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骨关节结核
骨关节结核是全身性结核菌感染继发于骨或关节化脓破坏性病变。95%以上继发于肺结核,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部位的比例多少顺序为:脊柱、髋、膝、踝、肘、腕、肩及手足的短骨、跟骨、四肢长骨干。因其病发于骨,消耗气血津液,导致形体虚羸,缠绵难愈,故祖国医学称为“骨痨”;又因其脓液状如败絮黏痰,且可流窜远处,形成“寒性脓肿”,故又名“流痰”。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不强,结核杆菌乘虚而入,感染之后,正难胜邪,结核杆菌随之滋生繁殖,经血行播散,留着于骨与关节。本病多发于儿童,中青年也不少见。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盛,肝肾之气尚未充实,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髓弱骨嫩;成人劳伤,或房劳过度或遗精带下,导致肝虚肾亏、正气不足,邪毒乘虚内侵,局部筋骨损伤。侵入体内的邪毒(结核杆菌)之所以能够存留于某具体骨关节,可能与该关节局部的损伤有关,伤后必致气滞血瘀,抵抗力下降,邪毒(结核杆菌)滞留于此,即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留着于骨与关节的结核杆菌,与气血相搏,津液不得输布,痰浊内生,损筋腐骨。初起病灶仅限于骨或关节滑膜,称作单纯骨或滑膜结核,若未能及时恰当治疗,病变将进一步发展破坏软骨、骨端,形成全关节结核。病久,痰血相搏,郁积化热,腐骨烂筋,积聚成脓,内溃外破,穿破空腔脏器或皮肤,而成内瘘或外窦道,继发混合感染。较大的骨与关节结核病灶多继发于全身结核杆菌感染之后。整个发病病机多寒热、虚实交杂,但从整体看,以正虚、阴虚为主。病始为寒,久而化热;既有全身的先、后天不足,气血不和肾亏骼空之虚,又有局部的痰浊凝聚、筋骨腐烂之实,成脓之时,不仅寒转为热,阴转为阳,而随着病变的进展,肾阴更为不足,阴愈亏,则火愈旺,所以病变后期,往往出现阴虚火旺之证候。或局部溃破而成窦道,脓水清稀不断,时夹豆腐花样块物或小的死骨流出。脓为气血所化,流脓不已必致气血两亏、正气衰微。
总而言之,本病的发病原因,可以概括为全身正虚染毒与局部伤损结合所致。究其病机,虚实夹杂,以阴虚为主。既有全身的先、后天不足,气血不和,肾亏骨弱之虚,又有局部的痰火郁结,筋骨腐烂之实。随着病变的发展,阴液愈加亏损。阴亏则火旺,故此病常出现阴虚火旺体征,渐至气血两虚。预后堪忧。
现代医学认为骨关节结核致病主要为人型结核杆菌,极少数(约3.8%)为牛型杆菌侵入发病。骨与关节结核病灶能否形成,形成时间的早晚,形成病灶的大小和多少,病灶的好发部位等,都与结核杆菌的数量和毒力、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局部的生理解剖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病灶好发于血运差、劳损多和生长活跃的松质骨。
骨与关节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具有增殖、渗出和变质三种病理改变。这三种病理改变可同时或先后交叉出现在同一病灶中,这主要是由于局部病灶中结核杆菌的数量、毒性及患者自身抵抗力的不同决定的。但是在某一时间的病程中,患者可以以某一种病理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骨结核绝大多数都开始于松质骨,而初发于致密骨者极少。有文献分析,骨结核易发于儿童长骨的干骺端或骨骺部,可能因此部位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而适于感染栓子停留之故,也可能因发育过程中的干骺端、骨骺部及附近组织易损伤,或是负重多的部位,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较弱。侵入骨的途径可由血行播散达骨内,亦可因关节滑膜结核患者,结核杆菌经其局部血管、淋巴管到达骨内,首先表现为结核性骨髓炎,骨皮质和骨膜随之受累。但总体上,骨结核病灶的破坏多于骨形成。
【辨病辨证】
1.辨病
(1)全身表现:初期多为明显全身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渐觉全身不适,时有倦怠乏力、食欲减退,随之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心烦失眠、咽干口燥,形体日渐消瘦,两颧发赤、日晡最显,舌红苔少,脉沉细而数,为一派阴虚火旺之征象。后期气血亏虚,可见面色无华,动则气喘汗出,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唇白无血色等一派虚损之象。如有高热恶寒,全身热毒症状明显者,应考虑合并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可能。
(2)局部表现。
1)疼痛:初期仅感局部隐隐作痛,压痛轻微,可有叩击痛,活动痛增,呈渐进性加重,如病变侵及关节形成关节结核,疼痛会日渐明显,夜间多有加剧。因睡熟后,患肢肌肉松弛,病变关节失去控制,睡梦中活动关节可引起剧痛,成年人会痛醒,儿童则会突然惊叫或哭闹而醒。儿童由于神经反射不全,髋关节结核,会诉膝关节痛。
2)肿胀:病变关节可不红不热,但肿胀日渐明显,这是由于关节滑膜的炎症水肿,关节积液、积脓,滑膜增厚。日久,影响关节的活动,而关节活动的减少,势必导致关节上下的肌肉废用性萎缩,如此,更突显关节的肿胀,如同梭形。
3)功能障碍:初期因关节疼痛和肌肉痉挛,因怕痛而使关节活动减少,或呈现强迫体位;晚期由于关节的破坏,关节囊的挛缩,致使关节功能障碍或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
4)畸形:多为关节破坏、关节囊挛缩、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所引起,多呈现屈曲畸形,如髋、膝关节屈曲,不能伸直,脊柱后突驼背,形成驼峰,整个椎体多呈前屈或伴侧弯畸形。
5)寒性脓肿:病变骨、关节的破坏形成脓肿,病变及其周围隆起肿胀,按之柔软,触之波动,局部皮色无红热,称为寒性脓肿,即冷脓肿。脊柱结核的冷脓肿可沿肌肉组织间隙向远处流注(常在一侧少腹腹壁或髂沟、大腿根处),形如半球,触之饱满有囊性感,压之不痛,日渐增大,不易破溃。
6)窦道、瘘管形成:寒性脓肿穿破皮肤,即形成窦道。结核性窦道,难以自闭,日久不愈,疮口凹陷、苍白,周围皮肤因长期受分泌物浸淫,皮色暗紫,开始可流出大量稀薄灰白色脓液或干酪样坏死组织,病久,脓水中可夹杂小的死骨流出。寒性脓肿内溃,穿破内脏组织如穿破肠管或肺脏等,形成内瘘,亦会经久不愈。内瘘和外窦,皆可引起混合感染,引起全身和局部相应的症状体征。
(3)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对骨与关节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必不可少的。单纯骨结核的X线征象,主要呈不规则的破坏区,其边缘无密度增高硬化现象;破坏区内,有的可见较小的密度增高影(死骨)。寒性脓肿形成时,在病灶附近出现软组织肿大阴影;如合并混合感染,在破坏区周围,可出现密度增高的骨膜反应。全关节结核X线主要表现为关节边缘局限性破坏而凹陷,或边缘不规则,随后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或发生关节脱位,关节骨骺萎缩、滑脱,但无明显增生现象。寒性脓肿形成时,病灶附近有软组织肿胀阴影。CT、MRI检查显示的骨破坏,尤以横断面较平片更清晰,对死骨寒性脓肿显示也较清楚。MRI对骨膜下型结核寒性脓肿显示更敏感。
(4)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病久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可能偏低,长久混合感染或严重的多发结核患者,贫血更明显,白细胞计数偏高或正常。
2)血沉:骨与关节结核活动期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加快,高出3~4倍,甚至会高出7倍,血沉的变化比X线片反应的还要早。(www.daowen.com)
3)病理检查:切除病变组织或肿大之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其阳性率在70%~80%,若同时作抗酸染色,其特异性会更高。若病理检查和结核杆菌培养同时进行,其准确率将更高。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肿瘤等鉴别。
3.辨证分型
(1)阴虚火旺:午后低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失眠纳差,脉细数,舌质红苔少。
(2)气血亏虚:少气乏力,神疲畏寒,头晕目花,面白少华,脉虚细,舌质淡苔薄。
(3)脾胃虚弱:纳谷不馨,肢软便溏,舌淡少苔,脉虚细。
【治疗方法】
由于骨与关节结核是全身性感染和局部损害并存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整体与局部互为因果。正气的强弱对病邪的消长和病灶的好转、恶化有直接的影响,故治疗应本着整体与局部并重、祛邪与扶正兼顾、治本与治标结合的原则。
1.祛邪抗痨
此为消除病因的根本法则。一经确诊,即可内服“抗痨丸”(见验方验技),直至痊愈为止。具体用量视患者年龄体质而定,亦可同时配服抗痨西药。
2.辨证施治
(1)阴虚火旺:治宜滋肾养阴清热。方药拟大补阴丸合清骨散化裁:黄柏、知母、熟地、龟板、银柴胡、地骨皮、青蒿、鳖甲、丹皮、黄芪、乌梅、当归。
(2)气血亏虚:宜补气养血。方药拟人参养荣汤加减:白干参、白术、黄芪、甘草、陈皮、肉桂、当归、熟地、白芍、茯苓、阿胶、淫羊藿。
(3)脾胃虚弱:治宜健脾益气。方药拟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山楂、陈皮、炒谷麦芽、焙内金。
3.手术治疗
骨痨患者大多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应尽量用非手术治疗。中药治疗本病,如果应用恰当,疗效甚佳。手术治疗,不但损伤正气,而且有复发和创口不愈合的可能。但是,对病灶内有较大死骨、冷脓肿大、脊柱结核脊髓有压迫、单纯骨结核有破入关节内可能以及久不愈合的窦道或瘘管等,应在全身抗痨治疗后及时手术,以免延误病机。
4.一般治疗
包括休息、制动和增加营养等,也是治疗“骨痨”的重要措施,不可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