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勐捧镇云南老人回忆:勐捧解放记

勐捧镇云南老人回忆:勐捧解放记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老人的回忆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级段正荣一、题解194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而地处西南边陲的勐捧还未全面解放。在村、镇和县各级政府各部门都没有史料记载的情况下,我们年青一代只能通过老一代的回忆来知晓和熟悉那段历史,所以这篇文章名为“一个老人的回忆”。赵学明老人现居住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捧镇忙丙村委会硝塘村,下面就跟随赵学明老人的回忆,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勐捧镇云南老人回忆:勐捧解放记

一个老人的回忆

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级 段正荣

一、题 解

194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而地处西南边陲的勐捧(1)还未全面解放。在边远山村,土匪猖獗,人民生活不能安宁。

1950年,为全面解放该地区,解放军进军岔沟(2)打响了剿匪解放战争

赵学明老人亲身经历了围剿土匪的那段时期,并且曾经以村民的身份参与到解放事业中,在解放军队伍中执行过任务,当时解放军和土匪组织都在他家召开过会议。在村、镇和县各级政府各部门都没有史料记载的情况下,我们年青一代只能通过老一代的回忆来知晓和熟悉那段历史,所以这篇文章名为“一个老人的回忆”。以下是赵学明老人的工作简历:

1957年11月7日—1965年担任勐捧公社农村信用社会计,负责忙丙(3)、岔沟和酸格林(4)三地工作。

1966年—1971年在忙丙乡担任乡长。

1971年—1972年担任勐捧公路建设指挥部副组长,管理物资。

1973年—1974年担任勐捧公社事务长,负责伙食。

1975年担任忙丙乡大队长。

1976年—1980年担任忙丙乡支部书记。

1980年6月—1982年12月担任勐捧公社党委副书记。

1982年12月—1984年7月担任根基支部书记。

1984年就职于县政府纪监委(今经贸局)。

1993年离任退休(此个人简历为赵学明老人自己回忆口述)。

赵学明老人现居住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捧镇忙丙村委会硝塘村,下面就跟随赵学明老人的回忆,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二、事件叙述

1.土匪的产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年,罗正华随边纵副司令员朱家璧(5)到昆明后不能如愿谋得权位,作为一名逃兵返回岔沟,组织当地一些人员成立了土匪队伍,与解放军对立。

土匪组织部分重要成员:土匪中队长罗正华、张汉城,岔沟当地人;机枪手花玉顺、吴玉同。

土匪产生后,当地村民过上了“与土匪为邻”的生活,免不了自家财物和食物被抢夺的担忧。土匪经常进村入户随意抢掠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为所欲为。为此,百姓不得不做些应对的策略,尤其是离土匪驻地不是很远的村寨。他们组织专门的线人在能发现窜来的土匪又不与本村失去联系的地方放哨,发现土匪时就用一种牛角制成的号角给村里发出信号告知村民。于是村民们把家禽和牲口藏到不为土匪所知的山洞,把自家的食物,特别是火腿和香肠也藏到山洞,如果时间不允许就直接挖个坑埋藏起来,使尽可能少的东西被土匪抢走。那些艰苦岁月,百姓就这样在与土匪斗智斗勇中艰难生存。

2.剿匪第一枪

1950年,解放军从勐捧经南梳坝和长箐山到达岔沟蒿子坝。(6)1950年农历九月初七,解放军在蒿子坝亮山占据高地,在土匪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发起攻击,打响了剿匪解放战争第一枪。

当天,土匪首领罗正华和张汉城正在匪巢吸食鸦片,另有一些土匪成员正在收拾当天从南梳坝(7)大水塘秧田山洼子地村民匡小兄家抢来的一头年猪。遭解放军突袭,土匪不敢反击,而是落荒而逃,经背阴山、白虎山逃往缅甸。由于土匪对当地地形非常熟悉,解放军却人生地不熟,从而无法追击,让土匪逃之夭夭。这一次突然的攻击并未给土匪任何创伤,却打死了亮山村民的一匹青马。

土匪队伍逃往缅甸后,并未就此罢手。此后土匪开始了与解放军的迂回较量,解放军对当地毫不熟悉,处境比较被动,只能耐心与土匪斗争。

3.解放军与土匪的迂回较量

剿匪解放战争第一枪打响后,由于土匪绝大多数是当地人,有着熟悉地形的优势,致使剿匪不能速战速决。土匪逃往缅甸后,解放军驻守在勐捧水桑桥,狡猾的土匪多次潜返回国,在地形有利的山头开枪引起解放军注意,企图引出解放军以便埋伏袭击,解放军则用耐心和智慧与土匪较量,双方就这样僵持到1951年。(www.daowen.com)

4.剿匪告捷

1951年农历腊月十六,土匪又一次潜返回国。罗正华在烂新街手持冲锋枪打死解放军三名,同样利用熟悉地形和山路的优势逃之夭夭,解放军未能将之擒获。后来,解放军在桃子寨(8)一家村民院子里击毙两名土匪,另有一名土匪因为衣兜里有一金属烟盒,子弹正好射中烟盒而逃过一劫。这次交锋,解放军给予土匪沉重打击,土匪的嚣张气焰在遭到重创后平息下来。此后,罗正华也不敢再潜返回国,而是流亡海外,最终于1976年死在泰国。勐捧的土匪被彻底摧毁,该地区全面解放,开始轰轰烈烈的社会经济建设

5.解放军驻守边疆岔沟

土匪队伍遭到重创后,剩余有生力量纷纷逃亡。为了该地区和平稳定,1953年,解放军7633部队进驻岔沟。当时解放军驻兵勐捧一个营,营长杨福全,副营长孟定。一个营的兵力分驻忙丙、岔沟和酸格林,三地各一个连,驻兵岔沟的解放军连长是郑生甫(山东人)。

6.保卫和平的堡垒

1953年,解放军7633部队进驻岔沟后,经多次考察研究决定将部队营房建在今岔沟村委会所在地。部队花300块钱从当地一家村民手中购买了一块地,发动当地村民用牛驮和人背的方法从怒江酸格林流域取得建造营房所需的沙,解放军和当地村民齐心协力建起了一座座营房。

营房后山是一座小范围内居高临下的小山,利于放哨和防御四周攻击。解放军7633部队决定在后山建造两座碉堡,但是两座碉堡并没有完全建成,其中一座已完整建造起来,而另一座只是建了一个基础就没有再继续建造,原因并不清楚。两座碉堡相距10米左右,碉堡1.5米左右的厚实墙壁都是用坚硬的石灰岩砌成,用直径25厘米左右的粗大圆木和15—20厘米厚的混凝土板撑起坚实的堡顶。碉堡从上到下分三层。对称分布有14个枪口,每个枪口都可以看到对面枪口,部分最底层的枪口已经被荆棘覆盖。堡顶边缘同样等间距分布有9个枪口。碉堡门口设在朝营房一方的方向,从门口顺势有一条战壕往山下延伸。

如今,碉堡没有被完好地保存,堡顶已经坠落到堡中,堡中杂草丛生,碉堡门口也差不多被野草遮掩了。另一个未建好的碉堡依然保留着那个基础,中间填满了泥土,村民还种上了农作物。虽然如此,但是它们依旧矗立在那座山头上,作为那段历史最有力的见证者。

7.解放军撤离岔沟

解放军进驻岔沟后,该地区可以说是已经全面解放,百姓过上了和平稳定的新生活。

1971年驻兵岔沟的解放军7633部队与驻兵孟定的解放军某部队进行了一次调房驻兵。1972年,解放军全部撤离岔沟。撤离后,解放军把当时在岔沟为解放军从事工作的贵州籍教师周成护送到永德(9)。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解放了勐捧,为这一地区的解放事业画上圆满的句号。

如果不是解放军的到来,当地百姓不知道还要过多久忧心忡忡、不得安宁的生活;如果不是解放军的出现,人民不知道还要有多少食物财物被抢夺;如果不是解放军的枪声,猖獗的土匪不知道还要肆意妄为到何时……

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辞辛苦,为解放全国的大业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来到边疆地区,与一切阻碍新中国成立、阻碍全国全面解放的反动力量作斗争,为解放事业奉献青春甚至牺牲。他们没有被任何阻挡新中国前进的势力打倒,没有辜负党寄予的厚望,没有让寄希望于他们的人民群众失望……

边疆勐捧地区的全面解放,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改变了人民的命运。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辱肩负的历史使命,践行了人民解放军的承诺,他们用血汗向全国人民诠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们用业绩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

说明:赵学明老人回忆中的当时的各地地名都沿用至今,只是部分地区的行政级别有变动。赵学明老人回忆中的人名都是当时当事人使用的名字,但是名字如何写却不能完全得到考证,部分人名所用的字可能会不完全正确,只是谐音。

指导教师:钟金雁

【注释】

(1)勐捧镇是云南临沧市镇康县的边境镇,距新县城南伞47公里,东连永德县,南连勐堆乡,西与缅甸红岩接壤,北与保山市龙陵县隔江相望,是中、缅两国,保山、临沧两市,龙陵、永德、镇康三县的交接地段。

(2)岔沟村委会位于勐捧镇西北部,东与勐捧镇南梳坝村委会相连,南与忙丙村委会相接,西与缅甸果敢红岩乡接壤,北与酸格林村委会、蒿子坝村委会相连,有国境线4.2公里。

(3)忙丙村委会位于勐捧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

(4)酸格林村委会位于勐捧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0公里。

(5)后来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6)蒿子坝村位于勐捧镇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

(7)南梳坝村委会位于勐捧镇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

(8)桃子寨自然村隶属于勐捧镇岔沟行政村,距离村委会2.2公里,距离勐捧镇16公里。

(9)永德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北部,地处滇西横断山系纵谷区南部,四周与耿马、镇康、龙陵、施甸、昌宁、凤庆、云县等县为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