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网络传播速度快使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患上“网络性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其典型表现是社会化不足,现实人际关系淡化,易形成反社会人格,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形成分裂型病态人格和衰弱型病态人格。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试论网络传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胡 蕾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改变了整个世界,对广大网络受众的生活方式和内在心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尚处在人格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影响最大。本文试从人格这一角度,阐述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网络媒介是一种新的传播与交流平台,集传播者和受众于一体,同时具有方便、快捷、海量存储等信息传播优势,进一步强化了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强大的交流功能。这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改变了整个世界,特别是对广大网络受众的生活方式和内在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21世纪,这种影响日益扩大,而对于尚处在人格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其影响最大。

一、网络传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影响的原因分析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在人格发展的历程中,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十分重要,而青少年期的人格发展更是至关重要的。青少年正处在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过渡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躁动不安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心理上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身体的骤然增长、第二性征的显现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使青少年更加注意自身的形象,关注同伴对自己的接纳和评价。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因此,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就引发了许多心理困惑。不仅如此,青春期又是一个“叛逆”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崇尚独立和自由,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又因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反抗与依赖并存,勇敢与怯懦同在,心理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并易产生愤怒、抑郁等否定情绪。

种种困惑和矛盾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网络的虚拟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幻想的空间,为他们的情感转移或心情宣泄提供了一个较为方便、快捷的场所。网络传播速度快使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网络传播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运行而实现的,青少年作为新的一代,是对网络技术最为熟知的一代,相对的,所接受到的网络传播也更多。从电脑手机,网络信息排山倒海般涌向青少年,使青少年陷入网络传播中不能自拔。

青少年自身虽然没有收入,但他们却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这是因为他们可以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大部分青少年除了可以在网吧、家庭上网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大部分学校的上网是免费或低收费的。

网络传播趋向小众化,一方面可以满足青少年追求个性、特立独行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互动性强,青少年更主动的参与其中。青少年容易在网络中形成一个自己的世界,通过网络信息建立价值观,处人待事的标准由网络传播而左右,并且容易诱发第二人格,产生现实与虚拟社会的隔阂。

二、网络传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负面影响

1.网络的无规范性引起的道德观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青少年生活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他们可以利用的社会形式和行为的可能性。在网络世界中,几乎不存在社会规范,这正好为青少年提供了摆脱社会规范束缚、松弛禁忌的机会。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尚未成熟,很容易在丧失约束的状况下放纵自己的行为,增加其犯错、犯罪的可能性。因此,网络的无规范性容易削弱青少年的道德感、责任感,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2.网络的虚拟隐匿性导致的角色混乱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期是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在该阶段,如果青少年不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社会极为逼真的虚拟空间,加上现实社会所没有的隐匿性,在其间你可以尽情的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体现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身份。青少年的心理尚不成熟,由于网络虚拟互动与现实社会互动在感知方式和情感要求上存在差异,他们无法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灵活的转换角色,甚至不能正确的选择适应环境的生活角色。因此,网络在整合世界的同时,也分裂了我们自身,这就导致很可能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3.网络信息的泛滥性带来的“电子毒品

在网络世界里,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以遨游“网海”,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在使信息的获取变得极为便利的同时,又造成了网络信息垃圾的泛滥。许多网络信息垃圾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危害,如暴力、色情等电子毒品,这些网络垃圾阻碍了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成熟,极易诱发犯罪行为。

4.网络成瘾引起的网络性人格障碍

网络空间到处都是新鲜“事物”,而且不断的在涌现,这对于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追求新奇刺激而又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而青少年心理又不成熟,意志较弱,长时间沉湎于其中可诱发“网络成瘾综合症 (IAD) ”或“网络性人格障碍”,从而导致各种行为异常,人际关系冷漠,缺乏责任感,学习工作效率低下,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制力。患上“网络性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其典型表现是社会化不足,现实人际关系淡化,易形成反社会人格,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形成分裂型病态人格和衰弱型病态人格。(www.daowen.com)

三、积极利用网络传媒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

1.加强公益性和教育类的网络传播活动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扩展了公益传播的载体形式。有关新媒体的研究日趋成熟,但是目前关注新媒体公益传播研究的文章数量非常有限。综观国内研究,主要是结合新媒体公益传播特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探讨媒体公益传播,研究对象也主要是聚焦网络公益广告

2.建立相关把关机制,依靠强制性力量,减少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

政府的直接把关是宏观层面的把关,它是对网络新闻的整体内容来源与导向的一种把关。主要的把关方式包括:首先,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来实现把关;其次,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来贯彻自己的意图;最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国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以改变本国在网络中的不利地位,从而使网络中本国声音得到加强。

网站把关是一种微观层面的把关,它是通过对网络内容的选择、加工、结构安排等来完成对内容质量的把握,实现对公共议程的引导,同时也借此来达到网站的定位目标。它主要可以通过网民自我把关的方式来实现。

作为主动的信息消费者的网民,也是一种把关者。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他们的自我把关能力是大大增强了的。这不仅意味着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可以绕开某些政府或网站的把关关卡去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而且意味着他们对别人来说,也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把关作用的信息引导着。

3.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干预

当前我们要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以帮助他们自我教育意识的形成:首先要自护,注意身心健康,学会保护自己,过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调整精神状态,上网要有节有度,不可因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其次要自制,就是学会自我克制,抵制各种诱惑,要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而不是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最后要自省,就是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查,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爱护自己的人格,提醒和告诫自己在使用网络时不要犯错误。

四、小结

著名的未来学者托夫勒曾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方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生活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可是当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一步步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对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发生侵蚀危害时,我们不得不担心他们能否如我们所愿地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总之,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已日渐凸出,对于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积极作用,我们应继续响应,而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予以正确分析,认真归因,找出对策,进行有效的调适和教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以健康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笑对网络时代。

参考文献

[1]郭佳楠.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培育浅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

[2]田伟伟,刘成新.网络传播受众心理的嬗变[J].青年记者,2007(22).

[3]周灿华,蔡浩明.网络受众的构成状况及心理需求刍议[J].现代视听,2007(7).

[4]李琼瑶.对网络传媒影响下的受众心理分析及其正确引导[J].新疆社科论坛,2006(5).

[5]杜涛.网络受众需积极引导[N].中华新闻报,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