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云南通海大地震:回顾历史,反思现实

云南通海大地震:回顾历史,反思现实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年多后,重新回顾和反思波及通海、峨山等地的这次大地震,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事件陈述:1970年1月5日凌晨,云南通海、峨山、建水等地,发生了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的7.8级大地震。通海大地震与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一起,构成了新中国三次死亡超过万人的震殇。同时,下滑的泥石堵河成湖,水位上涨4米多,河水淹没了曲江盆地的4 000多亩耕地,成为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灾。

云南通海大地震:回顾历史,反思现实

云南通海大地震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财会专业2008级 杨喻然

2010年1月5日,云南省玉溪市举行通海大地震4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全市防震减灾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大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以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科学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这样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烈度及死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特大地震,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当年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了解。关于这场大地震发生后的灾情、救助、伤亡情况等细节,一度成为“绝密文件”。到30年后才开启这份秘密档案。

如今,关于这次大地震的秘密,已经被渐次解开。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年多后,重新回顾和反思波及通海、峨山等地的这次大地震,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调查方法:查阅文献、看影像资料、访谈知情人。

事件陈述:1970年1月5日凌晨,云南通海、峨山、建水等地,发生了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的7.8级大地震。通海大地震与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一起,构成了新中国三次死亡超过万人的震殇。而在这三起天灾中,通海大地震因处于“文革”中期,被尘封了30年,直到2000年才公之于众,其救助也更多的具备了“文革”时期的特色,成为人类救灾史上罕有的悲剧。

1970年1月7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简短消息:“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我国云南省昆明以南地区发生了一次7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在云南省和当地各级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正在胜利地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一场本该让世界震惊的人类大灾难,被短短几句话淹没了。

地震后,沿曲江断裂带分布有许多地裂缝,从建水县庙北山北,经通海县的高大、峨山县的水车田、大海洽、牛白甸,直抵峨山城下,全长近60公里,构成了巨大的地裂缝带。其中主干地裂缝不受任何地形约束,跨沟越岭,断开基岩,长达数公里,最宽处可达20米左右,具右旋水平错动性质,最大水平错距2.2米。

除沿曲江河谷密集展布的地裂缝外,在极震区还出现多起滑坡,个别地区还有下陷或隆起。沿曲江河谷出现大小山崩数十处,使河道阻塞,道路毁坏。此外,喷水冒砂现象也比较普遍。喷水冒砂孔有单个的,也有串珠状成群的,总体走向为北西向,与曲江断裂的走向一致。

余家河坎村坐落在一条干涸的河床旁边,地震时约有26万立方米泥土形成坝体向东南方向低洼的梯田滑移,整个坝体向东滑移129米,向南滑移约200米,坝体经过之处,地面下陷2米多,田地就像被乱刀剁过的豆腐,破碎得不像样子。河旁村庄里16户人家的近50间房屋随着地表向东南方向滑移了100至150米以后,全部倒塌。周围全部变成深沟大槽,惨不忍睹。村中4 438人,据数据显示,死105人,重伤71人。

大兴桥外的曲江峡谷,由于地震造成山体滑坡,一座三级水轮泵站和10名管理人员刹那间被深埋在滚滚泥沙之下。同时,下滑的泥石堵河成湖,水位上涨4米多,河水淹没了曲江盆地的4 000多亩耕地,成为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灾

建水县曲溪中学,168间校舍全部被震毁,只残存一所古庙的屋架。当晚是星期六,大部分师生已回家。留校的147人中,有54人被倒房压死,另外有31人重伤、58人轻伤,仅有4人安然无恙。其中,在一间女生宿舍里,有7个女学生被齐排埋死于墙下……(1)

当时由于核大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核威慑,加之人们地震知识的极度缺乏,通海地震发生后的一刹那间,灾区干部群众的第一个念头是:核大战爆发了!

现今在澄江县地震办公室工作的李家顺说:“当那似飞机又似大炮轰鸣的声音和紧接着而来的剧烈的颠簸摇晃将大家从梦乡中惊醒时,夺门而出的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人在高喊‘敌人的子弹打来了!’于是,人群中发出了一片哭喊声。”震中地区的一位老人说:“地震发生后,村头大地陷进去了一大块,村里人都说,那是原子弹爆炸的弹坑。”一位当年的民兵回忆说:“地震第二天,天上飞来了大飞机,我们以为敌人派来轰炸的,立即动员群众跑到甘蔗地里隐藏起来,还用一支没有子弹的老式步枪瞄着它。其实,那是解放军派来给我们空投食品的飞机。”五街的普秀英仍记得当年的情景:地震发生的当晚,村里的干部在抢救被埋群众的同时,立即组织动员活着的人疏散到山里躲藏起来,不准哭,不准点火,天亮后不准穿红衣服和白衣服,以免暴露目标,被敌人发现……

几天后,“地震”这个字眼才闯进人们的心里。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以战备统率抗震救灾,通过抗震救灾加强战备;把灾区当战场,把灾害当做美帝、苏修,把抗震救灾当做战斗任务。(2)

地震发生后,灾区先后收到全国各地赠送的数十万册《毛主席语录》和数十万枚毛主席像章,收到慰问信14.35万封。至于灾区和灾民急需的救灾物资和款项则少得可怜:各种救灾物资折合人民币222.5万元,专款85万元,还有国内各地捐款9 673.9元。(www.daowen.com)

当时,我国政府对国际救灾援助采取的是闭关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反复重申:我们感谢友好国家政府,感谢外电慰问,但不要支援的物资和款项;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对内,我们也只提倡“精神”支援。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云南省革委会发出电话通知:关于各地州市提出向灾区捐赠问题,省核心领导小组、昆明军区负责同志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不搞捐赠活动,已捐赠的东西全部退回,集体的退给集体,个人的退给个人;各地派出到灾区的慰问团,一定要事先经过省革委会、昆明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批准。

灾区则向国家提出“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三依靠”:依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发展生产、重建家园。震中地区的通海县高大公社响亮地提出:“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这个县的黄龙大队也只收“红宝书”、毛主席像章和慰问信,别的物资全部退回……(3)

冬日午后的云南通海县城,温暖的阳光洒满了这个滇中小城的每个角落。40年前通海大地震幸存者、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陈永树老人正在仔细观看街边宣传栏里张贴着的防震减灾宣传画。“要是当年我们知道这些,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提起40年前的那场劫难,老人仍然无法释怀,在那场灾难中,他的五位兄弟姐妹和唯一的儿子都不幸遇难,妻子在头部受伤后失明。

陈永树当时是通海县水塘区观音大队支部书记,地震时在大队房屋过夜,房子被震塌,陈永树因身在一个角落里逃过一劫,出外一看,所有房屋全部被夷为平地。

“半人高的墙都倒了,地上的裂缝有两三米宽,现在都还有没有合拢的。我当时就觉得是原子弹投到这里了,不然不可能有这种威力,也不可能一下子死那么多人。”据陈永树回忆,观音大队当时共有1 100多人,遇难者500多人。

震后余生的村民组织了自救小分队,总共救出近百名村民。“当时就想着要救人,也没有工具,就用手指头去刨。还下着大雨,被救出的人都浑身湿透。”陈永树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活下来的村民一边继续搜寻亲人,一边找粮食,由于地震造成所有道路毁坏,村民只有自给自足,刨出来的粮食吃完了,就吃那些夹沙带土的“食物”,坚持了两天后,救援的解放军部队赶到了,路也通了,救援的粮食才运进来。

陈永树担任观音大队书记直到1988年退休。地震以后的日子里,陈永树回想最多的并不是灾难造成的惨剧,而是灾难来临前的一些细节。村子里从来都很清澈的那眼龙潭水在地震前5天突然特别浑浊,老鼠成堆往外跑,鸡飞狗跳。“后来从防震手册上看到这些现象都是地震前兆,我就想当时如果知道这些,大家就可以提前到空地上居住,或许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五街下村的吴光贵老人说:“地震后,全村人饿着肚子没粮食吃,我心里很急,与生产队的领导商量后到公社粮站借了500斤大米,把受灾群众集中起来熬大锅稀粥喝,一直喝到春节后。第二年秋天,家家户户凑了一点粮食,才把粮站的500斤大米还清了。另外,地震后,灾民所在的房子是临时建的草棚,一住就是一两年。草棚容易起火,有不少灾民在地震中失去了家园和亲人后,又遭受了火灾。我亲眼看见,长河大队晒谷场上的几十家草棚,在一个夜晚失火了,烧了一个多小时,灾民从地震废墟中抢救出来的一点点衣被、粮食、水桶、锅碗,一烧而光,许多灾民绝望得呼天叫地。”

40年过去了,通海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震遗下的废墟已完全消失,然而,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的作用在于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为社会规划提供参考。由此,充分、合理地认识过去,理解过去如何向现在转变,从而吸取历史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服务于现实,而且还有助于历史借鉴功能的发挥。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当天天下午,媒体当即公布了震级和震中,此消息此后24小时滚动播出,逐日公布震亡人数。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发出紧急指示,要求迅速组织救灾。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并由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总指挥。温家宝前往震中地区现场办公并深入救灾现场安慰灾民,为废墟中的群众打气,还马不停蹄地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灾民。解放军、相关省市政府及其他机构迅速启动救灾机制。全国上下也众志成城投入抗震救灾。

比较中国对两次地震的处理,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巨大进步:从那个特殊年代把自然灾害严密封锁,到现如今通过媒体把信息及时、充分披露,将整个灾情袒露在公众眼前;从对国际救灾援助采取闭关政策,完全拒绝国际救援,到汶川地震时接受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专业救援队、医疗队来华参加汶川地震救援;从主动提出“三不要”堵住内援,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捐款捐物。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家为罹难平民设哀悼日并降半旗,以最庄严的仪式昭示对公民生命的敬重和珍爱,实为共和国历史上开天辟地之举。对平民生命如此隆重的礼遇,使“以人为本”朝着一种切切实实的悲悯、关怀与行动转化。《人民日报》为此发表评论员文章《生命的尊严冉冉升起》,称之为中国社会最大进步。而对公民尊严及人性的极大尊重,亦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应对灾难中得到升华。

汶川抗震救灾让世人看到了中国面对巨大挑战所作出的改变,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展示出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国家。通海和汶川大地震都将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也必将镌刻在世界文明进程的里程碑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和共享财富

指导教师:张巨成

【注释】

(1)杨杨:《通海大地震真相:一个人的回忆与调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2)影像资料:凤凰卫视《口述历史》专访杨杨。

(3)《通海大地震真相》,http://wenxue.yuxi.gov.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