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一位纳西老兵的平叛故事:感悟

一位纳西老兵的平叛故事:感悟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位纳西老兵的平叛故事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张平王凤朝,男,现年82岁。老人是标准的纳西族人,住在一个纳西族四合院中。某天部队接到命令,要求前往距德钦县城数百公里之外名叫“阿登公”的一个地方去消灭在那活动的叛乱分子。因为当时在德钦的部队民族成分复杂,有本地的藏族,有丽江的纳西族,还有彝族和其他许多民族,但是其中人数最多的仍然是汉族。事后部队发现在这群叛匪中有当时在那一地区最大的叛匪头子。

一位纳西老兵的平叛故事

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 张 平

王凤朝,男,现年82岁。1949年参军,曾任中共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武装部部长兼德钦县县委书记,后调到迪庆军分区任政治部主任,后为迪庆军分区司令员直至离休

下午1时许,我在父亲陪伴下来到老人所住的院子,因为早在前一天晚上就通过父亲联系到了老人,老人已早早在家里等候着。老人是标准的纳西族人,住在一个纳西族四合院中。老人的家人帮忙沏了杯茶,我便和老人攀谈起来。可能对于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说,回忆是最珍贵的财富,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关上了。本来自己预计采访的却不超过一小时,但最后时间超过了两小时。

老人在1949年参军,“天要亮了,鸡叫了”,这是老人解释他当年参军的原因。我一时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便问坐在一旁的父亲。父亲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新中国马上就要建立了,人民马上就要翻身了。当时的丽江还隶属于国民党管辖的范围,丽江县县长兼专员是习自成。当时丽江仅有两支部队,分别是一中队和二中队,中共地下党在丽江也有所活动,他们开始动员习自成并成功地鼓动他建立了地下党领导的丽江三中队,老人便在1949年参军的时候编入到了丽江三中队。

1950年老人第一次进藏,并且参加了昌都战役,但是老人并没有多提战斗的内容,因为在老人看来自己只是间接地参与到了战役当中。

后来老人被调回到丽江参加农村工作,但是生性“不安分”的他却受不了在丽江闲适的生活,多次向上级申请参加部队工作。就在多次申请的过程中,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叛乱波及丽江的宁蒗彝族地区。老人还向我简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中央刚刚召开了民族改革的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要改革当时仍然在西藏以及边疆地区存在的奴隶制度。当时达赖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召开激起了当时奴隶主的反对,以致发生叛乱。

据老人介绍,在当时宁蒗以及藏区的社会可以简单地分为三层。第一层称作黑子,就是通常说的奴隶主;第二层为百姓;第三层也是最下一层称作娃子,也就是奴隶。中央的会议精神一直从北京传到了地方,当时属于藏区的德钦县也召开了代表大会。毫无疑问,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利益关系开始发生从未有过的根本转折,奴隶高兴,拥护共产党,但是作为上层的土司便开始了叛乱。(www.daowen.com)

叛乱发生之后,当时的西南地区便召开了会议,商议怎样解决眼下的问题。在会议上有人提出了“边打边改”的策略,此策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意。于是,1956年老人便开始参加到了平叛的战斗中。

老人先是在丽江奉科和宁蒗一带活动,一段时间后被第二次调进藏区。被调到了当时驻扎在德钦的公安34团出任政治处联络工助理员,隶属于3709部队。又经过一段时间,组织决定派老人到三连任代理指导员,而老人所在的三连在以后便成了当时闻名昆明军区的“藏三连”。老人在平叛过程中参加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他还向我描述了让他这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其中一次战役。

某天部队接到命令,要求前往距德钦县城数百公里之外名叫“阿登公”的一个地方去消灭在那活动的叛乱分子。而这次战斗却持续了整整21天,其中的辛苦老人至今还铭记于心。当时的藏区多是山路,绝少会有公路。所以部队去某个地方执行任务都得爬山,走山路。而云南的山路以高和险闻名,而且藏区的山路更是艰险。我自己两年前也去过德钦,虽然走的是公路,但是仍然觉得那儿的山路崎岖无比,同时也危险异常,就更不用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路是何其险恶了。老人的部队是连夜行军,白天还好,可以看得到路,但是到了晚上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当时部队晚上行军时不可以点灯,担心会被敌人发现。就是因为这样,所以经常会发生因看不清路而跌落山沟的事情。这样部队就要停下来去营救跌落山沟的战友,因而部队的行军速度就减慢了。而行军速度减慢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食物减少,本来只是几天的行军时间一下子增加了数倍,部队随身带的食物在还没到达目的地时就已经吃完了。在这21天中,部队只吃了4天米饭,其余的时间都是吃青稞和野菜。因为没有火,青稞和野菜都只能生吃。部队每天喝的水都是行军路上遇到的水沟里的水。老人说当时部队的副指导员和司务长都哭了,而且指导员是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兵了,他说他自己参军这么多年,这是最苦的一次。老人说这次任务虽然成功地完成了,但是部队所吃的苦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在采访的过程中,老人还向我介绍了当时连队内部的一些情况。因为当时在德钦的部队民族成分复杂,有本地的藏族,有丽江的纳西族,还有彝族和其他许多民族,但是其中人数最多的仍然是汉族。这就免不了会出现民族冲突的情况。汉族连队经过藏族连队时,经常会发生摩擦。因为食堂是靠近藏族连队的一边,所以在开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汉族战士来打饭的时候就已经没菜的情况。根据出现的上述情况,部队进行了民主教育运动,目的是分清敌我。民主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是“诉苦运动”,让藏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兄弟坐到一起共同诉说自己当穷人时候所受的苦,大家一起痛诉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及对自己和家庭造成的伤害。就是这样的“诉苦运动”让多数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兄弟都明白了——穷人都是一家人,不分民族。用老人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

老人还向我介绍了他的一位战友——扎史品初。扎史品初一家世代都为奴隶,而且他本人也是被奴隶主从西藏卖到德钦来的。叛乱刚一开始,他便参加了共产党的军队,并和老人成了战友,老人形容扎史品初骁勇善战而且是个很善良的人,并且在平叛战役中受过很严重的伤,伤是在察瓦龙战役中受的。当时有两支部队接到命令前往梅里雪山区域执行任务,于是两个连队就号召来一次竞赛,看哪个连队先发现叛匪并且消灭。老人所在连队在梅里雪山周边搜寻了六七天,部队当时是一把雪一把炒面来充饥的。最后在梅里雪山半山腰的某个山洞中发现了叛匪。事后部队发现在这群叛匪中有当时在那一地区最大的叛匪头子。战斗进行得很惨烈,其中一位名叫年勇的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连长,另一名叫余敏的战士也在战斗中从脚到大腿中了四枪,而扎史品初被子弹从嘴打进,从后脑出,被打掉了11颗牙齿。最后获得了胜利,部队将叛匪俘虏带下了山。

从1959年到1960年平叛结束,老人都一直在前线。1964年老人所在的三连被记一等功,并且两次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老人用自己的英勇和行动参加到了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革命战斗当中,虽然老人现已是80多岁的高龄,但是仍可以从老人的谈吐中体会到老人年轻时候的英姿。

指导教师:苏升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