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晋唐医学发展:诊法与治疗结合,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的代表作

晋唐医学发展:诊法与治疗结合,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的代表作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晋唐时代的医家,大多把诊法与治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亦有把诊法作为专门学科加以探究者,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为西晋王叔和。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方》都是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代表作。在确定胸膜有无损伤时,《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验透膈法”以帮助诊断。王焘首次记载了金针拨内障技术。

晋唐医学发展:诊法与治疗结合,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的代表作

晋唐时代的医家,大多把诊法与治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亦有把诊法作为专门学科加以探究者,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为西晋王叔和。他所著的《脉经》是集汉以前脉学研究之大成,共分10卷98篇。书中把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牢24种,对每一种脉象的体状作了确切详尽的阐述,并把相似脉进行比较,推广运用了《难经》所创的寸、关、尺三部定位诊法。该书对世界医学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早在公元562年,该书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国。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公元980—1037年)的《医典》就吸收其脉学的内容,到17世纪,该书已被译成多种文体在欧洲流传。

晋代的有关医籍中,对于传染病、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断已有比较翔实、具体的记载,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该书还记载:“初唯觉四肢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黄柏染者,此热毒入内。”这是对黄疸病人进行实验观察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成书的《刘涓子鬼遗方》在痈疽的诊断上,首次记载了以局部有无“波动”感为特征的辨脓方法,至今仍有临床意义。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全书分67门,详列各种疾病1 739候,虽以内科诸疾为多,但其他各科病证也有详细记载,如外科仅金创就有27候,眼科38候,妇科140候。该书内容丰富,诊断指标明确,所论多种病证都涉及具体诊法的运用,如描述妇女阴中息肉为“状如鼠乳”,可见当时就运用了妇科内窥检查。同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病、儿科病、耳鼻口齿喉科病的诊断,更有不少精辟论述。例如对疥疮的观察记载道:“疥者,有数种……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病虫”“疥疮多生于手足指间,染渐生至于身体……其疮里有细虫,甚难见。”巢氏确认该病为疥虫感染所致,这一发现较之18世纪Linne氏的同样报道要早得多。(www.daowen.com)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方》都是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代表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就其中医诊法学方面的贡献而言,认识到消渴病与痈疽的关系,一再告诫人们应警惕消渴病与痈疽的关系,任何来自外界的不洁刺激,都可能增加感染机会而导致痈疽的发生。首先记载了“气胸”的诊断方法。在确定胸膜有无损伤时,《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验透膈法”以帮助诊断。具体方法是把纸片封贴在胸、背部疮口上,让患者随意呼吸,若封纸随呼吸而动,便证明已经“透膜”。

孙思邈还首先作出了对尿潴留的确切诊断,并首创用葱管插入尿道的“导尿”方法。孙氏还最早对水银中毒引起的口腔炎提出了诊断。王焘首次记载了金针拨内障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