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怀 蒋 红 侯丽萍 杨志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旨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顺利成长成才。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从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考试方法、提高教师素养四个主要方面进行。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在理论的逻辑铺陈中凸显问题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当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发展、实践变化和学生特点,与时俱进、以变应变,不断充实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现时代新风貌、体现理论新成果的内容。教师要注意把本课程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引进课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讲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回答学生最关心、最困惑、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进而激发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国家意识形态的最新要求。
贴近社会实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才具有活力。当今时代,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求我们的教师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并用相关理论作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说明,从而给学生思想和道德方面的启迪。
例如,讲解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进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尤为明显。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能够在把握机遇中形成有效的后发优势,就能够实现发展的飞跃;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往往在规则制定、资金占有、贸易机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受到发达国家的排挤,这就使得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愈加困难,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达国家,还力图推行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使民族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精神受到严峻的挑战。作为教师,全面讲解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能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更能激发青年学生的思考与认同。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感人的事例也可供我们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总结和升华。例如,在汶川大地震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许多人临危不惧,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把这些素材充分运用到理论讲授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青年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生死观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使他们在灵魂深处产生波澜甚至震撼,从而放大与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又比如,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的讲授过程中,要是能结合全球特别是我国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来进行理论阐述,教学效果将会好得多。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地球升温将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如导致传染病流行、人类健康质量下滑,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在亚洲,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但目前该地区82%的冰川处于退缩之中,专家预测,照目前增温率,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将会在30至40年内消失殆尽。冰川消融在短期内会带来江河泛滥、湖泊溃决的灾害,在长期内将严重威胁亚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假如有一天出现发源地无水可发的情况,最后一滴水就将是人类悔恨的眼泪。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展示这些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后果的过程中,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的认识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更加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贴近大学生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真正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比如,讲授“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这个问题时,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引导新生顺利迈入大学、适应大学,并借助大学成人成才。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学校生活的变化。第一,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向基本确定,需要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生活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许多问题需要大学生独立安排和解决,需要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学会独立生活和过集体生活。第三,社会活动的变化。大学中各种学生社团很多,活动也丰富多彩,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既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又注意时间和精力的合理分配,突出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第四,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已经碰到或是可能碰到的心理、情感、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走好人生之路。
(三)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也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他们的思想行为之中,成为他们立身处世、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科学严密的体系,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要讲深讲透具有相当的难度。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既要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相关的观点和理论,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用理论说明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具体而言:在讲授中华民族共同理想时,要与分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联系;在讲授民族精神时,可以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实际相联系;在讲授时代精神时,可以和我国当前社会变革的实际相联系;在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可以和当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等等,通过在教学全过程中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充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和引领现实的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
所谓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方法的本质在于它的实用性、有效性。正如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和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以现代的眼光,不仅是要有船和桥的问题,而且还要有其他交通工具,船和桥的规格、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很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的,必须从本门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和思想特点等出发,不断探索和使用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我们研究认为,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综合使用实践教学法、研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座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
(一)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以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实践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就是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具有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方面的遗址、场馆、景点中去,到社区、企业和村镇中去,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加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
在“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中,讲到爱国主义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各类纪念馆、陈列馆(室)、烈士陵园、历史文化遗迹、革命历史遗迹、名人故居(旧居、纪念地)、科普园地等。在“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策划法律宣传活动,以训练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带领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或走访消费者协会、劳动行政部门、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使学生结合实际,对新形势下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形成深切体会;以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和法制宣传活动的方式,训练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要推广实践教学法的运用,还需要与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并力求形成长效机制,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二)研究教学法
研究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实现教师的讲课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法并不是要脱离教师指导、脱离课堂教学、脱离教材,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如云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提出的“以实践教学为平台,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设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究型教学可以围绕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来进行。如大学生在大学里怎样健康成长、怎样把握人生的方向、怎样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理想、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怎样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怎样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如何对待感情等。具体做法是,设计出研究专栏,如“走进大学”、“畅谈理想”、“思考人生”、“爱情与人生”、“道德与人生”、“关心国防”、“爱国情怀”等,围绕专栏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点评、给出分数,作为期中考试的成绩,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优秀的小论文汇编成书。2009年,云南大学杨志坚老师主编的学生论文集《成长心语》,作为研究教学法的一种有益探索,已顺利地在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好评。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讨论最早源于苏格拉底与弟子的交谈,所以案例教学法又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们围绕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和分析,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澄清理论上的是非对错。自从哈佛大学于1997年开创先河以来,案例教学法已逐步成为被许多高校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实践案例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典型的事件便于学生抓住本质和共性的东西,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较为复杂的事情并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讲授宪法中的人权保障问题时,可选择“孙志刚案引发的思考”等等。
第二,选择的案例要以正面为主。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之间的比例要适当。在一般情况下,宜选择正面案例,但是为了形成对比,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错和违法,也可作为正面案例的对照而同时选择反面案例。分析反面案例时最终要回到正面阐述,向学生说明这是个别现象,社会主流是朝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案例应具有客观真实性,但不一定完全是事物原型的简单重复,可以是源于实践而经过提炼的案例。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更能突出地反映客观存在,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可以借鉴于丹教授的讲课方法,通过讲授有寓意的故事,深入浅出,使学生在轻松和笑声中领会精神、受到启发。
(四)讲座教学法
早在2005年秋季,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时为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就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试点,并于2006年秋季开始实践讲座教学法,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领先的,得到了教育部社科司等各级领导部门的肯定。目前,我们对讲座教学法的实践还在不断深化与完善中。
讲座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依据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让每一堂课都变得精彩,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www.daowen.com)
系统讲座式教学方法要求任课教师高标准地对待每一章和每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将每一章、每一个重点难点问题都看做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予以重视,使研究性、深刻性、针对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巨大磁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为了进一步深化与完善讲座教学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分清层次。每堂课的构思和讲授,都力求做到层次分明。大体应分清以下四个层次:描述层次(讲清基本观点)、解释层次(阐发理论内容)、证明层次(充分论证观点)、激励层次(综合拓展理论视野和升华精神境界)。
第二,充分证明。每论述重要的理论观点,必须从多个视角和多个侧面进行比较和证明,做到准确有力、无懈可击,使学生确信无疑。
第三,情理交融。既需要充分讲理,也需要深切言情,进行有效的情感激励。要善于发掘和赞美蕴含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敢于揭露和鞭笞隐藏在事物中的假、恶、丑,使青年学子的心灵深处受到撞击和陶冶。
第四,升华境界。讲授要防止就事论事,应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的视野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引导和启发学生摆脱个人的狭隘眼界,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面对现实,憧憬和走向未来。力求在每一堂课的讲授中做到:用事实的力量打动人,用知识的力量提升人,用逻辑的力量征服人,用高雅的力量陶冶人。
(五)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各种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使教学手段进一步多样化,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与实效的目的。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还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作用。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特定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穿插适当的资料,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音像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生动的形式说明和表达抽象的理论。
多媒体技术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必须进一步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信息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生动性。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共享性资源,同时又必须避免雷同的教学模式或模仿的教学场景反复出现。这要求教师要突破共同的资源背景,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改进考试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来说,可以通过考试检查、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检查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的实现程度,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考试可以督促、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及时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欠缺的方面,总结和归纳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巩固学习成果。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体现这一实质。由于考试内容刻板(要求识记的比重较大),考试方法单调(大多是闭卷),考核方式单一(基本采用期末成绩占绝大部分分值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分方法片面,只注重考试评价功能,忽视考试的反馈功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等等,这些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客观的、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改革考试方法,建立真正全面、客观、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
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应选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既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体现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因此在符合考试改革总体要求的框架下,可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细化平时成绩的各个组成部分:平时成绩的比重可提升为总成绩的30%,由课堂出勤、课堂讨论、课堂发言、课程论文、课堂测验、作业、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八个要素构成。在此基础上,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考试,教师根据教学情况选择三种以上的考试方式,如,期中和期末均可选择使用闭卷、开卷、开闭卷结合、有限开卷、口试答辩、读书报告、论文写作、论文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亦可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相互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把考试变成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形式的创新可重点在以下四种方式中选择。
(一)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学科知识、思想深度、文字表达、逻辑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甚至作者的人生体验与个性等等,都可能在写作中融合体现;是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国外,本科生科研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大学非常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甚至专门设立了科研学分,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立了“本科生研究中心”,伯克利分校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科研学分是16分;耶鲁大学也为一年级的本科新生设立了“指导研究”项目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涉及众多的有关国家、社会以及人生的问题,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贴近实际的研究视角,因此,比较适宜于采用论文写作的考试形式。论文写作之前,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三个最基本的要求,即:选题要求、研究要求和表达要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授课内容及心得体会开展写作,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通过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将这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或建议。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典型性,也就是要深入实际进行实地调查,尊重客观事实,靠事实说话,所采用的事实材料要具有典型性,所揭示的问题要带有普遍性,由此而得出的结论要具有说服力,因此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是全方位、综合性的,也适宜于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试形式。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或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目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不少学生把打工看做是自食其力、了解社会、锻炼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撰写调查报告的考试形式创造了客观的环境条件,只要运用得当、使学生喜闻乐见,撰写调查报告就可以成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益探索。
调查报告有多种类型,学生可根据接触的问题、调查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进行选择。一是专题型调查报告,是侧重对某个问题进行较深入调查后形成的,如人们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的调查等。二是综合型调查报告,是以综合调查众多的对象及其基本情况为内容、作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和反映的报告,这种类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统筹、观察和提升能力。三是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主要是收集、分类、整理资料并提出问题、报告结论,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四是实际建议型调查报告,是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而撰写的调查报告,为预测、决策、制定政策、处理问题所需要。五是历史情况型调查报告,对某一历史情况进行调查,供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真相的报告。六是现实情况型调查报告,以正在发生、发展的一些现实生活为对象进行调查后所形成的调查报告。从学生总的情况分析,比较适合采用第一种形式的调查报告。
(三)问题答辩
问题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锻炼口才的过程,因此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师可事先给学生留下问题,学生在答辩前要认真准备,对自己的阐述和结论进行推敲,仔细审查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并尽量收集与问题相关的各种资料,做好在不同的可能性之下进行解说和弥补的准备。这种过程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在答辩中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答辩还能全面展示大学生的勇气、定力、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答辩不等于宣读,得学会运用各类辩论的技巧,对阐述的要点进行概括性、简明、生动的说明,对提问作出正确的回答并使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得到很大锻炼,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在组织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时间较多,准备时间较长,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分组的方式来进行。
(四)上机考试
上机考试能够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灵活便捷的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及网络资源,随机组织试题,保证考试成绩的客观公正性,以及可提供大量阅读材料供学生分析,更加全面地测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实践中,上机考试需要做长期、细致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最基础的硬件条件和试题库的准备。其中,硬件条件需要学校有关部门提供支持,试题库的准备由相关教研室组织完成,出题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试题要求准确、难易适度,同时搜集大量的现实案例经一定改造后提供学生分析。另外,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阅读相应的材料,具备一定的电脑文字录入速度等。云南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上机考试经过了认真的前期准备,即将实行。
四、进一步提高教师素养
《资治通鉴》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意为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养,能够很好地传播知识,而且还要有人格感召力,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成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成才方面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应该按照“人师”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努力提升人格素养、学术素养和教学素养。
(一)提升人格素养
人格,是一个人的重要和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应当建立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置身于讲台,教师本身就是一部生动、丰富、深刻、活生生的教科书。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教师的人格形象成为学生最直观的模仿对象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人格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教学魅力的根本源泉。
教师的人格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比如,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的理想追求;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公道、正派、善良、宽容等。在教师的人格素养中,最重要的应当是对学生的关爱。如果说爱的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能力的话,教师就应当是这种能力的培养者和塑造者,并且只有当教师把爱的情感融入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言行举止中去时,他的专业学识、能力和授课内容才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赞赏与共鸣。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富有爱的能力、深谙爱的艺术、能够向学生倾注爱的情感。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贾凤姿说:“要先做母亲,再做老师。”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于丹教授也形象地指出,大学教育就是为天使插上翅膀,需要教师加倍地付出爱心。因此,教师提高人格素养,首先就应当使自己变得更加温厚、慈爱与包容,善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的美好心灵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教师的人格素养需要教师在执教生涯中通过自我教育、学习深造、经验历练等途径加以培养和提高。
(二)提升学术素养
在《辞海》中,“学术”指具有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素养”是指经常修习的涵养。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欧内斯特·博耶认为,大学教师的学术工作可分为四个领域: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教学的学术,运用的学术。大学教师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大学教师应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
学术素养是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的学术素养,关乎大学的发展,决定教学、科研的水平和层次,因此,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是大学发展之所需,是提升教学质量之所需,是教书育人之所需。
学术素养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长期的努力,同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首先,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广泛的知识储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直接面对复杂的人的思想、心灵和行为,其角色要求的专业知识功底深厚,除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法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外,还要具备旁及各学科的广泛的知识,只有如此,站在大学的讲台上阐释理论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分析社会现象才能旁征博引,针对学生的思想、心灵问题才能引导有方,从而收获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创新型教师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士”,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教师必须主动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使教和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保持年轻、开放、包容的心态,善于与青年学生交往,尝试以他们的视角去观察与体验生活,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好,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找到共同语言,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三)提升教学素养
本科教学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教学素养是教师的实践素养,教师要把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目的,就必须具备必要的教学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一要注重提高理论水平、摸索教学规律;二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三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四要注重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一堂生动的课,是教师的情感、学识和教学素养的集中展示。教学素养凝聚着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工作实力,有了这一基础,教师才能较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重点应在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试方法、提高教师素养四个方面着力,在教学改革中强调理论性、时代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现有教学成效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并最终建设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