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升乾
一、高中“历史”课教学体例的调整及对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影响
(一)大学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
在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教社政〔2005〕5号文件),提出为高校本科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此前,大学本科生曾经开设过“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都是以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但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既是对原有课程的延续,又在教学目的上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在高中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课状况
高中阶段的“历史”课一是属于文化知识课程,因此偏重于对史实的介绍,涉及内容也更为宽泛。二是受高考文理分科的影响,“历史”课只在高中的文科学生中开设,理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仍停留在初中所讲授的有限的历史常识水平,以致有个理科学生反映:“上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才知道蒋介石和日本人不是一伙的。”教师细问才得知,该生在高中阶段从来没有上过“历史”课。三是高中阶段的“历史”课正处于调整之中。目前在校大学生高中阶段使用的是2003年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其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三部分。其中《中国近现代史(上)(下)》的章节结构如下:
《中国近现代史(上)》
第一章 晚清时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新思想的萌发)。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含清朝政局的变动;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含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含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中国近现代史(下)》
第一章 国共十年对峙(含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九一八事变”;红军的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含抗日战争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含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四章 中国近代文化(含清朝晚期文化;民国时期文化)。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含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含全国大动乱;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含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九章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与国防(含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含科技、教育成就和史学研究成果;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该教材上、下两册字数约50万,要求在一年级上、下学期以160课时完成教学计划。
对照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更为翔实,不仅有历史线索,还介绍了许多细节,附有统计表格和图片。但是思想脉络较为庞杂。学习过这个体系的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一方面会产生重复教学的印象,另一方面在教师对历史进行分析评论时也会联系到相应的史实,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论点。
2009年秋季开始,云南各高中开始使用2006版高中“历史”实验教材。这套教材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专题史的方式贯通古代与近现代,联系中国与世界,将教学内容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部分进行。三部分章节结构如下: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含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含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含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www.daowen.com)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含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经济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第三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第五单元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含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蒸汽”的力量;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含“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文化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含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含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含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探索生命起源之谜;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含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含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含文学的繁荣;美术的辉煌;音乐与影视艺术)。
使用新教材的学生将于2011年秋季升入大学。新教材与2003版“历史”教材相比较,虽然在体例上使人耳目一新,但以专题分类,在时间和空间上反复地大跨度跳跃,以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而言,无疑增加了掌握的难度,很可能学得一头雾水,搞不清东南西北。另外把与近现代史相关的内容分散在三册的八个单元之中,学生更难进行历史性的思考。此外,把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并列的三节处理,是否妥当也值得商榷。最近中央决定把中学“语文”、“政治”、“历史”课程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估计对教材还会有相应的调整。
二、根据“2005方案”精神,做好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衔接工作
(一)坚持教学目的,把握主线
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定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历史知识课。解决好对“三个选择”的认识既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这门课的灵魂和特色。这门课的重点不在对知识的传授,而在对历史规律的认识。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历史选择必然性的认识。有学生反映,不愿意接触这一段历史,因为感到屈辱、憋气。教师恰恰要给学生讲明憋气的原因。当中华民族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时,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先后进行了反抗,从学习西方技术,解决“船坚炮利”的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戊戌变法,模仿西方民主制度的辛亥革命;再到学习西方文化精神的新文化启蒙运动,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任务才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有了按照列宁的建党思想建立起来的坚强的中国共产党,虽屡经挫折磨难,但英勇顽强,最终夺取国家政权。中国人民从憋气到扬眉吐气的变化,反映了这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二是对历史选择主体的认识。历史选择的主体是人民。抗战胜利后,代表大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虽然在政治、军事、财力等方面都处在这个集团的最高峰,但由于背离了人民的愿望,在解放战争开始后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就被在土地、军队、人口方面都只有其三分之一的中国共产党赶到了海岛上。成为一个众人皆知的“历史之谜”。谜底就在于谁背弃了人民,人民就抛弃他,任何不可一世的“强大”在人民面前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三是对历史选择曲折性的认识。我们有过一部气势恢宏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一片黑暗中,出现了马克思的光辉形象,于是广大劳动者伸出双臂,为之欢呼雀跃,虽有艰苦曲折(主要是反动力量太强大),最终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作为一个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这样的表现无可厚非。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说明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告之探索过程中曾经有过的错误,以帮助大学生们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懂得必须认识主流而不能纠缠于旁枝末节。领导人的失误,更说明是在实践中成长,犯错误必须善于改正而从中得到提高。
(二)文理分科教学,选择不同的侧重点
鉴于高中的文理分科,文科学生掌握有较多的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而且还有些学生出于对此的爱好而阅读了较多的相关书籍。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讲授在大学本科生中也应该文理科班级分别进行。对文科生在教学中重在以论带史,教给学生分析和鉴别历史资料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使他们能够对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分析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时说:因为美国给国民党集团的武器是欧洲战场的剩余物资,是用来对付德国坦克的,所以对“土八路”全无用处,而解放军缴获以后,恰好对国民党的坚固工事、坦克发挥了作用。这个学生也许是“军事发烧友”,但他的知识并不全面,因为火炮不仅有穿甲弹,也有用于杀伤兵员的爆破弹。教学中既要肯定他独辟蹊径的分析,又要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多种因素和根本因素。贯穿教学始终的,是时空与发展线索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一致性,是历史事件变化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
对于理科学生要有一些必要的知识补充,在讲授中以史求论,史论结合。在对史料的补充方面,参考高中2003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是一条捷径。
(三)增强交流与互动,以对真理的探求构成新的教学吸引力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学生无论学习、作业和复习,均以高考为目的,注重对知识点和思考题固定的要点的记忆,而独立思考不足。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改变教师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单纯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师生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师生互动、协调发展。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思维,处在探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把传统教学传授的内容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内容,把传统教学固定的你教我学的教学行为,变为探讨、研究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会体验感悟,就学会了学习。从而构成这门课新的吸引力。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由于近年来社会上存在各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潮,国外也有敌对势力通过歪曲历史来诋毁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而上述负面信息也通过网络等渠道被学生所了解。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要进行认真的鉴别和选择,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也要给予实事求是的回答,以正视听。这其中有的是立场观点问题(如有的文章攻击、否定中共“八七会议”,认为为保存革命力量而不该进行武装斗争);有的是思想方法问题(如所谓“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现代化”);还有的就是无中生有(如“百团大战以后八路军保存实力不再抗日”),对此一要立场坚定,不人云亦云;二要有针对性地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正确的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