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网络话语功能与特征分析

网络话语功能与特征分析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话语形式及网络话语的特征实现了网络话语之人际交往与群体交往的功能。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越来越发达、宽带的普及、视频的广泛使用,视频聊天似乎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然而作为匿名交流的最好选择,网络语言将进一步存在并继续发挥原有的作用。

网络话语功能与特征分析

网络话语功能辨析

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刘 晗

本文从话语的角度辨析了网络话语的功能,以及网络话语与传统媒介话语在现代与后现代交融的文化背景之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区别。网络话语功能的独特性,就在于传统媒体所热切盼望但又似乎无法企及的人际交往与群体交往的功能,以及在独特的网络空间所滋生出来的功能的异化。

无论是外在世界还是个人意识,都是语言/表意的产物。然而“语言”这个抽象概念,事实证明不足以解释一些意义在历史政治与文化上的定型过程,以及这些意义经由各种确定的言说、表述及各种特殊的制度化情景而不断进行的再生与流通过程。正是在这一点上,话语取代了“语言”的概念。话语同时指涉思想和传播的交互过程与最终结果,是制造与再造意义的社会化过程。话语的功能不是一种静态的功能,而是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在网络虚拟社会,我们一方面强调理性(对黑客及网络病毒的谴责,强化秩序意识),另一方面又强调自由与多元,倡导零碎的、平面的、没有深度的、诉诸于感观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反权威、反中心,另一方面又演变成另一种独特意义的、以每个个体为基础的新的中心和权威。一方面弘扬个性,另一方面又潜在地否定个性(仍采用某些程序化、一致化的表达方式,如英语的普遍使用、协议在网络中的广泛运用)等。它体现着现代与后现代的融合,后现代正是孕育于现代之中,并叛逆的发展。

网络话语与传统媒介话语正是在这种现代与后现代交融的文化背景之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区别。网络话语形式及网络话语的特征实现了网络话语之人际交往与群体交往的功能。首先,网民通过使用聊天软件、E-mail、聊天室、论坛等网络功能,进行点对点的传播。其次,网民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信息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往。最后,与传统媒介受众的不确定不同,信息的接收者是确定的个人或有共同兴趣的群体。网络话语功能的独特性,就在于传统媒体所热切盼望但又似乎无法企及的人际交往与群体交往的功能,以及在独特的网络空间所滋生出来的功能的异化。

一、网络话语之人际交往功能

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可分为直接的(面对面)和间接的(通过媒介如电话、电报、传真、信件等),这两种人际交往可以是同步的(实时的),或是异步的(异时的)。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很多具体形式在网络中都可以实现,网络还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拓宽了交往的空间,赋予人类交往以全新的内涵,深刻改变了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它还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时空限制,因此世界有望真正成为“地球村”,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内部的事务都将受到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这将完全改变传统意义的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主体间的关系。

而且,网络化交往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个体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评价,大大拓宽了个体的社会认定程度和范围。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网络上的交汇、碰撞、竞争,不仅使主体可以领略到异质文化的风情,也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网上传播的匿名性使得主体的自我展现成为一种表演。高夫曼曾将任何一种场合的自我展示当成一种表演,目的是给人留下一种特别的印象,“个人表演的目的是要强调他自身的某些方面而隐藏其他方面”。这种自我展示是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贝尔和达利曾说,“人们参加大量的社交活动就是希望别人喜欢他们、欣赏他们”。借助网络的虚拟性,人们表演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获得认同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在社会生活中无法满足的以及无法实现的都可以在网络中大胆地表现出来。

从传播对象的角度来说,主体以理想化的方式认识对方。利和斯皮尔斯预言,由于缺少面对面暗示和以前对对方的了解,在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传播时,任何一种细微化的情境或性格暗示都会对印象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人们通常会从这些细微的暗示中夸大他们对对方的认识,由此形成对对方的固定印象。在网络中,似乎更能找到知心的朋友,而“曝光就死”似乎也成了网民从虚拟到现实中的一种无奈。

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来说,最初的网络交流缺少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非语言的补充,但随着网络的日趋成熟,由网民摸索形成的一套网络语言已弥补了非语言行为的缺失。

正如前文所述,网络中的表情符号非常丰富,很多符号在现实生活中都很难自如地表现。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越来越发达、宽带的普及、视频的广泛使用,视频聊天似乎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然而作为匿名交流的最好选择,网络语言将进一步存在并继续发挥原有的作用。(www.daowen.com)

二、网络话语之群体交往功能

现实生活中的群体交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往往受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社会角色和思想领域。网络中的群体交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群体交往。网络中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群体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和暂时性,网民往往因个人目的或某一共同关心的事件而临时聚在一起,即使在网络社区中形成了长期的、亲密的群体关系,网民也可以任意“更换门庭”,从一个社区转往另一个社区,而不用担心他人的指责或议论。所以,网络群体所形成的是一种松散的共同体,网络群体交往虽然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身份的归宿感,另一方面却更强调个性的独立与张扬。在这种网络化的群体交往中,“沉默的螺旋”这一传统的传播理论显然在此受到了挑战。

“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网络化的交往方式使个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评价,扩大和提高了个体的社会认定范围和程度,由此导致个体之间的同质性减少、异质性增强,使自我更具有个性,网络社会因而缺乏像现实社会一样严格的价值观来约束网民群体。此外,网络空间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个人消除孤独感的方式不断多样化,网民在某一社区得不到承认,就可转向其他社区,孤独对人的威慑力就大大削弱了。因此,人们的是非评说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摆脱“少数服从多数”的定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三、网络话语功能之异化

在正常情况下,主体(人)的创造物是达到人的特定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可是在异化现象中,物却反过来成了奴役人、控制人的力量,它的基本点就是反客为主和工具性压倒目的性。网络话语功能的异化也是如此。

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人们交流的言谈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交流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变成了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病毒和黑客在此肆意戏谑,传统意义的社会甚至面临退化的危机。

网络话语功能的异化还通过真假不辨和虚实异位的特征表现出来,造成人的异化。

互联网建立的目的之一,就其初衷而言,应是为了使真实的人与真实的人相互交往更方便、更有效、更简捷,然而在网络话语空间,却充斥着流言蜚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网民说:“在网上做人很容易,你可以撕去许多伪装,当然也可以披上许多伪装”,“许多人问我初次上网的感觉,我说很有意思,有点像做地下工作似的,也有点像与一帮蒙面人交谈”。这样,上网似乎成了去参加一场假面舞会。“在这个舞会上,‘我’所面对的‘你’和‘你’所面对的‘我’都消失了,我们都成了似曾相似的‘他人’。”“更为麻烦的是,在假面舞会上,人们既然可以随意地伪装自己,也可以随意地编造故事,这就不免让我们对网上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抱以似信非信的态度。”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残酷的事实:有人沉溺网络,不问世事;有人在网络中投入真挚的情感,却最终遍体鳞伤;还有人利用这一面具恶意中伤、诽谤他人,或者进行盗取、毁坏的行为。试想,如果人们长期的生活在这样一场漫长的“假面舞会”之中,人际交往变成假面人的交往,这种异化的生活与工业化社会中的异化生活相比,岂不更令人悲哀!

参考文献

[1]屠忠俊,吴廷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河.得乐园 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