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山下的父亲
法学院法学专业2008级 张 琪
一、事件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统一后的越南随之而与中国疏远。越南在国内排华,打压华侨的正常生活,导致大量华侨返回国内。同时,在中越边境挑起武装冲突,派遣武装人员越界进行侵扰,打伤边民,推倒界碑,蚕食我国领土,制造了“浦念岭”、“庭毫山”等事件。中方一再发出警告,越方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动自卫反击战,对越南实行惩罚。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正式宣告将与越南方面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规模“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斗”。在中越两国延绵500公里的边界线上,云南、广西边防部队万炮齐发,发动了对越南军队的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同年3月16日,中国宣布完成撤军行动,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而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10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其中包括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等。(1)
屏边苗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因屏边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成为在战争中支援前线的重要后方。屏边县发动群众积极支援前线,誓死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屏边县被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昆明军区授予“支前模范县”的光荣称号,全县有262人荣立一、二、三等功,19个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634人得到嘉奖。这些战功是屏边县人民用血肉之躯和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换来的。(2)笔者在本文中介绍的就是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两个儿子的一位普通老人。笔者通过知情人士了解到本次调查对象的大致情况,并走访当事人亲属,对其进行采访了解,并存有录音资料。
二、事件陈述
屏边苗族自治县著名风景区大围山下有个名叫三角寨的自然村,村子人口不多,骆有德一家就生活在这里。骆有德生于1928年,2000年10月去世,享年72岁,育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
大儿子骆家明1958年出生,立志成为一名军人的他,初中毕业后于1978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在他入伍后的第二年,中共中央向全国公开下达了准备开始自卫反击作战的通知,身在机枪连的骆家明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冲向战斗的第一线。1979年2月17日战斗打响,35228部队53分队奔赴老山前线,不幸的是,这位充满青春活力、风华正茂的青年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就在这春回大地、生命复苏的季节,他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的南疆,他的赤胆忠心,深深地印刻在祖国边疆大好河山的一草一木上。落叶归根,这位荣立三等功的英勇烈士的遗体被运回了家乡。而恰恰骆有德老人被安排去大龙树清洗烈士的遗体,老人家在清洗着烈士们的遗体时,发现当时正洗着的这具沾满鲜血和泥土的遗体与自己奔赴前线的大儿子是那么的相似,老人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经查证后确定,他就是自己的儿子——骆家明。
突来的噩耗使老人悲痛万分,但他把这份哀伤掩于心底,继续完成他当天的工作。大儿子的不幸牺牲,使这个家庭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之中。可这时,老人却作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又将自己的女儿送去部队,让女儿骆家媛继续儿子的革命事业,顶上大儿子的缺,继续保家卫国。
女儿转业回来后,中越边境上的冲突仍然继续,尤其是老山、者阴山枪声不断。1984年1月,小儿子骆家发为报国仇、为雪家恨,向家人表达了他要参军的意愿。在当时,对越作战其实并未结束,在中越边境,两军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老人家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心想:去了部队,必然就有上前线的可能,大儿子已经牺牲,这心中真是不忍啊,但他还是尊重了儿子的志向,又将小儿子送到部队。
或许是老天对这个忠于党、忠于国家的家庭的历练,就在小儿子加入部队短短几个月之后,同年4月,噩耗再次传来,同样在机枪连的小儿子骆家发在者阴山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并荣立一等功。这个家庭再次陷入万分的悲痛之中,据老人的女儿骆家媛描述,当时的老两口近乎崩溃,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又一次袭来,老母亲日日以泪洗面,到今天谈及儿子的牺牲时,仍然泪流满面。骆有德老人家也在承受着这巨大的痛苦,整晚整晚睡不着觉,躺在床上一阵又一阵地叹气。丧子之痛深埋心中,他化悲痛为力量,积极参加劳动生产。
由于老人家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献出了两个儿子,于1984年光荣地出席了云南省“双拥”代表大会。
三、感想和评论(www.daowen.com)
屏边这个小县城是一片绿意盎然的世界,在这里,浓浓的云雾游走于山间,缠绕于山腰之上,云山云海,宛若仙境。森林涵养了水源,水源又创造了无数森林中的生命。在永不停歇的循环中,水把绿色染满了青山,把生机注入山下这个静谧的小县。在大围山下的村落里,骆有德一家的奉献让人感动,骆有德作为一位父亲的举动更是让人敬佩不已。
父亲对于家庭而言,正如这大围山对于屏边,他们都是依靠,大围山是屏边的依靠,父亲是家庭的依靠。
大围山的峥嵘,撑起了屏边的碧水蓝天,父亲的伟岸形象,树立了儿女的志向高远;大围山的秀美,托起了屏边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父亲的满腔正义,培育了子女效力于中华之崛起的伟大事业;大围山的绿色,撒下了苗山人民的希望,父亲的深明大义,播种下了祖国未来的希望。生长在大山脚下的他,像山一样支撑起育有七个子女的家。将自己的儿女送上危机四伏的战场,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谁也不知道生命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长大成人之后做出的一番事业,不求惊天动地,但愿平平安安。骆有德老人看着自己的孩子出生、长大,然后壮烈牺牲,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痛苦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好比晴天霹雳。
大儿子骆家明197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时候,是这个家庭的骄傲,不难想象,当时老人家在把儿子送到部队时是多么的欣喜,可谁又会想到,这一送竟成了与至亲儿子今生的永别。战斗打响,战士们一个又一个地倒下,再也没有起来,部分遗体被运送到屏边县城的烈士陵园。老人一边清洗烈士们沾满鲜血、泥土的遗体,一边在哀叹这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是多么的令人惋惜。战争对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家庭而言都是一场悲剧。老人家细心地清洗着烈士们身上的血渍,当他发现眼下这具遗体越来越像自己的儿子时,作为一位父亲,他心里的矛盾此起彼伏,他想要确认,又不敢确认,他看着像自己的儿子,却又在不停地怀疑自己的眼睛,他惊恐,他着急,他又不敢问,他怕别人告诉他,这就是他的儿子,再三地犹豫……可不幸还是降临在这位老人的身上,让他承受了这沉重的丧子之痛。
在采访老人的女儿骆家媛时,笔者问道:“当老人知道那就是自己的儿子后有什么反应?”骆家媛告诉笔者:“我的父亲是个真正的男人,他并没有痛哭流涕,而是把这伤痛藏在心里,继续清洗着其他烈士的遗体。”入土为安是人死之后的最后成全,失去儿子的人不止他一个,老人家继续为其他烈士洗身,他知道,此时不是难过的时候,他要为烈士们能尽快安葬而努力,这是对烈士们的尊重,也是给烈士家属们最大的安慰。
大儿子牺牲不久后,老人又把自己的女儿送到部队,继续完成大儿子未完成的光荣使命。老人为祖国送去了自己辛苦养大的一双儿女,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几年过后,年幼的小儿子也长大成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好大哥在战争中不幸牺牲,保家卫国的雄心早已在他心中悄悄地萌生。当老人得知小儿子要去参军时,大儿子的牺牲不免让这位曾失去儿子的老父亲有些许犹豫,但最后,老人还是同意了。短短的三个月后,噩耗再次传来,小儿子在者阴山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命运让这位老人再次承受了这突如其来、撕心裂肺的痛苦。孩子的母亲哭得歇斯底里、近乎崩溃,这位老人也陷入了无眠的长夜中,在床上翻身、叹气,那吱吱呀呀的老木床也随声附和着,诉说着那一段又一段的凄凉。这位令人敬佩的父亲看着大儿子荣立三等功的奖状和小儿子荣立一等功的奖状,看着两个儿子用生命换来的荣誉,他难过,难过白发人送黑发人,他骄傲,为自己的英雄儿子骄傲!在这世上,找不到任何一个词语可以形容此时老人悲喜交加的心情,他的儿子是英雄,骆有德老人也是这中华大地上的英雄父亲。
大龙树烈士陵园刻着的碑文上有这样一句话:“祖国南疆的屏障何以如此挺拔?屏边的河山何以如此秀丽?苗岭的山花何以这般芬芳?是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点缀了她!烈士的英名永远铭刻于人民心田。烈士的光辉业绩永远使人民敬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骆有德老人牺牲的两个儿子是人民心中不朽的英雄,而养育这些英雄儿女、教育他们尽忠报国的父亲也如这苗岭的山花,开在眼前,香沁心间。
指导教师:卢双喜
【注释】
(1)佚名:《对越自卫反击战》,百度知道,http://baike.baidu.com/view/784912.htm,2010年1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