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金沙 水暖古镇——红军长征过丽江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8级 和晓燕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镌刻着诸多重要的时刻与事件,它们对新中国的成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渡江夺桥。他们在每一个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火种,延续了革命,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诗句中提到的强渡金沙的事件就发生在我的家乡——丽江。
74年前,红军第二方面军(原二、六军团)就是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至巨甸乡的6个渡口(石鼓、木瓜寨、木取独、格子、士可、巨甸)抢渡金沙江的。6个渡口当中,我最熟悉的应该就是石鼓了。石鼓镇距离丽江市城区大约52公里,它建在一个山坡上,依山临江。在长江第一湾的江岸路边,建有一面汉白玉雕成的鼓状石碑,是明朝时丽江土司木高向北进军吐蕃,凯旋后的记功碑,石鼓因此得名。
1935年,时局动荡,国民党反动派愈加猖獗,红军长征正进入一个重要的阶段。11月,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王震、萧克等人领导下,从湖南桑植出发,并在1936年转战宣威、盘县,根据总部指示准备北渡金沙江,与川西红四方面军汇合。蒋介石判断红军会在宾川、永胜地区渡江,便任命一名上校军官为永胜县县长,在150公里的江岸上修筑了1 034座碉堡,成立江防12个大队,加上当地武装四五千人,准备消灭红军。
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1936年4月23日,红军在鹤庆县城召开了连以上的政治干部会议,确定了两路进丽江,合兵石鼓并抢渡金沙江等战略部署。4月24日,贺龙、任弼时率领二军团从鹤庆出发,进入丽江。丽江古城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前往城南10里的东元桥迎接红军。红军到来之前,由于反动派的煽动,群众人心惶惶。时任县长王凤瑞、民团总团长习自诚,召集地方士绅商议对策,纳西族前清进士和庚吉(号松樵)说:“红军是政党领导,哪会乱杀人,欢迎才是。”为保全地方,王凤瑞在四方街集合民众讲话,叫人们不要害怕,布置写欢迎标语做彩旗、准备伙食去欢迎。4月24日,红军先遣部队从鹤庆来到金山东元桥和玉龙锁脉“接官亭”时,受到手持彩旗的100多名纳西族、白族群众的欢迎。(1)这是红军离开革命根据地以来从未有过的动人情景。
红军在四方街等地宣传抗日反蒋、救国救民的宗旨,并到县衙门打开监狱释放了48名被关押的劳苦群众,没收了5户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之浮财,公开救济贫民。红军对人民群众秋毫无犯,买卖公平,很多群众纷纷为红军拣柴做饭,做向导;县商会为红军兑换银元,帮助红军筹集食盐、红糖、生姜、辣椒等过雪山的必需物品;全城35个裁缝师傅和17部缝纫机,接连几日昼夜为红军赶制军服、米袋和五角星帽徽。4月25日红二军团从丽江赶到石鼓;红六军团从鹤庆西山经九河、白汉场,26日与红二军团汇合。当时石鼓渡口5个碉堡虽已空无一人,但沿江渡船已被隐藏起来,红军战士拿着贺龙给石鼓区鲁桥乡副乡长王赞贤的亲笔信请他协助。王看信后协助组织杜友发、徐栋才等28名船工和7条船。红军从石鼓到巨甸62公里的地段上,经过4天3夜的抢渡,红军1.8万人马从容渡过金沙江。7月1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10月20日在甘肃会宁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红军过丽江留下了深刻的革命影响,仅大研镇就有14名纳西族青年参加了红军。(2)
为了更好地了解那段岁月,今年的寒假我和几个同学一起拜访了曾经参加过革命,并成长于那个时代的杨德江老爷爷。杨爷爷出生于1928年,今年已是82岁高龄,不过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杨爷爷在1948年参加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3)曾被任命到拉市做革命宣传工作,组织各种活动。在建立地下武装时,在丽江人民自卫军的二支队二大队五中队里担任指导员,与解放军14军40师一同并肩作战多次,打击国民党贺国光与胡宗南的残余旧部。1949年9月所属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35团。得知我们对红军长征过丽江的情况很感兴趣时,他热情地邀我们在堂屋坐下,接着就开始给我们讲述起记忆当中红军来到的短短几天,以及受到影响参加革命的青春而热血的时光……
1936年,对于现在来说是很遥远的了。那时杨爷爷年仅8岁,记忆中的丽江大研镇是一个外地人非常少的少数民族地区,陌生人进城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在红军来之前的一段时间,突然来了一些“耍把戏”的外地人,在四方街卖艺。老百姓从未见过,都很好奇,聚集在四方街观演,后来才明白那些就是红军的先头部队,是来丽江城里侦察的,为准备经过丽江的二军团右路军探路。
当时老百姓受到反动派的欺骗宣传,对红军有所误解和恐惧。城里全都关门闭户,杨爷爷的两个哥哥也被送到了乡下。虽然心里有些害怕,但是也很好奇,老百姓都在门缝里偷看红军。红军知道当地民风淳朴,喜欢喜庆的红色,来到丽江时是拿着红纸进来的。老百姓发现红军并没有如反动派所说的可怕,相反,红军从来不打扰老百姓,群众印象很好。此后,家家户户又开始恢复以往的生活,大人们也准许小孩出门。一些老年人拿着自制的纸旗,在大石桥上摆好桌案,隆重欢迎红军。杨爷爷的记忆中有几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将领,队伍中还有女红军。当时觉得很兴奋,长大以后回想起来,才恍然大悟那些骑马的将领也许就是贺龙和任弼时等人。
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很惧怕国民党的士兵,国民党的常驻部队为了阻挡红军,还在狮子山上修建了很大的一个炮楼,不准老百姓接近。红军来了以后就把炮楼烧了,把里面储存的米面、火腿、腊肉等食物运到四方街分发给老百姓。很多人都受到了红军的帮助,杨爷爷的母亲是卖豆腐的,红军用很公道的价钱买下了全部的豆腐,还鼓励小孩子要好好读书。所有人都知道了,红军是好人,误解不存在,纳西族妇女们组织起来为红军做饭。先头部队没有在丽江城里过夜,而是打着火把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赶往石鼓镇,追赶而来的国民党飞机在象山上投下了炸弹,死伤数人。4月26日,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在石鼓渡口汇合,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抢渡了金沙江。杨爷爷随后还给我们讲了他参军的一系列事迹。提到了丽江自卫队的大队长,外围组织负责人杨尚志;当时简陋艰苦的环境,部队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在永胜等地参加了七八次战斗,当地的反动部队被我方收编;部队改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www.daowen.com)
杨爷爷很健谈,使得这一次访谈不像一场一问一答的谈话,而我们也不像是专门去找报告材料的学生,只是几个晚辈在听着长辈讲故事,一起回顾过去,一起沿着先辈们的道路去体会那红色使命的光辉路程!几十年的光阴包含了太多,行军路上踏过了多少脚印?看杨爷爷的表情就知道他对那段时光的怀念与自豪,能把自己有限的青春献给国家的解放事业他感到很光荣!
丽江是纳西族聚居地,此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又地处边疆,成分复杂。红军长征是党的一个转折点,也是纳西民族的一个转折点。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比较闭塞,生产比较落后,经济发展也比较困难。再加上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不好统一治理,自然而然就变得多元化且差距大。每一次的起义或是革命都会多多少少改变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意识,没有变革就没有前进。虽然红军只停留了短短几天,但是他们却在这里播撒了革命的火种,鼓舞了各族人民的革命斗志,为纳西族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石鼓渡口,铁索桥边,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里铭记的不是史料,不是图片,不是来而又往的人们,是一段历史,一段岁月,一个民族的意志和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是那样的豪情万丈,那样的激情澎湃!
访谈、收集资料、写报告,真的让我受益很深,那些革命事迹不再只是一个又一个的铅字,不再是咫尺天涯,它们有血有肉,它们有情感有意识!直接地,面对面地,这样的方式比任何一幅图,任何一段话都要来得震撼!我们出生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社会或是国家的剧烈动荡,在父母用关爱砌起的围墙里守着自己的天地。“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吃水不忘挖井人”……太安逸的生活会使人们忘记历史,所以才有那么多的革命纪念馆、电影、歌曲、诗歌、文章以及每年清明组织到烈士墓扫墓,让我们缅怀先烈的同时,要我们时刻谨记守护胜利的果实,保存革命的火种!
任何事情的结果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不努力就不会有结果。这个世界瞬息万变,这一刻风和日丽,也许转眼就是乌云密布。历史的脚步不曾停歇,我们的意志也未曾改变,那红色的血液溶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肉灵魂中!时光飞逝,革命的胜利与辉煌都变成记录在历史纸页上的一个个名字,一幅幅图片,新中国成立也已经有61年了,但是,革命的意志,英烈的精神,满腔的热血情怀却会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底!
指导教师:卢双喜
【注释】
(1)《丽江日报》记者和继贤、海莱阿芝、赵晓梅:《走进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红摄网,http://www.hsh81.com.cn/ns_detail.asp?id=501264&nowmenuid=500010&previd=0,2009年6月11日。
(2)东巴协会:《红军长征过丽江》,丽江市东巴协会网站,http://dongba.lijiang.com/DONGBA_ARTSHOW.asp?DBART_ID=54,2008年4月9日。
(3)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长期残酷的地下革命斗争中,为适应复杂的环境和完成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任务而建立了一些秘密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就是其中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