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修好文明这一课

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修好文明这一课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而言,出境旅游仍是高收入阶层国人的专有权利,能够出境一游者多无衣食之忧。旅游,被选定为提高公民文明素养的绝佳切入点。8月中旬,“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正式启动。教会中国人如何文明出境旅游成为此次国民行为改造的重中之重。有人建议修改护照法,以对中国旅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增设相关惩罚性条款,以儆效尤。但是,如果不修好文明这一课,出境游则可能成为毁灭中国人形象的鸿门宴。

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修好文明这一课

记者/杨永启

[2006年9月29日第5版]

有钱了,却不会旅游

在蕞尔小国卢森堡街头遭遇的那屈辱一幕,尽管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每每想起,仍是难以释怀。

那是一个阴沉的午后,沿街门类多样的小店,一家挨着一家。酒足饭饱的我等,呼朋引伴地这家店出,那家店进。在一家工艺品店的门口,一只毛茸茸的胳膊挡在了面前。那只胳膊属于店主。摆明了,他是阻止我进小店。

本能地往前动了动身子,我作出强行进店的尝试。那只毛茸茸的(栏杆)毫不示弱,刚性十足地横在记者的肚子前面。看那张典型的西方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不屑——对一桩生意机会的不屑,也写着鄙夷——对一个东方脸孔的鄙夷。

旅居欧陆十余年的同行华人读出了我的愤怒,把我拉到一边:“在欧洲,有些店主不欢迎中国人,因为咱们有人太不文明。”

就是在那一时刻,我真切地感受了现实层面的因果报应:因为先行者劣迹斑斑,所有的鄙视和冷拒只能让后来者概括承受。谁让我们是同胞,说着相同的语言,长着相同的皮肤,甚至有着相同的不文明举止?

没钱的时候,我们做着周游世界的梦。等到有了钞票,就在我们恣意周游列国时,西方世界正在瞪大眼睛审视这一群新的旅人,像看一个个文明世界的白痴——号称来自文明古国,所到之处却多反文明举止。

原来,我们根本还不会旅游。

一个出游同胞的告白令人心酸:“有些同胞的丑态让外国人侧目,我无力制止或者改变他们,只好自己撤到一边,真希望被人误认为香港人或台湾人,就怕被人认出是大陆人。”

先天教育的缺失

举止文明,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人做得到,港台同胞做得到,为什么大陆人做不到?

文化素质不高吗?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出境游客的学历普遍偏高。被访的1746人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到78%。可见,出游国人缺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文明意识。

经济能力不济吗?

目前而言,出境旅游仍是高收入阶层国人的专有权利,能够出境一游者多无衣食之忧。至于公派出国,更无经济之虞。新时代的中国旅人,缺的不是物质文明,而是精神文明

我们做不到,是因为从小到大,没有谁教给我们行为文明这一课。小时候,家长谆谆教诲孩子,示弱就会吃亏,却很少要求孩子学会忍让和谦卑;读书时,老师苦口婆心,教育学生如何树立多少年后、甚至多少代后也无法实现的所谓远大理想,却没人指导学生当下应该怎么文明说话、走路和交际;成人后,严酷的社会环境强化着新人的竞争意识,多如牛毛的培训机构叫卖的是职场技能。至于文明礼仪操练,即使有,也沦为服务于竞争的副产品。

补课,就从今天(www.daowen.com)

是《参考消息》上那篇《台湾人担心大陆游客不拘小节》的报道,引起了一位中央领导的重视,一个批示引出了如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话题。旅游,被选定为提高公民文明素养的绝佳切入点。

8月中旬,“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正式启动。教会中国人如何文明出境旅游成为此次国民行为改造的重中之重。原因很简单:境外国人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国民形象,而且关乎国家形象。

由中央文明办牵头,国家旅游局、商务部公安部、民航总局等部门参与的这次行动,一条重要渠道是,“突出抓好旅行社对旅行团的全程教育”。

耳提面命和行政措施之外,公民的契约意识将被调动起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行为公约》等行为规范的制定、颁行,已经进入决策者视野。

法治的办法也已引起热议。有人建议修改护照法,以对中国旅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增设相关惩罚性条款,以儆效尤。

新学年伊始,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小学生多了一门课程——“礼仪”。这门新课的开办,就是此次公民改造行动在教育界的回响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在国外旅行时成为“绅士”或“淑女”。

在文明的旅途中,我们几代人已经掉了队,没有理由任由下一代人重蹈覆辙。

盛宴,还是鸿门宴

记者/杨永启

到9月底,随着土耳其东方技术大学孔子学院的开办协议签订,遍布四大洲的孔子学院将达到108所。

遍建孔子学院的目的,在于对外推广中华文化,也是为了张扬国家“软实力”,重展东方大国威仪。有论者指出,如果出国旅游的中国公民不能革除陋习,那么,孔子所代表的儒雅、礼数、文明尚未被西方人认知之前,现代中国人不文明行为的负面影响就会先期发酵:不拘小节、不讲卫生、不知礼仪,将成中国人的形象符号。

2005年,中国公民出国人数已达3100万人次。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急速扩大。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在用我们的钞票滋养异国的旅游产业之时,用我们的文明举止培植出中国人的美好形象,以免被人视为新的“黄祸”。

进出颇具象征意味的国门,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迁徙,而是两种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每一个流动的个体就是一个移动着的文明因子,他要感知别样的文明,也要传播本我的文明。

在踏进另一个国家的时候,绝不能仅仅是作为动物部分的肉体,必须有作为人类的精神。人之所以受他人敬重,源泉并非他的躯体,也非他的钱财,更不是他的张狂,而是他的道德力量。

从跨出国门的那一刻起,我们也不再只是自己。在外人眼里,每一个中国人的举手投足,都可能被定义成全体中国人的气质特征,也可能被放大为国家形象的背书。文明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卢森堡式的悲哀不是某个人的悲哀,而是群体的悲哀,甚至是国家的悲哀。

能够自由地环球旅行,本是中国人的一场生活和文化盛宴。但是,如果不修好文明这一课,出境游则可能成为毁灭中国人形象的鸿门宴。也许有一天,我们会不得国门而出。原因不是缺钱,而是缺乏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