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官道
一般的官道,并不是专用的盐路,它既可以运盐通商,也可以行军作战。春秋战国时,河东盐池的池盐通过一条条盐道被运往四面八方,史称“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扩散到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四省。在临晋西南30里有城子埒桥,桥通运城“盐车官路”[26]。这又说明,有的官路就是专事运盐之路,或者当初是专为运盐所修。
隋唐时期,从古盐州到古延州的古道,被称为延夏路。延州(今延安)“至塞门寨,度卢子关,由屏风谷入夏州界石堡(今靖边县龙州)、乌延岭入平夏,至盐州六百里。其路自塞门至石堡、乌延并山谷中行,最为险狭,乌延至盐州地平”[27]。可见,宋朝前,今定边去延安大路须途经古宥州和今靖边,且行走不易。由于路途险峻,运盐车马通过十分艰难,因此只能依靠人力背驮,山间,一条条蜿蜒的盐路,山陡林密,山路崎岖,运盐人全凭肩挑背扛,夜里只能就地歇息,至今在悬崖陡壁之间依然遗留着一些住过人的岩穴。
到了明清时期,明代设定边营,清代设定边县。至民国时期,县境通往外地的大路,原有的仍旧保留,多数基本路线未变,个别道路已经完全改线,同时又新开辟了一些军商大道。往东运往延安、绥德、榆林的大路,是由花定盐务局允许的官路,叫做东官道,民间称之为东大路。此路沿用旧时盐夏大路,过安边后不再绕道柳树涧,而是经边外廿里塘、卅里井、四十里铺入靖边境内,然后分路榆林、绥德和延安各县。这条路宽阔平坦,是商贾较多走的一条路,运盐量十分大,且路途遥远。《甘肃盐法志略》中列有花马池盐运销到各地的里程表,据表中所列数据,花马池盐运到榆林,历程530公里,骆驼驮行需要11天左右;运到绥德,历程475公里,骆驼驮行需要9天左右;运到延安,历程525公里,骆驼驮行大概需要10天左右。如今在这条路上,依稀可见当日大队车马浩浩荡荡东去贩盐的情景。
清代末期,陕西私盐猖獗,很多定边盐农为了维持生计,人工打捞池盐并摊晒,然后驮到榆林、绥德、延安一带去贩卖,有的以盐易米,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生活之艰辛,另人怆然泪下。48岁的刘志存就生活在盐湖边的二楼村,他说,爷爷原本是西安南大街人,12岁那年因逃荒来到定边,在花马池学会了打盐,随后又娶妻生子扎下了根。“由于历朝历代,食盐都由政府专卖,那时候,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爷爷经常晚上偷盐,然后背到南边山里(延安一带)去换粮食。”此后,父亲也跟着爷爷打盐,他又跟随父亲打盐,老伴也随他打盐。如今他年仅19岁的儿子也学会了打盐。老人回忆起往事感叹地说:“这活苦啊,打盐的最佳时间是三伏天的正午,头上阳光曝晒,脚下的卤水两天就能腐蚀烂一双普通胶鞋,手因为长久握工具而不能伸展。”可见,当时打盐的技术并不先进,完全依靠人力和自然,因此打盐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但也是三边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www.daowen.com)
另一条东去到延安的路是从定边县城出发,经过彭滩、乔坬、孙克崾崄、再到新安边镇,经过吴旗、志丹到达延安。县内计程85公里,为延安、关中等地主要运盐驮道,这条路被称为东南大道。据载:“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议准,河东运司延安、汉中二府改食花马池盐”[28]。到了清朝末年,花马池盐已经倾销到延安、汉中、兴安、榆林、绥德、凤翔、邠州、鄜州所属及长武一带。
这条路,经过吴旗、志丹到达延安后,一条路出境入甘肃,过甘肃泾川、盘口,再过百里镇(今甘肃灵台县境),入麟游,深入于凤翔等关中地区。关中“自昔多贾,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往来交易,莫不得其所欲”[29]。凤翔为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要道,商业贸易发达,为我国西北部外贸商业重埠。地处通往西北、西南之要隘,自古乃物资集散地,有“关西都会”之称。从三边运盐的商人,往往把盐运到凤翔,住在过载行中。过载行,又称转运行或行店。经营方式为代客储藏、保管、推销及转运客商,来往客商可随货在“行”食宿。交易中,行店收取一定比例的“运脚费”。光绪十六年(1890)前后,凤翔有运载行(店)20余家,经营规模较大的有天泰店、义成店。凤翔有盐店16家,规模较大的有杰盛永、聚义和等。可见凤翔府不仅是关中地区的交易市场,而且又是联结南北的商业重镇。在明代,关中地区的确是西北与东南两大地区商品交流的必经之路。陕西商人得天独厚,尽量利用了这一交通方便的条件。另外,陕西商人利用他们长期积累的经商知识,又熟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间的经商路线、市场需求等情况,因而到那里经商。他们把自己从内地贩运的布、茶、绸缎、糖、针线、铁器等货物,在当地以高价出售,或以货易货,然后再从那里以低价收购毛皮、羊毛及各种名贵药材,运回关中,经过加工,再东运东南沿海各地销售。还可以从江南各地以一般市价收购棉布、绸缎等货物运回关中,进行加工、包装,再启程运至西北各地,卖以高价。这样的贩卖形式,以图示之如下:
另一条路则是从延安出境入甘肃,过甘肃徽县、成县进入汉中的略阳,行销入汉中,使得“盐马古道”与“陕甘茶马古道”相联结,扩大了三边的贸易市场。汉中,在清代中期虽繁华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都会。至清末以来,商业十分发达,陆路直通甘肃、四川,水路有汉江东通河南及湖北武汉市,各地商人云集,货物山积,这说明汉中地位十分重要。三边地区的盐商,往往在汉中进行交易,换取其他商品或者银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