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医诊法特点:整体察病,诸诊合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诊法特点:整体察病,诸诊合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诊法特色是指中医诊病方法明显有别于西医诊病的特征。中医诊治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整体察病。“诸诊合参”是指诊察疾病时要将诸法相互参合,全面、客观地了解病情,并把所收集的全部病情资料进行综合考察。只有诸诊合参,全面获取病史资料,才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疾病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诊法的又一显著特征。

中医诊法特点:整体察病,诸诊合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诊法特色是指中医诊病方法明显有别于西医诊病的特征。中医诊治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整体察病。“整体察病”就是要把疾病看成是病人整体失调的表现,既要细察机体的外在表现,以详审机体内在的异常变化;同时还应当把病人与外在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诊察,全面地了解病情。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密切相关,当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协调平衡,能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时,便是身心健康的表现。如果内外环境不能维护其一定范围内的和谐一致,便出现了疾病。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自身整体失调的结果。而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有关,局部的病理变化又可对全身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目赤肿痛多为肝火上炎所致,而肌肤疮疡又可引起全身性的热象。所以,根据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就能判断其内脏病变,每一局部出现的病理变化实为整体失调的结果。中医诊断学就是从人之整体及人与外在环境(社会的、自然的)关系中,全面地认识疾病,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把握疾病的本质。

二是诸诊合参。“诸诊合参”是指诊察疾病时要将诸法相互参合,全面、客观地了解病情,并把所收集的全部病情资料进行综合考察。

诸法合参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的配合运用。只有诸诊合参,全面获取病史资料,才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疾病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诸诊是从各种不同角度检查病情,所搜集的资料各有不同意义。在诸诊合参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兼参其他诊法。古代的医家往往把时辰、运气、体质等内容融会贯通于诸诊之中,说明任何疾病所表现的症状、体征都不能孤立地对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年龄长幼、体质强弱、性别之男女等诸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考察。

实际上,临床诊病时常常难以将诸诊截然分开,比如对排出物的诊察,往往既要望其色、质、量,又要兼闻其气味,同时要问其排出时的感觉。另如在进行腹部按诊时,要望其腹之外形,腹壁之色泽,叩其腹而听其声,并通过切按而知其冷热、软硬及对按压的反应等等。这都说明临证时必须做到诸诊合参,全面诊察。(www.daowen.com)

三是辨证求本。“辨证求本”是指在对病证的诊察分析时,必须寻求导致病证发生的本原,为进一步治疗用药提供依据。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机体在诸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然后又通过种种症状、体征表现于外。然而,这些症状和体征都是疾病过程中的外在表象,虽可反映本质,然却不等于本质,而且有些表象和内在本质还有相当的差距。这就要求医者要熟练地运用中医理论,对诸诊所搜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探明其病位,识别其病情,判断其邪正关系及病变发展趋势,寻求其本质,才能指导治疗用药。例如同样是一失眠症状,就有心肾不交之失眠,有心脾两虚之失眠,有食滞胃脘之失眠,有胆郁痰扰之失眠,有心血虚之失眠,有心阴虚之失眠等等,只有结合诸诊资料,全面分析,辨证求本,才能探明引起失眠之本质所在,也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是辨病辨证相结合。在中医学中“病”和“证”是密切相关的两个不同概念。辨证是在诊法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经过逻辑思维,对临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疾病现阶段本质变化的诊断方法和认识过程。

辨证方法是医生识别证候、探求病因、分辨病位、区别病性、审察病机和病变趋势的具体手段。中医的辨证是临床思维的重要形式。正确地运用各种辨证思维方法,需要既善于综合考察病人各方面的情况,又重视分析病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具体反应,强调病变阶段邪正斗争的结果。中医辨证具有综合判断与具体分析、注重整体与灵活应变相统一之思辨特点。辨证时要正确处理临证资料。辨证能从全面、详细而又复杂纷繁的临证资料中,立足于疾病现阶段的变化状况,判断先后因果,分辨轻重缓急,分清矛盾主次,抓住主要症状,并据此揭示特定阶段的病理本质。例如失眠是一个症状,若与心悸、心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少津、脉象细数并见时,则为心阴虚证;若与心悸、面色萎黄不华、唇舌甲色淡、脉象细弱并见时,则为心血虚证;若与心悸、面色萎黄、腹胀纳差、便溏乏力等症状共见时,则为心脾两虚证;若与惊悸、头晕目眩、舌苔黄腻、脉濡数并见时,则为胆郁痰扰证。因而辨证具有从症辨证、突出联系、从现象探求本质的特点。

“病”与“证”的概念不同。疾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过程。疾病常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如伤寒病就有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温病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不同。临证时辨证和辨病都很重要。辨病有利于从疾病的全过程上把握疾病的本质;辨证则有利于随时掌握疾病特定阶段的病位、病理及邪正盛衰。临证时可以先辨病而后辨证,也可先行辨证而后辨病。这是因为经过辨病确定了病名,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规律提示常见的证型,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也可先辨证而后进行辨病,当疾病的本质反映不够充分时,则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而且可以通过对证的认识,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揭示,从而确定其病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重视了疾病的一般矛盾,又能抓住疾病特定阶段的特殊矛盾。所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诊法的又一显著特征。

(张登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