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马池盐湖的由来
陕北定边,为古盐州,明为定边营,属榆林卫,清雍正九年(1731)始设县,取“底定边疆”之意,与陕北之靖边、安边统称为“三边”,是一个有特定区域文化含义和关系民族和谐的重要地区。其特色用定边古志的话语来说,就是“地则中外合耕,市则彝夏交易”[1]。
定边的历史特色不在“边”而在“盐”,其在历史上与盐有不解之缘。定边在秦汉时属北上郡。魏晋南北朝时,风云际会,池盐已生,盐成为定边显著特色,故西魏改名为盐州“以近盐”[2],说明定边盐业已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隋时为“盐州郡”,至宋仍为“盐州”,特色不改。只是到明代后,西北边患问题严重,成为明王朝的军国大政,“边”的特色才被凸显出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定边拥有西北地区最大的盐池——花马池盐的优势“白色资源”。
定边位于陕西西北部,为陕、甘、宁、内蒙古四省的交界之地,“一脚踏四省,鸡鸣响三边”。其西与宁夏盐池县接壤,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相连,具有形成盐湖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毛乌素沙漠的南迁和其他地质构造运动的原因,使一条古河道被淤塞并将其切割成许多小单元的完整封闭的或半封闭的小盆低洼地,这就为成盐盆地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加之鄂尔多斯草原发达的地下水系,携带着从岩石、土壤中淋虑出的盐类成分汇入湖内,为盐湖搬运了大量成盐元素,成为内陆盐湖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沙漠的干燥气候,使湖水相对浓缩到使一系列盐分子饱和时,盐的结晶体便从湖水中析出和堆积,定边盐湖就因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出现在陕北的荒芜土地上,成为古代陕西唯一的湖盐产区。明人吴瑞对此有精当的咏叹:“天工施变幻,斥卤作青湖。岸积千山雪,池生万斛珠。荐盘思古事,裹笠笑山夫。泽国同回首,应知风味殊。”[3](www.daowen.com)
定边盐湖图
定边盐湖产盐历史久远,早在秦汉时期定边盐湖的乌池、莲花池、波罗池、滥泥池已产盐。西汉设盐官对其进行管理,在从秦汉到宋、西夏的674年间,定边建置均以盐命名,说明盐是定边经济的基本特色。在汉代定边成为食盐的重要产地之一。《新唐书·食货志》载:“唐有盐业十八,盐州有乌池、白池、瓦窑池、细项池……”[4],其中乌池即定边盐池,为盐州最大盐池,年产食盐15万石,行销陕北、甘陇等地。宋时,盐州归西夏,盐州、夏州民多以贩盐为生,由于宋和西夏的对峙,宋王朝严禁定盐入境。至元代,方允许定边盐入汉境行销陕西,环庆一带。明代,定边属陕西灵州,明廷设盐课司,专管灵州盐务,定边的乌池遂改名为“花马池”,史称“大池”,唐时的温泉池改名为“花马小池”(在今宁夏盐池县)。嘉靖九年(1530),三边总制王琼以花马池距灵州(宁夏灵武)颇远,管理不便为由,奏准将花马池改属延绥镇,使食盐产销与边政挂钩,并将定边的另一盐池“苟池”并入花马池。正统三年(1438),宁夏总兵官史昭提议“纳马中盐”,花马池盐才有了确切的含义。嘉庆《定边县志》载:“盐场堡北有花马大池,本西秦牧地。池产盐,前明天顺年,复以盐易马,故名之。”[5]这里的“花”即定边秦时为官家牧场以产名马“五花”著名,“马”取自以定边的盐换取延庆、丰凉之官民所养战马之意,一个以盐马交易为贸易特色的“花马池”便因此而得名,并且声震西北。对此,主编嘉庆《定边县志》的宋谦有十分准确地说:“池也何名马,池开贸易通。一泓光积雪,千里影追风。利牧传秦伯,和戎纪魏公。鱼盐昭画一,岁献五花鬃。”[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