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植物传递警告信息的强烈恐惧心理

植物传递警告信息的强烈恐惧心理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金斯勒的研究成果公布后,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因为他在研究受到害虫袭击的树木时发现,植物会在空中传播化学物质,对周围邻近的树木传递警告信息。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目前还有许多科学家不承认有“植物语言”的存在。燃烧的火柴还没有接触到植物,记录仪的指针已剧烈地摆动,甚至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显然,这说明植物已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

植物传递警告信息的强烈恐惧心理

有生命篇

奇异、美丽、多姿的自然界,历来是人类追踪探索的主要对象。没错,自然界是有意识的。自然界是人类无声且有意识的的导师。我们将以此揭开自然界的生存根源。旧的观念将土崩瓦解,崭新、科学的方式将用来阐述人类及自然界的理论观念。走进富含生机和活力的有生命世界,探索其背后神奇的谜题。

植物闹钟

牵牛花

林奈是18世纪著名的植物学家,他经过多年的对植物开花期的研究之后,把一些开花时间不同的花卉种在自家的大花坛里,制成了一个“报时钟”。只要看看“报时钟”里种植在哪个位置的花开了,大致时间也就知晓了。因为每种花开放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蛇麻花约在凌晨3点开,牵牛花约在4点开,野蔷薇约在5点开,芍药花约在7点开,半枝莲约在10点开,鹅鸟花约在12点开,万寿菊约在下午3点开,紫茉莉约在下午5点开,烟草花约在傍晚6点开,丝瓜花约在晚上7点开,昙花约在晚上9点开。林奈正是根据各种花卉的开花时间而设计“报时钟”的。

就一天而言(在植物花期内),植物的开花时间大体是固定的;就一年来说,植物开始开花(始花),进入花期的月份也是大致不变的。有人把始花期月份不同的12种花卉编成歌谣:

一月蜡梅凌寒开,
二月红梅香雪海;
三月迎春报春来,
四月牡丹又吐艳;
五月芍药大又圆,
六月栀子香又白;
七月荷花满池开,
八月凤仙染指盖;
九月桂花吐芬芳,
十月芙蓉千百态;
十一月菊花放异彩,
十二月品红顶寒来。

如果有人在一个适当的地方,把这12种花卉按一定的顺序栽种,那么也可以组成一个“报月神”。

为什么各种植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开花时间,而且固定不变呢?

这是植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形成的,以利于植物自己的生存。如在海滨的沙滩上,生活着一种黄棕色硅藻,每当潮水到来之前,它就悄悄地钻进沙底下,以免被猛烈的海潮冲走。当潮水退去时,它又立刻钻了出来,沐浴在阳光下,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科学家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发现,这种现象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因此可以代代相传,形成一种习性。如果把硅藻装入玻璃缸里,拿回家观察,就会发现:即使已没有潮汐的涨落,可它仍然像生活在海滩时一样,每天周期性地上升和下潜,其时间与海水的涨落时间完全一致。

会“说话”的植物

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那就是当植物遭到严重干旱时,会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后来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发现,声音是由微小的“输水管震动”产生的。不过,当时科学家还无法解释,这声音是出于偶然,还是由于植物渴望喝水而有意发出的。如果是后者,那可就太令人惊讶了,

植物茎切片

不久之后,一位英国科学家米切尔,把微型话筒放在植物茎部,倾听它是否发出声音。经过长期测听,他虽然没有得到更多的证据来说明植物确实存在语言,但科学家对植物“语言”的研究,仍然热情不减。

1980年,美国科学家金斯勒和他的同事,在一个干旱的峡谷里装上遥感装置,用来监听植物生长时发出的电信号。结果他发现,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养分转换成生长的原料时,就会发出一种信号。了解这种信号是很重要的,因为只要把这些信号译出来,人类就能对农作物生长的每个阶段了如指掌。

金斯勒的研究成果公布后,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但他们同时又怀疑,这些电信号的“植物语言”,是否能真实而又完整地表达出植物各个生长阶段的情况,它是植物的“语言”吗?

1983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宣称,能代表植物“语言”的也许不是声音或电信号,而是特殊的化学物质。因为他在研究受到害虫袭击的树木时发现,植物会在空中传播化学物质,对周围邻近的树木传递警告信息。

最近,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为了能更彻底地了解植物发出声音的奥秘,特意设计出一台别具一格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只要接上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直接听到植物的声音。

这两位科学家说,植物的“语言”真是很奇妙,它们的声音常常伴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有些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到变天刮风或缺水时,就会发出低沉、可怕和混乱的声音,仿佛表明它们正在忍受某些痛苦。在平时,有的植物发出的声音好像口笛在悲鸣,有些却似病人临终前发出的喘息声;而且,还有一些原来叫声难听的植物,当受到适宜的阳光照射或被浇过水以后,声音竟会变得较为动听。

罗德和岩尾宪三充满自信地预测说,这种奇妙机器的出现,不仅在将来可以用作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以及对植物本身健康状况诊断,而且还有可能使人类进入与植物进行“对话”的阶段。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目前还有许多科学家不承认有“植物语言”的存在。植物究竟有没有“语言”,看来只有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才能作出答案。

有情绪的植物

植物是否有感情呢?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植物也有着丰富的感情,并且同人类一样,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感情的影响。可是,植物既不会发声,也不会活动,科学家是怎样知道植物的喜怒哀乐的呢?

那是在1966年2月的一天上午,有位名叫巴克斯特的情报专家,正在给庭院的花草浇水,这时他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古怪的念头,也许是经常与间谍、情报打交道的缘故,他竟异想天开地把测谎仪器的电极绑到一株天南星植物的叶片上,想测试一下水从根部到叶子上升的速度究竟有多快。结果,他惊奇地发现,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测谎仪上显示出的曲线图形,居然与人在激动时测到的曲线图形很相似。

难道植物也有情绪?如果真的有,那么它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呢?尽管这好像是个异想天开的问题,但巴克斯特却暗暗下决心,通过认真的研究来寻求答案。

天南星

巴克斯特做的第一步,就是改装了一台记录测量仪,并把它与植物相互连接起来。接着,他想用火去烧叶子。就在他刚刚划着火柴的一瞬间,记录仪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燃烧的火柴还没有接触到植物,记录仪的指针已剧烈地摆动,甚至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显然,这说明植物已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后来,他又重复多次类似的实验,仅仅用火柴去恐吓植物,但并不真正烧到叶子。结果很有趣,植物好像已渐渐感到,这仅仅是威胁,并不会受到伤害。于是,再用同样的方法就不能使植物感到恐惧了,记录仪上反映出的曲线变得越来越平稳。

后来,巴克斯特又设计了另一个实验。他把几只活海虾丢入沸腾的开水中,这时,植物马上陷入到极度的刺激之中。试验多次,每次都有同样的反应。

实验结果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巴克斯特也越来越感到兴奋。他甚至怀疑实验是否正确严谨。为了排除任何可能的人为干扰,保证实验绝对真实,他用一种新设计的仪器,不按事先规定的时间,自动把海虾投入沸水中,并用精确到1/10秒的记录仪记下结果。巴克斯特在三间房子里各放一株植物,让它们与仪器的电极相连,然后锁上门,不允许任何人进入。第二天,他去看试验结果,发现每当海虾被投入沸水后的6~7秒钟后,植物的活动曲线便急剧上升。根据这些,巴克斯特指出,海虾死亡引起了植物的剧烈曲线反应,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几乎可以肯定,植物之间能够有交往,而且,植物和其他生物之间也能发生交往。

巴克斯特的发现引起了植物学界的巨大反响。但有很多人认为这难以令人理解,甚至认为这种研究简直有点荒诞可笑。其中有个坚定的反对者麦克博士,他为了寻找反驳和批评的可靠证据,也做了很多实验。有趣的是,他在得到实验结果后,态度一下子来了个大转变,由怀疑变成了支持。这是因为他在实验中发现,当植物被撕下一片叶子或受伤时,会产生明显的反应。于是,麦克大胆地提出,植物具备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植物会思考,也会体察人的各种感情。他甚至认为,可以按照不同植物的性格和敏感性对植物进行分类,就像心理学家对人进行的分类一样。

人们对植物情感的研究兴趣更趋浓厚了。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喜怒哀乐”对植物究竟有多少影响。

不仅如此,植物也爱听音乐。许多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问题。

有一位科学家每天早晨都为一种叫加纳菇茅的植物演奏25分钟音乐,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叶部的原生质流动的情况。结果发现,在奏乐的时候原生质运动得快,音乐一停止即恢复原状。他对含羞草也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听到音乐的含羞草,在同样条件下比没有听到音乐的含羞草高1.5倍,而且叶和刺长得满满的。

其他科学家们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植物喜欢听古典音乐,而对爵士音乐却不太喜欢。美国科学家史密斯对着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每天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要比未听音乐的大豆高出1/4。

看来,植物的确有活跃的“精神生活”,轻松的音乐能使植物感到快乐,促使它们茁壮成长。相反,喧闹的噪音会引起植物的烦恼,生长速度减慢,有些“精神脆弱”的植物,在严重的噪音袭击下,甚至枯萎死去。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因素会使人神经紧张,比如忙碌、噪声、考试等等。科学家们发现,植物同样也会因生命受到威胁而紧张。植物在紧张时,会释放出一种名为“乙烯”的气体。植物越紧张,释放出的乙烯也就越多。人对这种气体是感觉不到的。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了一种“气相层析仪”,可以测出植物紧张时释放出的极少量的乙烯。

研究人员利用“气相层析仪”进行测量发现,当空气严重污染、空气湿度太大或太小、火山喷发、动物啃吃植物的树叶或大量昆虫蚕食植物时,植物都会紧张,释放出乙烯气体。

科学家们还发现,经常受到威胁而紧张的植物,它们的生长速度会因受影响而减慢,甚至会枯萎。

使用“气相层析仪”监视植物发生紧张的频繁程度和紧张的强烈程度,可以使种植者及时找出令植物紧张的原因,设法消除使植物紧张的因素。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加收获量。

前苏联科学家维克多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先用催眠术控制一个人的感情,并在附近放上一盆植物,然后用一个脑电仪,把人的手与植物叶子连接起来。当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维克多开始说话,说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让接受试验的人感到高兴或悲伤。这时,有趣的现象出现了。植物和人不仅在脑电仪上产生了类似的图像反应,更使人惊奇的是,当试验者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维克多在描述冬天寒冷,使试验者浑身发抖时,植物的叶片也会瑟瑟发抖。如果试验者感情变化为悲伤,植物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浑身的叶片会沮丧地垂下“头”。

尽管有以上众多的实验依据,但关于植物有没有情感的探讨和研究,迄今还没有得到所有科学家们的肯定。不过在今天,不管是有人支持还是有人反对、怀疑,这项研究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植物心理学。在这门崭新的学科中,有无数值得深入了解的未知之谜,等待着人们去探索、揭晓。

出“血”的植物

植物也有血液。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洒“鲜血”和流“血”的树。

我国南方山林的灌木丛中,生长着一种常绿的藤状植物———鸡血藤,总是攀援缠绕在其他树木上。每到夏季,便开出玫瑰色的美丽花朵。当人们用刀子把藤条割断时,就会发现,流出的液汁先是红棕色,然后慢慢变成鲜红色,跟鸡血一样,所以叫“鸡血藤”。经过化学分析,发现这种“血液”里含有鞣质、还原性糖和树质等物质,可供药用,有散气、祛痛、活血等功用。它的茎皮纤维可制造人造棉、纸张、绳索等,茎叶还可做灭虫的农药

南也门的索科特拉岛,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地方,尤其是岛上的植物,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植物学家。据统计,岛上约有200种植物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的,其中之一就是“龙血树”。它分泌出一种像血液一样的红色树脂,这种树脂被广泛用于医学和美容。这种树主要生长在这个岛的山区。关于这种树,在当地还流传着一种传说,说是在很久以前,一条大龙同这里的大象发生了战斗,结果龙受了伤,流出了鲜血,血洒在这种树上,树就有了红色的“血液”。

鸡血藤

英国威尔士有一座公元6世纪建成的古建筑物,它的前院耸立着一株已有700年历史的杉树。这株树高7米多,它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长年累月流着一种像血液一样的液体,这种液体是从这株树的一条2米多长的天然裂缝中流出来的。这种奇异的现象,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这棵杉树为什么流“血”,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美国华盛顿国家植物园的高级研究员特利教授对这棵树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没找到流“血”的原因。

会流“血”的植物,流出的真是血吗?不是血液又是什么?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说来有趣,关于植物的血型,竟是日本一位搞警察工作的人发现的。他的名字叫山本,是日本科学警察研究所法医、第二研究室主任。他是在1984年5月12日宣布这一发现的。

植物的血型,是在偶然一次机会中发现的。一次,有位日本妇女夜间在她的居室死去,警察赶到现场,一时还无法确定是自杀还是他杀,便进行血迹化验。经化验死者的血型为O型,可枕头上的血迹为AB型,于是便怀疑是他杀。可后来一直未找到凶手作案的其他佐证。这时候有人提出,枕头里的荞麦皮会不会是AB型呢?这句话提醒了山本,他便取来荞麦皮进行化验,果然发现荞麦皮是AB型。

这件事引起了轰动,促进了山本对植物血型的研究。他先后对500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进行观察,并研究了它们的血型,发现苹果、草莓、南瓜、山茶、辛夷等60种植物是O型,珊瑚树等24种植物是B型,葡萄、李子、荞麦、单叶枫等是AB型,但没找到A型的植物。

根据对植物界血型的分析,山本认为,当糖链合成达到一定的长度时,它的尖端就会形成血型物质,然后合成就停止了。也就是说血型物质起了一种信号的作用。正是在这时候,才检验出了植物的血型。山本发现,植物的血型物质除了担任植物能量的贮藏物外,由于本身黏性大,似乎还担负着保护植物体的任务。

人类血型,是指血液中红血球细胞膜表面分子结构的型别。植物有体液循环,植物体液也担负着运输养料、排出废物的任务,体液细胞膜表面也有不同分子结构的型别,这就是植物也有血型的秘密所在。

但植物体内的血型物质是怎样形成的,至今还没有弄清其原因。植物血型对植物生理、生殖及遗传方面的影响,也还都没有弄明白。

“香魂附体”

民间传说楠木树有“魂魄”。当它被活活砍倒时,那“香魂”就出来作祟,使树体立即开裂———这就是所谓楠木“香魂附体”的“怪事”!

这种珍贵的树木的确有这么个古怪的脾气———如果将一棵活生生的楠木立即砍倒,那么,在它倒地的一刹那间,本来好端端的大树,就会变成一株纵向开裂的碎木。如果你用刚伐倒的鲜楠去锯板,板子就会变成七断八裂碎块!这样的怪事常常发生。因此,在楠木产区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伐楠若用外行人,斗大楠木成泡影。”那么,内行人为什么能完好无损地取得楠木呢?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楠木“香魂”的秘密。

正如许多外国朋友所说:“楠木是中国的国宝”。它树干挺拔,树叶四季长青。每年春上,陈叶渐落,新叶相继,在华盖似的巨冠上,新陈相间,翠绿交替,绚丽多姿。

楠木树

它以优良耐腐的树质著称于世。在北京西郊的十三陵的地下宫殿里,就有二人合抱粗的楠木栋柱。虽然历时七八百年,却顶住了地下的潮湿和有毒致腐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侵蚀,至今完好无损。如用手敲叩,还会发出清脆的“咚咚”响声。

如果把楠锯成板材,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木质结构非常细腻,纹理稍有交错而不紊乱。木材质地光洁平滑,异常美观。板材干燥后,它的颜色往往是淡黄中略带浅绿,一经刨光,香气袭人。

楠木———是特等建筑和上等家具的优良用材,用它制作的箱、桌、床、椅、茶几、立柜等家具,在国际市场上是名贵的“超级商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更是身价百倍———不仅用作高级的木模,还用它制作精密仪器、仪器箱、仪器架等。如果用它来做胶合板面、木胎、漆器,那更是理想的材料。然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必须取得干燥而完整的楠木材料。

那么,究竟如何取得完整而又干燥的楠木材呢?楠木真有“香魂”在作祟吗?

我们知道:树木从根系吸收的水分与养料,是由木质部的输导组织向上输送的。这种输送的本领十分惊人———一直从地下将水与养料送上数十丈高的叶面。这种能力可归纳为如下3种因素:①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有一个引力存在,它们手拉手似地形成一条条长长的“水链”。②树木的根部存在着一个根压,这个根压好像抽水机的“泵”一样,将这些水分子“泵”向上方的叶面。③叶面不断蒸腾水分,当水分子从气孔里“冒”出去的时候,还要“拉”着别的水分子一同“挤”出去。

这样一牵、一压、一拉,这条水分供应线就自下而上,川流不息地运转起来。

此外,还有一条运输线分布在楠木韧皮部。从叶面光合“机器”中加工出来的养分,通过这条运输线自上而下地运送到枝、干、根的各个部分。

由于大量的汁液在楠木体内运转,这些液汁分子间的你挤我压,对树木本身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压强。比喻说一桶水吧,除了水桶底板上承受压力外,桶的壁上也同样受到一定的压力。当这桶水处于静立状态时,水桶壁上的那个箍将桶壁牢牢地紧箍着,箍着的力量正好与水对桶壁的压力处于平衡,于是桶壁就不会开裂。这个道理刚好与生长着的楠木相似,一旦楠木被砍倒,尤其在树倒地的一刹间,由于剧烈的振动,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于是,楠木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输导组织纵向裂开———所谓楠木“香魂附体”的奥妙就在这里。

因此,有经验的林业工人,在砍伐楠木之前,事先要在楠木基部剥掉一圈树皮,剥皮的宽度控制在1米左右,这样,就能使楠木在1年或半年内活活枯死,从而减少了树体内水分的含量。然后再来伐倒它,这就可以避免开裂的现象。

用这个“站着死”的办法伐倒楠木,就确保了楠木的木材质量。即使锯成板材或方料,它都始终如一,不会开裂与变形。

黑色郁金香

郁金香是世界著名的球根花卉,属百合科。花茎从叶丛中伸出,刚劲挺拔,顶端生着花朵,像荷花一样,亭亭玉立,因此也叫旱荷花。又像一个个五颜六色的高脚酒杯,十分诱人。

郁金香的故乡是斯里兰卡。1555年被引入土耳其。郁金香这个名字就是来自土耳其语“土耳班”,意思是“土耳其帽”。1562年,荷兰商人皮姆把郁金香带到荷兰。在那里,郁金香的栽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几个世纪内,历久不衰,为荷兰换取了大量外汇。荷兰人为培育稀有的郁金香品种,不惜花费大量的本钱。直到现在,作为荷兰国花的郁金香仍在世界享有盛名,售价昂贵。

郁金香

17世纪末,在荷兰南部的一座美丽的小城多德勒喜特,住着一个年轻的博物学家,叫高乃里乌斯·旺·拜尔勒。他喜爱花草,搜集了各地的植物,把植物的茎切下来,研究它的解剖特征,并绘制成图案。他制作了许多植物标本。同时,他也搜集昆虫,例如蝴蝶的标本。但是他的最大兴趣还是培育郁金香。他在东方各国买了一些稀有的山慈姑———和郁金香有亲缘关系的植物,加以特殊的照料,并使它们互相杂交,培育了4种珍贵的郁金香品种。这些品种和以前的那些只有一种颜色的品种不同,它们有的是灰色和玫瑰红混在一起,有的在一朵花上既有黄色又有红色。

1672年,哈雷姆的郁金香爱好者协会宣布,谁要能培育出黑色郁金香,就可以得到10万盾的奖金,但这株黑色郁金香必须像碳一样的纯黑,没有一点杂色。尽管这是一笔很大数目的奖金,但很多人却认为那是无法得到的,因为当时连褐色的甚至深红色的郁金香还没有看见过呢!那么怎么可能培植出纯黑的郁金香呢?

旺·拜尔勒决定试试看。

由于他苦心钻研和辛勤劳动,不久他就培植出了一种深褐色的郁金香,迈出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1673年春天,他得到了3个纯净、乌黑的球根。他相信,下一年春天,每一根球根就将开出一朵黝黑的郁金香来。但是,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他被控犯有叛国罪。在逮捕的那天,他把生活中最珍贵的这三颗黑色球根带在身边,想同它们死在一起。法院宽恕了这个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没有判他死刑,而是将他流放到洛维斯坦,在那他将被监禁终身。

在狱中,他认识了看守的女儿———罗莎·格列福斯。他们相爱了。他请求罗莎在下一年的4月把它们栽上。罗莎克服了许多困难,精心培植。一天黑夜,罗莎来到了牢房,告诉他:“花开了,像炭一样黑。”说着拿出了她栽培的黑色郁金香。只见那花,美丽而端庄,娇艳而不乏矜持。花瓣又宽又长,像炭一样黑,没有一点杂色。

黑色郁金香培育成功了。不久,拜尔勒的冤案也得到了平反,他从监牢中被放出来。

每年的5月15日,是荷兰的郁金香节。1673年的这一天,哈雷姆———这个鲜花和绿树的城市,格外显得美丽。居民倾城出动,聚集在宽阔的广场上,庆祝这个节日。也就在这一天。当时荷兰的最高统治者奥兰治亲王,当众把10万荷兰盾的奖金授予罗莎,作为对她的爱情和勇敢精神的奖赏,并主持了罗莎和拜尔勒的婚礼。宣布旺·拜尔勒是荷兰杰出的郁金香培植家。把他培植的黑色郁金香命名为“罗莎—拜尔勒郁金香”。

除了著名的黑色郁金香外,荷兰人还培植了另外一些奇异的郁金香,这些花有五光十色的细纹,不拘一形的彩斑。到了1675年,许多荷兰养花者都学会了这种嫁接方法,得到了大量的带有细纹和彩斑的花朵。

有趣的是,当时的拜尔勒和其他荷兰养花者,以及后来200多年中的每一个人,谁也不知道,荷兰人所培育的各种奇异的郁金香其实是一种传染病。拜尔勒的黑色郁金香也是一种传染病特征,它是山慈姑带给它的。1928年,英国学者凯里和美国学者马克·凯姆确定,这些郁金香的细纹和彩斑是最微小的生物———病毒是通过嫁接而感染造成的。

虽然,郁金香栽培的这段历史故事已经结束了,但是它却告诉我们:病毒,未必就是有害的,黑色郁金香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植物的预测

把《红楼梦》誉为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实在是很贴切。书中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内的一件怪事:怡红院中,那些本该在3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11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

这一怪现象轰动了整个大观园,面对盛开的海棠,众说纷纭。有人说,恰逢季节迟了些,虽是11月,暖和得很,温度是催发开花的主要原因;有人说,贾宝玉在认真读书了,这海棠莫不是报喜的?尽管是瞎猜,因为说的是恭维话,倒也让人心里满意。聪明过人的探春不言不语,心里却想:“必非好兆,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大观园内还有一位聪明人凤姐,她抱病卧床不能前来凑热闹,但却暗地使人送来红绸两匹,让给海棠披挂上,以冲冲邪气。

艺术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是为主题服务的,海棠花开得不合时宜之后不久,主人翁贾宝玉无由地丢失了“命根子”———“通灵宝玉”。大观园乃至整个封建家族开始走向衰落。

现实生活中,植物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能预测“天灾人祸”的超能力呢?如果有的话,它又是如何获得这不同寻常的能力的呢?

让我们轻轻地揭开“先知”的面纱,看看能否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

植物究竟具不具备预知“天灾人祸”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超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现实中却不多见。但植物预知“天灾”的本领却常见于报端,有相当多的科学家面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

有人发现含羞草能预知地震的发生。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地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片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收拢,非常规律。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千米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

含羞草不仅能预知地震,面临台风、低气压的逼近、雷雨的袭击、火山爆发等等,它都会发生变化。

一些树木也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前部20厘米处,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结二次果)或者突然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含羞草

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1983年5月26日,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1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女贞、凤凰木、漆树等等。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草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火山坡上,火山爆发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就要作出应急准备,采取应付火山爆发的措施。

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干旱、大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广西忻城县马泗,有一棵150岁的青岗树,人们可以根据它叶子的颜色变化获知天气情况。在一般晴天,树叶呈深绿色;天将下雨,树叶变成红色;雨后转晴,树叶又变成深绿色。

一种叫做踌躇花的植物,如果盛开,则第二天准是大晴天;如果花显得“没精打采”,那么第二天很可能是坏天气。

还有人观察到,如果玉米根长得结实,南瓜藤长得特别多,榧树叶特别茂盛,那么,这一年很可能有台风来袭。

关于植物能预测天气、环境异常变化的例子很多,有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离开这一条件,可能就发生不了。有的虽然出现了异常变化,但导致变化的原因或许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事情,就拿重花重果为例,有时气候变化以及病虫害的侵蚀,同样会产生重花重果。所以,在作判断的时候,还要运用分析方法,借鉴其他方面的观测依据,不能仅凭某一现象的出现就下结论。

南瓜藤

正因为存在着复杂性,给科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待解之谜,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都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个重要的、严峻的问题———环境保护。大量的废气排放于大气中,大量的污水涌入江河湖海里,人类自己给自己营造了一个看不见的敌对阵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每年花于治理的费用惊人,更不用说投入的人力、物力了。

在动用大量资金治理“三废”带来的恶果时,人们还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监测,把一些指标控制在最低限度之下,以防陷入旧问题未根除、新问题又产生的恶性循环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科学家们发现,这些为人类造福的手段中,也包括了植物。

植物具有监测环境的超能力,是大气污染的报警器。

植物既无仪表,又无警笛,何以成为环境监测的工具呢?

其实,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植物的监测能力比人造的器械还要灵敏呢。

据说在南京一工厂附近种植了很多雪松。雪松树姿优美、常年碧绿,深受人们喜爱。一年春天,正当雪松萌发新枝的时候,针叶却发黄、枯焦。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是“谋害”雪松的“凶手”?后来查明,让雪松受害的是两种有害气体:二氧化硫和氟化氢。刚好,附近工厂里常常会放出这两种气体,雪松对它们特别敏感。后来,人们只要看见雪松“犯病”了,一对号,发现是同一种“症状”,就知道在它周围的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或氟化氢。

植物对于有害气体的预报,往往采取一种富于牺牲精神的表达方式。它不会拉警笛,更不知道亮红灯,而是以自己的枝叶伤势做出无声的呼吁,呼吁人们警惕来自身边的毒害,呼吁人们赶紧采取措施,否则人也会同它们一样伤痕累累。

不同的植物对于不同的气体污染,所产生的反应也不一样。虽然多数是从叶片发生“症状”开始,但“症状”的形态、位置却大不一样。有经验的科研工作者,只要根据植物叶片伤斑的位置、形状,就可以大致知道导致污染的来源是什么、程度如何。由于它们的灵敏度很强,很有典型意义,一旦发现,便给环境保护提供了极好的依据。

谁都知道,植物是容易着火的。几千年来,从钻木取火延续到今天,柴薪做饭取暖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在许多城市已经使用液化气、电作为生活能源,但还有一大部分离不开柴薪。

在与柴薪打了几千年的交道之后,人们知道了哪些植物容易着火,于是这些植物常常用作引火,像松枝、柳杉等含树脂多的植物,自然比含水分多的植物容易产生火焰。如果单从取火的用途来选择植物,有经验的人会避开那些燃烧时不容易产生火焰的植物。

冬 青

实际上,燃烧时不易产生火焰的植物,就是可以防火的。像常绿树珊瑚树、女贞、冬青等,阔叶树银杏、白杨、臭椿等几十种树木,都被认为具有防火能力。其中最优秀的要算珊瑚树,它的防火能力最为显著,哪怕所有的叶子全被烧焦也不会产生火焰。

“植物会说话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常理看来,简直是很可笑的。是呀,从古到今,只有神话故事中,才有植物可以说话的事儿发生,现实生活中,树木是没有说话能力的。

白 杨

可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两位科学家发现了这样一件怪事情:

为了做一项实验,两名研究者选择了华盛顿州西特尔城附近的一片树林。他们曾经发现,在这片树林的柳树和桤木上,凡是经过一些捕食性动物(如某些毛虫)侵袭的树叶,就会发生营养质地的变化。那么这种营养质地的变化程度如何呢?正是两位研究者要知道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其他一些植物在昆虫侵袭之后的变化情况,例如藿香蓟,它的组织内含有使捕食性动物变态的化学物质,一旦介壳虫、蚜虫侵袭了它,这些虫类反而在化学物质的影响下变态,从而不能产卵。

实验开始时,两位研究者将几百条毛虫放在树上,然后观察这些树木如何调节机制来抵御毛虫的袭击。不久,他们就发现树木有了反应,散发出属于生物碱或萜烯化合物一类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散布在树叶间,很难被昆虫消化。

就在这时,两位研究者意外地发现了另一奇怪的现象:大约在30~40米远的另一片树林里,同样散发出了防御状态的化学物质,这是一片并没有放置毛虫的树林,而且又隔着一段距离,它们是怎样获得了“注意危险”的警告信号呢?美国的学者大为惊讶。

他们觉得,肯定是那些受毛虫侵袭的树木把信息“通知”了那片本来宁静的树林,要它们加强预防。可是它们是怎样“通知”的?通过什么形式?而对方如何接收又怎样作出防御的反应?

毛 虫

这一发现,导致出一系列难解之谜,引出了新的困惑,动摇了传统的、固有的观念。人们对植物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们不是不会说话,而是用它们自己的方法来“说话”,来沟通它们的世界,传递它们的信息。一些科学家认为,现在远不是下结论的时候,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有待于大量地实验之后才能作出。

关于植物的超能力,已经广泛地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注意,有人通过自己或者别人的观察、研究,试图作一些解释,但是这些解释是不是很完整、很确切呢?

比如说,植物到底有没有神经?一部分人认为植物是没有神经的。它们根本就没有神经细胞,更谈不上神经纤维和神经中枢,不能用动物的生存模式来解释植物。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植物的敏感度有时强于动物,它们不仅有神经,而且植物的神经与动物的神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还有人认为,植物之所以具有感应月球和地磁的超能力,是因为植物拥有交流信息的“天线”装置,植物的刺或毛是一种导波管,类似“天线”的作用。由于有这些导波管,植物便可以感应可见光、红外线或微波光线,可以敏锐地感应化学物质、气味,还能接受压力、空气电离子、温度、湿度等等,因而使得植物拥有了特殊的超能力,能与人类、星球或原始星云作信息交流。

科学家们的观点、假设为人类探索自然之谜拓开了思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植物所蕴藏着的奥秘和潜力是不容忽视的,那么等待着我们的又是什么呢?是更加艰难的努力探索。

植物界的巨人与侏儒

世界上最大的种子看来像硕大无朋的椰子,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它们是从海里来的。浪涛把它们冲上印度洋沿岸,因此,把它们拣拾起来的人就把它们叫做海椰。

这些海椰比椰子大2~3倍,自从塞舌尔群岛在18世纪中叶被发现以后,才知道它们是树上长出来的,这种棕榈只在塞舌尔群岛才有。

东方的帝王和统治者以为这些种子可以解毒,历来都千方百计寻找它。

美国加州“大树”是世界上最大的树。它的学名叫赤杉,台湾俗称“世界爷”。相信它可以活3000年之久,也是世界上最巨大的生物。

“大树”长在内华达山脉西面斜坡2000多米间的树丛里。加州赤杉国立公园的“谢尔曼将军”树,高80多米,树干下端圆周30多米,估计重量达2145吨。

有人说历来“最高树”的头衔应颁给1940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砍倒的一株花旗松,据说这株树高度是139米。

当今非赤杉属最扁的树,也是一株花竣松,长在华盛顿州的奎那耳特湖公园山上,高度是100多米。

1770年,西西里岛埃得拉山边发现一株栗树,名为“百驹之栗”,树干圆周是70米。

这些大树的种子都很小,每粒重量只有1/6000英两(约合18.66克)。

最小的植物,是肉眼见不到的水藻和细菌,几乎到处都有。

水藻生在动物身体表面、泥土里、温泉里、海水和淡水里,甚至积雪里也有。

细菌数量更多,在人体内就可以找到,它们吃细胞或自相残杀。它们的体积很小,针尖那么大的地方,就足够2500万个细菌住得舒舒服服。

还有些叫做病毒的东西,惯把细菌当大餐,体积更小。可是从科学观点上说,病毒应否列为生物,实在很难说。

病毒要进入别的生物细胞内才能生存。它的体积太小了,容不下足以维持生命的化学物质,只好靠寄生细胞内摄取化学物质而生存。

浮游生物

病毒体形极小,几百个病毒可以生活在最细小的一个浮游生物里。

浮游生物浮生在淡水或海水的水面上,本身也很小,500个浮游生物排列起来也不过只有1米。

浮游生物尽管很小,有些却美丽绝伦。其中有一种钙盘藻类的小植物,裹着有精致图案的白垩外壳。它们是属于世界上最小的植物类,与加州的大树分占生物界最大和最小两个极端。

跳舞的树

我国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公社附近的原始森林里,有一棵会跳舞的小树。

会跳舞的小树跳舞本领很高,如果在它的旁边播放音乐,树身便会随着音乐节奏摇曳摆动,翩翩起舞。特别令人惊奇的是,如果播放轻音乐或抒情歌曲,小树的舞蹈动作便明显地加强。音乐越优美动听,小树的动作就越婀娜多姿。如果播放强烈的进行曲或嘈杂的音乐,小树反而会“生气”不舞了。因此,当地群众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风流树”。现在,这棵“风流树”已移栽在勐腊县广播站的院子里了。

花世界的最大与最小

巴西有一种名叫水蚤萍的浮萍所开的花是世界最小的花,水蚤萍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显花植物。其花朵尺寸仅及萍的1/2。

最先发现这种小植物的是法国博物学家韦第尔,他在一种淡水生长的大王莲的叶间发现它们,这种睡莲是最大的显花植物,以维多利亚女王及睡莲生长的亚马孙河为名,生长极速。巨叶从萌芽生长时起到宽3英寸(约合7.62厘米),只消6天时间。

水蚤萍

大王花

大王花是世界最大的花,是把发现它的赖菲尔斯爵士和阿诺德两人的名字放在一起做它的学名。这种植物寄生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和其他东南亚地区阴暗森林中野生藤蔓的根上。它本身可以说既没有根,又没有叶和茎。花朵像椰菜花心,有时一朵重达15磅。

大王花发出腐肉的臭味,令人作呕。但与最恶臭难闻的热带巨大的野芋花相比,还算小巫见大巫。植物花朵发出恶臭的作用是吸引逐臭的昆虫替它传播花粉。

奇异鱼

相信在1万米深的海底会有鱼类生存吗?在1千米深井中会有鱼儿在游吗?也许你会说说:海底、井底没有氧气,压力极强,它们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中生活。

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

1949年苏联科学家考察船“比恰基”号开始了1万米深的海底探查,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的技术力量第一次伸向如此之深度。很多著名的深海探险家、科学家纷纷指责这一行动,因为他们认为在1500米以下的海洋层中不可能有生物存在。可是1年后,当“比恰基”号的深海拖网把几十种活生生的不为科学家所知晓的鱼倾泻在甲板上的时候,他们的“预言”彻底破产了。

这些鱼在如此深的海底生活,而且几乎都是奇形怪状的。其中一种没有鳞,眼睛比别针针头还小,被命名为泼塞特利巴斯。

更为奇异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在一口1000米的深井中发现了鱼,它们被命名为“地下生物”。经过考察证实“地下生物”生活在地下的河或湖中。它们由这些河湖中进入水井。可是地下不是任何鱼类都不能生存的环境吗?“地下生物”却为什么能在地下繁衍不止?

众所周知:鱼不能在超过30℃的水温中生活,也不能在结冰的冰水中维持多少时间。可是违背“常识”的现象又出现了。

美国加利福尼亚温泉中突然发现了活蹦乱跳的鱼,它们在水中自由游弋,令人喜爱。可是这个温泉的水温竟在零上50℃!50℃对人来说也是很烫的了,可是这些后来被命名为“热水鱼”的生物却毫无反应。有人认为“热水鱼”身上有“解热腺体”,也有人认为它们外皮有“隔热黏液”等等。但这都是假说,其谜底至今也未揭开。

无独有偶,就在“热水鱼”发现不久,科学家们在南极冰川的冰水中发现了“冰水鱼”,这也是20世纪的事。这些“冰水鱼”的血液中没有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它们的血是白色的(准确地说是和南极的冰块一样透明无色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都负有结合、运载氧气供给肌体组织的使命。冰水鱼没有这些重要的血成分,难道不需要氧气?可是实验表明:它们生活却离不开氧气。那么,它们靠什么来运输氧气呢?“白血”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条“白血”鱼发现于1956年,目前,已发现了几十种含有白色血液的鱼,这些谜至今仍困扰着生物学家们。

奥加斯德·拉伯是个法国人,他经商破产后便离开了欧洲。几年后,他又回到家乡,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大发横财,成了一位“家有万贯”的富翁。

拉伯之所以发财,完全是鱼的缘故。他看到欧洲盛行养殖兰花。为了牟取暴利,他便离开欧洲,到国外寻找美丽的兰花。中途他风闻美洲有宝石矿,于是又改变主意,折道美洲寻找宝石。在深入美洲腹地时得了重病,不得不在一个小村落里治疗,结果他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异常之小、惊人之美的鱼。这种鱼就像巴黎街头的霓虹灯一样色彩缤纷,耀人眼目。拉伯立刻醒悟到这种鱼会比宝石和兰花给他带来更多的金钱。于是他千辛万苦地把上千条这种鱼带回巴黎。

拉伯没有搞错,“霓虹”使他成功地发了大财。拉伯一直保密,最近,才把这个秘密说出,于是人们蜂拥到那个小村庄去了。

问题是漂亮的鱼为什么都如此之小?“霓虹”鱼长在1~2厘米之间;还有1932年发现的“机要官鱼”(蓝和红是英国机要官斗篷的颜色,而这种鱼通体蓝色而又红鳞,故名)大小也在2~3厘米之间;而最近在菲律宾群岛发现的巴尼达卡鱼,也非常美丽,大小竟在1厘米以下,它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脊椎动物了。

漂亮而小,这是为什么?拉伯给我们带来的这个谜也正在被探讨之中……

燕鸥猝死谜团

在太平洋中部圣诞岛附近的海面上突然漂起无数的死燕鸥,一些尚未死去的也拍打着翅膀,直泅海底,“自愿”溺死。据不完全统计,死亡的足有1700万只,这是鸟类生态史上一次最严重的灾难。对于燕鸥猝死的缘由,科学家一时也搞不清楚,有人认定是疾病的原因,也有人认为是石油污染所致,还有人说是奇怪的鸟类集体自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鸟类学家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圣诞岛上找到了燕鸥的遗骸,奇怪的是在岛上的尸体全部是雏鸟,而成年的燕鸥则只有在海底才找到。通过解剖,专家们发现,无论是海上还是岛上的尸体,它们的胃肠内均空洞无物,显然它们是被活活饿死的。那么,燕鸥为什么又寻觅不到食物呢?鸟类学家于是对这里的气候、水文、生态作了详细的调查,终于真相大白:原来这一带海面上的风向与海水的水流刚好相反,风向与水流的逆向造成海里的鱼类无法生存,大部分迅速潜逃,一些逃不掉的也随之而死,海上的浮游生物也无法生长。这种逆向现象往往持续3~8年,因此,燕鸥遇到这种情况便束手无策。它们先在附近寻觅食物,接着又飞到茫茫的大海上,但由于这种逆向现象范围相当之广,所以燕鸥始终无法寻觅到食物而被活活饿死。雏燕鸥由于还未具备外出寻食的本领,故死于岛上;成年的燕鸥为了养活雏燕,最后葬身于大海。

燕 鸥

叶毒蛙

在南美洲一片沼泽林中,一支以马尔塔为队长的苏联探险队,被派到这里来考察。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捕捉一种蛙———叶毒蛙。

叶毒蛙是两栖动物丛蛙科的一种蛙,分布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等地。在那里,有茂密的森林和辽阔的沼泽,气候潮湿,阴霾多雨。这样的栖息环境对叶毒蛙来说是再好不过了。

这种蛙面目丑陋,身体很小,体重只有1克多,然而这种小得可怜的动物却被称为“剧毒恶魔的化身”。只要1/100000克毒液就足以使一个人在几秒钟内丧命。它的毒性是眼镜蛇毒性的50倍。早在哥伦布时代,当地的印第安人就用这种蛙的毒液做毒箭了。

叶毒蛙的毒液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毒性呢?苏联科学家决心解开这个谜。

马尔塔探险队在南美把捕获到的50只叶毒蛙。装在罐中,然后用飞机运回苏联。经过漫长的旅途,大部分叶毒蛙由于突然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死掉了,仅有7只幸存,带回实验室以后,这7只也先后死去。研究人员立即着手分离毒素,可奇怪的是,死去的叶毒蛙竟然无毒。

探险队只好重返南美,向当地人请教取毒方法。然而当地居民守口如瓶;直到马尔塔医好了当地许多人的疟疾,完全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后,才得到了采取毒液的技术。

当地居民把活的叶毒蛙穿在长棍上,放在火边烤。蛙的皮肤受热后渗出、滴下白色的液体。这就是他们要取的剧毒液。

经过1年的研究,叶毒蛙的毒以结晶形式被分离出来。这种蛙毒被命名为“巴特拉克托克新”。

后来又经过威迪科夫等科学家的研究,才搞清楚了蛙毒的化学结构。原来这种蛙毒含4种有剧毒的物质,化学结构属于类固醇生物碱类。第一种叫作蛙毒素,是最毒的物质;第二种叫作蛙毒宁A;第三种叫作高蛙毒宁;第四种是非常不稳定的物质,称为伪蛙毒素,在室温条件下能自然地变成蛙毒宁A。

生理学家又研究了人的中毒机理,它的生理效应是对中枢神经元起作用。在神经—肌肉实验中,发现这种毒素对神经末梢有不可逆转的阻碍作用,中毒后先是肌肉麻痹,然后是呼吸麻痹,几秒钟后人便会死亡。

至此,地球上最毒的动物之谜解开了。对这种连印第安人也束手无策的剧毒,人们有希望找到解毒办法了。

神奇信息素

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充满了神秘的信号———能够传递各种信息的气味。科学家们发现,在这种气味中存在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无声的“语言”。这种“语言”称之为信息素。

在生物进化能够确定生成其他物体发出的光或声之震动的眼睛或耳朵之前,在古时期的生物就是利用这种化学物质直接地互相联系的。

现在,仍有许多生物是用嗅觉器官来相互交流和联系的。你是否注意过,当小猫用它的脸蛋去擦你的腿时,它胡须根部的气腺就会散发出气味,似乎在对它的伙伴们说:“这是我的主人。”狗同样会在其周围以气味来规定自己的领地。狼群追逐鹿时,会根据气味来确定其他狼群的位置,以阻止猎物为其他狼群所获。

在兽群中,信息素气味还是表示归属、特征和地位的标记。“狗王”在狗群中会散发出使其他雄犬顺从的气味。对这种占统治地位的雄犬来说,信息素可以称为胜利的信号。在其他许多动物中,例如小白鼠,统治雌鼠的信息素可以调节其他鼠的交配周期,甚至抑制它们后代的生殖能力。

信息素能够影响繁殖。春季,雌午毒蛾放出一种气味信号,似乎在表示它要寻“新郎”了,而雄蛾能在半英里以外的地方嗅到这种气味。科学家们已经分离出这种化学物质,并用这种物质引诱求偶的雄蛾,或诱使它们落入陷阱。这种方法开创了人类历史中与虫害斗争的新纪元。

当然,人类已不是第一个使用这种利用其他动物放出信息素来诱骗它们的办法的。例如,蓄奴蚁就是利用这种办法的,它们先把其他蚂蚁内的气味带到自己的洞穴内,使这种蚂蚁“闻味而来”,然后采用闪电般的化学战来镇住这些蚂蚁,使它们束手无策,并把它们的蛹搬来,从此,它们和它们的后代就对蓄奴蚁产生了一种恐惧心里,沦为蓄奴蚁的奴隶。研究结果表明,其他害虫也会因信息素而产生恐惧心理,例如蚊子是靠气味来寻物的,若在被寻物上放出信息素,蚊子就会惧而远之。

那么信息素能否影响人类的行为呢?和那些生活与气味关系较大的动物比较,人类与气味的关系似乎并不十分密切。比如,一只德国种牧羊狗的鼻子上就有22亿多个嗅觉细胞,这比人类要多44倍,因此它们的嗅觉能力要比人类灵敏得多。但是,在动物界中嗅觉最灵的要数大马哈鱼(鲑)了,它们可以根据极稀薄的气味,从几千英里的海洋和江河岔口以外,找寻到它们适于产卵的溪流。

蓄奴蚁

人类分辨物体和方位较多的是靠眼睛及耳朵,但我们的鼻子也确实是非常灵敏的。某些公用公司就常把一些有恶臭味的气体加入到无臭的天然气里,当管道稍有渗漏时,使用者马上可以根据臭味发觉管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解决之。一般来说,在5000万个空气分子中。若含有1个这种臭味分子,我们的鼻子就能感受出来,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进入鼻孔的臭味强弱,确定泄漏的方向和远近,就像我们的双眼能确定方向一样。

诚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他们对气味的灵敏度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大多数人至少能够辨别出4万多种特殊的气味,但有些人只能辨别1万种左右的气味。另外,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就是妇女嗅觉的能力与男子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对于气味的感觉是由于体内与体外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体内的化学物质就是激素(荷尔蒙),而体外的化学物则是信息素。

科学家们迄今为止还未弄清嗅觉器官是如何工作的。有一种理论认为,尽管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但只要有相同的分子形状,就应该有相似的气味,所以,我们的嗅觉细胞就是根据物质的分子形状来辨别它们的。但是正如颜色只有很少几种原色,而通过原色可产生许多复色一样。物质的分子形状也是少量的,那只有少量的“原味”。原味可以混合产出许多复合气味。

另一种相反的理论认为,鼻子是根据振动来辨别气味的,这就像我们是通过振动原理来耳闻目睹的一样。实验证明,当将被试验者处于一个电磁场内时,他的嗅觉器官会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信息素分子的振动频率(而不是形状)决定了嗅觉的能力。

当然,这两种理论各有千秋,有待进一步研究。

鼻子里的嗅觉细胞是与人脑最初级的一个区域———嗅脑直接联系的,膜脑现在一般称为边缘系统,能够调节骨肌的活动性,而且最主要的是控制性、饥渴等活动。根据这种嗅觉的记忆,我们能很容易地解释,为什么人类能很清楚地记着他们童年时代所嗅到的气味,因为气味能变成一种密码而储存于大脑中。科学家已证实,出生几天的婴儿就能够辨别母亲的气味了。

人类是否也能像许多生物那样产生能对信息素作出反应的信号呢?科学家们发现,有许多我们至今还不知道的气味可以引起人体内的变化。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马瑟·麦克柯林托克在他进行的一项著名的研究中证实,生活于同一种环境中的姑娘,由于气味的暗示,她们的月经会同时发生,也就是说,会产生相同的月经期。在另外的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让一群人坐在一间空气中飘有极少量气味的房间后,尽管人们没有嗅到什么气味,但研究人员可以监测到一段时间后他们的血压、呼吸和心率都有所变化。

目前已经肯定,人体内确实能散发出某些与其他动物的信息素有相同功能的化学物质。男子出汗时会散发出雄甾酮的气体,而家猪和野猪也会散发出这种物质的气味。对于公猪来说,这是它们急欲占有母猪的一种气味信号;而对母猪来说,则意味着它们对于交配的一种感受性。然而这种物质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至今还无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若拿一个雄甾酮样品给男子嗅一下,几乎有一半人根本说不出它有什么味道。但把这个样品给年轻妇女去嗅时,她们差不多都能辨别出这种气味,大多数人把这种气味描述为“令人舒适和带有麝香的气味”。几个世纪以来,麝香一直被作为催欲剂。试验表明,妇女月经周期中乐于闻雄甾酮。

1978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家们公布了他们关于野猪的信息素对男、女性影响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野猪信息素对于人类有明显的作用。在充有雄甾酮的环境中,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它的存在,但他们的处世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人们变得快乐和友好了。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被试验者看一张人群的相片,询问他们关于照片中人们的有趣和动人之处;然后让他们感受雄甾酮的气味,再让他们看同一张照片,并问同样的问题,结果这些嗅过雄甾酮气味的人眼中的照片被描述得更为有趣、动人。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雄甾酮的作用,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联系的关心。鉴于这种观点,雄甾酮显然可以用作政治集会时气雾剂,或者用于墨水中书写竞选文件来使候选人更加引人注目。

气味还能影响人们的好奇心。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尤迪斯·罗汀的研究证实了他本人提出的观点,即“对某些节食者说一句‘若闻一下巧克力的味道,你的体重就会增加一磅’的话,节食效果会更好些”。罗汀发现,含有少量芳香气味的可可食物会使人们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跃增,从而加速将血液中的糖分转变为脂肪的过程。因此,有的人不吃也会发胖。

科学家们正在考虑香料的新用途。在俄罗斯,科学家们正在使用特别的气味来减轻工人们的紧张心理和压力感。他们相信,正确的气味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狱中的暴力行为。这种气味注入书内,还可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改善他们的记忆能力。

在古时候,医生就常常利用气味来诊断疾病。据说,伤寒病患者有种热面包味,风疹患者有股刚拔下的羽毛味,精神病人有老鼠或鹿的气味,患有鼠疫的人有蜂蜜味,而黄热病人则有屠宰店的味道。

对于一个昏迷的人,若他呼出的气体中有一种丙酮的特殊甜昧,则可能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若有氨气的气味,则可能是他的肾脏出了问题:若其他气味,可能是肠子损坏或是氰化钾中毒。化验室的结果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这种诊断方法只需几秒钟就行了。

很显然,我们周围的气味即信息素能影响、支配人们的行为,并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采。如果我们对信息素加以重视,一定会得到许多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惊人知识。

嗅觉之谜

动物大多凭借敏感的嗅觉维持全部生命活动。因此,嗅觉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又神奇。

狗的嗅觉十分灵敏,能嗅出200万种不同浓度的气味,其灵敏度是人的100万倍。因此,狗的这种奇特嗅觉功能便可以为人们所利用。如猎人用狗追咬受伤的野兽,警察用狗来侦缉罪犯,海关人员用狗缉私、搜查毒品和危险品,地质人员用狗勘探硫铁矿、汞矿和砷矿,工兵用狗探地雷、发现陷阱,海防战士用狗找出由海底潜入的敌人等等。大象的视力很差,可是它全靠灵敏的嗅觉去寻找食源、发现敌害。

狗的嗅觉

有趣的是,蜜蜂、蚂蚁等昆虫嗅觉十分灵敏,能利用气味来区别敌友、寻找食物、传递信息、发出统一行动信号、寻找配偶等。它们放出来的气味,是进行通讯、交谈的“语言”;工蜂能放出一种含E-柠檬醛的化学物质的气味,可以招引几百米范围内的同伙聚集在一起。蜂王则通过散发一种抑制工蜂产卵的气味来维持自己的君主地位,同时这种气味还可以吸引雄蜂前来交配。非洲有一种毒蜂,蜂王一旦发现可以进攻的目标,就发出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激素)“命令全军反击”,即使是老虎、狮子也难逃脱性命。还有一种黄蜂,毒液中有“报警信息素”,可通过空气传播给巢里的蜂群。若打死一只黄蜂,能激怒5米外的巢中黄蜂飞来团团围攻螫人,几只蜂就能杀死对此过敏的人。在这种地方若遇上黄蜂,打死一只就是失策。

有一种小小的雌蚕蛾,放出的性引素气味,能引诱到2500米以外的雄蚕蛾飞来。有的飞蛾几乎能觉察到单个分子的气味,能使8千米以外的雄蛾闻到气味。

蚁尸能发出一种“死亡臭气”,使邻近的蚁群来将死蚁拖走。如果将死蚁体液挤在活蚁身上,同窝的活蚁会不顾一切地把它拖走,直到这种气味消失才回窝。

鲨鱼的嗅觉对海水中的化学物质反应很敏感。它可以嗅出海水中1ppm(百万分之一)浓度的血肉腥味。日本学者研究鳗鲡的嗅觉,发现在1万吨海水中即使仅溶解1克氨基酸,鳗鲡也能觉察出气味而聚在一起。大马哈鱼在河流中孵化后游到大海中去,在海里漫游千里之后,又沿着气味逆游回到它的产卵地产卵。

鲨 鱼

有一类节足动物,当它遭到攻击时,会头朝地、尾抬高,喷出一股臭气还击敌人。黑尾鹿遇到危险时,会从小腿外侧的腺体分泌出一种香草那样的气味迷惑敌人。

在非洲莫桑比克,有一种吃猫的老鼠,体躯只有猫的1/20大。只要轻轻一叫,猫会瘫倒在地,老鼠不费力地咬断猫的喉管,把猫血吸尽。这种老鼠身上因为有一股浓烈的麻磷气味,使猫一闻到就会瘫痪。

现在,世界上嗅觉最灵敏的雄蝴蝶,能在11千米之外嗅到雌蝴蝶所发出的性激素。总之,动物的嗅觉实在是神奇极了!

鸟类觅路

物理学家埋头研究太空航行的时候,另一些优秀科学家却在研究飞禽如何在地球上飞行。例如北极燕鸥,出生在北极圈10度以内的地方,出生后6个星期就离家南飞,用什么方法认路,飞到1.8万千米外的南极浮冰区?它在南极过冬以后,又怎能回到北方原来的伏窝地点去度夏呢?它那简单的头脑怎样解决曾困扰人类千年之久的那些航行上的问题呢?

一般相信,罗盘在12世纪发明。300年后,哥伦布才横渡大西洋。但是早在几百万年以前,鸟就已经若无其事地在环球各地飞翔了!时至今日,我们仍未能充分了解飞禽是怎么认路的。

直到18世纪,鸟类学家才开始知道夜间也有鸟飞,而且一起飞行的鸟数目很宠大。1898年,一位观鸟客估计,秋季最多鸟类移栖时,夜晚飞经他观鸟地点的鸟,每小时达9000只之多!这种报告使科学家想起飞禽移栖所牵涉到的觅路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都还是疑团莫释。

北极燕鸥

与这个问题密切有关的,自然是鸟类的“还乡本能”,那是它们的另一遗传天性。人类自初次利用鸽子传信以来,即开始利用鸽的这种天性。但觅路回家的世界纪录,可能是一只形似海鸥叫做曼鸟的小鸟所创下。英国威尔士海岸悬崖的洞穴里有很多这种小鸟。其中一只曾经被绑起来用飞机送到美国麻省波士顿,于1952年6月4日在波士顿把它释放。在6月16日下午1点30分,也就是12天半之后,它又钻进它在威尔士的巢穴中了。它飞越了4800千米无迹可寻的茫茫大海!

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北极星?太阳?月亮?风?气候?地磁?它们的方向意识又是从那里来的?

德国鸟类学家克莱默进行的一项实验,是真正了解飞禽觅路问题的第一步。他设计了一套方法,用以测验20世纪初有人信口提出鸟类依靠太阳指引方向的一个假说。他注意到移栖季节来临时,笼中的鸟会惶惶不可终日地乱跳。于是把几只关在笼子里的欧椋鸟放进一个圆形的亭子里,亭子开了只能看见天空的窗。他接着记录下亭中各鸟栖止的位置,发现它们经常头朝着它们要移栖的方向。蒙起窗户以后,它们就失去准则,四面乱飞乱跳。后来他装了—个灯光假太阳,让鸟在错误的时间和方向升落。亭中的鸟又朝向移栖方向,但是所采的是靠人工太阳决定的错误方向。他因此为太阳决定航向学说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只有一点无法解释:鸟怎么能不分昼夜,不论阴晴凭太阳指引呢?

太阳位置不断改变,利用太阳测定方向,也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别的不说,鸟的身体里至少需要具备一种几乎相当于钟表的计时本领。

曾在剑桥大学任职的英国生物学家马修斯指出,靠太阳指引飞行方向存在各种困难,但是他深信移栖和觅途还乡的飞鸟确实具备这种本能。

1955年,他的实验择要发表,有一件事无法充分说明,那就是夜间移栖又作何解释?“夜航方向可以凭当天日间的太阳方位决定,”他推论说,“然后尽可能整夜维持不变,也许还可以从月亮和繁星的位置获得若干引导。”另一飞禽学家,德国佛雷堡大学的邵尔对这个相当含糊的理论并不满意。邵尔主要研究长途飞行的莺,这种莺多半在晚间飞行。他一连做了很多夜间实验。他在移栖季节把一批关在笼子里的莺,摆在只能看见天上繁星的地方。他发现鸟儿一瞥见夜空就开始拍翅欲飞,而每只鸟都会选好一个位置,“像罗盘上的指针一样”对着莺———向移栖的方向。当邵尔把鸟栖上的木棍旋转到另一方向时,它们仍要固执地转回去。

邵尔博士又把他的莺放在人造星空模型里,莺仍选出了飞往它们非洲冬季居住的正确方向。旋转圆顶把星辰位置摆错时,它们也跟着错!

这种小小的莺,在夜间出发,孑然一身,无群飞时的集体安全,孤独地鼓翅南飞,能够毫无偏差地飞到遥远的非洲。邵尔博士已经确定莺除根据太阳之外,同样也能依据星辰来决定它们的飞行方向。

这种巧妙的本能是怎样遗传来下的呢?马修斯博士认为,那是“生物学上的重要奥秘之一”。他还提醒我们,这门科学的积极研究和实验,目前才刚刚开始。邵尔博士现在正想把各星座从他的行星仪中逐一移去,希望查出莺在夜间飞行主要是靠哪些星座。暂假定只要有北极星就行。

30多年来专心研究飞禽觅路问题的学者,一致同意一个基本的事实:每一候鸟的微小脑子里,生来就有某种仪器,使它与天空中的亮光结成复杂的关系,在地球上来去自如,而人类枉有那么多种发明,却永远都难达到那样玄妙的境界。还有,上述例子表明,有些情况下环境可以影响体型模式,既然这样,从遗传和发育的角度来看,又该怎样解释呢?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未知数,就像其他“生命之谜”那样。一系列谜底的揭晓都有待于生物学家的继续努力。

神奇变色龙

变色龙

生长在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的变色龙,在蜥蜴目中也是个怪物,它头上长角、身上有“刺”,体长约5~9英寸(1英寸约合2.54厘米),身体颜色随着它的心理状态及环境温度而变化:当雌性排卵时,便呈现非常美丽鲜艳的体色;交尾时的雄性则呈深黑色;当敌手侵犯其势力范围时,体色马上变得苍白。同类角斗时,战败的变色龙又会呈现深色。如果它的体色呈现淡黄色或深灰色,那就说明它的身体暖和或者着凉了。

变色龙的另一个绝技是捕捉昆虫几乎百发百中。平时,它静悄悄地伏在灌木林的树枝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一发现昆虫,它就能在1/25秒的瞬间,伸出它那条长达1英尺(1英尺约合0.3048米)并附有黏液的长舌,击中并捕回猎物。

当然,变然龙如果没有这一绝招就要挨饿,甚至无法生存下去。变色龙没有自动对焦测距离的外借物,是怎样测量出与猎物间的距离,伸出恰当长度的舌头捕捉猎物的呢?

为了解开这个疑团,英国牛津大学自然科学家琳茜·巴克诺经多年苦心实验,终于明白了这个让世人感兴趣的问题。巴克诺指出,变色龙是每只眼睛对焦,测定它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而不是两只眼睛同时工作的。巴克诺曾经把各种不同焦距的眼镜戴在变色龙头顶的三只角上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即使两块镜片的焦距不同,变色龙也能准确地捕食昆虫。这就解开了变色龙测距之谜。

鸟群电场

研究表明,不仅鱼类,而且会飞的昆虫和许多飞禽走兽都被随呼吸节奏变化的电场所笼罩。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只鸽子放入风洞并往里鼓风,这时鸽子羽毛周围的电场电压达到数千伏特/厘米。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表明,在约40米高度上飞行的鸟群所具有的电势高达6000伏特!

飞鸟鼓动翅膀时,它的羽毛便立刻带上电荷。在羽毛与气流的临界处能产生一种所谓的双荷电粒子层。鸟儿每鼓动一下翅膀,便在翅膀羽毛末端产生一股涡流,带走一部分电荷并产生新电荷加以补充,于是形成了电流。这样,飞鸟的翅膀就等同于一台直流发电机,它能产生电压约1000伏特/厘米的电场。

鸟类产生电流的好处在于大量节约对它们来说极需要的热能。强大的电场能在它们的绒毛层内创造最佳的热交换条件。这是因为飞鸟羽毛表层与空气摩擦时会带上正电荷,而紧贴身体的绒毛则获得负电荷。因此,鸟类飞行时,不断产生正电荷,以使所携带的电荷达到平衡,并防止冷空气侵袭身体。现在我们就清楚为什么飞鸟的羽毛被淋湿后(也就是说完全放电之后)即使晒干了,小鸟在起飞之前也要用喙细心整理自己的羽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必需的电势。

为什么数千只的鸟群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仅仅5毫秒)整齐划一地完成复杂的飞翔动作?要知道头鸟做给鸟群每个成员看的信号是根本不可能看得见的,而传令的叫声在嘈杂的呜叫声中也是根本不可能听得到的。所以可能鸟群飞行时是受电信号指挥的。

为什么飞禽在飞行时有些排成“一”字形的纵队,有些排成锐角的“人”字形,有些则排成钝角的“人”字形呢?物理学家认为,这方面最为可靠的假说只能考虑飞禽身上静电荷的因素。

至于候鸟能够保持整齐划一的飞行队列,那是因为在鸟嘴、尾巴和翅膀处电场电压最大。鸟群中相邻的两只鸟电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飞在前面的鸟儿的尾巴使飞在后面的鸟儿的头部感应出电荷。于是鸟群中所有飞鸟都像是电偶极子那样相互影响着。形象地说,飞行形状的鸟群仿佛是在每只飞鸟的嘴上衔着一张由电场电力线所组成的网,而每只飞鸟就是通过在自己嘴上的电感受器来保持同这张网接触的。如果队列保持整齐,这张网不会绷紧,各个“网眼”不产生电压。一旦某只飞鸟试图离开队列,这张网便变形,于是网眼中便产生一种能使这只“溜号”的鸟儿回到原位上去的力。

候鸟队形

细胞的演变

一个单细胞是如何变成一个拥有几百亿个细胞的组合体?这是最新提出来的科学上的未解之谜,几千年来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思索。

早在19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就证实了卵子原来只是个简单的细胞,经过不断分裂而产生的为数不多的胚胞或“分裂球”也是简单的细胞。首先由这些“分裂细胞”构成了胚层,然后通过这些胚层的分工或分裂构成了各个不同的器官。此外科学家还证实了雄性动物的精液也是一些微小细胞,它们是奇特的“纤毛细胞”。这也证明了动物的两种重要生殖物质,一是雄性的精子,二是雌性的卵子。

然而事实证明单纯的物质是没有思维的,它们只是一种信息的载体。换一句话说,只有在意识的作用下,这些物质才有存在的价值。当然,反过来说,没有这些物质载体,信息和意识也同样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新观念对宇宙万物的根本衡量尺度。

受精卵的形体本身就是一个人生存的开始,一个独立生命生存的开始。怀孕和有性生殖对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延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受精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两个性细胞及其核的融合。几百万个雄性细胞包围着一个卵细胞,而只有一个进入到卵细胞中去。两个细胞核由一种神秘的力量互相吸引,互相接近和互相融合。对于这种与生俱来的神秘力量,人类至今仍未探索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有一种领域是我们无法涉足和掌握的,那就是信息微波的发射方式和意识对万物的引力。

不少人将这种神秘力量解释为一种化学与嗅觉相类似的感官活动,他们认为两个性核的感官感觉,由于“恋爱的化学向性”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细胞,统一了双亲的遗传特征。精核将其父性的,卵核将其母性的体征与精神特征都引渡到了“种细胞”中,而种细胞则发育成了婴儿。当他们提到“嗅觉”和“感觉”的时候,他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踏入了思维的领域。因为单纯的物质是不会产生“嗅觉”和“感觉”的。

20世纪60年代,人类发现了第一部“遗传密码字典”,这部“字典”确实令人感到惊异和神奇。4种核酸分子成分中的任意3种组成1个密码子,对应于蛋白质的一种成分,遗传密码字典好像一种排列组合游戏的谜底,至今还没有发现一种可以用数理方法来描述的函数关系。

四种码的不同排列组合方式组成了决定全部二十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从密码字典上,我们还能查到命令蛋白质开始组合的起读密码子和终止蛋白质肽链的止读密码子。生物体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贮存和传递生物的遗传信息。整本遗传密码字典编造得极为完美、严谨、精巧,真可谓丝丝入扣。面对这样的奇观,人们禁不住急切地发问,没有意志和意识的自然界怎么能够编造出如此超凡的密码字典呢?这正是让现代科学家困惑不解、思索不通的大问题。

生物化学家早就注意到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结构很复杂,种类繁多,它们在生物体中执行着许多不同的功能。蛋白质是生物体的许多组织的组成部分,例如,动植物的纤维、鳞片、毛发、羽毛、软骨和肌肉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但是蛋白质最重要的功能则是维持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酶蛋白,只要酶的作用受到阻碍,生命就会终止。

你们瞧,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里竟也有着如此和谐统一、完美严谨的智慧体系。难怪莱布尼茨断然否定宇宙间存在着任何荒芜的、不毛的、死的东西。根本不存在混乱,根本没有混乱而只有秩序和规律。他认为,物质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设想成一座充满植物的花园,一个充满着鱼的池塘。植物的每个枝桠,动物的每个肢体,它们的每一滴液体,也都是这样的花园或这样的池塘。

这也就是说,在这个宇宙中事无巨细统统都包含着规律和秩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前面提到过,当精子和卵子的细胞核碰撞、汇合的瞬间,一个新生命就诞生了,那么这个新生命是属于雌性还是雄性呢?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在这个新生命的诞生之时,这种属性也就被决定了。

生物学家把某些哺乳动物的一些细胞放在玻璃片上,然后滴上一点特殊的染料在显微镜下观察,便可以看到细胞核中的一些形状各异的小东西被染上了颜色,其形状有的像扁豆,有的像木棍,有的像枝叉,它们便是举足轻重的染色体,决定生物性的特征和基本基因就在这些小东西里面。

如果观察正常人体的细胞,一定可以数到46条染色体。它们俩俩成对,一定是23对,如果拍成显微照片适当放大,还可以把照片的染体一条条剪下来排好,决定性别的遗传基因就在最后的那一对(即第23对)上。如果这一对是相同的2条大个子染色体,那么这个新生命必定是女性,这条大个子染色体称X型染色体。在男性第23对染色体上必定有1条X型和1条较小的Y型,Y型染色体上带的某种遗传基因导致了男性特征的产生。最常见的决定性别的方式称为X-Y型。所有的哺乳动物某些鱼类、两栖类动物、昆虫以及很多雌雄异株的植物,均是由这种方式决定性别的。

诸位现在该明白了吧?宏观上雌雄个体如此显著的差异,竟是由如此精微的小东西———性染色体决定的。这不由得人们不佩服造物主的精巧安排。过去,由于人类不明白宇宙中智慧等级的差别所在,由于不明白“大自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所以不论发生什么样的生命奇迹,不是高喊“感谢上帝”,就是高呼“自然的巧妙安排”。

可是今天,因为一个全新观念的诞生,所以人类必须严肃地更正过去的片面论点,而要将这一切归功于宇宙中各层次的高级智慧者们的共同创造。正是他们发送信息微波的刺激,使得那些构造精巧的神奇遗传机制产生了更新生命的奇迹。

而关于细胞分裂和演变的奥秘,不在于别的,而在于来自宇宙智慧发送的信息微波的刺激作用。这种信息微波的刺激不是偶然的、随机的,而是规律的、恒定的、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生殖过程中,生命集中到单个细胞,这一事实表明,在单细胞中含有使其自身在以后发育成一个完整有机体的物质,每个生物都带有它自己的后代的微型译本,并把这种信息传递给细胞的后代。(www.daowen.com)

由此看来,这种信息的传递绝不是什么随机的偶然,而是规律的恒定。从有生命开始起,这种更新与延续生命的信息传代就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正如我们的电子计算机在没有软件程序的输入下,是不可能进行工作的道理一样,组成生命的细胞、蛋白质分子、性染色体等都不可在没有信息微波的引导下来进行工作。这就是新观念给予人类阐明的一个关于生命奥秘的真理,这个真理的诞生将帮助人类进一步探明我们的生命从单细胞发展到五脏俱全的奥秘。

母亲怀胎10月分娩下一个有着完整机体的婴儿,谁能不为这创造的奇迹叹为观止呢?要知道这是一种恒定的软件程序,我们怀着的新生命只要按照这种程序的引导来正确进行分裂细胞,组成各种器官的工作就可以了,这就是细胞分裂的奥秘,也是永恒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任何人都无法违抗的;没有这样的信息引导,就不可能有人类和万物生命延续。这就是正确的答案。

事实上,对于生命奥秘的研究我们还只是了解了一点表面,地球上充满了各种奇妙构造的生物,参与构成的蛋白质通过各种不同的组合搭配起来,这只要蛋白质库中的很小一部分就够了。科学家们曾计算过,二十几种氨基酸排列成有250个碱基程度时,形成的蛋白质种类可达20250,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宇宙数字。从地球上生命起源以来所合成的蛋白质种类还没有超过105,这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差别呵!所以人类只有克服傲慢,不断探索才是。

现在,我们经过探讨,知道了虽然在地球上分布着几百万种不同的生物,但它们的基本单位就是细胞。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的结构,细胞都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新陈代谢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细胞核则是控制细胞的生长发育并执行繁殖功能,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发生联系的通道,通过它细胞才能维持住自己的生存,这就是规律。

众所周知,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子可以使人嗅到沙漠的气息,辽阔的大海是由无数个一滴水组成的,无边的沙漠则是由一粒粒沙子组成的,它们都是无数个“单子”的复合体。同样的道理,一个微小的单细胞也能够反映和包容整个宏观人体的信息与特征。极微小的染色体和同样微小的遗传生物链机制,都是自成系统,自组织能力极强的生命延续的基本结构,它们同样是规律和智慧的化身。

在整个细胞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细胞内的系统在主控运动的首脑正确的把接收到的信息指令传达给了各个执行单位,然后在它们的共同协调努力下,将一个简单的细胞分化和构成了生物体内的各种器官。而这种微小的系统也随之增长成了一个具有几百亿个细胞组织的庞大的系统机构。

虽然我们可以把某个器官看成是主要执行某种功能的,但是实际上生物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执行这种功能的。例如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功能是从外界摄取营养物,并把新陈代谢的废物排出体外。但是要顺利地执行这套功能则必须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供氧,要有骨骼、肌肉系统支持,要有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控制调节,还要有皮肤系统的保护。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中医有着深刻的认识,中医总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把疾病看成是这个系统的失调,医治的方法是把这个系统调整到正常运行状态中去。

现代科学认为,人体本是一个完整的生物场,构成这一物体的每一个细胞,或者说每一个遗传基因主体排列中,都带有人体全部显性生命的特征,既然DNA隐藏了人的全部密码,那么在某个局部也应显示遗传密码,如同破碎的全息照片,在任何一碎片中都能重现全部图像,这正符合了前面的论断。

知道了细胞演变的奥秘之后,诸位一定急于揭开人类生命产生和发展的奥秘,因为这实在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如有人所说过的那样,“未来”虽然好像在雾中,但是可以猜想,可以预测。“过去”尽管悲哀地沉入了大海的底层,或埋进了地层中,但是可以挖掘,可以解剖和分析。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过去、现在、未来乃是同一条观念之链上的不同环节。

飞来鸟之谜

在印度的一则古老传说里,说过这样一件奇事:在文明摇篮恒河的下游地带,有一年发生了亘古未见的大蝗灾。这些直翅恶魔所过之处,谷物一扫而光,甚至竹子、灌木也全被啮咬净尽,千里沃野不一会儿便成荒芜赤地,人们流离失所。食无噍类,只好坐以待毙……幸得天上神“于心不忍”,终于派鸟神率领儿孙们飞临人间,一批一批地投进饥民的怀里。

千百年过去了,这种“天赐之食”的故事甚至连印度也只把它当作无稽之谈,以为这不过是僧侣们编造的罢了。可是,到1905年,却有一家报纸报道了一则类似的惊人新闻: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一个小村落卡登加居然也碰到了传说中的神迹!在一个昏黑的晚上,这个村子的一头水牛失踪了。人们于是举着火把到山野里去寻找,天上正下着瓢泼大雨,还刮着风,眼前灰蒙蒙……当他们搜索到巴顿尔山山脚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只见一大群飞鸟倏地从天而降,一头栽到火把圈子周围的地上。村民们又惊又喜,纷纷捡拾这些“天上掉下来的食物”。令人吃惊的是,刚逮完一批,另一群又空投而至,仿佛是谁专程送来似的。卡登加村民突然觉得不胜荣幸,跪倒尘埃,感谢上苍丰厚的赏赐。

恒 河

确实奇怪得很,在那个村子里大白天是看不到多少鸟雀的,就是在无云、无风、无雨的夜里,鸟类也极少在这里栖止;而且,像这种束手待擒的鸟儿更是从未见过。可是打自那一次意外的收获以后,每到风雨交加的晚上,全村的村民就都盛装艳服,举起大火把,带着长竹竿,像过节那样出发到巴顿尔山下去收受“神赐”的礼物。

令人不解的是,居然每次去必有获,而且所获甚丰。这种现象不仅引起印度人好奇,也很快引起生物学家注意。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研究都没有取得多少重要进展。前些时候,又有两位印度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这个神秘的村子整整呆了2个星期,调查、实测,但仍没弄清其中奥秘。

其中的一位名叫辛普达,他后来在《科学导报》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里宣称:卡登加现象是世界上唯一的孤例,无从比较,也无法解释。辛普达在长达15天的野外考察中,每天从晚上6点半起便蹲在发生过“神迹”的灌木林里,从三四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这些奇异鸟类的古怪行径。他发现,每次的“天赐”仪式总是到凌晨1点半钟才结束。每个地点每小时平均飞来的鸟儿是20只,种类各不相同。据分析,漆黑的夜晚、浓密的乌云、定向的强风、急骤的阵雨是招引鸟类的绝对必要条件,而气候越恶劣,“自来鸟”就越多。最莫名其妙的是,这些鸟仿佛是来赴一个“死约”似的,当村民来捡它们时,绝不逃走;甚至也不吃投给它们的美味如蜗牛、蚯蚓等。就这样,不到48小时便安然死去。据此,辛普达向学术界提出了一个“鸟类集体自杀”的假设。

这真是生物界的一大悬案!科学家们纷纷出来质疑:鸟类何以非得跑到这儿来“集体自杀”不可?为什么这种奇异现象只发生在卡登加?几个参加过20世纪70年代考察队的生物学家也提出:假如是炬火或亮光的招引作用,可是在其他地方设置同样的火光条件却又并不成功,难道卡登加的光亮有一种鸟儿才理解的讯号?历史学家也困惑不解:为什么卡登加“自来鸟”竟和古代传说无论是地域和情节都如此不谋而合?……

三峰驼

双峰驼

世界上的骆驼有3种:无峰驼(即美洲驼)、单峰驼和双峰驼。一般认为,古代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使用的是双峰驼。然而有些迹象表明,在这条古道上,很可能还曾有过一种长着3个驼峰的骆驼,即三峰驼。

1971年,考古学家亨利·德洛平诺泽在新疆喀什地区发现了几个陶质平板形小骆驼,它们都有3个驼峰和一条明显的粗尾巴。由于在每个骆驼上都钻了一个小孔,所以德洛平诺泽认为,这是一种地点标志,或称之为“骆驼停放场标牌”。而另一动物权威教授却说他是在幻想和牵强附会,认为他发现的只不过是儿童玩具而已。这位权威嘲笑地问道:这种三峰驼的遗骨在哪里?对此德洛平诺泽指出:驼峰内无骨,只是软组织,因此三峰驼与双峰驼的骨骸无法区别。但在这场学术争论中,显然那位权威暂占了上风。

然而问题并未就此结束。由国际地理协会组织的塔克拉玛干考察队,于1978~1982年进行了发掘。有一次在一阵可怕的“黑风”过后,地面上露出了一些石板,可以程度不等地分辨出板上刻画着有3个驼峰的骆驼图像。科研人员认为,这些竖立在丝绸古道上的刻画石板是路标。由于风沙等自然力的长期侵蚀,刻画的图形大多已模糊不清。然而在山岭背风方向的一处岩壁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画有一只三峰驼。考察队中的一名修复技师用白颜色使这画面清晰地再现出来,然后用一层薄膜把它保护起来。由此看来,几年前发现的大尾巴三峰驼可能确有其事,这也给考古学家德洛平诺泽的推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论据。他认为,双峰驼所储存的脂肪,对于那条漫长而艰辛和丝路之旅不够用,于是人们培育出了三峰驼。这样一种定向培育法,在家畜育种上并不陌生,例如为了满足市场对肉食的需要,人们培育出了“长体猪”,这种猪比一般猪多生1对肋骨。

在一次世界动物学大会上,德洛平诺泽发表了他对三峰驼的研究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然而科学家们知道,一个结论的产生,必须具备全面而确凿的依据。因此,上述三峰驼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后来消失的原因,仍然是个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探讨。

鸟类的声波雷达

蝙蝠和海豚都是依靠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回波来判断对象物体的。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反映定位”声波雷达。奇怪的是,在鸟类的世界里,也有一种奇异的雷达鸟。这消息是日本北海道大学理学部附属归海实验科研所的生物学专家奥村,在1983年12月于日本动物行动学会年会上首次报道的。

原来,奥村副教授研究雷达鸟已有7年时间了。1982年,他组织了一个专门的5人探险小组,深入到大黑岛去作实地调查。经过1年多的努力,终于在那个荒芜的海岛上,发现了一种具有反射定位功能的雷达鸟。

蝙 蝠

大黑岛,位于日本北海道东岸原岸海湾海面。该岛的面积只有1平方千米。岛上荒无人烟,只生长着稀疏的树木,以及艾蒿、蜂斗菜、土当归等野草。然而,岛上却栖息着数达百万只几乎是清一色的雷达鸟。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雷达鸟天堂。

雷达鸟性好戏水,属海燕之一种。它身长20厘米、翼长40厘米左右,身披黑毛,在腰间长有一撮白毛,故命名为“腰白海燕”(简称“腰白”)。

腰白海燕是一种夜间活动型稀有珍鸟,它竟能像蝙蝠一样在黑暗及大雾的夜空中,靠回波来辨别方向和捕食昆虫。因此,奥村副教授的发现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动物学家的浓厚兴趣。

腰白海燕的活动时间是从晚上8时起至次晨日出前为止。随着夜幕的降临,岛上便出现一种百鸟争飞,雀跃争鸣的热闹景观。然而,每当东方初晓,鸟声也随之稀落、静止,海岛又恢复为一个静穆世界。那么,腰白海燕藏到哪里去了呢?据奥村探险组的报道,原来,它们就在岛上忙碌着。有些“腰白”在地面上挖洞造巢,筹备成家立室;另一些却醉心于孵育后代。但奇怪的是,每个燕巢只有一只海燕(或雄或雌),在孵卵时它们的配偶到哪去了呢?是外出寻食还是去寻欢作乐呢?至今尚不清楚。另一个特性是,腰白海燕每对夫妇一年仅产一个卵。即使如此,岛上鸟儿不但不会绝种,相反却日趋兴旺。其秘诀何在?这是第二个谜。腰白海燕生态上的第三个谜,则是弄不清楚它们离岛时飞向何方。奥村介绍说,每年一到4月下旬,腰白海燕便不约而同地结队飞临海岛。但到了10月入冬季节,它们就从岛上一起飞走,不知所踪。为了探索腰白海燕夜间活动的奥秘。奥村等人摸到了海燕集居的地方,在一个能见度只有1米距离的雾夜里,用塑料薄膜、绳索及胶板等透明材料拉开一个大屏障,然后把海燕轰起来。结果,腰白海燕如同白天一样,能够巧妙地躲开障碍物,排成雁阵飞翔。可见,腰白海燕是利用眼睛以外的什么器官搜索目标的。

奥村指出,腰白海燕编队飞行时,是像蝙蝠那样,利用声波反射定位的。为了发挥鸣声导航的作用,列队飞行的腰白海燕都严格地恪守3项纪律:①边飞行,边发出“谷、谷、谷”的鸣叫声;②在1秒钟内,各自一面作数次改变航向,一面乘风拍翼哗啦哗啦地飞荡;③互相之间始终要保持十几厘米的间隔距离。

不过,腰白海燕的夜间辨别能力还比不上蝙蝠。蝙蝠是利用超声波定位的,所以,它能在黑夜中判断出小如缝衣针的目标。但“腰白”发出的只是入耳能听得见的尖锐鸣叫声,根据频率越低,识别目标能力越低的原理,可知腰白的夜视能力远远不如蝙蝠。

至于为什么海燕中只有“腰白”具有反射定位功能?它的这种本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那就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了。

美人鱼之谜

美人鱼的美丽传说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从古至今,许多古老的民族和国家传诵着关于美人鱼的故事。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写的一篇人格化写鱼的名著。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描写了美人鱼的美丽、善良、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为了追求爱情,她不惜忍受巨大伤痛,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幸福和生命。德国作家格林的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写的也是美人鱼的故事,描绘了美人鱼守信和知恩图报的美德。我国古典戏剧《追鱼》和舞剧《鱼美人》,也都歌颂了美人鱼的善良、美丽和对爱情的纯真。总之,在许多民族和国家历代的文艺作品中,美人鱼一直是真善美的化身。

丹麦哥本哈根美人鱼雕像

丹麦艺术家爱德华德·艾里克森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雕铸成一座美人鱼铜像,如今安放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郎宁海滨公园里。这座美人鱼雕像披着一头美丽的长发,有着一双深情的眸子,无论晴天、雨天或夜晚,总是凝视着波涛滚滚的大海,沉思遐想,它的脸上似乎略带羞怯,眉宇之间似乎稍有忧郁,仿佛是在焦急地等待着它心爱的王子远航归来。美人鱼的形象是丹麦国家的标志,来到丹麦的游客,总要买点有关美人鱼方面的纪念品带回去。波兰首都华沙的维斯瓦河畔,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美人鱼雕像,那是一座高约2.5米的铜像纪念碑,美人鱼的上身半裸,五官端庄而清秀,肌肉丰满,下身的双腿分开,大腿边沿雕成鱼的鳞翅,腿的终端合成鱼尾,尾部上翘有力,它左手拿着盾牌,右手高举宝剑,双目注视着远方,姿势自然,造型结实而庄严,突出了美人鱼在文雅中的英武气概和美丽中蕴藏的坚贞毅力。

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这曾经是历史上的一个大谜,引起了历代人们的极大兴趣和探求。经过历代许多科学家的长期调查和考证,才逐渐揭开这个谜,原来它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高等哺乳动物———海牛目的儒艮。

儒艮分布在中国、日本、东南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洋里,它的身躯呈纺锤形,长约3~4米,重约400千克,体色灰白,遍身皮肤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硬毛,脑袋光秃秃的,嘴巴朝下开,上嘴唇很厚。它的性情温和,从不伤人,不吃鱼虾贝类,专门吃海藻、海草之类的海洋植物。吃饱以后,就在岩礁旁似睡非睡地休息。雌儒艮有2个大乳房,长在胸鳍的下方,哺乳期乳房胀大。母儒艮喂乳时,有时侧卧在水面上,身子向外转,这样好让小儒艮吸住它的乳头。这时,那分叉很深的叉形尾鳍或可露出水面,或可接近水面,两片长大的胸鳍搂住儒艮———那形态,远远望去好像妇女在给小孩哺乳的样子,不明真相的人,往往误认它为“美人鱼”。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每当春季,在舟山群岛的海面上,有时看到一种形象似人的鱼,抱着一个光头的“胖小孩”,出没于海洋之中,那就是有名的“舟山人鱼”。它的头圆圆的,有个不很明显的颈项,嘴和眼睛都很小,鼻孔生在头的两侧,身体也圆圆的。雌的人鱼胸部有1对突起的乳房,到了春天,常常抱着“小人鱼”露出海面,它的叫声似婴儿啼哭,远远看去,好像一个母亲抱着婴儿傲然挺立于海洋上。

海牛一般栖息在浅海中,产于加勒比海,在巴西大西洋沿岸也有它的踪迹。它浑身光滑无毛,皮厚达2.5厘米,头部粗大,长着1对小眼睛,没有耳朵,也没有耳道,蹄爪呈翅状,有较大的圆形尾巴。雌海牛的胸部有1对乳房,在怀仔时,乳房就发育长大起来。一般每2年繁殖一次,一次生1~2仔。母海牛在授乳时,用像人手一样的翅状蹄爪抱着小仔喂乳。由于人们站在很远的地方,没有看清海牛的躯体,往往把母海牛误称为美人鱼。

美洲巴西的牛鱼有2种:①种生活在北部的亚马孙河流域的,叫淡水牛鱼;②生活在北部沿海的,叫海水牛鱼。牛鱼在动物分类学上属海牛科,它的体型似鲸,又近似于海豚,呈流线型,一般长约3~6米,体重可达400~500千克,它的身体,特别是头部同牛有许多相似之处,胃也有4室,肉味鲜美,具有鱼肉与牛肉两种味道,营养价值很高,因此,被称为牛鱼。它的性情十分温和,从不恃强凌弱,能与其他水生动物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当它身上有寄生虫时,一些鱼类就来为它打扫干净。它不易繁殖,雌牛鱼一生只产1仔,孕期为7个月。它的胸部长着2个乳房,如拳头大小,与女人的乳房位置相似。哺奶时,它用前身善于游泳的桨状两鳍抱着幼子,如妇女抱小孩一样,十分有趣。由于牛鱼是一种食水草的哺乳动物,最喜欢在水草多的地方生活,每当它露出水面时(尤其天气晴朗时,最喜欢露出水面来晒太阳),头上往往挂满水草,胸前大大的乳房也露出水面,远远望去,如同披着长发的女人,因此,古代航海家们戏称它为“美人鱼”。牛鱼的皮肤如同大象,据科学家考察,几百万年前,牛鱼和大象原是一家,它们的老祖宗都是以食草为生,后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才分成两家。

据1981年1月2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报道:加拿大两位科学家———莱恩博士和施洛德博士,用电子计算机对与美人鱼的出现有着制约关系的空气温度、海水温度,从海面到目击者眼睛的高度,以及目击者与被目击物的距离进行了试验。试验的结果揭开了古人看到美人鱼之谜:这是由于光线受到一种特殊的海洋气候的影响,人们远远看到的模糊不清的所谓“美人鱼”只不过是海象或鲸鱼等露出海面身体部分的光学变形。这两位博士解释说:当风暴来临时,海洋上空的冷空气层受到外来的热空气袭击,然后冷空气与热空气混合成一体,形成一个温度不断变化的新空气层。这个新形成的空气层如同使物体变像的透镜,使通过它的光线屈曲。因而,透过这种新空气层看东西,将会看到一个物体的光学变形。例如,在符合这两位博士所确定的标准天气里(即新形成的空气层里),他俩在温尼伯河上拍下了一张远远看去形似“美人鱼”的照片,跑到近处一看,其实所谓“美人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这是由于光学变形所造成的。

用工具的动物

以前,我们一直把是否会制造工具作为区分人类和动物的一条重要标志。但是,近些年来,动物学家们发现,一些动物也能使用工具以达到一定的目的。

黑猩猩

黑猩猩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很善于利用工具。坦桑尼亚的黑猩猩爱吃白蚁,但白蚁躲在洞穴里,黑猩猩的爪子够不着。于是黑猩猩找来一根小棍,插进蚁穴中去钓白蚁,小棍从洞穴中抽出来的时候,棍上已沾了一些白蚁。

日本东京乡摩动物园有许多黑猩猩,它们发现蚁冢的底部放着糖汁,就想弄来吃,但爪伸不进去。于是找一段树枝,用它蘸取糖汁舔食。当它们发现光滑的树枝蘸到的糖汁比较少时,还会把树枝的一端用牙咬碎,这样蘸的糖汁就多了。

在荷兰的阿恩海姆动物园里,黑猩猩的创造性令人注目。多数黑猩猩用前掌舀水喝,但有一只黑猩猩与众不同,它找来一只游客丢弃的旧塑料帽,便用它当杯子喝起水来。黑猩猩爱吃树上的新鲜树叶,为防止黑猩猩扯光树枝,动物园在树木四周围上铁丝网。黑猩猩们为吃上树叶,想了不少办法。它们有的用大圆木当梯子,有的用长棍抽打树枝,有的用石块砸。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搬来一个树桩,然后让其中一只爬到树上摘叶子。非洲冈比亚的黑猩猩更是了不起。英国两名科学家在那里考察时发现,一只叫凯蒂的黑猩猩取蜂蜜时用了4种不同的工具。第一种工具是一根带有尖端的长树枝,凯蒂用它打穿蜂巢外部坚固的蜡层。接着,它改用一根较为细短但更尖锐的棍子,把洞挖得深一些。凯蒂使用的第三件工具是一根直径为1厘米的树枝,它将树枝弄成约30厘米长,然后用树枝将封闭的蜂巢捅开。最后,这只猩猩用一根细细的藤条捅进巢内,将黏稠的蜂蜜挑出来,放在嘴里美滋滋地吮吸。

美国亚特兰大灵长类研究中心驯养了一只名叫“肯西”的猴子,花了10年时间教它学习“手势语言”,效果还不错。这之后,两名专家决心教会肯西制造石头工具,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获得了成功。

猴子是相当聪明的,本来就会使用一些极简单的工具,如用树棍撬白蚁穴,用石头砸胡桃壳等。但这次是让肯西学会制造工具,无疑这是极为艰难的。不过,一开始就相当顺利,肯西用一天时间就学会了用尖锐的卵石片割断捆着香蕉盒的绳子。第二步是要肯西学会制作这种尖锐的石片。实验室的地上铺的是水泥,很硬,肯西很快就想到了把石头使劲扔到水泥地上,将石块打碎,并挑选其中最尖的碎片作为割绳子的工具。后来,两名专家把实验移到室外,在野外训练肯西。那儿是一片泥土地,很松软。但肯西发挥了“推理”的天才,它用两块石头互相敲击,直至打下一块锋利的石片。

非洲的白兀鹰经常使用工具。它爱吃鸵鸟蛋。于是,它发明了“高空砸蛋法”:用双爪抓住一块重300克左右的石头,飞到80~100米的高空松开双爪,让石头砸到鸵鸟蛋上,将蛋打破。白兀鹰选择的高度也是有讲究的,如果飞得太低,蛋打不破;如果飞得太高,将蛋打得一塌糊涂,就吃不到什么了;而从80~100米高度落下的石头恰到好处,将鸵鸟蛋砸开一条裂缝,里边的东西一点也没糟蹋。

西班牙的碎骨鹰巧妙利用重力,与白兀鹰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碎骨鹰爱吃动物骨头,但有的骨头很大,它咬不开。怎么办?碎骨鹰自有高招。它选择一块较平整之处,找来许多石块,一块接一块摆好;然后用爪子抓起骨头,飞到100多米的高空,瞄准地上的石头,松开爪子让骨头坠落下来。大骨头砸到石头上,被砸碎了,碎骨鹰就容易吃下去了。

在赤道附近加拉帕戈斯岛的树林里,有一种聪明的小鸟啄木莺。当它发现树洞里有虫子,但嘴巴够不着的时候,就会用喙折下一段干树枝,用树枝把虫子拨弄出来。如果嫌树枝太长,就用嘴折去一些,直到满意为止。如果觉得这树枝用得顺手,啄木莺还把它寄放在树洞里,以备以后再用。

乌 鸦

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乌鸦,其聪明程度更令人吃惊。新西兰的亨特博士到此考察,他发现乌鸦竟用起了成套工具。虽然这套工具只有2件,但制作精细,两件用的材料也不一样。其中一件工具是用从树上弄下来的细枝做成的,有一个主枝,头上分出一个小枝杈,叶子全部弄掉,其形状有点像人用的一根榛木拐杖;另一件工具是用较为坚韧的、带倒刺的露兜树叶做成的,在叶的倒钩处顺两边被一点一点“削”成一个约有20厘米长的锥形,很像医疗上用的探针。树干的孔穴内和树根的裂缝中是昆虫的藏身之处。亨特博士见乌鸦使用这两件工具在树上、树下忙得不亦乐乎。

是植物还是动物

在神秘莫测的海洋底部,栖息着许许多多动物。有的动物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犹如娇嫩的花卉,它们确实也曾经被误认为植物。

陆地上的菊花,只有秋季开放。而在浩瀚的海洋中,却有一种四季盛开不败的“海菊花”,它就是海葵。

海葵属于腔肠动物,与其说是动物,倒不如说它更像娇艳的花朵。海葵形态繁多,有上千种,一般是圆筒状,体色艳丽。它靠强有力的底部吸盘附着于海泥沙或岩石上。在它的管腔上部有数条至上千条菊花瓣似的触手,在海中伸展时,一张一合,如花似锦。生活在温带海域里的海葵,体型较小,管腔的直径不超过5厘米。但是,热带海洋里的海葵体型很大,有的口盘直径有1米多。

海葵很贪食,它以单细胞藻类为主要食物,还捕食小鱼、虾、蟹和其他动物。海葵的触手上有一种刺细胞,小鱼和小虾一旦碰到触手,刺细胞即射出一种有刺激作用的液体,使小鱼虾麻醉,继而被触手卷入口中,成为海葵的美餐。

海 葵

有些生物学家认为。海葵的寿命长达300年,所以这“海菊花”可长开300年而不凋谢。陆上菊花则望尘莫及。

海绵常年静卧海底,不见它吃,不见它喝,更看不到它运动。它的体色也像花儿一样多彩,有大红、鲜绿、褐黄、乳白、紫色等。因此,人们一直相信它是植物。直到1825年科学家才确定海绵是动物。

海绵是多细胞动物中最简单的一类,但却有一个庞大的家族,达10000多种,占所有海洋动物的1/15。它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片状、块状、圆球状、扇状、管状、壶状、树枝状,姿态万般,惹人喜爱。小海绵的质量仅几克,大的达4~5千克。有的海绵据说可活几百年。

海绵的捕食方法十分奇特,是用一种滤食方式。单体海绵很像一个花瓶,瓶颈上有无数小孔,这是它的入水孔。海水从这些小孔渗入瓶腔,然后由瓶口流出。在“瓶”内壁有无数的领鞭毛细胞,当海水从瓶壁渗入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动植物碎屑、藻类、细菌等,便被领鞭毛细胞捕捉后吞噬。

海绵具有惊人的再生能力。有些海绵被磨成粉后再经过筛选,成了很细很细的小颗粒,却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过不了多久,又能形成新的群体。

海 绵

海绵的用途十分广泛,如用于洗澡擦身,做油漆刷子,用作钢盔的衬垫和其他垫子,烧成灰能治疗脚病等。目前,有的国家正研究用海绵净化海水,以达到海洋环境生态平衡的目的。

在海湾水下的礁石上,长着许多绚丽的“花朵”,随海流轻轻漂动。其实,这些不是花儿,而是动物。由于它长得像陆地上的羊齿植物,因此人们叫它“海羊齿”。它是棘皮动物海百合家族中的一员,通常长有10个腕,腕臂柔软而有力,可以上下左右摆动,在海中游泳。它还会随水流而动,遇到合适的地方,攀住岩石或海藻,暂时定居下来。

羽毛星是海百合家族的另一成员。它色彩娇艳,姿态迷人,仿佛是用金银线编织而成的。它的羽枝随水流摆动,似随风摇曳的花枝,美丽极了。羽毛星的形体像个小杯子,中央有口,周围长有5条腕,腕中有食物沟,靠上面纤毛的摇动把浮游生物送入口中。

在水下管道、舰船的底部,往往有许多附生物———海鞘。它长年累月固定在一个地方,身体的外面还有一层植物纤维似的被囊,所以,过去人们一直把它当成植物,其实它是一种尾索动物。海鞘既不能食用,又不好玩,它们附生在水下管道中使管道中水流不畅;附着于舰船底部,会影响航速。因此,它是一种不受欢迎的动物。

然而,海鞘在动物学研究中却有特殊的价值。动物学家把地球上150万种以上动物分为2大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进化论认为,脊椎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但是,曾有不少动物学家不同意这种看法,两派意见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00多年前,科学家发现海鞘是介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桥梁”,这才证明:这两大类动物在进化上确实是有密切关系的。

珊瑚是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宝石”品种。它虽被列为宝石,但却不是矿物,而是海洋中一种珊瑚虫的骨骼。由于珊瑚的形态像树枝一样,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不少人把它当作一种海生植物。到18世纪初,还有人误认为珊瑚的触手是花。直到1722年,人们始知珊瑚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动物外壳———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

珊 瑚

珊瑚虫是圆筒状腔肠动物,居住在自己分泌的骨骼———珊瑚的小孔里。珊瑚虫自己不能移动行走,只能依靠管口上段的触手捕捉微生物,送到口中。口腔将食物消化掉,同时分泌出一种石灰质来营造自己的躯壳。珊瑚虫能靠无性生殖———分裂增生方法迅速增殖。为了追求食物和阳光,珊瑚就像树木抽枝一样向高处、向两旁生长,发展成为树枝状的群体。珊瑚五彩缤纷,姿态万千,有的像玲珑剔透的蜂巢,有的宛如玉树琼枝,有的酷似火树榴花,有的活像平滑的大蘑菇。

珊瑚以其天然的丰姿,可作为装饰陈列之用,也可雕琢成饰品。珊瑚还是一味中药,具有镇静作用,主治惊、痈。

多奇的海豚

1.认人之谜

春天是美丽的,温暖的阳光,湛蓝的大海,吸引着无数游客,远处过冬的鱼虾也赶到岸边找吃的,大海又热闹起来了。

故事就发生在30年前的这个季节里。

这一天,到新西兰奥波伦尼海滨游泳的人们特别高兴,因为有一些不平常的客人来陪他们一起玩了。

海 豚

这些客人就是海豚。它们一开始只是单独玩耍,不敢接近人群。后来,游客们注意到它们有趣的动作,就纷纷向它们游去,好奇地观看着。海豚大概是感到没有任何威胁,就紧挨着人群,继续开心地玩起来。只见一只海豚用嘴把一片羽毛顶出海面,抛到空中,等羽毛落下来的时候,其余的海豚就玩儿命地游过去争抢。而得到羽毛的那只海豚就显得十分得意,骄傲地在伙伴们面前游来游去,但一不当心,嘴里的羽毛就被另一只海豚抢走了。于是,又掀起了一场羽毛争夺战。海豚们就这样你追我逐,你抢我夺,足足玩儿了1个多钟头,人们津津有味地观看着,特别开心。

打这以后,可爱的海豚们差不多天天都来玩耍,跟游泳的人们也渐渐熟悉了。

其中有一只海豚,特别受小朋友们的欢迎。它常常游到孩子们中间,跟他们一起玩儿球。孩子们用手托球,海豚没有手,就用嘴顶,而且顶得特别准,球还没落下来,它早就游过去等着啦。因此,孩子们十分喜欢这只海豚,并且跟它交上了朋友,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奥波”。

奥波每天都来到岸边,跟孩子们玩上6个钟头,然后就游到平静的海湾里找东西吃去了。有一个小女孩叫贝克尔,特别喜欢奥波,别的孩子有时候凶猛地冲向它,贝克尔却轻轻地抚摸它,所以她和它很快就成了最好的朋友。只要贝克尔一下水,奥波就离开其他小朋友,游到贝克尔身边,跟她一起玩。有一天,贝克尔两腿分开站在水里,奥波突然游到她腿当中,把她背了起来。这下儿可把贝克尔吓了一跳,以为是奥波要捉弄她呢。可奥波并没有恶意,它背着贝克尔在海上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又把她带回到原来的地方,贝克尔开心极啦。别的孩子看了,特别羡慕,都想骑着海豚逛大海。有个男孩子猛地一把抓住奥波的背鳍,想骑到它身上去,可奥波怎么也不干,拼命扭动身子,把那个男孩摔了下去。奇怪的是,当贝克尔把那个孩子抱到奥波背上的时候,它却一动也不动,高兴地背着那个男孩在海上转了一大圈。这样一来,别的孩子都让贝克尔帮他们骑奥波去玩儿,贝克尔也特别乐意帮助小伙伴们,孩子们高兴极了。

这件有趣的事,很快就在小镇一带传开了。人们好奇地赶到海滨观看,沙滩上人山人海。为了保护海豚奥波的安全,当地人竖立起广告牌,政府还颁布法令,禁止伤害它。

海豚为什么有这样的本领呢?

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吸引了很多人。人们很想对聪明的海豚进行一番研究。

可有些人认为,海豚奥波的行为,是非常偶然的,根本不值得研究。

但是,几年以后,在苏格兰福恩湾又出现了一只奇特的海豚。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查理。有一支冲浪队在海湾里训练,聪明的查理很快熟悉了他们。它跟快艇后面的冲浪运动员进行比赛,而且同一个叫斯文森的女孩成了好朋友,友好相处了几个月。查理和奥波一样,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乐趣。

1968年8月,在苏联的耶夫帕托里亚海滨,有一只小海豚也在那里整整呆了1个月。它经常跟游泳的人一起玩耍,人们喂它鱼吃,抱着它,抚摸它,相处得特别亲热。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阿里法。它还常常游到码头附近,向坐在岸边垂钓的人要鱼吃,有意思极了。

看起来,能够认人,跟人交朋友的海豚确实不少,它们的行为决不是偶然的。于是,人们决心揭开这里面的奥秘。

海洋生物学家们经过多年观察实验,认为海豚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海洋动物。在陆地上生活的黑猩猩和猴子,是人们公认的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的动作很像人,而且还能模仿人的一些复杂动作。可是要跟海豚比起来,它们就逊色多了。有人教猴子和海豚打开电源开关,猴子用手,也就是用前爪;海豚用嘴。训练结果是,猴子要教它几百次才会,而海豚只需用20次就行了。有一只海豚更能干,只训练5次就学会了。可见,海豚比猴子还要聪明。

它们为什么会这样聪明呢?

为了揭开这个谜,科学家们解剖了一些死海豚,发现海豚的脑子特别大,而且很复杂。大家都知道,动物的脑子越大.结构越复杂,就越聪明。一只成熟的海豚,脑子的重量大约有3.5磅(约合1.59千克),这个重量,占整个海豚身体总重量的1.17%,而黑猩猩只占0.7%。再说,海豚的脑子也很发达,形状像核桃仁一样,上面有很多回转和深沟,跟我们人类的脑子很相似。所以海豚很聪明。

海豚为什么特别聪明这个谜好像是解开了。可是海豚认人光靠聪明是不行的,还要有识别目标的特殊本领。

那么,海豚的这种特殊本领是什么呢?

一开始,人们认为海豚是靠一双敏锐的眼睛识别目标的。为了证明这一点,科学家们让海豚在浑浊的水池里找鱼吃,结果不管水多浑,海豚每次都能迅速地找到鱼,从不走弯路。这说明海豚的视力确实敏锐。

但也有人认为,海豚能迅速找到鱼,不一定靠眼睛,也可能是别的器官在起作用。科学家们把海豚的眼睛蒙起来继续实验,结果,只要把鱼放到水池里,海豚虽然蒙着眼,照样能直接奔向目标。这就说明,海豚并不是靠眼睛来识别目标的。

科学家们又进行了很多次实验,发现海豚不仅听觉灵敏,而且有发出声信号和对声信号作出反应的能力。科学家们推断:海豚是靠声呐来探测目标的。什么是声呐呢,就是发射超声信号,再接收目标反射的回声信号,根据发出信号和接到信号的时间长短,回声信号传来的角度,回声信号的强弱,来判断目标的远近、方位、性质的一种装置,目前在潜艇和其他舰船上广泛应用。人们设想,海豚身上的声呐要比人造声呐精巧得多。它身上还有一台“微型电脑”,用来分析、监听和翻译各种回声信号。它不仅能判断目标的大小,而且还能判断目标的性质,这是人造声呐做不到的。

可是,海豚的声呐为什么这样灵巧?要彻底揭开这个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领航之谜

1871年的一天,一位船长指挥的“布里尼尔”号航船,航行到离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不远的地方,就要驶入伯罗鲁斯海峡了。同行们告诉过船长,那里礁石如林、波涛汹涌,再加上浓雾迷漫,船行起来特别困难,弄不好就会船毁人亡。船长特别关照水手们,要加强瞭望,千万不要出差错。

“布里尼尔”号在船长的指挥下,驶入狭窄的海峡了,船员们一个个严守岗位,不敢有一点儿马虎。瞭望人员目不转睛地搜索着海上的动静,船在风浪和激流中艰难地航行着。突然,一个负责瞭望的船员喊了起来:

“船长,前面有礁石!”

这一喊不要紧,全船上下都被惊住了。人们提心吊胆,可千万别撞到瞧石上啊!

船长镇定地站在驾驶室里,用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着目标,自信地说:“别紧张,那不是瞧石。你们仔细看看,它在动呢,哪有礁石会动的事情。”

一个水手接过船长的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也说:“会动,那块礁石真的会动!”

“我看,那可能是一条鲸鱼在游呢。”船长又补充了一句。

听船长这么一说,一场虚惊才算过去。

“布里尼尔”号离那个黑点越来越近了,大家这才看清楚,原来是一条大海豚。

奇怪的是,这条海豚见船来了不但不游走,反而跟着一起航行,不一会儿工夫又游到前头,与“布里尼尔”号保持一段距离,就是不肯离去。

“这条海豚真有意思!”船长自言自语地说。

“船长先生,我看它好像在给我们领航呢。”正在操舵的舵工提醒说。

“领航?”船长也好像发现了什么。

“海豚能通过的地方,一定没有礁石,咱们先跟它走一段。”在船长的指挥下,航船紧紧地跟着那条大海豚前进。

海豚在水流湍急的航道上向前游着,灵活地避开一个又一个暗礁和险滩,带领着“布里尼尔”号,平安地驶出了海峡。

到达目的地以后,这件事就被水手们传开了。后来的船只也遇到了同样的事,只要跟着那条海豚航行,就能顺利通过海峡。海员们为了表达对这只海豚的感激之情,就用海峡的名称给它起了个名字:“伯罗鲁斯·杰克”。后来就干脆叫它“杰克”。

杰克自愿为船只领航,把一艘又一艘船引过危险的海峡,勤勤恳恳工作了22年。没想到在1892年,却差点儿遇到杀身之祸。

那一天,有一艘叫“企鹅”号的航船经过海峡,船上的一个醉汉对着杰克连开几枪。枪声响过之后,杰克就无影无踪了。全船的人气坏了,把醉汉狠揍了一顿。

可爱的海豚杰克到底哪儿去了呢?

是受了惊吓躲起来了呢?还是受伤以后远走他乡了?要不就是中弹身亡,葬身海底了。失去了杰克,人们伤心极了。

没想到半个月以后,杰克又突然出现。和往常一样,继续为过往海峡的船只领航。但它的记忆力特别好,只要它一见到“企鹅”号驶过来,就远远地躲开了。“企鹅”号的水手们也纷纷到别的船上工作了。后来,这艘没有杰克领航的船,终于触礁沉没了。而其他的很多船只,却在杰克的帮助下,平安地在海峡里来来往往。

为了保护这只海豚,新西兰总督在1904年9月26日,发布了一项特别命令,严禁伤害在海峡内护送船只的海豚,违犯者罚款。

杰克为人们辛勤工作了41年之后,于1912年4月的一天突然不见了。从此就再也没有见到它,它永远地消失了。

为了纪念这只为人类造福的海豚,人们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为它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海豚杰克为什么会领航呢?

为了解这个谜,有人专门查阅了当时的文献和报刊,询问了当时的海员,了解到海豚杰克在伴随船只一起行进的时侯,常常用身子擦船舷,蹭船底,认为这就是它接近航船的原因。

也有的学者推测,海豚所以对航船感兴趣,是因为它能用自己的身体去蹭光滑的船壳,或者喜欢在航船激起的浪花和水流里玩儿,这样会使它的皮肤感到舒服。

但事情真是这样吗?海豚在船前头领航又怎么解释呢?

所以,这还是一个没有彻底揭开的谜。

3.救人之谜

1964年,一艘名叫“南阳丸”的日本渔船在海上沉没了。船上的10名船员中,有6个人很快就被淹死了。另外4名船员在风浪中拼命地游着,几个小时以后,他们累得精疲力尽,再也游不动了。没想到,就在他们快要淹死的时候,2条海豚向他们游了过来,船员们好像看到了一线生的希望,他们试着用最后一点儿力气抓住海豚,谁知这2条海豚不但不游走,反而往下一沉,自动地游到船员们的身体下面,好让他们骑在自己背上。等船员们骑上海豚以后,它们又慢慢浮出水面,一直把船员安全地送到岸边。

2年以后的一天,一艘保加利亚货船正在黑海上航行,一名船员突然不小心掉到海里。他在风浪中挣扎着,货船上的水手们急得束手无策,因为风浪实在太大了。就在这危急时刻,游来了一群海豚,它们围成了一个圆圈,把落水的船员托出水面,直到船员们把他救上货船,才逐渐离开。

1981年1月底,一艘轮船在爪哇海上失火了,熊熊大火吞没了整条船,一些旅客不愿看着孩子们被火活活烧死,把3个孩子抛到海里,留给他们一线活的希望。3个孩子一落水,就有一群海豚游了过来,把孩子们托到了救生艇上。而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却在这场大火中死去了。

海豚不但救助落水的人,而且还发生过海豚救鲸群的新鲜事儿。

1983年9月的一天清晨,在新西兰北岛的海滩边,人们发现了8条巨大的抹香鲸。它们静静地躺在沙滩上,默默地等待死亡。

前来考察的动物学家罗伯逊博士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动员附近小学的所有师生参加抢救。但是,无论大家怎样推,巨鲸就是不向海中去。正在为难之时,远方出现了一群海豚,它们飞快地朝海滩游来。海豚来到巨鲸身边,发出吱吱的叫声,同时用身体轻轻地碰擦巨鲸,好像在安慰它们。奇怪的是,巨鲸一见海豚如此“热情”,便转头游向大海,然后随海豚一起向远处游去。

抹香鲸

为什么海豚会来抢救濒临绝境的巨鲸?为什么巨鲸会乖乖地服从海豚的指引?至今人们还不了解其中的秘密。

海豚救人,海豚救鲸群,这些离奇的行为使科学家们迷惑不解。

海豚为什么要这样做?它们是怎样知道人和抹香鲸处境危险需要帮助的?这些疑问现在还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

4.游动健将

你知道关于海豚的“格雷怪论”吗?1936年,英国研究水生动物运动的科学家格雷发现,海豚的游动速度远远超出了它的肌肉所能胜任的限度,根据计算推出的结论是,海豚游动的时速不可能超过20千米,而事实上海豚在水中的速度可达40~48千米/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格雷当时提出2种推测,①海豚的肌肉可能具有超自然的高效率,比一般哺乳动物的肌肉强6倍;②海豚可能有某种奇怪的方法可减少水的阻力,这就是被人们称为的“格雷怪论”。

后来的事实证明,格雷提出的第一种可能是不存在的。而格雷提出的第二种可能却被美国的马·克拉默通过实验所证实。克拉默用普通外壳板制成了一个与海豚大小和形状相同的模型,他发现在水中二者运动时,海豚受到的阻力比模型要小9/10。海豚的皮肤富于弹性,不沾水,高速游动时可减少阻力。

那么海豚减少水中阻力的生理机制又是怎样的呢?对此的推测、假说颇多。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海豚的皮肤能分泌一种润滑剂,而事实上海豚连皮脂腺都没有,更谈不上有分泌物了。还有人认为海豚的皮肤常脱落表皮,从而也清除了身上的附着物,使得前进速度不受影响,但这种说法也并非无懈可击。还有人认为,海豚在高速游动时,热量从皮肤上一点点传导下去,这样能减少身体周围形成的紊流。还有一种假说是,海豚的皮肤表面能减少水的阻力,一旦前进速度提高,可消除紊流现象。

克拉默试图从海豚的皮肤结构中寻找减少阻力的答案。他发现,海豚的皮肤由1.5毫米左右的极软的海绵状表皮和6毫米厚的致密而结实的真皮构成,这种皮肤结构可像减震器一样,有效地防止身体表面产生紊流,使之快速前进。克拉默人工仿制了一种海豚皮,并把它套在鱼雷模型上,结果它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比普通模型小60%。

但是,人工仿制的海豚皮终究不如海豚的皮肤,苏联的女科学家尔·舒尔金娜分析说,这是因为海豚有大量神经通向皮肤,能积极地操纵皮肤。而且这些肌肉收缩时,整个皮肤层都能活动,使体表肌肉此起彼伏,呈波浪状,以便减少水中阻力。

海豚高速游动的原因是否是如上所述,还有待于生物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5.睡眠之谜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按说,动物运动了一段时间,就会疲劳,就需睡眠。任何动物在睡眠时总有一定的姿势,这时身体的肌肉是完全松弛的。可海豚却从未出现过肌肉完全松弛的状况,难道海豚不睡觉吗?

美国动物学家约翰·里利认为,海豚是利用呼吸的短暂间隙睡觉的。这时睡眠不会有呛水的危险。经多次实验,他还意外地发现,海豚的呼吸与其神经系统的状态有特殊的联系。里利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载了这一发现:把海豚放在一张实验台上,然后给他注射一定量麻醉剂,剂量是每千克体重约30毫克。半小时后,令人沮丧的后果发生了:海豚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弱,最后死了。以后的实验证明,海豚不宜注射麻醉剂,否则会死亡。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初步的解释是,海豚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睡眠的。因而对海豚的神经系统施加轻度影响,必然导致海豚死亡。

海豚的睡眠之谜,引起了研究催眠生理作用的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他们通过微电极来统计海豚入睡后的状况。结果表明,海豚在睡眠时,呼吸活动依然如故。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海豚在睡眠时依然游动,并有意识地不断变换着游动的姿势。进一步的研究证明,睡眠中的海豚,其大脑两半球处于不同状态。一个半球处于睡眠状态时,另一个却在觉醒中;每隔十几分钟,它们的活动状态变换一次,很有节奏。正是海豚大脑两半球睡眠和觉醒的交替,维持着正常呼吸的进行。而麻醉剂一下子破坏了大脑两半球的正常平衡,使之都处于休眠状态,从而阻塞了呼吸的进行。

到目前为止,人们仍没有真正看到睡眠中的海豚。但科学家们正在作出极大努力。他们坚信,研究海豚的睡眠,必将为揭示人类睡眠之谜提供新的启示。

为自己疗伤的动物

动物们有自己给自己治病的本领。有些动物会用野生植物来给自己治病。

黑 熊

春天来了,当美洲大黑熊刚从冬眠中醒来的时候,身体总是不舒服,精神也不好。它就去找点儿有缓泻作用的果实吃。这样一来,便把长期堵在直肠里的硬粪块排泄出去。从此以后,黑熊的精神振奋了,体质也恢复了常态,开始了冬眠以后的新生活。

在北美洲南部,有一种野生的吐绶鸡,也叫火鸡。它长着一副稀奇古怪的脸,人们又管它叫“七面鸟”。别看它们的样子怪,可会给自己的孩子治病。当大雨淋湿了小吐绶鸡的时候,它们的父母会逼着它们吞下一种苦味草药———安息香树叶,来预防感冒。中医告诉我们,安息香树叶是解热镇痛的,小吐绶鸡吃了它,当然就没事儿啦。

热带森林中的猴子,如果出现了怕冷、战栗的症状,就是得了疟疾,它就会去啃金鸡纳树的树皮。因为这种树皮中所含的奎宁,是治疗疟疾的良药。

贪吃的野猪到处流浪,它如果吃了有毒的东西,又吐又泄,就会急急忙忙去寻找藜芦草。这种苦味有毒的草含有生物碱,吃了以后引起呕吐,野猪的病也就慢慢儿地好了。你看,野猪还知道“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呢。

在美洲,有人遇到了一只长臂猿,发现它的腰上有一个大疙瘩,还以为它长了什么肿瘤呢。仔细一看,才发现长臂猿受了伤。那个大疙瘩,是它自己敷的一堆嚼过的香树叶子。这是印第安人治伤的草药,长臂猿也知道它的疗效。

有一个探险家在森林里发现,一只野象受伤了,它就在岩石上来回磨蹭,直到伤口盖上一层厚厚的灰土和细砂,像是涂了一层药。有些得病的大象找不到治病的野生植物,就吞下几千克的泥灰石。原来这种泥灰石中含氧化镁、钠、硅酸盐等矿物质,有治病的作用。

在乌兹别克,猎人们常常遇到一种怪事儿:受了伤的野兽总是朝一个山洞跑。有一个猎人决定弄个水落石出。有一天,一只受伤的黄羊朝山洞方向跑去,猎人就跟踪到隐蔽的地方观察,只见那只黄羊跑到峭壁跟前,把受伤的身子紧紧贴在上面。没过多久,这只流血过多、十分虚弱的黄羊,很快恢复了体力,离开峭壁,奔向陡峭的山崖。猎人在峭壁上发现了一种黏稠的液体,像是黑色的野蜂蜜,当地人管它叫“山泪”,野兽就是用它来治疗自己的伤口的。科学家们对“山泪”进行了研究,发现里面含有30种微量元素。这是一种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山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而产生出来的物质,可以使伤口愈合,使折断的骨头复原。用它来治疗骨折,比一般的治疗方法快得多。在我国的新疆、西藏等地区,也发现了多处“山泪”的蕴藏地。

温敷是医学上的一种消炎方法,猩猩也知道用它来治病。猩猩得了牙髓炎以后,就把湿泥涂到脸上或嘴里,等消了炎,再把病牙拔掉,你看猩猩还是个牙医呢。

温泉浴是一种物理疗法。有趣的是,熊和獾也会用这种方法治病。美洲熊有个习惯,一到老年,就喜欢跑到含有硫磺的温泉里洗澡,往里面一泡,好像是在治疗它的老年性关节炎;獾妈妈也常把小獾带到温泉中沐浴,一直到把小獾身上的疮治好为止。

野牛如果长了皮肤癣,就长途跋涉来到一个湖边,在泥浆里泡上一阵,然后爬上岸,把泥浆晾干,洗过几次泥浆浴以后,它的癣就治好了。

更让人惊奇的是,动物自己还会做截肢手术呢。

1961年,日本一家动物园里的一头小雄豹左“胳膊”被一头大狗咬伤,骨头也折了。兽医给它做了骨折部位的复位,上了石膏绷带。没想到,手术后的第二天,小豹就把石膏绷带咬碎,把受伤的“胳膊”从关节的地方咬断了。鲜血马上流了出来,小豹接着又用舌头舔伤口,不会儿,血就凝固了。截肢以后,伤口渐渐地长好了,小豹给自己做了一次成功的“外科截肢手术”。小豹好像知道,骨折以后伤口会化脓,后果是很危险的。经过自我治疗,就会保存自己的生命。

人们发现,一只山鹬的腿被猎人开枪打断后,它会忍着剧痛走到小河边,用它的尖嘴啄些河泥抹在那只断腿上,再找些柔软的草混在河泥里,敷在断腿上。像外科医生实施“石膏固定法”一样,把断腿固定好以后,山鹬又安然地飞走了。它相信,自己的腿会长好的。

昆虫学家曾经仔细观察了一场蚂蚁激战:一只蚂蚁向对方猛烈袭击,另一只蚂蚁只是实行自卫防御,结果它的一条腿被折断了。原来这不是一场真正的格斗,而是蚂蚁在给受伤的同伴做截肢手术呢。

除此以外,不少动物还能给自己做“复位治疗”呢。

黑熊的肚子被对手抓破了,内脏漏了出来,它能把内脏塞进去,然后再躲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疗养”几天,等待伤口愈合。

如果青蛙被石块击伤了,内脏从口腔里露了出来,它就始终呆在原地不动,慢慢吞进内脏,3天以后就身体复原,能跳到池塘里捉虫子啦。

动物自我医疗的本领,引起了科学家很大的兴趣。

它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疗法的呢?现在还没有一个圆满解释。

恐龙仍然存在吗

中国传说中的龙的模样十分古怪,真正的龙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现代的科学家已经找出了龙的化石,那就是各种不同的恐龙。这一种庞然大物,有人说已经绝迹,但是,根据种种的资料显示,这种巨龙却依然有可能存在在这一个世界中。

在这篇文章中,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现存的龙的传说。

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有关恐龙的传说,就是尼斯湖的怪兽。

有关尼斯湖出现的怪兽,很多专家却认为是一条巨大的龙。美国的沙克博士和英国的海军当局,自1960年代开始至今,都一直在尼斯湖一带拍摄,英国海军更曾多次派遣小潜水艇潜入湖中搜索,但是,迄今为止,仍未能找到答案。

尼斯湖怪兽

但是,大多数的科学家都相信,尼斯湖中的怪兽,是古代中的一种长颈龙。

尼斯湖怪兽的故事,在很多文章中已经有详细的介绍,所以,这里不再详细讲。

在1967年,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亦都传说发现了古代的龙,有关这方面,倒值得介绍一下。

1967年9月末,一个印度北部州立森林区管理营林官马路耶和一个森山的向导沙福,一起到喜马拉雅山的深山中调查草药。

他们两个人由勒古兰市出发,来到了印度和尼泊尔、中国国境交界的兰特比兹山麓。在这一个湖东方的托里斯诺山中,有一个神秘的湖布古兰。

根据传说,这个布古兰湖是过去希哲教徒们祭神的地方。在传说中,这个布古兰湖有一条巨大的龙,这条龙专门吃掉祭品。而根据记载,藏在这一个神秘的湖中的死人骨,共有几千具之多。

这条巨龙,据说凶猛非常,如果不祭祀话,龙会飞上天空,并且飞入村庄中,吃掉村民。

不过,有关龙的出现,在最近已经没有人再提及了。

马路耶和沙福两个人,沿着布古兰湖向着西藏的卡尔特通去,那里是一条十分险峻的山道———拉玛教徒在这条山道上通过,有时,几年也没有一个人经过。

他们两个人沿此向北大约走了110千米,突然间遇上了暴风雪。

在喜马拉雅山区,这种突然而来的暴风雪是十分骇人的,很多的登山者就是因为遇上了这种暴风雪,以至死无葬身之地。

两个人在惊慌之余,四处找寻避难之所,终于,他们发现了一个天然的山洞。

由这一个山洞向内进,那里,有一个很大的峡谷,十分意外地,马路耶发现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地底湖。

那一个地底湖,水十分地清晰,突然间,沙福大叫一声,把马路耶吓了一跳。

沙福叫道:“你看,怪兽,那不是一条古代出现在布古兰湖的巨龙吗?”

马路耶沿着沙福所指的方向看去,也吓了一大跳。

在那地底湖的湖面上,有一个很巨型的怪兽头露了出来,那是一条古代的龙,和书上所描绘的龙形状一模一样。

根据马路耶和沙福事后向有关方面的描述,这一条龙全身约25米,全身发出一种闪亮的古铜色,两只眼睛有如一个巨大的铜铃,闪闪生光。

那一支怪兽出现了一瞬之后,马上潜回了湖中,它潜下的时候,湖面上出现了巨大的波浪,可以显示出,这一条巨龙,重量十分惊人。

沙福和马路耶两个人后来悄悄地退出山洞,等到大雪停止以后,两个人马上下山,然后,向有关的当局报告了这件事。

有关这一次惊人的发现,很快就被通讯社发报到了世界各地。

西德的考古学家梅雷尔博士,对这一次的发现十分感兴趣,在同年的11月,他即和助手到达印度。

他和马路耶详细地倾谈过以后,认为马路耶的说话可信程度甚高,因为,他并无必要说谎来耸人听闻。

在第二年的5月,梅雷尔带领了一支探险队,在马路耶的带领下,依照他所指示的力向,出发找寻。

他们花了1个月的时间,才再次地找到了那一个地底湖。

这一个地底湖面积大得惊人,梅雷尔博士曾经测试过湖的深度,发现深不见底。

唯一和马路耶所描述有不同的就是,湖的水并不是十分清晰,而是一旦进入以后,能见度非常之低。

梅雷尔和其他人员,在这里逗留了1个多月的时间,但是,遗憾的就是,并没有再睹这一条巨龙。

梅雷尔博士不仅是一个考古学家,他本人又是一个研究古代龙的专家。

根据他表示,龙并不是人类想象中的一种怪兽,他并且相信,直至14世纪为止,在欧洲的全境依然有龙的踪迹存在。

根据中古时代所遗留下来的记录,在过去的阿尔卑斯山,牧童和山地中的农民就曾经遇上了巨龙的袭击,而且,他们曾经一起合作,击败了巨龙。

这一类记录,在欧洲多国的历史中都有记载,可见,那并不是捏造,而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的。

此外,在现在的哥莫特岛上,仍然有一种十分小型的龙,那一种龙就叫做哥莫特龙。其实,它是一种十分巨大的蜥蜴,以吃地上的昆虫为生。

在古代希腊的历史中,也有很多杀龙的记录。

亦有两种说法,认为古代的所谓龙,其实是一种十分巨大的蛇,那一种蛇有一些很厚的鳞甲,而且,它们可以把整个人,甚至一只牛吞入肚中。

梅雷尔博士则认为,而中世纪时代所传说的龙,其实并不是现在所说的恐龙,而是一种古怪的动物,就叫“龙”。

此外,日本的江户时代后期,亦有一篇木原石写的《云根志》,在记录中也提及在岐阜县有条龙,而且,还发掘出一个可以站得下7个人的龙头,而且,这条龙的牙长达10厘米。

博士认为,所谓龙,其实是并不神秘的一种生物。

一般相信,目前所有在世界上的龙,大部分都生存在一些庞大而深不见底的湖之中,这些龙以吃水中的生物为生,当然,剩下的龙并不太多。

变身有术

神话小说《西游记》令人百看不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十分离奇地描述了佛妖之间的变身术。如今,国内外大型魔术中的人体分解,如留头、去脚或一分为二等表演,往往令观众惊叹不已。当然,前者是虚构的神话,而后者是迷惑观众的魔术,并非确实存在。而在动物世界里,从最低等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它们为了在弱肉强食的斗争中求得生存,确实具有巧妙的变身术。

1.神通的变形虫

单细胞原生物中的变形虫是最低等的变身动物。它是靠不断地改变体形捕食为生的。其实,自然界中生活着许许多多这种神通广大的小虫。

最近,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格林博士发现,有一种小蛾子的幼虫会根据季节的不同,把自己的身子变成花穗状或叶子状,与其所栖居的植物形状十分相似,使鸟类、食肉昆虫等天敌真假难分,无从下手。这种小蛾子在春、夏季各繁殖一次。春季孵出的幼虫以蛾眉豆的花穗为食,它们的身子就呈花穗形状;到了夏天,蛾眉豆已不存在花穗,此时孵化的幼虫以嫩叶为食,其身子则变成叶子状。这种惟妙惟肖的变身法,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格林博士从温度、光周期、食物三个方面探索其变身的原因,结果发现决定幼虫变身的是花穗或叶子,因为它们都含有鞣酸。至于鞣酸使幼虫变身的机制,至今还是个谜,有待于科学家作进一步的研究。

2.棘皮动物的分身有术

棘皮动物包括海星、海参、海百合、蛇尾和海胆5个类群。其中海胆因为已经拥有坚硬有刺的石灰质胆壳保护,没有自然敌害敢惹它们,所以没有必要再发展“分身术”御敌;另外4个类群都有分身术本领,尤其是海星和海参更为突出。

海 星

海星是食肉动物,主要吃双壳的软体动物。种类很多,已知的约有1200多种。它的身体像个五角星,呈辐射状对称。扁平的体盘上有粗壮的腕,腕的数目随种而异,一般是5个,也有4个或6~8个的,也有10多个的,最多的可达50个。腕的下方有数排末端具有吸盘的管足。平时,海星一动不动地静伏在海底,或缓慢地在海底前进。一旦碰上牡蛎等猎物,马上用强壮的腕把它抓住,再用有吸盘的管足把紧闭的贝壳使劲拉开,这种拉力可达10牛顿(相当于1000克以上)。然后慢慢地将胃翻出体外,挤入贝壳内消化牡蛎的身体。

海 参

海星的胃口很大,每天要吞食20多只牡蛎,对沿海地区贝类养殖业危害很大,所以渔民十分痛恨它们,抓到了就切成几块,扔进海里。真想不到,这反倒帮了海星的忙,海星不但没有死去,那些“碎尸”变成了更多的海星,变本加厉地危害贝类。海星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失去一条腕能生出一条腕,甚至只剩下一条腕,也能重新长成一只完整的海星,只不过再生的腕比原来小些,形状也稍有不同。正因为如此,海星与敌害搏斗时,往往会自动脱落被咬住的一个或几个腕,匆匆而逃,不久又长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

海参俗称“海黄瓜”,是大家熟悉的一类底栖棘皮动物。全世界已知的约有1100种,它们虽然行动迟缓,进攻能力不强,可是它们在遇到敌害侵犯时,会施出2种不同的巧妙“分身术”:①“自切”绝技,如锚海参等种类在遇到强烈刺激时,身体会自动地断裂成几段,以后每段都能逐渐长成一个完整的海参;②更奇妙的“排脏”绝技,就是能将又黏又长的肠子、像树枝般的呼吸树和生殖腺等内脏,一下子从肛门迅速排出,以此来迷惑或转移敌害的视线,自己趁机逃走。失去内脏无伤海参的大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息,它又会重新长出一套内脏来。在海参中,要数刺参的“排脏”避敌技能最高。

3.各有绝招的海鱼

海洋中的刺河豚,浑身的鳞片变成了棘刺,平贴在体表。遇上惊吓或敌害来犯时,它们便快速冲到海面,急急忙忙大口大口地吞咽空气,使整个身体迅速变成一个球形,棘刺也向四面八方伸展竖起,腹部朝上,漂浮在水面上。其尊容使空中的海鸟,水里的鲨鱼都不敢靠近。有时,一些不识相的鱼儿也会碰它一下,结果是头破血流,叫苦连天。等到危险一过,刺河豚又恢复了本来面目。

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外科鱼,在它肥胖的尾柄两侧,长着两根尖针似的硬刺。平时刺缩入皮肤下的一条沟里,遇到敌害时便马上从侧沟内伸出,随着尾巴左右不断地摇摆,如果敌客还敢进一步逼近,就会被刺破皮肉,鲜血直流了。

大名鼎鼎的旗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它的游速可超过100千米/时,堪称鱼类中的游泳冠军。这种鱼长得很怪,主要表现在2处:①上颌向前突出成尖长的剑状吻,为强有力的攻击工具,能将木船戳穿;②第一背鳍特别长而高,形状似船帆,能够自由升降,如果要减慢游泳速度就将它高高竖起,如果要加快游速避敌或捕食,就将它收拢在背部下陷的沟里。不了解内情的人,看到旗鱼升降帆状背鳍时的不同体态,往往会误认为是两种鱼呢?

旗 鱼

颌针鱼的幼鱼在海上活动时,如果遇到敌害或船只驶近时,会立刻装死,变成僵直状像海藻的叶片,一动也不动地漂浮在海面上。

动物会复仇吗

在我国四川省的峨嵋山,有一群活蹦乱跳的野生猴子。它们给来旅游的人带来了很多乐趣。但谁要是伤害了它,它就记在心里,找机会报复。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抓着一把花生逗猴玩儿,他一边逗一边说:“来啊,来吃啊!”一只猴子连忙跳过来,小伙子却一颗花生也没有给它。猴子急了,猛地跳上去抓破了小伙子的手,花生也撒了一地,逗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小伙子恼羞成怒,也急了,顺手抄起一根木拐杖,向正在吃花生的那只猴子横扫过去。猴子被打得“吱吱”乱叫,拖着受伤的腿逃进了树林。它的腿被打断了,成了一只跛猴。

转眼到了第二年,那个打猴的小伙子又来了。当走到仙峰寺的时候,看到路中间坐着一只猴子,正向来往的游人要吃的。这只猴就是去年被小伙子打伤的,它一眼就认出了仇人,急忙一跛一跛地躲在一边,当小伙子从它旁边走过的时候,跛猴冷不防扑了上去,狠狠地咬了小伙子一口,疼得他“哎哟哟”直叫,腿肚子被咬得鲜血直流。他转身一看,那只猴子已经上了树,向他做鬼脸呢。打猴的小伙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来报复他的。谁让他不爱护野生动物呢。

金丝猴

在重庆动物园里,曾有一只金丝猴王,它好像认为自己血统高贵,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咬伤饲养员。有一次饲养员送食物慢了点儿,猴王就跑过来抓破了饲养员的手。饲养员为了惩罚它,就拿起竹条,在它的屁股上狠狠抽了几下,猴王觉得丢了面子,把这件事记在心里。过了几天,这位饲养员调走了。半年以后,他回到动物园看望饲养过的金丝猴。没想到的事发生了,猴王从人群里认出了打过它的饲养员,想报复又找不到东西,就拉下一个粪团,向饲养员的头上扔去。猴粪弄了他一脸,叫人真是哭笑不得,金丝猴王却得意极了。

在美丽的云南西双版纳,经常有野生大象出没,它们是我国的保护动物。这一天,一个猎人发现一只鹿正在河边饮水,就举起猎枪瞄准,就在他刚要开枪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怒吼,吓得他魂飞魄散。回头一看,只见一头大象正向他走来。猎人认出来了,自己前几天用枪打过这只象,可是没打中,它这是复仇来了。猎人慌忙调转枪口向大象射击,心里发慌,没有打中。大象愤怒地向他飞奔过来,猎人转身就跑,不料被野藤绊了个跟头,手里的猎枪也给扔了。大象上去一脚就把猎枪踩断了,用鼻子卷起来抛得老远。猎人乘机从地上爬起来,没命地逃跑,复仇的大象穷追不舍,把猎人逼到了山崖跟前。他急忙抓住一根粗藤,想爬上陡崖逃命。大象扬起鼻子,把猎人卷了起来,使劲儿抛了出去,随着一声惨叫,猎人被摔死在悬崖底下。这就是偷猎野生动物的人的下场。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村子叫刮风寨,寨子边有一条小河。有一天,一只母象带着一只小象到河里洗澡,小象见到水特别高兴,撒起欢来。当大象母子玩得正开心的时候,被寨子里的几个猎人发现了,端起猎枪就打,可怜的小象刚爬上河岸,就被打倒了。母象立刻狂怒起来,嗥叫着跑上岸来,用鼻子抚摸着小象的伤口,悲愤极了。它一会儿又跑又跳,高声咆哮着,一会儿又用鼻子把小树拱倒,直到精疲力尽才依依不舍离开小象,一步一回头地向密林深处走去。

两天以后,这只母象带着十几头大象复仇来了,象群冲进刮风寨的时候,寨子里的青壮年人都到山上干活去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只好四处逃命。大象也不追赶,却把寨子里的竹楼拱了个天翻地覆,然后大摇大摆地走进森林。等村民们回到寨子里之后,都责怪那些偷猎大象的猎人。

在印度,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一群经过驯化的大象驮运货物进城,卸下货物之后,其中一只大象在路边散步。当路过一家裁缝店的时候,大象好奇地把鼻子伸进窗口。一位正在做衣服的缝纫土人随手扎了象鼻子一针。大象急忙缩回鼻子走了。没想到几个月以后,这只大象又来了,它在街心喷水池吸足了一鼻子水,来到这家裁缝店窗前,把那个缝纫工人喷成了个落汤鸡,然后扬长而去。

在印度,还发生过豹子报复猎人的事件。居住在卡查尔大森林的一个猎人,在上山打猎的时侯,杀死了2只还在吃奶的小豹子。这下激怒了母豹,它偷偷地跟在猎人后边,记住了他的住处,等待机会报复。2天以后,这个猎人的妻子到靠近森林的田里干活,还带着一个2岁的儿子。正当猎人妻子低头干活的时侯,忽然听到孩子的呼叫声。抬头一看,只见一只豹子叼着她的孩子,飞快地向森林跑去,她拼命地又叫又追,也没追上。

3年过去了,那个猎人在山上打死了一只母豹,在豹穴里有2只幼豹和一个活着的男孩。仔细一辨认不要紧,这个“豹孩”就是他3年前被母豹抢走的儿子。这是母豹对他的报复。

在动物世界里,野牛的报复心理也很强。在非洲的肯尼亚,有个土尔坎族的居民,名叫阿别亚,他刚学会使用猎枪就去打猎。他躲在山坡的灌木林里伏击野牛,等啊等啊,果然发现了一头,他举枪就打,击中了野牛的肚子。受伤的野牛逃走了,阿别亚在后面紧紧追赶,但野牛还是躲进了森林。阿别亚还是不死心,就沿着野牛的血迹跟踪,边追边看地上的血迹,有时候看不清楚,他就弯下腰在地上仔细寻找。正在这时,受伤的野牛找到复仇的机会,从背后冲了过来,阿别亚还没来得及直起腰来,就被撞倒在地,野牛用头死死地顶着他,直到把他顶死才罢休。

野 牛

在沙特阿拉伯,有个油坊老板,养了一头老骆驼。有一次,老板做生意赔了本钱,满肚子怨气,回到家就用鞭子抽打骆驼撒气。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那头挨打的骆驼走出骆驼棚,悄悄来到主人的帐篷外,站了一会儿以后,就突然冲进帐篷,向主人的床铺扑去,幸好当时油坊老板不在家。老骆驼愤怒极了,就把主人的被子撕咬成碎片,这还不解气又把主人用的餐具踏得粉碎,这才心满意足地出走了。

动物的报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的报复行为又怎么解释呢?但现在还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需要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和探讨。

会照明的动物

萤火虫是甲虫家族中一个小成员,它能在黑暗中发光招引配偶。它的发光效率高达90%以上,几乎完全不生热。

萤火虫生长在热带、欧洲的部分地区和北美洲。它的光是从近腹端的一个器官,经过一种化学程序而出来。产光的化学剂和酶与氧结合,就会发出亮光。中国和巴西,都曾经有人囊萤为灯,当作一种廉价的照明方法。6只大萤火虫所发的光,就足以供人看书之用。但是,用人工制造“生物光”的尝试,都证明比常用的电力照明更昂贵。

还有一种与萤火虫同属萤科的发光虫,也能产生化学光。长了翅膀的雄虫,在腹部生育2个很小的发光器官。蛴螬样的雌虫,发光器官则生在尾部,发出强烈的光吸引雄性。这种虫的幼虫只有在受到搅扰的时候才发光,以保护自已。幼虫的光,颜色比成虫的较为青绿。

很多深海生物也能发光,一方面是作为求偶信号,另一方面则用来吸引猎物前来入彀。

没有光线透入的深海中,海葵、海绵、珊瑚虾、大虾、鱿鱼等深海生物,都能够自己发光。另外有一些鱼,是若干发光细菌的宿主,细菌的光线从体内把它们身体的一部分照亮,细菌原是不停地放光,但是遇到危险时,宿主有办法把细菌的光源关闭。通常的方法是减低氧的供应。南太平洋中有一种浅水生长的金目鲷,双眼下面都有大的白色斑点,斑点下有很多血管和发光细菌。发光斑点外面有皮肤褶层,可以放下来遮闭光线,好像窗帘。

深海潜钟鱼身体两边有灰蓝色发光斑点,好像潜水中的小窗,故名深海潜钟鱼,身上有2条触须,须长1米,须端发光引诱小鱼游来。它那发光的长牙,也能诱使好奇的小生物自投罗网。

银斧鱼

细小的银斧鱼则相反,它身上闪着可怖的青白色光,看起来像一排牙齿,使前来侵袭的敌人望而却步,它自己便可以无忧无虑安心饱食浮游生物了。七星鱼身上生满钮扣样的蓝、绿、黄等发光点,作为自己的标识,吸引异性。鱼安鲸更加巧妙,它竟用发光的“鱼竿”引诱一些喜欢吃发光生物的小鱼来上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