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武汉东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任莹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基本内容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在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还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武汉东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任莹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基本内容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在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还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胡锦涛总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报告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然不能脱离底蕴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互联系的辩证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于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而发挥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如天人合一思想、大同思想、爱国主义、自强不息、明礼、知耻等。这些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成熟的思想和独特的魅力领先于世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源泉。

1.天人合一,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归宿。庄子也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这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不只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人际关系方面,孔子认为要“以和为贵”,人与人之间宽厚处世,和睦相处,以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方面,儒家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当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提出“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总之,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可见,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2.大同,公平正义,共同理想

“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礼记•礼运》中讲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李大钊先生在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时,便融合了大同思想。“今后人类进化的轨道,都是沿着一方向走——这个方向就是世界大同。”大同思想用来引导共产主义思想,“大同”一度也成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代称。所谓大同,就是指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是达到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灵魂和理论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大同世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来源之一。

3.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做是一种“大节”。“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从孟子的“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荀子的“成天下之大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涵、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并向这个时期的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民族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也是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4.自强不息,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具有责任感的民族,这与它强烈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传》中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进取精神的真实写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分子对自身要求的高度提炼和概括。现实要求任重而道远,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积极进取,因此传统文化不信神力而崇尚个人的努力,认为个体应该追求刚健有为的人生。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意识深处,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能够进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创造奇迹。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延绵不绝,迎来新的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动力。

5.明礼、知耻,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性的道德文化、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明礼,就是要懂礼貌、讲礼节,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增广贤文》教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知耻,就是要知荣耻、守纪律。孔子要求“行己有耻”,“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孟子进而将耻感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一个有礼节、知廉耻的人,才会时刻自觉履行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在行为过程中时时关注自身的尊严,以越轨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而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基。(www.daowen.com)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具有民族性。“传统是社会的一种自然机制,借助它各代人互相联系起来,并将前代人的经验传递给后代人。后来人类发展取得的成就,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机制所起的能动作用。通过传统,社会精神成就的物质化才得以实现。”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取消的,它是历史的既成事实。尤其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言,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既是古人精神文明的总结,亦是今人生活实践的背景和基础,积淀于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人不可能完全走出传统,以一个纯粹主体的身份进行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超越,具有时代性。文化作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思想意识,必然反映特定阶级的意志和思想,体现其价值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也必然走向现代,其服务对象和内涵也相应地会发生变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既是价值目标,又是现实的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同时,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超越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与狭隘的民族性,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实现的创造性转化,其本身蕴涵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希腊、巴比伦文明都中断过,唯独中华文化是亘古至今、生生不息延续到现在。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渗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习惯心理、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基础。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背景的。因而,脱离传统文化而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异于构建空中楼阁。没有传统文化作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就应该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不应该无视或抛弃传统文化。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曾经展开过几次比较大的争论,有过“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会通以求超胜”、“全盘西化”、“儒学复兴”、“民族大众文化”、“创造性转换”、“综合创新”等观点。但是实践证明,只有辩证的“综合”与“创造”,才是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全面复兴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客观地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良传统美德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境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我们对其应当有所选择的继承。而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 如“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别尊卑、明贵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天不变,道亦不变”等思想则要区别对待,发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得到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据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的重要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邓安生.周易妙语[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4]幺峻洲.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出版社, 2003.

[5][俄]波波夫,休休卡洛夫.社会认识与管理[M].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