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一个月学中医诊法:望色时尚需考虑光线的变化

一个月学中医诊法:望色时尚需考虑光线的变化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望色时尚需考虑光线的变化,避免因光源色彩对肤色的影响。察清浊,辨病性之阴阳:清是色泽清润,主病为阳;浊是色泽暗浊,主病为阴。色从清转浊,是病由阳转阴;色从浊转清,是病由阴转阳。

一个月学中医诊法:望色时尚需考虑光线的变化

望色是通过肤色(主要是面色)的观察,了解内脏气血盛衰变化的方法。知常方能达变,故望色应先掌握正常的肤色特点。正常人的皮肤颜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为有胃气有神气的常色。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隐约微黄,含蓄不露。由于体质和禀赋的不同,以及生理活动变化和外界条件的影响,面色都有相应变化,但都是常色而非病色。

1.注意事项

(1)分辨主色与客色。由于有上述诸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临证时首先注意观察分辨常色中的主色与客色。

主色:一生中始终以一种色调为主的面色,即为主色。无论是遗传,或地区,或工作条件等因素造成某些人面色或白,或黑,或红,或黄,或青等,只要终生不变者,都是主色。

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就叫客色。如昼夜四时、晴阴变化、四季气候变化时,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或因劳逸、饥饱、饮酒、运动等也会导致面色改变,这也是生理范围的,比较短暂,也属客色。

(2)辨别色与泽的关系。须部位色泽合参。部位有明堂周身部位相应,面貌分应脏腑,五官分应五脏;色泽则有五色分应五脏,五色交错合参,五色十诊合参等。将气血与部位合参,即可应用中医之理论,对错综复杂的病情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3)进行远近动态观察。望色之始,先从远处作整体的全面观察,以便发现面部较突出的色泽和其他异常;再在近距离内,按脏腑相应部位的顺序,依次进行更详细的观察。

(4)注意光线对色诊的影响。望色时尚需考虑光线的变化,避免因光源色彩对肤色的影响。

2.望色十法 望色十法是《望诊遵经》根据《内经》理论,结合个人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望色纲要

(1)望浮沉,辨病位之表里:浮是色泽显露于皮肤之间,主病在表、在腑;沉是色泽隐约于皮肤之内,主病在里、在脏。初浮后沉是病由表入里;初沉后浮为病由里至表。

(2)察清浊,辨病性之阴阳:清是色泽清润,主病为阳;浊是色泽暗浊,主病为阴。色从清转浊,是病由阳转阴;色从浊转清,是病由阴转阳。

(3)观微甚,辨邪正之虚实:微是其色浅淡,多为正虚;甚是其色深浓,属邪实。若色由微变甚则表明病由虚致实;若色由甚转微,则是病由实转虚。

(4)视散抟,辨病程之长短:散是其色疏离散开,主病近将解;抟是色泽壅滞,主病久而转深。先散后抟,主病近而渐聚;先抟而后散者,虽病久而病情渐减。

(5)别泽夭,辨预后之吉凶:泽是肤色润泽,气血未伤,主吉;夭是气血枯竭,气血严重受损,主凶。由夭转泽为精神复盛;先泽后夭,是病趋严重。

总之,望色十法可从总体上辨病之表里、阴阳、虚实、久近、吉凶成败,在望色诊法中有重要意义。

3.望五色善恶顺逆法 这一诊法是通过对病色明润含蓄或晦暗暴露的观察,以及五色交错的察看,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吉凶的方法。

(1)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晦暗枯槁者为恶色,说明脏腑已有衰败,胃气已竭,多预后不佳。显然,察五色善恶的要点是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来区分的。五色均有善恶之分。《素问•五脏生成》和《素问•脉要精微论》具体描述了察五色善恶的模式,临证可作参考。若青如翠羽如苍璧之泽,赤如鸡冠如白裹朱,黄如蟹腹如罗裹雄黄,白如豕膏如鹅羽,黑如乌羽如重漆色,都是主生的善色。若青如草兹如蓝,赤如衃血如赭,黄如枳实如黄土,白如枯骨如盐,黑如炲如地苍等,都是主死的恶色。观察色之善恶时要注意体会古人所比附的相关实物的色泽。

(2)顺逆:主要通过五色交错的观察,判断病之顺逆吉凶。病与色相应为正病正色,若反见它色,病与色不相应,称为病色交错,又有相生相克的善恶关系,相生为顺,病情多不严重;相克为逆,证多凶险。例如肝病见青色,谓之相应,是正病正色,若见其他颜色便为不相应。其中若见黑色(水生木)或赤色(木生火),都是相生关系,称之为顺皆主吉;若见白色(金克木)或黄色(木克土),都是相克关系,属逆证,主病重。其他四脏可以类推。同时也可从望诊中所见相兼之色的出现推理。病人面部有时有相兼的颜色出现,相兼之色可以分见于不同部位,如白色兼黑色、兼黄色者为相生之色,若兼青色、兼赤白色者为相克之色,依旧相生为顺,相克为逆。临床上应灵活应用,不可过于拘泥。

4.望病色 病色即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病色的特征是色泽晦暗枯槁或显露,或独见一色而失红润。常反映机体脏腑功能失常,或气血阴阳失调,或精气外泄,或邪气内阻等病理变化。(www.daowen.com)

五色主病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1)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瘀血。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

主惊风:小儿于眉间、鼻梁、口辱四周出现青灰色,是惊风先兆或发作。

主寒、痛、瘀:面色多见青白、青紫或青黑晦暗。由于外感寒邪,寒性凝滞,气血不畅;或阳气亏虚,气血瘀滞,经脉不利。“不通则痛”,临床多伴有疼痛。

(2)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

面色红赤或满面通红,多见于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之实热证,热盛则血行疾速,脉络扩张而充盈故见赤色;两颧潮红为阴虚阳亢之虚热证;若面色苍白,忽见颧红见妆,游移不定,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为虚阳浮越于上的“戴阳”证,属危重证候。

(3)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

面色淡黄无泽,枯槁无华,称为萎黄,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面色黄而虚浮,为脾失健运,水湿泛溢肌肤所致,称为“黄胖”;若面目肌肤俱黄,称为“黄疸”,其黄色鲜明如橘皮者,属“阳黄”,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气血不荣所致。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

面色苍白无华,是失血证或血虚,血脉空虚所致;面色白为气虚;面色白而无华略带黄色为脾虚,气血俱亏;若暴病突现面色苍白,常为阳气欲脱之象。寒证伴有剧烈疼痛时,亦可见面色苍白,是阴寒凝滞,经脉拘急所致。

(5)黑色:主肾虚、寒证、瘀血和水饮,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饮停留所致。

面黑多属肾病。肾阳虚衰,则阴寒内盛,气血凝滞、血脉瘀阻、水饮停留而面见黑色。面黑而浅淡者,为肾阳衰微;面黑而干焦,多为久病肾精亏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属瘀血;目眶色黑,常为肾虚水泛之痰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病。

五色主病,虽有上述规律,但临床不可过分拘泥(表3-2)。

表3-2 五色主病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