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外伤性新鲜骨折的治疗
骨折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可由创伤和骨骼疾病所致,后者如骨髓炎、骨肿瘤所致骨质破坏,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本文主要讨论创伤性新鲜骨折。
【病因病机】
对于外伤骨折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病因病机的研究,它的病因主要分为外因与内因两方面,外因主要指直接暴力的损伤、间接暴力的损伤和积累性劳损;但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及高楼建筑的层出不穷,高能量暴力所致的复杂性骨折屡见不鲜。内因主要与患者的年龄、体质、解剖结构、职业工种、先天性疾病、个人生活习惯、技术熟练程度、姿势体位、劳动强度、安全教育与劳动保护,以及个人情绪、饮食劳倦等都有密切关系。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跌扑闪挫源流》中所说:“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具伤病也,……凡人忽跌,忽闪挫,皆属于心,故其时本不知有跌与闪挫之将至也。”其病机强调整体观念,主要与筋骨、气血、津液代谢、脏腑失调、经络等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模式更新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以及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增高,故对祖国医学对骨折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认为,骨折的基本病理过程应该包括炎症反应期、血肿机化期、筋骨续连期和康复重建期。其中炎症反应期主要表现为骨折断端(包括破裂或挫伤的软组织)的出血以及其炎症反应;血肿机化期主要表现为骨折断端瘀血停滞,经络不通;筋骨续连期以骨折再生愈合为主要特征;康复重建期主要表现为骨折断端新骨的重建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治疗方法】
总体上新鲜骨折的治疗包括正骨复位、夹缚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四大步骤。但在具体应用上各医家不尽一致。个人体会如下:
1.正骨复位
目的不仅仅是矫正骨折错位、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而且要能促进局部损伤(骨折和局部软组织破裂)的尽快修复。早期、无痛、少创为正骨复位的基本原则。但“早期”是以什么时间为准呢?根据临床和实验观察,骨折发生4小时以内,局部尚处在“麻痹”状态,此时正骨复位最为理想,但事实上这个时机很难抓住,伤者常常都在4小时之后就诊。此时骨折断端、损伤的软组织,甚至全身内在功能还处于创伤急性反应中。这种反应要持续3~5天才能渐趋平稳。如果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整复,必然会加剧创伤反应,延缓骨折愈合。因此,整复骨折的时间,尤其是某些严重骨折,如盆骨骨折、股骨干骨折、胫腓骨骨干骨折、转子间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等不应急于即刻整复,可先做牵引制动,保持断端稳定,待创伤急性反应稳定后(3~5天后)再以无痛少创的轻巧手法闭合复位。除非损伤较轻或肿胀不严重的骨折。(www.daowen.com)
2.夹缚固定
目的是保持骨折断端的稳定,使破裂的软组织能在相对静态下进行修复。固定的方法,除近关节部位或关节内骨折,用塑形的杉树皮或石膏固定外,四肢骨干骨折以木质夹板固定为主,避免使用石膏固定。石膏固定,不仅难以保持骨折断端稳定,而且骨折愈合比夹板固定缓慢。20世纪80年代笔者曾治疗数例胫骨中下1/3骨折,石膏固定4~5个月未见骨痂生长,后改用5块小夹板超踝固定,嘱其架双拐下床行走,并经常纵向叩击患肢足跟(使骨折断端对向挤压)、手法按摩骨折局部。3周左右即见骨痂生长,骨折逐渐愈合。
3.内外用药
骨折经整复固定后,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尽快修复软组织损伤,控制血肿,促进血肿吸收,促进骨折愈合等。虽然机体本身具备这些修复功能,但自然修复过程较长,中药内服外用,可以加速机体内在的修复活动,缩短疗程。这就是中医治疗骨折的优势和特色之一。其总体原则是以八纲辨证为基础,气血辨证为根本,强调整体观念。临床一般归纳为三期辨证治疗,即初期以“攻”法为主,多用攻下逐瘀、行气消瘀、凉血止血及开窍通关等法;中期是以“和”法为主,以和营止痛、接骨续筋为治疗大法;后期以“补”法为主,多以补益肝肾、益气健脾、温经通络为治则。余尝赞同此说,但经长期临床实践和实验观察,觉得此说未必尽善。骨折早期,首先表现为炎性反应、出血、渗血、充血、水肿。此阶段应称为“炎症反应期”。然后炎症逐渐吸收,形成血凝块(瘀血积聚并开始机化),全身内在功能失调,处于气滞血瘀状态。此阶段可称为血肿机化期。随着血肿逐渐机化,机体的接骨续筋功能也渐渐增大加快,此时可称为筋骨续连期。新鲜的筋骨连续后,即进入后期,称为修复重建期。因此,骨折的治疗,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情转变,因势利导地采用相应的措施。炎症反应期应以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为原则。可用犀角地黄汤等治疗,常用药如生地、丹皮、大黄、白茅根、三七、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同时局部外敷芒硝、大黄、山栀子、生南星(共研末)等。血肿机化期则改为行气活血化瘀为主,选用桃仁承气汤、大成汤或桃红四物汤之类方剂,主要药物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三棱、莪术、土鳖虫、桂枝、木香、香附、大黄、赤芍等,局部可外敷消瘀接骨散。筋骨续连期(2周以后),局部瘀血渐化,全身因骨折和卧床少动,导致正气虚弱,血行不畅,但已具续筋接骨之机。此时治疗应以益气补血、补肝肾、壮筋骨为主。常用人参、当归、黄芪、川芎、姜黄、土鳖虫、鹿角、淫羊藿、补骨脂、陈皮、自然铜、三七、海星、血竭等。骨折后期,瘀去新生,但脉络不畅,关节僵凝,治以活血通络、温经通络为法,常除药物内服外,更以药物外用为主,如用中药熏洗方。
4.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措施。从骨折整复固定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一直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正确的锻炼活动不但不影响骨折局部的固定,而且可以加强固定,矫正残余错位,这也是设计功能锻炼的原则。如脊柱屈曲骨折(椎体压缩),做挺腹(背伸肌收缩)锻炼,四肢骨干骨折做沿纵轴肌肉收缩锻炼等。活动幅度及活动量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逐步进行。3周后,瘀血机化,骨折断端已有纤维连接,X线片上见有骨痂,表明骨折断端初步稳定,继续加大肌肉收缩锻炼,同时可作单关节屈伸活动,慢慢增加多关节协同锻炼。总之,应视骨折部位、骨折线类型及整复对位情况,制订具体措施。在功能锻炼中,应严密地观察骨折端变化,以自主锻炼为主,在生理功能范围内、无痛的情况系下进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谨记:欲速则不达!此外,在骨折的整复治疗中应慎避风寒,以免后遗伤瘀夹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