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丰碑
1942年,各抗日根据地处于最艰苦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以战养战”的侵华方针下,惨无人道地对各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拉网战术”,“三光政策”。位于莱芜市最偏僻的茶业区也被安插了两处据点,伪化了三十余个村。悲壮的吉山战斗就在日军的严密扫荡中爆发了。
不记得多少时光在这里度过,常常一本书,一树绿荫,就构成了我的天堂。喜欢这里,只是喜欢这里的清幽,古柏、木棉、兰花勾勒出一份说不出的庄严与肃穆。也许,熟悉会使人麻木,每次来到这烈士鲜血染红的地方,心中竟无太多的涟漪。
可是今天,当我耳听李龙春老人(92岁,原吉山村村长,抗日战争时期民兵连连长,曾亲历吉山战斗)口述那场激烈的战斗,眼见老人沧桑脸颊奔涌的热泪,我忽然明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患难与共的兄弟牺牲却无能为力的绝望与痛苦。对老人来说,每一次打开记忆之门,每一次诉说那段沉重的历史,都是对战友们最深切的缅怀!
所以这一次,我不是用脚,而是用心,踏的不再是冰冷的灰色石阶,而是长眠于此的烈士英魂。当澎湃的心丈量完263级台阶,仿佛穿越60多年的时光;当颤抖的手指摩挲滑过冰冷的纪念碑,那263个名字却如焰火般炙热耀眼,再也看不到烈士们滴血的伤口是否还在灼痛,也不知那些定格成永恒的年轻容颜是否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苍老,可是那一个个昂首挺立的名字依然如生前铁骨铮铮!我静静地闭眼,耳旁又响起老人哽咽深情的讲述……
60多年前,也就是1942年10月17日清晨,刘白杨村西的岗哨首先发现了敌人,立即拉响3枚手榴弹报信。听得3颗手榴弹响,侦察科长刘采芹同志发现敌情紧急,便立即向汪洋同志报告。汪洋得知敌情紧急,随即让刘采芹通知各单位分路突围。地委副书记刘莱夫至北王庄时发现章丘来敌,便带领部分干部向北隐蔽突围;宣传部长高启云率部分人员向东隐蔽突围;教导二队在教导员张健率领下,过漫里岭,从北王庄向西突围;一队在营长石新率领下,北至火龙山,又南折吉山村西的西山掩护汪洋转移。汪洋同志带一、二连从吉山大南峪向东南方向猛攻,不料敌人已埋伏在制高点,向我军射击。敌人猛烈的炮火使我军的两次冲锋未成,教导一队队长田光林和大部分同志牺牲,年仅24岁的指导员周瑜同志身负重伤,仍在指挥战斗。
在敌人猛烈的火力下,汪洋同志又被迫带领同志向回撤,行至吉山村场院地,躲在谷草垛里,人人扣紧手榴弹弦。敌人下山来将谷草垛包围,挥动刀枪要同志们出来,声言要捉活的。在这关键时刻,不知哪个指导员喊了一声打,顿时手榴弹轰隆隆响成一片,趁着烟火,战士们和敌人展开了肉搏。
一阵拼杀,拼死五六十个鬼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一队敌人赶了过来,在吉山河滩上展开了激烈的拼杀。由于敌众我寡,加上武器不足,我们大部分同志不幸牺牲。
汪洋同志腿部受重伤,两个警卫员牺牲。他决定留二连仅有的同志阻击敌人,自己带石新团长、赵军营长及一连仅有的同志再转回吉山向东南突围。突进南峪沟时,他的身边只剩下32个同志。此时,他一方面命令同志们带枪抢占火石顶制高点,压住敌人的火力以便部队突围;另一方面连续派人去河滩让二连迅速赶来集中突围。由于敌人火力疯狂,派去通知的同志全部牺牲。最后二连通讯员冒死赶来向汪洋同志报告,二连全部拼光了。
火石顶上的机枪打光了子弹,两名机枪手牺牲。其余同志继续用步枪与敌人战斗。最后,子弹打光,大部分同志牺牲,只有七个同志翻山突围出去,阵地失守后,汪洋同志断定突围无望了,他焚烧了文件,右手举枪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俘虏”,“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石新团长、赵军营长同时举枪向敌人射击。汪洋同志牺牲后,有一幸存的战士,在汪洋牺牲的地方利用石崦做掩护,一连打死七个敌人,最后打光子弹,被敌人击中头部牺牲。
战斗期间,在小东吉山河南秸秆内隐藏有13个同志,被汉奸点了火,13名同志全部壮烈牺牲!刘采芹同志带领侦查科的同志试图抢占吉山北寨,冲至半山坡被敌人火力压下来,刘采芹同志腿部受伤后,决定从半山腰向东穿插。在穿插过程中,他命令同志们分散隐蔽。行至朱家顶时,又被敌人截住,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不顾伤痛滚下了30多米的一个陡崖,隐蔽在芦苇草丛中,他们只有两颗手榴弹,准备敌人来搜山时就同归于尽。
战斗结束的第二天,刘莱夫、邢德同志从法山来到吉山,看到汪洋同志的遗体,泪如雨下。战斗自早8点打响到10点结束。我们牺牲263名同志,拼死鬼子、汉奸200余人。汪洋同志牺牲时年仅29岁……(www.daowen.com)
凛冽的寒风将我拉回现实,眼前却依然是战士们拼杀的悲壮,我从地上拾起随风飘零的木棉,满怀虔诚地放在烈士碑前,竟觉得有些凝噎。从未像现在这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平难得、安定不易!也许,这深切的感受是这次采访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回首再登三级台阶,便登上汪洋台顶196平方米的台面,八株青松傲霜斗雪,日日夜夜守护为国捐躯的烈士们;平台中央便是镌刻着263位革命烈士名字的八棱碑,它庄严地伫立在八角亭内,以无声的庄严让我们铭记革命先烈的牺牲!
再一次审视碑文的记载:“汪洋同志,山东东阿县人。学名之正,字诚斋,又名洪波,战后为进行抗战革命工作,改名汪洋。……民国三十一年,主力武装执行地方化方针,汪洋同志担任政治委员兼中共泰山区地方委员会书记,戎马生活凡七余年,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七日壮烈牺牲于莱芜吉山,年仅二十九岁。”(1)
29岁,人生最为辉煌的年龄,却为了神圣的使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汪洋同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却用短暂的一生宣告了生命的价值,以震撼人心的壮举谱写了一曲永垂不朽的千秋凯歌。是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让烈士们坚持到底,奋勇前进?是那永不磨灭的信念,是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是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难道在他们年轻宝贵的生命即将结束的瞬间,他们就不曾想到家中的亲人?垂暮之年的慈母,为儿子哭瞎了双眼;年轻的妻子,日日夜夜翘首以盼;活泼可爱的孩子,是否知道爸爸的模样?但是,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人民的自由,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战士们心甘情愿地把最后一滴鲜血洒在了这片他们深爱的神圣的土地上!
这时,我仰望汪洋塑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静静闭眼,用心去感受和聆听烈士絮语。的确,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确乎已离我们远去,安定的生活,繁荣的经济,日益强盛的国家,我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革命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一切。那段惨痛的记忆已经不想再去触及,可是,它们是那样鲜活地存在过,不去触及却并不曾遗忘。因为,它在每个华夏儿女的潜意识中依然给予源源不断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心照不宣的永恒归宿和精神家园!或许生命之门曾经向他们洞开,可是生与死的天平一次又一次地将坚定的信仰衡量,于是如今只有碑廊为他们做简笔的勾描,只剩冰冷的大理石缄默成肃穆和庄严!在断头台,在枪口下,在刽子手的瞳仁里将自己化作了一颗种子,当春风吹过,这颗种子便在后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最后长成无法撼动的参天大树!
不知何时,天空中飘起雪花,这份洁白更添肃穆。当喋血的激昂烈士如惊鸿划过长空,留给我们的注定是无尽的唏嘘。如今,烈士们安然于这宁静的青山绿水一隅,目视着他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开出希望之花,芬芳满溢,风骨相传!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赋予人们的使命,汪洋同志和每个与汪洋同志一样的烈士们已经用生命诠释和承担了他们的使命。通过几代人的前仆后继,这个使命完成得如此艰辛、如此决绝!无疑,我们也绝对不可以理所当然地享受今天安逸的一切,因为我们一样担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建设,振兴!相对于用生命去实践使命的先行者们,我们也许无法企及,但我们的使命依然崇高和有价值。而且我坚信,如果祖国需要,我们依然会义无反顾地用生命去承担!
花开花落,寒暑易节,汪洋台畔,历经寒冬的垂柳已泛出新芽;汪洋亭上,四季常青的青松像忠诚的卫士,守卫在烈士碑前,孕育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我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往回走,又是那263级台阶,象征牺牲的263个烈士,更像263把火炬,263座丰碑!
尘埃已落定,他人亦长歌,将烈士们珍藏于心之一隅,到哪里都是活着的丰碑!
指导教师:张月明
【注释】
(1)中共腰关乡、茶业口乡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中共腰关、茶业党史大事记》,1991年10月第1版,第24~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