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感悟: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卓著成就

感悟: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卓著成就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的一段历史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08级郑凯现在的教育事业办得轰轰烈烈,各类高等院校遍布大江南北,相当一部分人迈入了大学的殿堂,读书已经不再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比比皆是。3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6月2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成立,4年后正式建所。

感悟: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卓著成就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的一段历史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08级 郑 凯

现在的教育事业办得轰轰烈烈,各类高等院校遍布大江南北,相当一部分人迈入了大学的殿堂,读书已经不再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比比皆是。然而当年,至少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一件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情,更不必说上大学,那时的本科毕业生的稀缺程度和现在的博士毕业生差不多。但是1956年的一项政策,彻底改变了一批人的命运。1956年1月14—20日,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并代表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3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6月2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成立,4年后正式建所。9月15—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刘少奇、周恩来在会上作报告,指出文教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根据“掌握重点、照顾其他”及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全面教育规划,争取在12年内分期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浙江义乌,采访了一位退休中学教师,他的名字叫梅茂锵。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为社区出黑板报。当我问起他过去的生活时,他的眼里顿时浮现出一种光芒,仿佛又回到了过去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梅茂锵同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七兄弟中排名第四。在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考验之后,他们家庭的生活步入了正轨。从小刻苦努力的他,最喜爱的事情就是看书。由于穷买不起书,他就跑到邻村的人家借书来抄,边干农活边看书,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953年他顺利地从义乌中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省省立第七中学(现在为金华市第一中学)。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一个学期53元的学费,这对于当时的一个九口之家来说,实在是无法想象的,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虽然也有好心人帮他担保,让他先进入学校学习,再凑齐学费。但是在半个学期之后,他于1953年冬天辍学,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起了小学教师。

他说:“他们把我分配到义乌的一个农村,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只有一个教室,还是用庙改建的。教的学生共3个班26人,分别上第二、四、六册教科书。我不仅要教他们文化课,还有体育美术、音乐课。冬天气温低,衣服穿得又少,风一吹进来手就冻得不行。”一个学期以后,他患了疾病,只好放弃教学,回到义乌老家,和妹妹一起干起了农活。过了一年,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不断发展壮大,他成为当地的会计,一年可以挣得2 000个工分,终于使家庭的困难得以缓解。

1956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的决定》,指出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扫除文盲,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文盲状态。这个决策,改变了梅茂锵同志的一生。各地纷纷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并且减免学费、书费、伙食费,让所有能上学的人尽量进入学校学习。在辍学两年之后,梅茂锵同志终于再次步入课堂,进入了义乌市师范学院。他说:“扫除文盲的决定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要是没有这个决策,我现在还是个农民,哪有现在这么高的生活水平,哪有这么高的收入。最近国家又给中小学教师加工资,看看国家对教育事业是多么的重视啊!这项决策绝对是建国以来最明智的决策之一。”

在读书期间,一个三十多人的班级,人人都铆足了劲,大家都深深明白一个道理——知识改变命运。那时没有人迟到,即使是生病,也会早早来到教室,认真地自习。大家都不愿意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即使每天吃一个咸菜,即使没有像样的课桌椅,即使每天要去劳动,修完水库之后都累得筋疲力尽,但那时的学习风气,绝对是现在难以比拟的。每天复习预习绝对是必不可少的,老师的笔记也是一字不落。老师说的是方言,听不懂,就先看书,下课问同学,直到懂了为止。大部分人毕业之后,成了各地的教师,也有的回去当了干部。而经过三个春秋的艰苦学习,梅茂锵同志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从此以后,他在这个岗位上耕耘了40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发挥着光和热。现在他退休了,仍在为教育事业作着贡献。

梅茂锵同志只是新中国有志农民子弟的一个缩影,旧中国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有文化和教育的权利,工农及其子女向来被排斥在国家教育的门外。文盲,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1949年,全国5.5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根本途径。《扫除文盲的决定》对农民、工人的识字要求作出规定,农民至少1 500字,工人2 000字。(2)从此,全国各地的扫盲工作由扫盲委员会领导,重点培训15到40岁的群众,坚决扫除文盲。随着扫除文盲运动的开展,各地普遍制定了扫除文盲规划,加强了对扫除文盲工作的领导。一般在当地兴办夜校,让群众在晚上参加学习。由于以前的风俗原因,一些老人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媳妇送入学校学习,这也是扫盲委员会面临的大难题之一。为了改变农民的落后观念,干部还需要到处走访游说,直到所有适龄青年全部参加学习。扫盲运动刚刚开始时,学校是临时的,老师是业余的,教材也五花八门,没有统一规定,学习的方法也有差异。较为普遍的方法有学课文、编儿歌、唱歌、三字经、学习拼音等学习方法。群众慢慢摸索到规律以后,进步十分迅速,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半年左右就卓有成效。课文的内容也因人而异,年纪较小的,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只能传授一些儿歌,讲革命故事。对于那些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说,扫盲不仅仅是认字,也是思想的教育、政治的教育,扫盲与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扫盲的意义在于让老百姓认识到主人翁的地位与责任,为巩固新政权、建设新中国服务。(www.daowen.com)

后来扫盲也随着“大跃进”的风潮一起“跃进”着,不少公社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极为严重。每个公社的大墙上都贴满了喜讯。对于扫盲运动中出现的浮夸现象,毛泽东于1958年11月在武昌会议上说:“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实……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毛主席说了话,这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跃进”才有所降温。虽然也经历了不少风雨和曲折,但扫盲运动毕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3)1964年,全国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扫除文盲这一决定,对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意义。这场声势浩大的扫盲教育运动历经十多年,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扫盲运动的有效开展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知识水平,大力发展了生产力,还巩固了政权。可以说,没有当年的扫盲运动,就没有现在的社会发展。“十年动乱”之后,国家还进一步采取行动,恢复了高考,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才有大批的人才在各个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仍要牢记知识改变命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成功,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指导教师:苏升乾

【注释】

(1)参考《堪称人类历史奇迹的新中国扫盲运动》,载《北京日报》,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907/92294.html,2009年7月2日。

(2)参考《扫盲教育》,见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http://www.jyb.cn/crjy/crjyxw/200908/t20090819_303621.html,2009年8月19日。

(3)参考吴珏《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四次扫盲高潮》,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2/26/content_7672016.htm,2008年2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