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痰瘀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腔隙性脑梗死的丁锷骨科临证精华

痰瘀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腔隙性脑梗死的丁锷骨科临证精华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痰瘀眩晕患者吕某,男,57岁,云南昆明人。初诊:发作性眩晕6年,反复发病,曾经中西药物、推拿、针灸等治疗,未愈。颅脑CT示轻度腔隙性脑梗死。颈椎活血胶囊,每日2次,每次5丸。汤药停用,颈椎活血胶囊续服1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脾虚生痰,痰气相搏,清阳不升,清宫失养,故眩晕频发。痰清窍达,眩晕自除。宿瘀难化,化瘀通窍散有耗气损阴之虞,故改用颈椎活血胶囊,化瘀而不伤正,缓缓图治,以善其后。

痰瘀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腔隙性脑梗死的丁锷骨科临证精华

(一)痰瘀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腔隙性脑梗死)

患者吕某,男,57岁,云南昆明人。

初诊(2005年10月20日):发作性眩晕6年,反复发病,曾经中西药物、推拿、针灸等治疗,未愈。近半年来,频频发作,心烦欲呕,俯仰头颈或转动体位,稍有不慎,即可倒仆。伴耳闭、失眠,终日头目昏蒙不爽。察其神躁容倦,形体偏胖,行走胆怯。舌淡尖红,苔白腻,脉沉弦。颈背板拘不利,椎旁及左右风池压痛,放射痛(-),压颈试验(+),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消失,颈五、颈六之间钩椎关节增生。血压136/80mmHg,脑彩超示:椎-基底动脉血流缓慢。颅脑CT示轻度腔隙性脑梗死。证属痰瘀阻络,清阳不升。治宜涤痰化瘀,和胃降逆,佐以安神。

处方:

(1)温胆汤加味。法半夏10g,广陈皮10g,云茯苓10g,粉甘草6g,炒枳壳10g,姜竹茹10g,明天麻10g,白僵蚕10g,炒枣仁10g,生珍珠母(先煎)30g,生龙、牡(先煎)各30g。

(2)化瘀通窍散(见验方验技)5g,每日2次,用上方药水冲服。

二诊(2005年10月27日):服前方7剂后,眩晕减轻,呕逆消除,失眠改善,耳闭见启。舌淡苔白微腻,脉沉细小弦,痰瘀未尽,清窍失畅。原方再进7剂,化瘀通窍散续服。(www.daowen.com)

三诊(2005年11月3日):诸症缓解,眠热,偶发一过性微晕,头目欠爽,纳谷不馨,有倦怠乏力之感,舌脉如上。痰瘀渐化,脾虚未复。治宜健脾助纳,活血养心(脑)。

(1)白条参15g,焦白术15g,茯苓、神各10g,粉甘草5g,广陈皮10g,清半夏10g,广木香10g,砂仁10g,炒谷、麦芽各30g。水煎服。

(2)颈椎活血胶囊(见验方验技),每日2次,每次5丸。

四诊(2005年12月16日):迭进涤痰化瘀、和胃降逆、健脾养心诸药,眩晕头重、失眠、耳闭诸症消除已1月有余,胃纳良好,神情愉悦,步履矫健,舌脉如平人。唯念顽疾久羁,宿瘀难尽。汤药停用,颈椎活血胶囊续服1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脉证合参,本例眩晕由虚、痰、瘀三因合成。脾虚生痰,痰气相搏,清阳不升,清宫失养,故眩晕频发。浊阴不降,肝气犯胃,故心烦欲呕,夜寐不宁。气虚血滞,瘀浊涩窍,则窍闭不宣,故头蒙耳闭。治授温胆汤加龙牡,涤痰降逆,镇肝和胃;化瘀通窍散,行气通滞,化瘀开窍。痰清窍达,眩晕自除。三诊后痰瘀渐去,脾虚彰显,改投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健脾助运,以固其本。宿瘀难化,化瘀通窍散有耗气损阴之虞,故改用颈椎活血胶囊,化瘀而不伤正,缓缓图治,以善其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