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老人窦应昌
化工学院化学专业2008级 么鹏飞
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一百多年是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和苦难的艰难时期。这期间,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我是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知道了他家是在柳林镇宋村。正好我高中有同学也是在宋村。同时,我还了解到,宋村20世纪90年代曾专为窦应昌先生树碑纪念,于是就决定走访。
2010年2月2日,我来到宋村,见到了这座立于1994年的纪念碑,它就位于窦应昌先生创立的“诚敬小学”(今宋村小学)对面,宋村文化广场的西北角。立碑之际,时任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的高元白先生为之题词:“辛亥革命老人窦应昌先生故里”,碑阴有对先生的简单介绍。仔细阅读后我又到对面宋村小学进行调查。
2月3日,我与同学3人一起到宋村四组006号窦先生后裔家中走访,见到窦先生的重孙窦宝久。窦宝久是窦先生四子窦裕庆(已于2002年3月逝世于凤翔)之孙,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柳林镇中学退休教师窦彦奎先生所作的《窦应昌传略》。之后我们拜访了家住柳林镇窦家庄的窦彦奎先生。窦彦奎先生很健谈,就我们的问题侃侃而谈了半个多小时,然后又带我们找到了窦应昌先生为严氏先贤题写的路碑,欣赏了窦先生书法。
2月4日早到县城行司巷进行调查。现在行司巷是一条相对笔直的街道,两边建筑很整齐。行司巷自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改建,已不复昔日旧貌。当年窦应昌先生所居住的23号旧址已不存。
通过3天的实地借察与查阅《凤翔县志》(1)中有关记载,我对窦应昌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窦应昌世居柳林镇窦家庄,祖父时迁居宋村。窦应昌先生1871年3月就在这里出生,我们所造访的窦宝久家即窦先生旧居的部分。只不过经过几次整修,跟过去已有很大差别。据说正门就曾因兵燹(2)后重建和生产队的整改由朝南改为朝东,直至现在的朝北了。窦先生幼时就随父亲窦诚庵在此苦读,16岁时考取秀才,光绪二十三年考中举人,并于清末时出任凤翔正谊书院院长、劝学所所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窦应昌先生加入同盟会,后转为国民党党员。1912年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参议院议员。1913年袁世凯复辟,窦先生愤然离京,联络同志通电讨袁。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窦先生又与二百位议员同赴广州,随孙中山先生重组新政府,任中华民国非常议会议员兼非常议会行政委员会陕西省首席代表。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为维护《临时约法》,曾登台斥责议长吴景濂。(3)1921年任总统府顾问、大元帅府参议,荣授一等大绶嘉禾章、二等文虎章,可惜的是经过十年动乱,先生之勋章与著述,以及一切文稿、证件均已荡然无存。(4)先生1930年出任国民党党史纂修,以辛亥元老的身份编写“总理年谱”。(5)
1930年西北大饥,陕灾尤重,窦先生出任陕灾救济办会办,兼山西永济妇孺收容所所长,为救济饥民而四处奔走。1937年9月,窦应昌先生返回陕西,与同为凤翔人的刘治州先生在西安碑林创立“中华国学社”,任监事长和讲师。
窦先生一直重视教育,常以兴学育才为己任。1928年他出资于家乡村西二里地处筹建中山学校,后因随后暴发的两次饥馑影响未果。现在这里只是一座菩萨殿,与当年百亩之大的规模比起来自然是相当小了。抗战爆发后,他又捐地捐钱于宋村创建孔子庙,建立“诚敬小学”,即今天的宋村小学。“诚敬”取自窦先生的名号“敬斋”和父亲的名号“诚庵”。(6)1948年窦先生又出资大洋200元,于窦家庄祖居之地创建窦氏祠(向东毗邻窦彦奎先生家,现已不存),倡导尊祖敬老之风。
回到凤翔后,窦应昌先生住在凤翔城行司巷23号,主持陕西国学社凤翔分社事务,并于住处创办“庚子讲经会”。1940年至1946年冬任凤翔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4年任“青年从军委员会”委员,1946年任凤翔修志馆总纂,1948年任凤翔高中部国文教员。
从1948年到1951年,窦应昌先生以80高龄,病老之身尚在家中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曾慨然叹曰:“吾以信仰孔子大同学说,信仰孙中山先生,唯对这些书看得晚了,中山先生的主张实现指日可待。”(7)这时候的窦先生,生活已陷入极度困难。尽管如此,他在卧病期间仍没有忘记家乡发展和教育青年一代。
1951年9月,窦先生在宋村家中去世,并葬在宋村,那里现在是一片荒地。因为能找到墓址的人也就只有窦先生之孙,窦宝久之父窦元德(8),而他又恰好不在,所以我们也就没有去那里凭吊。
窦应昌先生是近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他一生都在为社会发展、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四处奔走。回到家乡后,仍然不顾病老之身,投身教育事业,弘扬民族文化,教化民众,为国家培育人才。
先生一生“赋性耿介,守正不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9)。1923年曹锟贿选,为先生严词拒绝;后刘镇华督陕,苛政虐民,畏惧先生弹劾,以五百金相赠,又严拒不受,仍以“苛政殃民,横征暴敛”提案弹劾;蒋介石权力伸至北京,极力拉拢,亦被拒绝。他曾力斥为曹承办贿选之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称“节操一失等于生命死亡”(10)。因而今人赞曰:“窦应昌斥贿选,维共和,名扬京城(事指曹锟贿选,先生以‘头可断,决不选曹锟’为誓,其时北京《朝日新闻报》以‘此老何倔强乃尔’为题发表文章,大加赞赏)。”(11)
若不是有这么一次调查任务,我还真不知道家乡有这么一位为人景仰的老先生。在中国,知识分子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遍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儒家讲究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窦先生是怎样做的呢?“达”的时候,他一直都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奔走呼号;“穷”的时候,他也不是在安安心心地“独善其身”。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窦先生因为种种原因生活极度贫困,甚至死后无以为葬,但他即便在“卧病期间,还念念不忘社会发展,念念不忘家乡变化,念念不忘教育年青一代……”(12)(www.daowen.com)
窦应昌先生一生中除了救济灾民时期外,好像没有担任过什么实职。但他心中考虑的总是那么实际——热心于弘扬民族文化,热心教育,热切地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祖国的命运。与此同时,基于唤醒民众的必要,回到家乡的日子里,在公共场合演讲就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几乎到了为世俗所不容的地步!
先生被称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自然不是过誉。他也是树立在我们凤翔的一面不倒的旗帜,无论个人品质还是一生之作为,窦应昌先生都堪为示范。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我看过先生的书法,虽然我不懂艺术,但仍然能感受那股子正与直、严与谨。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这不正是我们走上社会以后所需要的做人准则吗?还有窦先生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一生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窦先生于旧中国从事民主革命,其“赋性赣直,洁身自爱,不积财,不置产,两袖清风,殁后几无以为葬,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坚定不移精神,非义不取,廉洁自持之品德,诚足为人楷模矣”(13)。我以能与这样的人同长于一方水土之上而自豪。
指导教师:盛美真
【注释】
(1)陕西省凤翔县志编纂委员会:《凤翔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此处指1862年陕甘回民起义。
(3)凤翔县政协:《凤凰展翅翔雍州——九州名城巡礼之雍州篇》,载《中国文化报》第6版,2009年6月23日。
(4)窦裕庆:《回忆先父窦应昌》,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凤翔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内部资料),第96页,1988年12月。
(5)参见陕西省凤翔县志编纂委员会《凤翔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0~971页。
(6)据窦彦奎先生口述。
(7)窦裕庆:《回忆先父窦应昌》,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凤翔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内部资料),第101页,1988年12月。
(8)此处存疑,因只是口述,字不确定。
(9)见宋村窦先生纪念碑碑阴。
(10)王丕卿:《窦应昌传略》,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凤翔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内部资料),第73页,1988年12月。
(11)鲁永利:《凤翔赋》,载《陕西日报》第3版,2009年5月3日。
(12)窦彦奎:《窦应昌传略》,见中华窦氏网http://www.Chinadoushi.cn/rwcq/doushi2.htm,2003年11月26日。
(13)王丕卿:《窦应昌传略》,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凤翔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内部资料),第75页,1988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