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农村发展的变迁与前景-从访谈中感悟

农村发展的变迁与前景-从访谈中感悟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发展的坎坷与前景——从访谈中了解变迁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008级李俊一、从黑暗到光明纵观历史长河,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业。在庞大的中国人口中,农村人口占有很大的比例,中国的农村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这简介中,我们看不出李达才有什么特别的履历,具体经历过哪些事我们也看不出来,就让我们聆听他对过去的回忆,了解他的具体经历,也从访谈中了解社会变迁。

农村发展的变迁与前景-从访谈中感悟

农村发展的坎坷与前景——从访谈中了解变迁

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008级 李 俊

一、从黑暗到光明

纵观历史长河,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业。在庞大的中国人口中,农村人口占有很大的比例,中国的农村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农民经历了从没有土地到有自己的土地再到种田政府发补贴的变化;农村从以前的贫穷落后发展到现在的生态文明村落,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就是这些变化的见证人,也是这些变化的缔造者

有这么一代人,他们出生于抗日战争前夕,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经历了土地改革;经历了“大跃进”时期;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经历了改革开放,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他们走过了点油灯的时代,踏着点煤油灯的年代走进全新的电气化时代。

他们走过风雨飘摇的日子,忍受过帝国主义的欺压,他们也曾为建设美好家园和过上幸福生活奋斗。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在沐浴着富强祖国的阳光雨露。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一代人中的一位,他不是战场上的英雄,也不是科学家,他只是见证了农村种种变化的普通百姓。

李达才,白族,1934年10月14日生于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源胜村一个白族农家。1949年毕业于清源小学,1957年进入粮管所参与助征工作,1960年被政府送到凤仪学习(公费学习财贸),即当时的干部培训,两个月后回县参加分配,被分配到下同(属剑川县)粮管所,后又调至弥沙(属剑川县)粮管所,1962年因家中有事请假回乡并一直留在家中未返工作岗位。1962年担任凤羽区源胜大队第二生产队保管,1966年担任该生产队副队长,1972年升任队长并一直担任至生产队结束,现在家中养老

从这简介中,我们看不出李达才有什么特别的履历,具体经历过哪些事我们也看不出来,就让我们聆听他对过去的回忆,了解他的具体经历,也从访谈中了解社会变迁。

访谈时间和地点:2010年2月18日凤羽镇源胜村被访者家中。

访谈内容如下:

问:您读书的时候家乡的教育水平怎么样?

答:我们读书的时候全区只有两所学校,就是清源小学和凤翔小学(前凤羽书院)。学生也比较少,几个村子共用一所学校,全校也只有一百多个学生。当时我们每天要在家和学校之间奔走几趟,我家离学校大约两公里,路远一点的学生住在学校里面,上完课自己做饭吃,那时候多数人都是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到后来读书人数有所增加,村里就有了小学,但也只是一到三年级。

问:生产队的时候农村的生产是处于哪个阶段?

答:可以说当时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和现在是没法比的,全是手工劳动,没有机械,当时的劳动力就是人和牲口,牲口主要用于运输。当时也不像现在这样使用那么多的化肥农药,最多就是用一点农家肥。

问:当时的粮食产量是多少?粮食价格又是怎样的?

答:当时农业生产对气候的依赖很大,几乎就是靠天吃饭,气候条件好一点的年份,产量在500斤/亩左右,气候不好的就更少了。粮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很少有人买卖粮食,价格也会随时变动,米价在0.128元/斤左右。

问:我听大人们说的“过粮食关”是怎么回事?

答:“过粮食关”是1958年下半年到1960年上半年粮食不够吃,饿死了很多人。那时候“浮夸风”,虚报粮食产量,导致大部分粮食作为“余粮”卖给国家,剩余粮食不够吃。可以这样说,从1958年到1960年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放开肚皮吃”到“半干半稀”再到“野菜为主”,那时候吃的是大锅饭,生产队有自己的食堂,开始的时候可以吃饱,到后来就半饱,一直到最后连野菜都挖光了,出去劳动的时候见到能吃的就往嘴里塞。当时很多人由于吃不饱,得了水肿病死去。

问:粮食产量是生产队自己往上报的,不可以少报一点吗?(www.daowen.com)

答:每个队都想少报一点,但不行,报产量的时候是全区队长在一起开会,一个一个说自己的产量,说少了上面的人就会说你们队劳动不积极,就会受到批斗,所以一个比一个报得高,结果就是一个队比一个队饿。

问:生产队的时候您作为生产队长主要工作是什么?有什么优惠待遇吗?

答:生产队长的主要工作就是配合上级的视察工作,晚上组织开会,安排每个小组第二天的工作。生产队长的待遇就是每年有3 600个工分,也就是能领到和全勤人一样多的粮食,优惠可就谈不上了。

问:那时候生产队生产的粮食是怎么分配的?

答:当时追求的是三者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到个人”,一部分粮食用于公粮,剩余的就分给社员。原则上是按照“三七开”分配,就是30%按照人口来分,70%按照工分来分,但实际分配的时候就按照工分分配,所以劳动力多的家庭分到的粮食就多一点,劳动力少的家庭分到的粮食就相对要少一点,但一般都够吃了,有些家庭还略有剩余。

问:当时粮食是自给自足,生活的其他方面方便吗?

答:如果和现在比的话,当时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不方便,不像现在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而是凭票买东西,但每个人的票是有限的,商店只认票不认钱,票用完了就算你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当时没有卖衣服的,只能用布票买布,再做衣服,多数是请裁缝做,当时的布也不像现在这样花花绿绿的,主要就是蓝色和灰色,有的结婚的服装都是跟别人借的。那时候交通也不便利,运输货物主要是靠当时的“马帮”,而人们出行主要就是步行,出远门的还得在路上住几晚。人们生活极不方便,但温饱问题算是解决了。

问:医疗卫生方面呢?

答:医疗卫生也没有现在这么好,全区也就一个医院,医疗设备和卫生条件比现在差远了。但是那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病,感冒的也很少,而且小病就不去医院了,自己找一点草药吃就行,伤筋动骨的就向村里的土医生要一服药,包了就不管了,有些人还留下后遗症。

问: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吗?

答:当时有什么业余生活啊,除了春节休息几天外,就没有农忙和农闲之分,一年四季都在劳动,晴天有晴天的活,雨天有雨天的活,没有休息日。白天劳动,晚上还要开会,每天都开,所以劳动就是一切,没有任何业余活动。

问:您怎么看今天的生活?

答:你们出生在这个年代,也许你们不会有这种体会,经历了这么多以后,我总觉得我们这代人是从黑暗中走出来的,是从黑夜到白天的一代。以前国家也不稳定,很混乱,人们都过得惊惊慌慌的,现在国家稳定而且繁荣昌盛,政策又好,人民安居乐业,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我们以前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和现在的比那就是天差地别,以前我们是为了生存而活着,追求的是物质生活,而现代人是为了生活而活着,追求的是精神生活;以前的人为填饱肚子而发愁,现在的人只顾着消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不用担心温饱;以前我们全靠自己去奔波,吃饭全凭双手,现在全是电气化和机械化,一切都变得简单了。现在的生活太便捷了,这么好的生活,不多活两年就可惜了!

二、光明前景

从这些回忆和感叹中我们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那一代人的艰难,为当今社会的蓬勃发展感到欣慰;我们也能切身体会到祖国在不断壮大,祖国的壮大离不开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不懈努力,离不开他们为祖国的发展修桥铺路,他们踏平坎坷,使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是在这幸福的阳光下成长的一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优越的条件,传承上一辈人的精神品质,在享受幸福的同时也要为这种幸福的延续与升华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不是在优越中失去自我。

无论社会怎么变迁、怎么发展,农业的地位不会改变,农村的发展也不会停止。在科技迅速发展,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国家已经意识到是反哺农业的时候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贯彻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先免除农业税,让农民真正为自己种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用科学的方法辅导农民,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之后还给农民发补贴,种地不仅不交税,而且还可以得到补贴。到后来的农村医疗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的难题,这些政策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再到现在的“三网融合”,快速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这些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已经跨过农村发展中的坎坷,渐渐步入正轨,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进入农村,农村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指导教师:盛美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