普及知识方面的传播作用。

但此时旧有的电影审查制度过于严厉,不但扼杀了导演们的创造灵感,也使得拍摄出来的电影失去特色,市场反应平淡。国外进口电影也因审查机构的存在,上映数量与质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加坡人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于是,人民行动党开始以其一贯的实用主义施政风格,寻找既能使电影继续可控,又能克服旧有审查体系陈旧、消极弊端的最佳解决方案

为了鼓励国民积极参与电影制度改革决策,保证新政符合时代发展方向并一定程度上吻合人民需要,1982年,电影政策建议组(FCP,Films Consultative Panel)成立。这是一个由政府支持、普通民众构成的机构,建立之初是为了吸收新加坡民众对电影审查制度改革的看法,但很快便客观、及时地向人民行动党政府反映社会对建立电影分级制度的态度,并提出民众内部所酝酿的、有关分级制度基本架构的决策建议。虽然新加坡向来倾向控制舆论与政治讨论,在电影政策建议组中,却给予了成员非常广泛的讨论空间与保密性。建议组最早由56位成员构成。与主要是由社会精英组成的电影上诉委员会(FAC)相比,电影政策建议组成员明显社会阶层跨度更大。建立电影政策建议组的初衷便是为了扩大媒介政策讨论范围,以求更好地代表新加坡[121],该建议组成员来自新加坡的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种族文化、不同收入人群,类似于欧美的陪审团制度。成员经政府审核后加入建议组,任期2年。在目前的63人成员名单中,有大学教授、医生、公司经理,也有普通职员、退休老人、自由职业者,甚至家庭主妇[122]

电影政策建议组建立后,针对审查制度的弊病、分级制度的基本分级方式等问题,先后组织过多次会议进行讨论。普通主妇和教授可以坐在一起相对自由地探讨,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立场阐述意见,以提供给电影审查委员会(BFC)与上诉委员会(FAC)作为制定政策时来自社会的重要参考。可以说,1991年后各个版本电影分级制度的颁布,与电影政策建议组的积极建言都是无法剥离的。同时,通过动员社会各个阶层国民参与新政的制定与讨论、帮助其树立宝贵的批判性思维,民众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分级制度颁布后一些以往绝无可能公映的内容。

电影政策建议组深刻影响了新加坡电影分级制度的建构过程。1993年,正是在电影政策建议组的倡议下,新加坡电影分级制度引入NC16(No Child under 16)级,规定该类电影仅允许16岁或16岁以上人士观看,以弥补PG级与R(A)级之间的断层[123]

1995年邱金海执导的影片《薄面佬》轰动一时,这也是新加坡建立电影分级制度后,第一部引发广泛讨论的本土电影。电影讲述一位生活在组屋区域的饭馆老板“薄面佬”爱上妓女却又以悲剧收场的故事,全片充斥着颓废的气氛、裸露镜头与对社会的严重质疑感。《薄面佬》最后被定为R(A)级,电影审查委员会认为该片“所含有的性爱同性恋镜头并非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只是借以艺术化的表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124]”,因此作为艺术片面向21岁以上观众放映。《薄面佬》在新加坡舆论界与电影界引发如何分级的讨论,推动了这一新制度在全体国民意识中的普及。

1998年修订的新加坡《电影法》正式加入了分级制度的内容,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了电影接受审查、分级的完整程序。电影审查委员会除了依然保留审查权外,还被同时授予了分级权,同时电影上诉委员会继续保留对审查委员会所做决定的最终裁定权。根据修订后的《电影法》,任何电影在提交给电影审查委员会时依然应该是没有经过任何改动与删减的。在审查结束后,审查委员会将针对影片在无需任何改动与删减便可上映、禁止该片上映或者要求该片经过必要的改动与删减后方可上映这三种决定中进行选择[125]。在后两种情况下,审查委员会应当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宣布需要查禁或者改动的具体理由。最后,部长将视具体修改情况考虑发放上映执照。第16条规定,在审查委员会所视为合适的方式下,将对电影进行分级,并在决定文件中指出如此分级缘由何在。第17条则对删减、修改影片内容做了规定:当审查委员会认为需要对影片进行修改、删减时,修改、删减的工作可以由审查委员会执行;也可在委员会同意之下,由电影拥有者执行。

对于有争议的影片,电影审查委员将在作出分级决定前听取电影政策建议组的意见。如果对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决定有异议,电影拥有者可以向电影上诉委员会提起上诉,由电影上诉委员会对分级结果进行认定。通常,电影上诉委员会的决议将是最终决定。新修订的《电影法》还对“由个人制作的并非面向公众展映、发放,同时不属于淫秽、政治电影的影片”网开一面,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都不对其适用。

除了在法律条文中对分级制度予以认可外,新加坡推行的电影分级制度亦在实践中继续调整。2001年,新加坡政府宣布经电影审查委员会分级为G级与PG级的电影,可以不必申请上映执照而直接投入公映。2004年3月29日,媒体发展局宣布启用新的电影分级方法,共分5级[126]

G级(General):适宜所有人群观看。

PG级(Parental Guidance):家长辅导级。依然允许所有人观看,但需要儿童(child)和青少年(young person)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NC16级(No Children below 16):不允许16岁以下人士观看。

M18级(Mature 18for persons 18years and above):仅面向18岁及18岁以上人士放映。

R21(Restricted to persons 21years and above):仅面向21岁及21岁以上人士放映。

与之前使用的4种级别分级方式相比,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新的分级制度用R21级代替R(A)级,但仍然保持21岁的年龄限制,对影片艺术主旨要求下降,进一步拓宽成年人的选择空间,分级政策也随之进一步放松。同时媒体发展局对观影对象进一步细分,引入M18级,规定该级别电影只允许18岁及18岁以上人士观看,以作为NC16级与R21级之间的补充。

起初很多电影制作者认为PG级比R(A)级更为严厉,但实际上该级别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方式,使得家庭作为一个活动主体参与到积极引导、教育未成年人的过程中来。这反映了李光耀所多次表示的家庭必须在教育培养下一代的任务中作为基层单位,发挥传统上的强大效用,要加强并巩固所有在亚洲社会中都有的各种传统家庭联系[127]。于是2004年推出新的电影分级制的同时,媒体发展局对所有电影设立了“消费者建议(consumer advice)”,简要介绍影片内容与其中存在的争议、敏感之处。建议会广泛地出现在广告、报纸杂志以及电影播放前的说明中,以提示父母是否要与孩子一起观看电影,或者在观看过程中应当如何加以引导。这使得电影不再是造成家庭中紧张与焦虑情绪的原因,而成为扩展家庭空间的平台以及分享经验与知识的工具[128]

从2004年公布新分级方法至2011年,新加坡基于电影分级制陆续颁布了视频分级方案和游戏分级方案,但是G级、PG级、NC16级、M18级、R21级五种分级方式一直未改变。2011年7月15日,为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观影空间,PG13级(Parental Guidance 13)被引入。与PG级不同的是,PG13级仅仅是一种建议性质的级别,家长可以自主决定是否陪同那些年龄在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观看电影。这样一来,新加坡目前的电影分级制共有六种分级方式。媒体发展局表示,“在未来会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增删分级方式的权力[129]”。

细心回顾并考察新加坡电影分级制度自1991年被引进,以来20年的调整历史,不难发现,每一次分级方法的调整,虽然基本都趋向于多元选择和开放,但新加坡社会对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保守态度从未改变。

(二)分级制度的指导原则与实施

1991年7月推出的分级方式中,R18级虽然很快被R(A)级代替,但这依然是新加坡电影历史上第一次为电影区分不同观众群体的努力。在20世纪90年代前,新加坡电影规制机构一直对任何含有“淫秽”、“不良”内容的电影坚决执行严厉的审查政策。要么将含有性与暴力内容的电影一禁了之,要么对电影内容做大幅删减,将所有违禁镜头全数删去,以求准许上映电影变得“老少皆宜”。这种对性、暴力等内容的排斥传统直接来源于人民行动党所倡导的儒家价值观。但由于“一刀切”式的审查政策带来了种种弊端,新加坡各年龄层次观影者的需求利益都无法得到满足。

在电影制度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这种单向思路逐步转化为:既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新加坡青少年免受电影不良内容污染,同时增加成年人观影选择的自由度。这同时也是新加坡,乃至世界各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基本出发点。(www.daowen.com)

自从1991年首次推出分级后,新加坡政府在电影业管理方面表现出越发强烈的务实态度,对电影的审查一直掌握着一条基本原则,即“区别对待”:注重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个人与公共之间的差异,并最终围绕这些基本精神与原则建立起整套完善的分级制度,随之又推广到游戏、电视节目、网络等其他媒介领域。目前,电影审查委员会每年将对超过16 000部各种电影、视频(包括户外广告)进行分级[130]。根据国际互联网电影数据库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10月,新加坡电影审查委员会共对11 000余部电影进行评级[131]。其中G级254部、PG级5 517部,也就是说,近些年以各种方式进入新加坡电影市场的影片中,有半数左右是面向全体国民的。PG级电影数量最多,从侧面再次印证新加坡政府保护未成年人观影空间的决心:对任何有可能误导其成长的内容都绝不轻易放过。此外,数据统计还显示,2004年之前,评级为R(A)级电影共454部,这部分电影在引入M18级、R21级后被重新定级。目前,NC16级、M18级、R21级电影分别有2 182部、1 949部、668部之多。而各类分级电影总数每年更以一千多部的数字不断增长。

电影审查委员会在近20年电影分级工作中主要根据年龄区分性、艺术性、整体性等原则着手工作[132]。除了对政治电影把控较严外,比较看重电影艺术主旨、特定内容在电影美学上是否会显得突兀。但在实践中,“紧紧掌握的只是一些关键点,比如保护未成年人、全面考虑艺术性与人类天性,并且寻求以中和的方式解决问题[133]”。

在具体针对某一电影进行分级评估时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共有七方面:主题、言语(主要是台词,比如对白和旁白)、裸体(裸露部位、程度、正面或侧面)、暴力(残忍程度、击打方式与部位、击打后果)、性行为(性行为方式、参与对象、直接或间接)、恐怖、吸毒。分级机构将对影片根据是否涉及这七方面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程度、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最终决定将影片定为何级,其中NC16、M18、R21三级具备法律强制力,如需上映,必须申请上映执照,并确认年龄限制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总的来说,在新加坡电影分级制各种敏感内容均可根据不同情况以不同分类等级得以出现在电影当中,但是一个总的要求便是:这些镜头的出现必须与电影主题有关,或者符合影片整体氛围。

例如,电影对暴力场景的刻画可能导致观看者严重错乱、沮丧、受到恐吓,更有可能怂恿观看者加以模仿,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影响尤为恶劣。因此,在未成年人可以观看的电影中,最多只有少量温和的暴力描写(且必须与电影主旨相关)可以被允许。而对于更高级别的分级来说,如果与影片整体氛围相符,可以出现更多、程度更强的暴力画面。

具体区分影片暴力程度时,主要考虑暴力描写是否被直观展现,且有多少部分的描写是没有必要的;是否把使用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常态方式;是否在过分刻画犯罪分子的暴力活动;是否在强调暴力技巧,比如刑讯方式、斗殴工具等;是否通过展现施加痛苦与暴力,而鼓励观众采取类似虐待与侵害行径;是否较长时间表现性暴力或者教唆观众进行强奸、性虐待之类行为[134]

电影审查委员会对于涉性内容的分级同样详细[135]。如何分级取决于对性行为刻画的露骨程度与频率、这些镜头与电影主旨的紧密程度,以及电影的目标人群。总的来说,对于性行为的描写是不被允许出现在分类为G级、PG级、NC16级的电影中的。

对于诸如性虐待或者性暴力之类的内容,必须接受电影审查委员会严格的反复讨论。这种内容即便与电影主旨有关,也仅仅允许出现在分级较高的电影之中,同时画面不可以太过于露骨。而性变态行为(比如兽奸)即便是在R21级电影中,也被严令禁止,同样被彻底禁止的还有包含在公共场合发生性行为的电影或镜头。同时,媒体发展局特别规定,电影不可以宣扬或者鼓励、美化同性恋的生活方式,但是,涉及同性恋性行为的非刺激性与写实性内容的电影将可以被定性为R21级。

含有任何裸体镜头的电影不允许被定为G级。若含有非挑逗性、与影片氛围吻合的后部与侧面裸体镜头,将被分类为PG级。在更高的NC16级、M18级与R21级中,将酌情允许出现不含特写镜头、与影片氛围相符的正面裸体镜头。

语言方面,G级电影中不得含有任何粗俗或性相关台词,因为这些台词很可能被儿童模仿。从PG级电影开始,对语言的苛刻要求将逐步放开,但是任何美化或教唆观众吸食毒品的台词以及镜头将被彻底禁止。但是纪实性的吸毒镜头将有可能出现在分类为G级与PG级之外的电影中。

在处理恐怖内容时,审查委员将主要考察该电影对观看者造成的影响程度,尤其注重保护未成年人免于恐怖内容造成的严重恐吓。审查委员根据展示多大程度细节、是否过分使用声光电效果来着重展现恐怖场面、恐怖场景是否频繁出现、是否表现得过于真实、是否会使观众联想到现实情况等变量条件来确定具体的分级[136]

美国著名系列恐怖电影《死神来了》(Final Destination)自2000年推出第一部以来,至今共有五部面世。《死神来了1》以死亡恐怖为噱头,在全片中制造紧张气氛,但整部影片中都没有出现直观的血腥镜头,对于死亡场面均以瞬间、间接画面处理,因此仅被定为PG级。之后陆续上市的三部同名系列电影,制作公司出于制造噱头以提高票房的考虑,先后更换了导演与编剧。在延续第一部恐怖气氛基调的基础上,制作方不断放宽尺度,影片中陆续出现了更为血腥的场景,对心理暗示的强调在观众中引发的恐惧愈发强烈。尤其该系列电影第4部“以恐吓观众为乐,[137]”被认为是五部电影中最为惊悚的。新加坡电影审查委员会依其恐怖程度(主要是根据细节展示、真实程度、观影影响进行区分),将后三部《死神来了》分别定为NC16级、M18级与R21级,以示区别对待,这也与制片方不断加深系列电影恐怖色彩的趋势一致。

在各级别中,G级电影要求最为苛刻。只允许最低程度的暴力与恐怖场面,任何性行为、裸体、粗俗语言、毒品吸食与成瘾都被禁止。G级电影追求的是真正做到全家分享,因此主题轻松、剧情幽默且品质优良的动画片便成为该级别电影的常客。诸如《冰川时代》三部曲(2002—2009)、《101忠狗历险记》(2003)、《功夫熊猫》(2008)等影片,纷纷被定为G级。这些电影面世后,除了深受儿童热爱外,亦得到了社会公众广泛追捧。

PG级电影中则允许在不刻意渲染残忍的前提下展示暴力行为,并接受轻度两性行为(比如接吻、爱抚或者对性爱的隐喻)、偶尔的粗俗语言与轻微恐怖观感,并最低程度地涉及毒品内容,模糊且一闪即过的侧面裸体也可以出现。考虑到G级电影限制过于严格,PG级电影将尺度放宽,使得该级别容纳了世界各国主流商业电影。本土导演梁智强于2001拍摄的教育题材电影《小孩不笨》[138]由于片中所描绘的场面几乎存在于每一位新加坡人的亲身经历之中,感同身受的深深触动使这部低成本制作影片获得了普遍好评。但因为影片中部分镜头描写父母因为孩子成绩较差而对孩子加以较为激烈的责骂,并隐含批评华语在新加坡弱势地位的寓意,该片最终被定为PG级。

梁智强另一部大受好评的影片《跑吧!孩子》[139],以淳朴的乡村气息、兄妹间充满童稚的亲情,讲述了一则朴素而感人的平凡故事。片中妹妹扮演者郑智允赢得2003年12月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奖,此后该片又陆续在各类电影节中为导演梁智强赢回一系列奖项。但如此一部朴实无华的电影,也因片中仅有的几处男孩之间的打闹、口角而被定为PG级,同时电影委员会认为,考虑到该片描写的年代是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前的岁月,因此家长有义务辅导孩子观看此片,并做出适当解释。

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2002年12月于新加坡上映的影片《英雄》是另一部广受关注的PG级电影。这部商业巨制集合了华语文化圈中众多明星参演。片中虽然多次出现打斗场面,但均被处理得不含血腥味,着力刻画武打的艺术效果。同时,影片中还有一段暗示男女主人公性爱的场景。但因为并没有出现任何裸体或者直接展示性爱细节,电影审查委员会未调高评级,最终依然定位PG级,允许全体国民观看。

电影审查委员会对影片细节如此吹毛求疵,事实上充分表现出新加坡对于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决心。“这类似于你在买食物之前检查配料以及食物营养价值,或者在购买衣服前检查商标。在提供给孩子电影时,要考虑到电影内容是否适合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以及其中是否有坏的部分[140]”。新加坡政府力图通过这种一丝一毫也绝无遗漏的严格分级,最大程度地使新加坡未成年人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观影空间。

当然,除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外,电影分级政策也充分考虑并满足新加坡成年人的需求,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渠道。相比于PG级与G级,以成人为观影人群的影片在处理性、暴力内容方面更加大胆。考虑到16岁以上观众已具备初步辨别力,NC16级电影中便已允许出现正面裸露镜头与轻度性爱描写,并可采用暴力犯罪等内容作为主题。例如中国香港电影《2046》,电影审查委员会认为该片“含有少许亲热镜头[141]”,其各种版本影片均被定为NC16级。

2000年美国奥斯卡最佳电影《美国丽人》以“不伦恋”为卖点,虽然片中偶尔出现的正面裸体被渲染得极富艺术感,但影片整体上以“对未成年女孩的性幻想”为主线,新加坡恰恰对保护未成年人与“性幻想”题材有着极其敏感的态度,同时影片还涉及毒品、暴力画面,男主人公最后更以自杀结束全片。影片只得以M18级身份面向新加坡观众,并在上映场次与时间方面被做了限制。同样讲述未成年人性经历的电影《美国派2》大量使用粗俗语言与正面裸体,使得该片最初被划为最高级R(A)级。随着2004年新分级制的推出,该片调整为M18级[142],新加坡适龄大学生随之成为这部“性喜剧电影”主要的观影对象。

现行的五种分级中,R21等级最高,尺度亦最大:影片可以采取各类成人主题;允许激烈而写实的暴力描写;只要不过分渲染(例如长时间特写镜头),即可以出现正面全裸镜头;同样被通过的甚至还有具备强烈刺激感的性行为镜头或图像、频繁地使用粗俗肮脏的语言、不加渲染的毒品吸食镜头;电影中还可以包含有强烈的、会给观众带来巨大恐吓的镜头[143](当然,这一切绝非意味着没有节制)。诸如《黑色通缉令》(Pulp Fiction)、《三更》、《赤裸天使》、《杀死比尔》等各国制作的大量涉及暴力、情色内容的电影,都最终被归入R21级,加以最大程度的年龄限制。

同性恋现象是近年来新加坡社会争议较多的一个话题。“在新加坡,同性恋信仰本身便触犯了主流道德价值观,特定的同性恋行为甚至是违法的[144]”。中国台湾电影《刺青》演绎两名女高中生之间的纯洁感情,影片中无任何性爱、暴力或者粗俗语言场面,仅有一段拍摄细腻的两位少女接吻镜头。考虑到影片整体艺术感与唯美氛围,电影审查委员会给予影片“一刀不剪”的优待。尽管如此,影片确实在实质地刻画同性恋爱情观,因此还是被定位R21级。制作方原本计划青年女性能成为影片主要受众,但在新加坡只有21岁以上成年人才可观看。

同性恋现象尽管在新加坡社会容忍精神下有所萌发,并被视为对于“禁忌”话题展开讨论的开端,但它在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承认的道德观中依然是“可耻的触犯行为[145]”。尽管有人对此颇有微词,但以新加坡政府所偏爱的实用主义视角来看,电影分级制给予了同性恋文化一定的表现空间,同时克制了其对主流道德观念的侵蚀[146]

除了对电影内容进行分级外,媒体发展局还对不同等级电影的预告片、宣传品纷纷进行了规定。和其他电影一样,预告片也需要提交电影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如果预告片带有一部分不适宜全体公众欣赏的内容,审查委员会便会提高其评级,以限制预告片观看人群。例如,如果预告片包括少儿不宜内容,则该预告片将会无法继续作为一部G级电影的片头而存在,而且不能在诸如电视幕墙一类的公共场合进行播放。另外,NC16级与M18级电影的预告片可以在放映较低等级电影时播放或者出现在公共场合的电视幕墙上,但必须不含任何不适宜任何公众群体观看的内容。如果需要在电视平台上播出,M18级影片的预告片必须于晚上10点(考虑到新加坡国民生活习惯,媒体发展局将晚上10点之前视为“家庭收视时间”。未成年人一般会在晚上10点左右入睡)之后播出。而定级为R21级的电影,其预告片仅能在同级别电影放映时在特定电影院播出。

为了照顾到社会绝大部分公众的要求,新加坡还建立了针对电影宣传品的严格规定。这些宣传广告包括海报、标语、广告牌以及出现在各类大众媒介上的广告。所有宣传品都应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与价值。一旦电影分级被确定,置于公共场合的各类宣传品便应以清晰字体表明具体分级与消费者建议。由于这些公共场合的海报位于未成年人视野范围内,因此在处理这些宣传品时需要尤为小心。媒体发展局为此专门出台《电影宣传品准则》,对各类广告所含内容、图像、位置,乃至字体大小,都做了明确规定[147]

2003年10月,电影审查委员会再次推出新政,电影制片方可以将同一部电影剪辑为两个不同版本分别通过分级并上映。假设一部电影原本被分级为NC16级,含有一定程度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内容,电影制片方在影片第一轮上映后,将电影中的敏感镜头加以修改、删减,之后再次提交审查委员会并被最终定级为PG级。制片方可以将本片作为PG级电影重新上映,或者以DVD形式销售影片影像资料[148]。为避免公众混淆前后两个不同版本的电影,第二个版本影片至少需要在初版上映结束一周后方能上映。新政秉承“只要符合分级原则便允许影片以不同面孔出现”的精神,“电影制片商可以在服务不同的市场对象上获得更多的灵活性[149]”,并给予公众更充分的选择空间。

2007年李安执导的影片《色戒》以数段亲热镜头在华人世界引起轰动。为保证影片在新加坡上映时间与其他国家同步,并争取最大规模观影人数,制片方最初送交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影片便已是删减过的版本。考虑到保证影片的叙事流畅性,李安导演亲自操刀剪辑,将片中三段最引人注目的激情戏几乎彻底删去,女主角原先大量正面裸露镜头,只剩下“裸肩”、“裸背”。影片最初版本被定为NC16级,于新加坡院线上映时掀起极大观影热情。随后,制片方与电影审查委员会先后宣布,完整版本的《色戒》最终划定为R21级,将在删节版下档一周后重新上映[150]。就这样,新加坡电影审查委员会以近乎不厌其烦的努力,尽可能照顾到了多方需求。

另外,为了培养新加坡电影产业的社会责任感,帮助电影制片方熟悉分级准则,并最大限度地同时满足公众与制片方的需求,媒体发展局与电影制片方形成了合作管制方式。电影审查委员会为制片方提供了一个反馈平台,以指出电影中任何有争议的部分,并与其就这些内容进行讨论,以解答制片方的疑问。同时制片方可以在这种合作管制机制下,直接将自身对电影分级制度的意见反映给电影审查委员会,这意味着媒体发展局将其管制权力有限度地与社会公众进行了分享。

通过了解新加坡政府围绕电影分级制度所制定的一系列准则与具体实施情况,人们会很清楚地看到新加坡在平衡“保护大多数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利益”与“保障多元选择空间”之中所做出的努力。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前文已多次提到,所有这些被认为“不适宜全体公众”的内容,虽然由于分级制度的推动,可以出现在高级别电影中,但也必须与影片主题或整体氛围相符。也就是说,任何刻意表现暴力、性、恐怖等的场景或者镜头,都是不被允许的。

与美国电影分级制度所倡导的“不对任何电影内容做价值判断”不同,新加坡电影规制体系虽然建立了分级制度,却同时为其确立了清晰的价值、道德、伦理底线。此外,对政治电影的控制始终是电影制度的重中之重。威权政体在新加坡的牢固存在使得目前推行的电影分级制度不可避免地带有审查性质,而且审查高于分级,其管制依然是基于威权主义的。分级制并非对审查制的替代,而是对审查制的改良与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