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漩涡
读过古希腊荷马史诗的人,大概对《奥德赛》篇所提到的西拉魔礁和卡利布提斯漩涡都会有所了解吧。据说,在希腊西部海面有两处吞噬来往船只的漩涡,其漩流强度惊人。有时甚至一天能吸陷水流3次,接着又把浪涛抛射高空。英雄俄底修斯有一次从赫利俄斯岛乘船返国,途经卡利布提斯。船上的人都被卷入大海,成为六首十二足水妖西拉的美餐。只有俄底修斯拼命游出了可怕的漩涡,才侥幸脱险。
荷马写的这段故事在欧洲民谚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例如英语中有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的说法(即“前有岩礁妖魔,后有漩涡”),跟我国的成语“腹背受敌、进退维谷”的意思相近。在希腊语中当然也有类似的谚语。
对于西拉和卡利布提斯这两处魔礁和漩涡的真实地理位置问题,古今均有不同的猜测。古人认为:卡利布提斯漩涡的位置就是现今人们称之为加罗法罗漩涡这个位置,即在塞西拿市海堤尖突对着的海峡处;后来有人说它就在葡萄牙的法鲁角附近,西拉漩涡当然也就在其对面。记的是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两处漩涡就在墨西拿海峡上,西拉偏于卡拉布利亚一侧,而卡利布提斯则偏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一侧。据今天查明,后者所判断的地理位置才是正确的。(www.daowen.com)
荷马为后世所设下的两大漩涡之疑迷,曾引起许多科学家们的兴趣。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用他的哲学对它们作过这样的解释:他认为墨西拿海峡上这一对令人望而生畏的漩流之形成可能是因为这海峡中存在两股反向奔流的水流。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根据实地观测的结果,得出了其形成原因还有一个潮汐的相位差的问题。他们发现,当海峡另一端的第勒尼安海涨潮时,海峡这一端的爱琴海水就开始退潮。
为了彻底解开这一疑谜,西德汉堡大学和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科学工作者们携手合作,借助美国的海洋气象卫星对其进行了跟踪。他们在卫星发回的雷达图像上发现:离海峡北约30千米处的海面上有3个相继排列的漩涡环。据分析,它们好像是在墨西哥海峡中生成的。由于海峡受到潮汐的返流,形成了界面水质密度不同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内在波涛”。在潮汐返流的过程中,爱琴海中含有盐分的质量较重的水被逼压而流入墨西拿海峡,从而缓缓地把每勒尼安海中质量较轻的水弹压回去。在这种力的作用下,海峡界面水便被压到了底下,因而使海水产生了漩涡流。后来,他们又乘船实地考察,进一步证实了他们自己的分析。这样,漩涡每隔12小时重现一次的现象也得到了完满的解决。
对于该两处漩涡为什么今天已不那么危险的问题,在此之前曾有人作过这样的解答:由于多次的地震,墨西拿海峡的宽度已比荷马写书那阵子加大了,因此漩流也就显得不那么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