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及解决方案

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隐藏的假设是:虽然也会受到各种政治、文化、军事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仍然是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张,各种政府政策和超经济因素对这一进程的影响通常是被动和次要的。

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及解决方案

浅议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任恋群

一直以来,国际经济学教材和各种专著中对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都有比较完整和规范的论述,而对于它的负面影响却缺乏分析和归纳,这主要是因为现实的经济全球化被当成了一种抽象的只存在于教科书之中的自由市场经济向全球扩张的过程。本文先分析了真实的经济全球化与这种教科书中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差别,然后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试着归纳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最后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一、教科书中的经济全球化

对于经济全球化,各种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上的描述大同小异,大概定义是: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跨国生产、技术转移劳务和服务输出等活动,使得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全球经济有机整体的过程。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论,但推崇自由市场经济的主流经济学通常都能认同这一定义。这一定义的本质是把经济全球化看做各种经济要素在世界市场上按照各种价格信号的指引,遵循自由市场交易的原则实现全流通的进程。

按照这一定义,各种教材和专著对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有比较完整和规范的论述,通常是说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全球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可以发挥各国资源和要素的比较优势,实现市场经济对经济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可以通过全球竞争,实现市场竞争效应和科学技术的全球扩散。很明显,这些正面影响都是来源于市场经济体制正面效应的发挥。这里隐藏的假设是:虽然也会受到各种政治文化军事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仍然是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张,各种政府政策和超经济因素对这一进程的影响通常是被动和次要的。

按照这套话语,融入经济全球化就是必须的,否则就无法实现我国的产业升级,因为封闭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会被淘汰。按照同一套话语,拒绝经济全球化甚至是有罪的,因为市场经济讲究自由自愿交易,所有自由的、不受各种政治干预的经济全球化行为都是双赢的。例如,如果不是出口价格更高,出口商是不会让商品出口到国外的;而如果不是进口比国内生产更有利,外国的进口商也不会选择从国外进口,交易的结果必然为两方所共同接受。经济全球化中,即使有人受损,那也是他自愿承担外生风险的结果。如果有人反对和阻碍全球化,他的行为一定妨碍了别人的经济自由,属于损人利己的行为,这违背了经济学的帕累托效率。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这种描述很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经济全球化是双赢的,那么为什么它会招致如此广泛的、愈演愈烈的反对?面对遍及全球的反全球化浪潮,我们能够只从政治、文化原因,或者缺乏金融监管引起了金融危机来解释吗?

二、现实的经济全球化

现实的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远比市场经济自发扩张复杂得多的历史进程。

首先,现实的世界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市场失灵。这些市场失灵可以用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垄断、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产权不清晰、各种技术或政策原因导致的外部性等术语来解释。这些市场失灵,不仅是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导致了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收益不平衡和苦乐不均。

其次,全球化的市场机制不管它是自发生成的,还是设计构造的,它在全球还远没有完善和一统天下。一方面,各国的国内市场还不完善,存在着大量的政府管制领域。尤其是一些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国内还存在着大量的自然经济,以及国家工业化导致的条块经济和计划经济成分。这些国内市场的不健全,导致了与世界市场接轨后,许多正面的市场效应得不到发挥,而许多市场风险无法化解。另一方面,统一的、实现经济要素全流通的国际市场也远未建成。在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中,也只有商品贸易基本上建立了全球化的市场和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主要是WTO体制);国际直接投资上存在着严重的投资路线单一和投资产业不平衡的现象,也缺乏统一的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的法律和市场规则;国际金融投资则面临着国际货币体系的严重危机;国际劳务输出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普遍抵制,全球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可以说遥遥无期。

再次,因为市场机制存在失灵,世界市场的发展存在停滞和不完善,导致了许多双赢的市场交易无法进行,许多可分散的市场风险无法化解,许多科学技术和资源要素没能充分运用,正是这些潜在的经济效益刺激了各种经济主体在构建世界市场上的激烈争夺。可以说,今天和未来的经济全球化秩序,正是各国政府、大型跨国公司、各种经济组织等经济主体激烈竞争的结果。比如,今天的国际直接投资增长迅猛,而国际劳务市场发展停滞,这正是由于发达国家工会力量极力阻止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实现跨国流动,跨国公司只好以资本输出的方式来实现生产的全球化。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远不是什么规则公平透明的奥林匹克竞赛,各种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超经济手段都会参与到构建全球化市场规则的竞争之中。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不仅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从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获得有利的价格和很高的利润,而且具有设计和改变市场规则的优先权。今天,大量国际贸易协议的条款、各种行业规则和惯例、各种技术标准都由少数政府和跨国公司制定。

最后,由于发达国家控制着产业高端,又由于它们极大的左右着世界市场规则的构建,它们有可能出于恶劣的政治目的而操纵经济规律,把经济全球化进程变成经济战的手段。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在于实现最大可能的分工合作,而分工合作的另一面是分工一方的财富生产能力和财富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他人的行为选择。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在发达国家的操纵下,存在着过分专业化、外向化、自由化、金融虚拟化的倾向,而忽视了各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完整、忽视了政府监管和国家经济主权的维护。当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放国内市场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时候,也意味着它们要承受外向化带来的范围广泛的国际风险,承受各种生产要素高度专业化带来的财富脆弱性和转型痛苦的加倍,承受金融深化带来的虚拟货币对尚未充分市场化的实物资源和财富的激烈竞争和掠夺。早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就有齐国政治家管仲利用商业杠杆,哄抬鹿角价格,引诱楚国“专业化”的“为国际市场”捕鹿,忽视本国粮食生产和军事准备,再一举封锁楚国粮食进口通道,不战而降服楚国的故事。经济规律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就会被有意的改造和利用,成为经济战争的指导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严重的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和此起彼伏的货币金融危机为各种经济战、金融战、货币战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三、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各种负面影响的总结

由于上文分析的这些现实原因,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远远偏离了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处处双赢的自由竞争市场,它的急速推进在很多领域导致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着各种失衡

首先是所得的失衡,这既反映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上,也反映为各国国内贫富差距的扩大。即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也难以保证分工专业化和全球资源配置导致的财富增加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按资分配原则,会在资本积累的正反馈中放大原有的贫富差距。而垄断、市场不完善、市场规则的被操纵等偏离自由竞争市场的现象,无疑常常加大这种所得的失衡。

其次是国家之间严重的贸易失衡,尤其是东亚新兴工业国家(也包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累了不断膨胀的高达数万亿美元的对美贸易顺差,有学者称之为“太平洋贸易断层”。笔者不同意“太平洋贸易断层”的出现是因为东亚国家固定对美元汇率、低估本国货币币值的说法。事实上,这一现象反映了美国加速“去工业化”,将工业生产向东亚转移的历史进程。伴随着外向型工业化的发展和贸易顺差的积累,东亚国家大量以前没有参与市场交易和定价的资源,通过国际市场实现了急速的变现。这些资源的变现价格,属于不均衡市场中的动态价格,远非可能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均衡价格。且不说贸易顺差已经引起了越来越严重的贸易纠纷,成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顽疾,东亚新兴工业国对美贸易顺差的长期高速积累本身,就反映了美国金融资本对东亚国家资源和财富的大规模无偿占有。这里体现的是金融经济的逻辑,而不是商品经济中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双赢的逻辑。

其次是全球范围的宏观经济失衡,它主要表现为全球范围的产能过剩。这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生产过剩危机,也暗示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高过国家层次的宏观调控世界经济并没有通过国际价格体系的调节,实现只存在于课本理论上的一般均衡。

再次是全球范围的债务失衡。金融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在提高资本流转速度和资金运用效率的同时,也引起了普遍的负债经营。伴随全球范围资本过剩,发生了全球范围的债务膨胀和债务危机,这反映了金融资本对利润更加激烈的争夺。它显然无法用资金供求通过利率价格机制实现供需均衡来解释。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即使没有金融投机和市场操纵,也是不存在均衡利率的,可以说它是天然的不均衡市场。

最后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这表现为各种资源危机、能源危机、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自然环境的被破坏,尤其是大气、海洋之类的所谓“无主公共资源”的被破坏。这反映了市场的外部性失灵和价格机制由于被操纵而无法反映真实的社会成本。笔者不相信碳排放交易之类的市场创新可以解决温室气体排放之类的问题。因为碳排放权是一种金融产品,它的市场价格只是各种经济主体在碳排放问题上的利益和成本的计算与投机的结果,没有理由认为它是商品经济中所谓的均衡价格,更没有理由认为它可以真正反映减少碳排放对于全人类长久的价值。

2.经济全球化使得许多经济主体受到了合法的损害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产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必须收缩和转型。这些转型产业的相关从业者可能面临痛苦的再培训再就业过程,相关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也常常面对巨大财富价值的损失。(www.daowen.com)

其次,经济全球化往往体现出更大范围的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即使是在本国具有所谓比较优势的产业中,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许多企业、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成为失败者。尤其是随着金融深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领域呈现出“胜者全得”的赌博特性。随着商品经济加速向金融经济跃进,如果不对金融资本进行额外的主动限制,“胜者全得”的逻辑无疑将使整个社会上的竞争失败者的比例越来越大。

再次,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实际意味着货币和资本交易权利的扩大,而一些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传统社会组织的权利则同时减少。权利的减少当然会伴随着直接经济利益的下降,但更重要的是:激烈的市场化改革和资源全球化配置,常常会极大的改变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阶层的力量平衡,这导致他们在更加广阔的其他领域的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最鲜明的例子就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几亿农民工摆脱了原有的体制束缚,参与到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当中,这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劳资力量对比的改变。在美国,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吸引了大批美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导致了美国工会罢工权利的丧失,美国工人不仅在劳资谈判中的经济地位下降,他们在公共财政社会福利医疗教育改革等公共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发言权也受到了极大削弱。于是出现了一方面各州政府大幅度减税希望留住企业,另一方面许多原来由企业提供给职工的福利保障义务被取消或者被推给金融市场和政府公共财政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工人的失业率上升、待遇下降和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而在我国国内,同样的背景也引起了国有企业工人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各种国企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中,大量的改革成本被轻易转嫁给国企工人和普通城市居民,这不能不说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背景有或明或暗的联系。因此,有学者甚至尖锐地指出: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投资和生产的全球化,是一场向民主和福利的进攻。

最后,国际通货膨胀传导到国内,可能引起社会工薪阶层普遍的利益受损。在全球资本过剩和国际信用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货币竞相增发贬值,对外输出通货膨胀,优质资产和稀缺资源则受到了普遍囤积和追捧。对于中国这样的资源缺乏的“世界工厂”,不可避免的要承受外来输入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3.经济全球化中存在“时间不一致”陷阱

所谓“时间不一致”,是指在长期的重复博弈中,博弈方在最初做出了符合自己最优化利益的合作承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尤其是掌握了对方已做出了选择合作的信息之后,他可能发现自己的最优选择已经改变,最终在后续博弈中选择了漠视合作方利益的机会主义策略。动态不一致问题说明在重复的合作博弈中即使是自愿双赢的合作协议,也常常是不可靠的,因为博弈双方给对方造成损失和承受对方背叛的能力是不对称的,弱势的一方常常会发现选择空间越来越小,合作所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容易被对方损害和背叛。

在现实的国际经济合作中,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一般应该选择发展处于产业低端的农业轻工业和组装代工工业,这些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一般会远小于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比如当粮食的生产效率提高一倍的时候,手机的生产效率可能已经提高了十倍,而与此同时,粮食对手机的贸易条件却不可能上涨十倍,甚至反而恶化。这是因为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大、需求收入弹性小、供给则接近完全竞争,而手机需求价格弹性小、需求收入弹性大、供给的垄断程度更高。结果是经济越增长,粮食消费的增长越少,粮食生产的利润率越低,国际分工的收益分配越不利。

“时间不一致”现象还常常与协议和规则的不完整有关。比如古代有这样的笑话:兄弟俩合伙种地,第一年种高粱,大哥提出地上的产出归自己,地下的产出归弟弟,并承诺下一年就换成地下的产出归自己,而到了第二年,大哥却提出要改种地瓜。显然这里存在的是一个对等公平的长期合同,荒谬结果的出现是因为协议的不完整,没有事先谈好种什么或者规定一个如何确定种什么的公平规则。在一个技术进步和市场前景难以预测的环境下,各种合作协议、贸易条约不可能是完善的,实际的市场规则将由强势一方制定。当某个产业具有高的利润空间和战略价值的时候,发达国家不会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和转移这一产业。当后来决定转移这一产业时,又会事先垄断与这一产业相关的稀缺资源或者商品的物流环节和营销渠道。即使最后这些竞争优势都在逐渐丧失,也还可以利用在制定市场规则上的优先权,规定新的技术标准、行业规则,修改国际贸易协议,设置新型非关税壁垒,通过产业转移培养新的合作伙伴等。当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时,发展中国家可能陷入产业升级陷阱,产业升级的路径完全被别国操纵和锁定。

4.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国内社会阶层的分裂和国家能力的削弱

按照上文的分析,经济全球化可能使得国内某些产业、某些团体和组织、某些阶层受到损失,同时也无疑会使另外一些产业、集团和阶层受益。这样,如果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被长期锁定,就会出现固定的“反全球化派”和固定的“开放派”,从而导致国内社会阶层的分裂。

南北也门的内战、泰国的红衫军与黄衫军之争、印尼的排华事件、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一系列国际热点事变的爆发,都是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之中,各社会阶层苦乐不均的背景下产生的。最后这一经济矛盾通过宗教冲突、族群冲突、地区冲突、城乡冲突、劳资冲突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社会的分裂无疑会增加各种社会成本,削弱国家能力,提升国家遭受金融战、贸易战、颜色革命、军事讹诈等恶意攻击的风险。

5.其他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们的经济交往的范围和规模大幅扩展,这可能加剧犯罪、毒品、疾病的全球蔓延。

四、结论

第一,现实的经济全球化并不能简单解释为自由市场的扩张、市场的失灵、市场的不完善、市场规则的被操纵和被利用等原因,导致了现实的经济全球化远不是处处都能实现双赢的。事实上它导致了大量的负面影响,所以才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反全球化运动。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有些是市场经济固有的,需要节制资本、节制市场来解决;有些是市场化不足而导致的,需要进一步培养市场来解决;有些是市场经济被操纵、被利用所导致的,需要通过争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超经济斗争来解决。

第三,简单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融入全球化”还是“不融入全球化”的争论是机械的教条。事实上,经济全球化放大了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制度创新等因素带来的利益,也同时打破了各地区各种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平衡,刺激了资本主义的活力和贪婪,迫使各种地区力量实现加速的重组和转型。

第四,经济全球化考验着一国的政治协调能力、制度建设能力、法制化程度、市场发育程度、财政和金融的动员能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凝聚力。对外开放应该有统筹的规划,开放和改革必须同步,当前尤其需要首先抛弃“开放崇拜”和“市场迷信”的教条。

【参考文献】

[1]蒋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左大培.混乱的经济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3]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德]彼得·马丁.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M].张世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美]约翰·加尔布雷斯.美国资本主义:抗衡力量的概念[M].王肖竹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