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红柳依旧,战马匪勇斗青海王-西路军士兵的感悟

红柳依旧,战马匪勇斗青海王-西路军士兵的感悟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萧萧红柳今犹昔红西路军战马匪——记西路军战士勇战“青海王”马步芳人文学院新闻专业2008级朱彦瑾“不到河西旧走廊,更从何处味凄凉。一川沙石驼铃碎,万里风烟塞草荒。云缀天心难化雨,愁生芒角欲撑肠。萧萧红柳今犹昔,只有衣衫异汉唐。”西路军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青海军阀马步芳及马步青两兄弟。马步芳也被称为“青海王”。

红柳依旧,战马匪勇斗青海王-西路军士兵的感悟

萧萧红柳今犹昔 红西路军战马匪——记西路军战士勇战“青海王”马步芳

人文学院新闻专业2008级 朱彦瑾

“不到河西旧走廊,更从何处味凄凉。一川沙石驼铃碎,万里风烟塞草荒。云缀天心难化雨,愁生芒角欲撑肠。萧萧红柳今犹昔,只有衣衫异汉唐。”这是熊盛元先生关于西路军与“马家军”血战河西走廊的生动描写。一百多年前西北诸马的先人借镇压“回乱”而发家,经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左右西北局势的军阀武装。其中以马步芳为首的军阀势力,包括马步青、马继援等,他们曾控制青海全省和河西走廊37年(1912—1949年),军事活动先后到达新疆、甘肃、陕西等省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随后红四方面军一部组成西路军渡黄河向青海西进。途中受到敌军马步芳部重击,我红军战士死伤过万,西进失败。

一、史料部分

(一)马步芳家族的兴起

早在1871年(清同治十年),甘肃回民起义反清,主其事者就是马步芳的祖父马海晏。1900年,马海晏在北京参加抵抗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战役。战后,马海晏在返回甘肃途中路经宣化时因病身死。其子马麒在马安良的保举下,承袭了马海晏之职,当了旗官。在这期间,马麒极力讨好马安良,于是由旗官一跃而升为花翎副将衔、循化营参将,为以后统治青海地区打下初步基础。1912年马麒到了西宁,首先是扩充军队,组编宁海军。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担任各营营长。1915年,北洋政府裁撤青海办事长官,改设蒙番宣慰使;裁撤西宁镇总兵,改设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奉命身兼这两要职,成为青海地区军政合一的最高统治者,自是形成了马家军阀统治青海四十年天下的局面。(1)

(二)血染河湟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四方面军总部及五军、九军、三十军立即奉命在甘肃绥远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由陈昌浩和徐向前率领,渡黄河向青海西进,开始了出征河西的异常艰苦的战斗历程。

西路军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青海军阀马步芳及马步青两兄弟。马步芳视西宁为自己的“老巢”,当红军进入河西走廊后,他认为红军严重威胁到他的阵地,作为地方军阀,最怕地盘受到侵占。红军渡河之后,蒋介石急令马步芳率领所部从青海赶往增援阻止红军渡河西进。在蒋介石的屡次电令之下,马步芳倾巢而出,以飞机、大炮为掩护,对西路军疯狂堵追。西路军这支从南方土地革命战争烈火中冲杀出来的钢铁队伍,与敌激战四个多月,给剽悍凶残的马步芳军队以沉重打击。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我军西进失败。马步芳对俘获的红军战士施行骇人听闻的恶行,活埋、枪杀、火烧、扒心、取胆、割舌等多种残忍手段,对被俘女红军战士,还进行强奸,然后分给部下做妻妾丫环,甚至转卖多处。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宁,结束了马步芳家族对青海长达40年的统治,蒙难青海的红西路军战士如今已在西宁的“西路军纪念馆”内安息。

二、个人评论

马家军阀的核心权力采取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封建继承方式,马步芳上台之后继续巩固马家军阀势力,从而使马家军阀在青海的统治达到了顶峰。马步芳也被称为“青海王”。战争中,凭借凶狠、彪悍、快速的骑兵,重创红军西路军,一路穷追猛打,让西路军吃尽了苦头,以致我红军21 800人的部队在到达星星峡的时候只剩下700多人……对中国红军来说,这样的失败在历史上少之又少,这样大的代价在长征的历史上实属罕见。占不到“天时”,没有“地利”,又少了“人和”,尽管敌军疯狂阻击,我军给养十分困难,但是红西路军还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万众一心,与敌激战四个多月,给剽悍凶残的马步芳军队以沉重打击,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胜利。

西路军担负着一个独立作战方向的战略任务,但每一步行动均需请示报告,按部就班地照指示去办。然而,在实际战场上,许多指示难以行通,这就使西路军最高指挥官几乎没有机动自主权力,战场指挥也就无法随机应变,所以,西路军的失败,就更显得悲壮。(www.daowen.com)

西方有句谚语:当失败成为一种宿命时,失败也是伟大的。不能因为失败就淹没了一段历史,不能因为失败就否认了我红西路军战士们的浴血奋战,作为中国红军的一部分,西路军的事迹更是可歌可泣的。我们不去追究红四方面军的失败是谁的过错最大,让我们缅怀先烈,用心记住我党红军战士为了新中国而付出的惨痛代价。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从小成长在军人家庭,受着军旅文化的熏陶,对于军人,我有着特殊的崇拜之情。为什么革命的军人不怕死?因为信念。西路军也许注定是悲剧,但是并没有失败,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死重于泰山。没有人不怕死,除非亡命之徒。但显然,西路军的将士们并非如此,因为他们是军人,在战场上,他们视死如归。

“马家军”也许鲜为人知,更不为所知的或许是河西走廊上那条血染的征途。高台一战是此次西进途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死伤的人数最多,几乎全军覆没。“1937年1月20日,马家军再次向高台发动猛攻。红军用刺刀、砖瓦与敌拼搏。马家军仗着兵力优势一次次轮番进攻,终于攻进城内。红军战士依托城内建筑,逐街逐屋与敌人展开巷战,城内到处是惊心动魄的浴血拼搏。激战至最后,马家军不但屠杀了全部俘虏,还残忍地将军长董振堂和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的头颅割下,送到西宁去向马步芳请功。”

这样一幅残忍的画面使人不禁落泪,在我看到当时拍下的英雄首级的照片那一刻,我想到,在那样一种严峻的形势下,西路军将士已经无路可退,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前冲!不顾一切与马匪抗争到底,因为他们是红军,因为他们是在为新中国的胜利而流血,因为他们是坚强的中国人!因为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标:为了新中国,前进!在那一刻,没有人会退缩,没有人会逃跑。看到躺在他们身边一具具战友的尸体,红西路军战士个个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当马步芳的军队倾巢而出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与敌人殊死搏斗,浴血奋战,尽管兵力悬殊,但也毫不畏惧,中国共产党的英雄们坚信,新中国的五星红旗一定会骄傲地飘扬在明天的蓝天下!红军战士这种不怕牺牲、顽强杀敌、奋力抵抗的大无畏精神正是我党优秀儿女们的榜样!岁月无情地吞噬着生活的痕迹,那一张张西路军战士被马匪折磨而死的照片依然清晰地记录着历史的真相,西路军将士的鲜血依然鲜红。

中国的革命史,或者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革命史都是和流血牺牲联系起来的,西路军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对于西路军,人们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或误解,这段历史上的悲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回避、隐匿,西路军问题一度是党史和军史研究中的一个“禁区”。不论曾经怎样,随着历史档案的逐渐解密,西路军的历史迷雾逐渐被拨开,1983年初,一部《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指出:“西路军执行的任务是中央决定的。西路军自始至终都在中央军委领导之下,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央军委指示或经中央军委同意的。因此,西路军的问题同张国焘1935年9月擅自命令四方面军南下的问题性质不同。西路军根据中央指示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和打通苏联,不能说是执行张国焘路线。”(2)

这份说明澄清了西路军的冤情,还给了这支同样光荣的队伍应有的荣耀,让人们逐渐认识到西路军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和粉碎“马家军”的侧面促进作用,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所贡献的力量,他们同所有的长征队伍一样,为了革命的胜利,奋勇前进着。

一名1935年考察过青海的左翼记者曾经写道:“马步芳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事事不甘落后于人,可惜他僻处西陲,可以教育他的环境太落后,不能引导他走上积极的前进的道路。”马步芳没有认清时代的变迁,没能把自己从封建的家族统治中解脱出来,把青海视为一家之私产,独裁专制,使马氏政权日益陷入腐败和黑暗。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试图争取与马家军阀联系,使马步芳放弃反共政策,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是马步芳对中共方面多次伸出的友好之手没有给予回应,他坚持了一条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反动路线,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毛主席说:“要从西路军的失败中吸取血的教训。我们中国革命的前途是伟大的,中国革命最后一定会胜利!”

如今,毛主席的伟大预言早已实现了,西路军将士为之奋斗并献出宝贵生命,他们所盼望的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终于成立了!祖国60华诞举国同庆之际,相信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红军战士们,都为祖国的今天而骄傲!他们血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如今,西路军那些未能走过河西走廊的将士们可以安眠于黄土之下了,因为他们的荣誉被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因为他们的鲜血让新中国的今天分外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路前进,一路攀登。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以老一辈红军战士为榜样,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我们要学习烈士的勇敢无畏和高贵品质,继承烈士的遗志,为打造更加强大、更加美好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指导教师:张月明

【注释】

(1)《马步芳封建军事集团的形成及覆灭》,青海文史资料集萃网,http://www.qh.xinhuanet.com/2009/11/15/content_18235388.htm,2009年11月15日。

(2)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0/24/content_3675981.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