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一个月学中医诊法-望耳诊法解析

一个月学中医诊法-望耳诊法解析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望耳诊法主要是通过对耳的色泽、形态、耳道分泌物和耳道赘生物的观察以了解相关疾病的方法。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阳经和足阳明胃经均循过其周围,因而,虽有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之说,但与全身均有关系,所以望耳可以诊察肾、胆及全身的病变。

一个月学中医诊法-望耳诊法解析

望耳诊法主要是通过对耳的色泽、形态、耳道分泌物和耳道赘生物的观察以了解相关疾病的方法。“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阳经和足阳明胃经均循过其周围,因而,虽有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之说,但与全身均有关系,所以望耳可以诊察肾、胆及全身的病变。

耳部望诊的内容有色泽、形态、分泌物、赘生物四个方面,其各自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如下。

1.望耳部色泽 是指对耳轮色泽的望诊方法。正常的耳轮肉厚而红润,乃其先天肾精充足。望诊时单视其色,如若其色异于其常者,即病态。淡白主气虚,主寒、主肺气不足;白多见血虚,血脱;色青紫者多主惊痈,热邪,或风寒入腹掣痛;色青黑者主肾水不足;黑色主肾绝,也主肾之实证,浅黑为肾病虚证;青白者主慢脾风;赤色主热,久病微赤者,多为阴虚火动;微黄主病将愈,淡黄为胃气尚存,也见于湿盛,深黄者为黄疸。

察色望泽法合诊时,若见耳轮枯焦而黑者,见于肾阴虚热,焦枯垢泥者病在骨。察色要结合望形,若色白而耳瘦薄者属寒证,色白而厚者主气虚有痰湿;耳黄而肿痛者为风邪入肾。望耳轮血络时,若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者,为麻疹先兆,耳后有红筋者为痘疹。

2.望耳部形态 是指察看耳轮的厚薄、耳道的形态变化及耳部纹理状况的方法。就耳轮外形望诊而言,耳厚大者是肾气盛足;耳薄小者形亏肾虚;耳薄或黑或白或青者为肾败;耳肿胀者是邪盛;耳枯萎皱薄者是肾气竭绝;耳轮甲错者为瘀血或肠痈。就耳道望诊而言,若见耳内生出息肉,以其形状不同有不同名称,如樱桃或奶头者为“耳痔”,若头大蒂小者为“耳蕈”,若形如枣核细长者为“耳挺”,皆因肝胆火盛,或胃火积热,或肾中相火使然。

望耳部纹理时要分别观察耳纹之形和耳纹之色。就纹形望诊言,要察看其分支的多少和辨认是否清楚;有竹丫形,形干直而分支少,约二三条,主无病或病轻;树枝形分支多,约四五条,主有病且重;网状形者分支多且杂乱,状如蛛网,主病危。视纹色者,赤主热,青主气滞血痰兼风,紫主热邪内闭,黑主寒邪内伏。一般规律是红轻、紫重、黑危。

3.望耳道分泌物 是指对耳道分泌物的色、质、量进行望诊的方法。对耳道分泌物进行望诊时,重点察看分泌物的颜色。若脓液来自耳内,量多,质黏成脓性,耳道不红不肿或微痛者为“脓耳”;若为黄脓者为“聤耳”;白脓者为“缠耳’;红色脓液者为“耳风毒”,臭脓而熏人者为“耳疳”;清稀脓者为“震耳”。皆由足少阳、手少阳风热上壅,或肝胃湿热,肝胆湿热,肾经虚火等所致。(www.daowen.com)

察耳道分泌物时,还要结合对其周围官窍形态的观察及有关兼症的察询。若脓耳日久,致耳萎僻、口眼斜者,为“脓耳口眼斜”,属邪毒炽盛,或气血亏损;脓耳兼头痛、呕吐、发热、神昏、抽搐者,为“黄耳伤寒”;外耳道红肿、溃疡、渗液,为“耳疮”;耳后皱裂,耳前或耳郭局部潮红、糜烂、渗液、结痂,兼灼热,瘙痒、疼痛者,为“旋耳疮”;若周身症状轻,仅发热烦躁或局部糜烂灼痛,黄水淋漓较多者,属风热侵袭,耳轮肿起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按之柔软,抽之为黄色脓液,抽后肿消,不久又肿起者,为“耳壳流淡”,属痰浊凝滞;若耳壳红肿疼痛,继而成脓溃烂,甚至断落,缺损,畸形,为“断耳疮”,为湿热搏于气血。

4.望耳道赘生物 是指对外耳道所生赘生物进行望诊的方法。正常人的耳道清洁或有少许脱落的上皮细胞。若耳窍内有小肉突出者,即属病态。望诊时主要观察赘生物的形状,若其形如樱桃或羊奶头者,称为“耳痔”;若头大,蒂小,其状如蕈者,称为“耳蕈”;若状如枣核细长,胬出耳外,触之痛者,为“耳挺”。此三者形状、名称虽异,但皆因肝经郁火或肾经相火,或胃火郁结上蒸所致而成。若耳孔泌出液体与进入耳中之垢结成硬块者,称为“耵聍”,又名“耵耳”,俗谓耳垢、耳屎,甚者可致耳道堵塞,影响听力,此与上述三者不同(表5-3)。

表5-3 望耳诊法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