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吴鲁:福建晋江科第最后夺魁者

吴鲁:福建晋江科第最后夺魁者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对吴鲁故居、书画作品、文物古迹、相关人物等拍摄了大量照片,并对被访谈者现场录音。这期间,吴鲁被委任为军务处总办。光绪十六年恩科殿试高居一甲第一名夺魁状元,为福建清代科举三位文状元中唯一的泉州籍状元,也是福建科举时代的最后一个状元。1912年8月28日病逝,享年68岁。福建莆田江春霖为他撰墓志铭,墓在晋江市磁灶镇张林村马鞍山,墓室已被盗,墓碑、栏杆、狮子柱等均被毁,仅存轮鼓石一块及墓室。

吴鲁:福建晋江科第最后夺魁者

福建晋江科第最后夺魁者——吴鲁

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08级 许莎雯

一、历史资料调研部分

(一)选题缘由

原因之一:吴鲁的家乡是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1)而我的家乡是晋江市陈埭镇横坂村,两村正好相邻;原因之二:光绪二十七年,吴鲁曾任云南乡试主考官,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两任云南学政;原因之三:吴鲁是晋江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是一位爱国诗人、书法家、书画鉴定家和收藏家,而且是一位有贡献、有影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2)是一位文章浑厚、气节巍峨、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

(二)调研方法

调研报告以文献法为主,辅以访谈法并实地考察历史人物的家乡及相关文物古迹后进行编写。过程如下:

1.文献查阅阶段:2010年1月20日至25日往晋江市图书馆查阅历史文献资料;2010年1月26日往晋江市博物馆参观并拍摄吴鲁墨盒、吴鲁手稿遗墨及其收藏的历代书法大家的法帖等珍贵文物。

2.实地调研阶段:2010年1月27日至2月25日往吴鲁的家乡钱头村实地调研吴鲁故居,并采访吴鲁的后裔共8人(吴鲁第四代后裔吴子汀夫妇及吴子岩;吴鲁第五代后裔吴绶育夫妇及儿子;吴鲁兄第五代后裔吴绶泽、吴绶伦)。在访谈过程中,吴绶育(晋江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对笔者查证的大量历史资料进行核对和确认,并补充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

3.撰写报告阶段:2010年2月1日至26日撰写调研报告,其间又多次前往晋江市图书馆、博物馆、钱头村及泉州状元街查阅资料和现场调研核对。笔者对吴鲁故居、书画作品、文物古迹、相关人物等拍摄了大量照片,并对被访谈者现场录音。

(三)时代背景

吴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一位文名与书名并美的状元,一位具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其所处时代为辛亥革命前清末动荡的年代,并经历列强侵华之庚子国难。

1890年,即光绪十六年,吴鲁高中状元大魁天下。1900年,20世纪的第一年,发生了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打北京城,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这期间,吴鲁被委任为军务处总办。吴鲁目睹八国联军侵华,及清廷官僚之无能、武卫军之不堪一击,以十分愤慨的心情写成著名的《百哀诗》,它是吴鲁的春秋史笔,是庚子吟咏之最长最广泛最深刻的一部史诗史学家称其诗是庚子事变的“第一手史料”,“堪称庚子信史”。(3)

(四)吴鲁生平

讲述吴鲁生平的文章,可以在晋江文史资料、晋江地方新志,以及辑录泉州名人书籍中找到。偶尔也可以在清人笔记和碑录中找到线索。但记述最真实全面的,要数吴鲁季子吴钟善的《守砚庵文集》卷一《清诰授资政大夫赐进士及第学部候补丞参翰林院修撰先考且园府君行述》一文。此文对其身世、经历、著述以及传世书法都有扼要的阐述,是关于吴鲁生平的权威著作。另一篇关于吴鲁生平的文章是莆田江春霖御史撰写的“清故进士及第资政大夫且园吴公墓志铭”,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文状元吴鲁(1845—1912),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生于晋江钱塘乡(现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4)吴鲁家境贫寒,但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五岁从师学习。同治元年入县学,同治十二年,时29岁,登拔萃科;越年30岁,以拔萃科朝考一等授刑部七品京官,俸满升主事,充秋审处总办。光绪十二年考军机章京,并充方略馆纂修。光绪十四年顺天乡试中举。光绪十六年恩科殿试高居一甲第一名夺魁状元,(5)为福建清代科举三位文状元中唯一的泉州籍状元,也是福建科举时代的最后一个状元。(6)

吴鲁中状元后,初授翰林院修撰,历充国史纂修庶常、教习及撰文;光绪十七年六月至十月,出任陕西乡试副主考官,揭晓多名贤士。光绪十七年至二十年,转为提督安徽学政。光绪二十年,代办江南乡试。光绪二十二年,母丧回乡;服丧三年期满后,光绪二十五年八月服阕入都,出任国史馆纂修,教习庶吉士。(7)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庚子事变,充任军务处总办。光绪二十七年四月至六月,吴鲁出任云南乡试主考官(庚子、辛丑两科)。光绪二十八年二月至四月于翰林院撰写政经论文十篇。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两任云南学政。光绪三十一年六月,朝议停止科举,令各省学政专司考校学堂事务。光绪三十二年他返回北京,六月吴鲁同各省督学经上海日本考察政、兵、工、商各学务。他十分赞赏日本人注重小学基础教育的做法,主张兴学要因材施教。十一月经安东回国返京后就任吉林提学使,推行新学制,捐银创办新学、倡修文庙。光绪三十三年,他又建中学、女学等。光绪三十四年,吴鲁在京学部丞参上行走供职。宣统元年吴鲁仍在京供职学部。宣统二年十月,任学部候补丞参。宣统三年,派充图书馆总校,诰授资政大夫(正二品)。1912年2月辛亥革命以后,奏请开缺回籍,辞职回乡,于厦门鼓浪屿名士林菽庄处寄居。1912年8月28日病逝,享年68岁。(8)福建莆田江春霖为他撰墓志铭,墓在晋江市磁灶镇张林村马鞍山,墓室已被盗,墓碑、栏杆、狮子柱等均被毁,仅存轮鼓石一块及墓室。(9)

(五)吴鲁故居

吴鲁故居共有两处。

故居一为吴鲁高中状元后所构筑,建于1893年,1895年落成。(10)其时吴鲁为安徽学政,而其子吴钟善已中秀才(17岁),房门扇吉语都出于其手笔。故居坐西北朝东南,砖木混合结构,红砖墙面,三座“五间张”(11)并排呈一字形。屋前有一大石埕,环以矮墙,面积较大,占地面积5 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 450平方米。(12)石埕左前方,有树立花岗岩石旗杆夹。大门顶上悬挂“状元第”金字木匾。

故居一的中间为吴鲁5个儿子的居所,进入大门,上下厅堂铺的是特制的四方砖,条石铺砌的天井分外宽敞。上厅的横楣上悬挂着“状元”、“学政”、“历任安徽、云南学政,陕西、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学部丞参,翰林院修撰、主考”三方匾额。下厅也挂着“光绪癸卯廷试二等授广东州判、经济特科”和“副魁”匾额,显示着大厝的主人吴鲁和其子吴钟善昔日的荣耀。

故居一左侧大厝为吴鲁的居所,也在这里接待客人,有四合院风格,因吴钟善生于北京至13岁才回乡,对京城风物自有感怀。

故居一右侧大厝是书房,是吴鲁兴学的明证。前后两落,中间建一间单檐的“学堂厅”,供塾师讲学用,后落、左右厢房和下落的房间是学生读书的处所。整体格局如一“回”字形。(13)据说,当年吴氏家族包括吴鲁及其后代子孙曾在此间大厝内讲学授课、造福乡里,其学生多有成就。

故居二是一座“五间张”砖木混合结构的大厝,为祖上所建,建于1891年,落成于1893年夏。(14)坐西北朝东南,红砖墙面,二进五开间布局,占地面积约有500平方米。房屋正前面有大石埕,埕左右两侧树立花岗岩石旗杆夹,为吴鲁侄吴钟庆于光绪丁酉年中举人后所立。在这座“五间张”大厝厅堂屋檐下正面的墙壁上,悬挂有一方红色木匾,上书“状元第”三字。大门两旁石柱楹联曰:“瑞腾天马峰前至,人蹑金鳌顶上来”,旁有一副隶书对联:“前虎岫,后清源,间气钟灵,让掇巍科登甲第;祖钱塘,籍晋水,兴展界建,宏开学海起文澜”,左右小门门楣分别有石刻牌匾“凤起”、“蛟腾”,此三处均为吴鲁老师陈世清所书。在大三落吴鲁故居的左排护厝,门额上镶嵌有一方石匾,上书“东壁图书”(吴鲁第四代后裔吴子来书)字样,据说这里亦为吴钟善读书之处;右排护厝,门额上镶嵌有一方石匾,上书“思补堂”(吴鲁第四代后裔吴子太书)字样。走进大门为厅堂,门后檐下悬挂“紫微高照”四字,这是故居仅存的吴鲁手笔。下厅堂檐下悬挂牌匾“拔元”,这是吴鲁侄吴钟庆高中丁酉举人时所立,房柱上的对联是这样写的:“富贵无常处世勿忘贫贱,圣贤可学立身但愿读书。”继而为天井,再进则为上厅堂,厅堂宽敞富丽,气派非凡,檐下悬挂两幅牌匾“文魁”、“状元”,厅中对联曰:“福禄欢喜长乐永康,道德神仙增荣益誉。”

(六)诗歌作品

庚子事变,吴鲁十分不满朝廷丧权、官吏误国,更痛恨外国侵略者烧杀抢掠,耳闻目睹八国联军罪行,他满怀悲愁忧愤地写下闻名于世的史诗《百哀诗》。《百哀诗》分上下两卷(上卷45首,下卷111首),集中反映八国联军攻掠津京,人民备受凌虐的悲惨境况,同时有力鞭挞那些丧师失地、媚外辱国的奸佞之徒。诗中充分表达了吴鲁的爱国情怀及崇高的民族气节,是吴鲁一部传世的不朽佳作。(15)

(七)书画作品

吴鲁擅长书法,尤以行楷见长,留世作品甚多。

“寿州城北寺,胜迹愧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这是吴鲁送给福建漳州诏安武进士的珍贵书法作品,曾经在2008年11月21日举行的“福建鼎丰2008年秋季首届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

吴鲁工书画,善诗文。而漳州诏安的沈瑞舟则在同一年考上了武进士,虽然是习武之人,但沈瑞舟同样擅长书画。吴、沈二人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交。沈瑞舟60大寿的时候,宴请了包括吴鲁在内的同在京城的福建同乡一起庆祝,共叙乡情,每一位到场的同乡都送给他一件礼物。而当时参与拍卖的书法作品,正是当年吴鲁特地抄录杜甫诗作为礼物送给沈瑞舟的,这件礼物饱含了两人多年的情谊。

传世墨迹有如“自书大庭对策”、“陈紫峰祠堂记”、“临孔子庙堂碑”、“临龙神感应记”、东观西台“吴氏祠堂碑记”、贵州木版水印之“碑记”;有如故乡钱头妈祖宫之“瀚海安澜”、“寰海镜清波澂贝阙,湄州源流泽被钱塘”,梅山雪峰寺之“大雄宝殿”,洛阳之“昭惠庙”,日本神户之“中华会馆”;有如近日发现之越南顺化古都之“福建会馆”;有如故居、北京、泉州、惠安大吴等地诸多“状元匾”。洋洋大观,不一而足。1998年钱头妈祖宫重建,吴鲁楹联被拆弃,幸无毁,现存于晋江市博物馆。(16)

吴鲁绘画作品:现在仅存一幅山水立轴,其他画作已遗失。

(八)著 作

吴鲁一生勤耕不辍,著述宏富。有《宋五子粹言》、《兵事讲义》、《东征西游日记》、《国朝先正事略》四册(八卷)、《读礼纂录》、《蒙学初编》二卷、《国恤恭记》一卷、《读王文成经济集书后》六卷、《兵学经学史学讲义》二卷、《教育宗旨》二卷、《杂著》二卷、《文集》四卷、《使雍皖学滇学西征东游诸日记》综十余卷、《正气研斋汇稿》二册(六卷)、《正气研斋遗诗》一卷、《吴且园先生百哀诗》上下二卷、《纸谈》一卷等,其中后四部著作曾刊印行世。(17)其子吴钟善曾编遗稿为《正气研斋文集》。(18)

晋江市博物馆征集到的文物有吴鲁尚未刊行的手稿《国朝先正事略》四册(八卷)、《蒙学初编》二册、吴鲁遗墨手稿4张、家书30封及其书法作品52张、吴鲁读书手札20篇、策答15份。

二、调研感受和启示

唐朝欧阳詹举“龙虎榜”,开晋江科第先河后,历唐、宋、元、明、清一千多年,晋江人才辈出,代有声誉。至光绪十六年,吴鲁以一甲头名状元夺魁,为晋江科举开放最后一朵灿烂之花。

(一)吴鲁故居,闽南传统民居的典型杰作

泉州南门外的钱头村又称钱塘,相传村中的吴氏人家元末明初自浙江钱塘迁来故名。这个小村到现在也仅有200多户人家,可在泉州一带却挺有名气,因为村里在清代出了一位状元——吴鲁。从晋江市陈埭镇的横坂大桥往钱头村方向直行四五分钟,可见成片成片的红砖古大厝,那便是吴鲁故居了。虽然间或夹杂着几座新建的楼房,而且古厝大多破败不堪,但仍难掩其恢弘的气势。

故居一:故居凸显了闽南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除了墙裙角牌石及墙下的虎脚座雕刻简单的线条外,基本不见雕饰,显得十分古朴。或许,这就是当年主人公风格的体现吧!左侧一座大厝曾一度作为农会会址、合作社、生产队等办公的地方,“文革”期间,被红卫兵占作“造反司令部”,右厢房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右厢房和上厅目前仍残留着当年红卫兵的标语。吴鲁文物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文物流失。上厅墙上挂满吴鲁及其后裔的照片,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历史。右侧一座大厝是书房,如今“学堂厅”早不复当年的样子,由于年久失修,曾一度垮塌,左厢房也因年久失修塌落了。

故居二:从故居一学堂右侧小巷走上几十米,可见另一片红砖大厝,与前面几座紧紧连成一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红砖平房,吴家后裔叫这座房子为“祖厝”,据吴鲁兄第五代后裔吴绶伦介绍,当年在石埕前树立的4对状元旗杆夹,1966年5月16日“四清”时被毁。再过去是一座“五间张”结构的红砖平房,这就是吴鲁第二处故居。通过故居二上厅,走进后落西侧,可见一间掩盖于杂草丛中破败不堪的老房子,据吴绶伦介绍,那是吴鲁出生的地方。这间老房子原先是朱姓人家的房子,后来卖给吴家。

2001年11月,晋江市人民政府在吴鲁故居前树起石碑,将故居定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原先已经破败且倒塌的部分却仍在那里,只留下残破的轮廓诉说着当年的气派辉煌。

自1619年明万历年间的庄际昌状元至吴鲁状元,时隔271年,因此,吴鲁状元第是明以后数百年间闽南唯一的状元府。若从状元分布来看,也是整个华南地区罕见的。北至福州,南至广州,西至桂林,东越台湾,近三百年来只此一座。因此,吴鲁故居的文物价值自是非同小可,但现在却正面临坍塌之危。

(二)振兴教育,立志改革的教育家

教育是巨大而繁重的社会工程,吴鲁任职期间,就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尤其在消极的这一面,与当时所处的潮流格格不入,不但形成障碍,而且变为阻力。故其体制改革也成为一股腾腾沸沸的潮流。于是他变换视角,以新的眼光和新的思考方式来观察、研究、分析这一潮流的走向,将振兴文教事业视为己任,率先从僵死的儒家经典跳出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可以说是旧学者的新思想了。

吴鲁积极推行新政,提倡教育,创办新学,努力为国家培育人才,并亲自编写讲义,兼训兵学,为我国新学制改革开了先河!在出任吉林第一任提学使仅仅一年半的时间里,吉林全省自小学、师范、方言、实业、法政、模范诸学堂,以及中学、女学,依次而立,学风为之一振。至今吉林省旅游景点还在向游客讲述这位先贤的事迹,德教之感人至深可见。

吴鲁对云南的教育同样也非常关心。他主张教育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讲究分别对待。根据云南的具体情况,他提出“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兼者兼之,如农矿必兼化学,化学必精算学。应分者分之,如习矿务者不必习农务,习公法交涉语言文字,不必习化、电、声、光……将来能收一分之效,滇民即食一分之法。若兼收博览,终恐一艺无成。就使聪明特出,卓越寻常,学成之后,亦不能以一人兼数职……”(19)他主张兴学要注意因材施教,开新学制之先声,不愧为一个有卓识的教育家!据吴绶育介绍,云南人民为感念吴鲁的恩泽,特在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去思碑”旁立“滇南德教碑”来纪念他。(20)

由此可见,吴鲁的办学方针是非常有卓见的。他反对漫无边际的超负荷,反对毫无根据的任意施为,以便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教育引入生产过程这一改造国家的过程中。他主张在目前的情况下,一定要脚踏实地,眼观四方,要善于灵活运用,因材施教,才能从速使国计民生获得希望,得到振兴!

吴鲁的学制改革和教育理念,至今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三)维护主权,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自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吴鲁忧心如焚,开始认真研究双方国情。他发现日本这个小小国家,从维新之后,不断变革本国淹滞之制度,提倡西学,发展生产,终于在世界的东方强盛起来,并敢向“四百兆人”之中国进行挑衅、侵犯。于是吴鲁睹先见之明,负匹夫之责,竭力上疏,奏明利害,他认为:中国要进步,不是用“卧薪尝胆”所能完成;中国要进步,就必须勇于变通,强调要以史为鉴,因时变通,进行改革创新。

当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入侵,对中国恣意骄横残暴,社稷颠危,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吴鲁作为朝廷官员,不但不求生于兵戈丧乱之中,也不沉溺在屈辱的痛苦之中,而是站在爱国的立场上,竭力反对当道软弱屈膝,割地求和。那时,清廷的全权大臣议割东三省给俄人,吴鲁气愤之极,痛斥这种做法是“剜肉医疮夸上策”(见《百哀诗》卷下《伤春八首》之四)。(21)

总之,吴鲁虽然生活在腐朽的清王朝宦海中,头脑却是非常清醒的,国家面临危急关头时,他都站在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和主权的前列。对国内的政权建设,如何治理好国家,提出许许多多积极措施。可是这些积极的措施均被奴颜婢膝的跳梁小丑视为轻薄而置之不理。(www.daowen.com)

(四)以国为重,赴汤蹈火的军事家

吴鲁本是一个文官,但他有天赋的军事才能和与众不同的爱国思想,是一个政治思想家,又是一个军事家。他的《纸谈》一卷所论兵法实非纸上谈兵,全是行军驻扎、用兵布阵之法。

中国自从甲午以后,腐败情形和盘托出,帝国主义者无不虎视眈眈,到处寻隙挑衅,于是志士奋起,深知不进行变法,确实无法图存。而大清朝廷却置德占胶州、法据广州、英戍威海而不顾。朝廷如此苟安惧敌,国家民族危机可想而知,终于酿成庚子之乱。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掠津京。吴鲁以国为重,以中华民族之存亡系心,把生死置之度外,被“主战派”推荐为军务处总办。吴鲁历经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庚子变乱之后,对腐败的清廷在民穷财尽、国家将亡之际,犹不思悔改振作,深感悲愤,其爱国主义情怀可见一斑。

面对着这种蒸民辱国的灾难,吴鲁一个人再有通天法力,也不可能挽回这个悲惨的败局。可是,我们却看到了他那不屈不挠、刚毅敏锐和深谋远虑的军事才能。

(五)国难当头,忧国忧民的诗人

“燕北爱国史”——《百哀诗》,见证其爱国情怀,这是我国诗歌史上以“反帝”主题入古体诗的一部专集,极具史料价值,立意“以哀时之音响,起变俗之精神”,刊行于世的目的是“使天下人毋忘庚子之难”(22)

《百哀诗》抒写的全是光绪二十六年前后丧师失地的国难景象,尤以八国联军攻破津京,太后挟帝奔西安,京城一派混乱,最为惨不忍睹。它既歌颂尽忠尽节的爱国斗士、民族英雄,也记录苟安偷生、大耻大辱的民族败类,借以激励国民;一方面反映丧乱中饿殍载道,百姓疾苦的万般情景,另一方面也反映官吏趁火打劫,鱼肉百姓的种种残忍手段。北京城破,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亡命西安,那个前所未有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便开始在酝酿之中。吴鲁看得清楚,腐败的清王朝已无甚希望(见《秋感八首》)。(23)

读了《百哀诗》,对帝国主义者“毅然而有不共戴天之愤”,真正起到了“诗不亡而人心存焉”的社会效果。

(六)千金难求,严肃端庄的书法家

吴鲁从中状元到辞世仅23年的时间,又都在乱世的烽烟中奔波,可作为一个爱国者,他呕心沥血,没有让时间浪费掉,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字遗产。他一生留下的书法作品及家书相当丰富,但多数已流落。吴鲁在家乡留下九方巨匾以及一对石刻楹联,(24)都极具文物价值,也为他乡所无,但现今竟无一幸存!2006年5月,晋江市博物馆举办了“吴鲁世家书画展”,展览了上百件吴鲁手稿、家书、书法作品,曾轰动一时。吴鲁擅长书法,他的楷书端庄典雅,清丽脱俗,民间多以得到他片纸只字为荣。所谓“字如心画”、“字如其人”,展品中有一副对联,联文是“人品比南极出地,此心如大月当天”,正是他磊落光明人格的写照。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亦曾盛赞过他的作品并为其书卷跋后写道:“吴肃堂(状元公)书法严肃端庄能副其名,可宝也。”一语定鼎,是对其正宗书品的总评,何等切合。

现在,在一些拍卖会上,吴鲁的书法作品常常是千金难求,极受追捧。

(七)鉴古评论,独树一帜的收藏家

吴鲁擅书法、喜鉴古,也好收藏,尤其以他在安徽购到的一方岳飞、文天祥、谢枋得用过的端砚最为珍贵。吴鲁后人已将它完好保存了五代72年之久,可惜在“文革”时期遗失不见了。更为难得的是吴鲁所收藏的历代书法家真迹极为丰硕,分别有晋代王羲之、王献之,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李白、欧阳询,宋代苏轼、米芾、蔡襄、黄庭坚,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文征明,清代成亲王等名家法帖180帖,现存于晋江市博物馆。

吴鲁在书法艺术和鉴赏古书古画方面也卓有见地。他在《跋刘缦卿同年所藏画》中断定:“观此幅题款小字,与雪松笔意相去甚远,印章亦乏雅趣,当非松雪手笔……”(25)在《跋东坡先生真迹》中说:“……今观此帖,肥不剩肉,瘦不露骨,端庄流丽,刚健婀娜,兼而有之,确是坡公手墨,请以先生之诗题先生此帖之后,又何庸更赘一词耶。”(26)这无不说明吴鲁在书法艺术审美和鉴古评论方面的才能都是令人折服的!

宦海40年,吴鲁的种种事迹及其思想不可避免地留下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烙印,这是历史的局限,是所有历史人物都难以回避的。但是,他为中国人民留下一份丰硕的文化财产,也为世界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吴鲁不愧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是一位有贡献、有影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将永远名垂青史!

三、后 记

调研过程中,由于水平所限和时间关系,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与现场调研、访谈中仍有一些出入或记载不清尚待考证之处,如:故居二大门前吴鲁老师陈世清隶书对联“祖钱塘,籍晋水,兴展界建,宏开学海起文澜”与文献记载有出入;位于昆明市的“德教碑”,其碑名及具体位置尚待考证;状元旗座树立的具体位置、时间尚待考证;吴鲁真正的出生地尚待考证;吴鲁墓的具体情况;大量流落民间及海外的书画、著作、文物的情况等等。

因此,笔者建议:一是由晋江市政府牵头成立“吴鲁研究会”,召集专家、学者研究吴鲁生平事迹、故居、文物、书法、绘画和著作等,对于一些有矛盾的文献记载、事迹等进一步考证和确认,还原历史的真相,同时挖掘具有历史价值的内容;二是创立《吴鲁研究会会刊》,定期出版研究成果,并公开发行;三是编辑出版《吴鲁作品全集》。

对于故居保护方面,有以下三点建议:

1.由于故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所以,故居应作为晋江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其保护。这对于保持晋江市历史古建筑传统特色和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保护范围内原则上不得进行可能对故居原有建筑和风貌造成影响的建设活动。保护范围内与故居不协调、破坏其景观的新建建筑应当有计划地给予拆除,尽快恢复其原有风貌。

3.强烈呼吁有关职能部门引起重视,尽快对故居已经毁坏或倒塌的部分进行修缮和加固。总的原则是修旧如旧,不得破坏原有建筑风格,不得改变故居建筑原有的外貌、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重要装饰。

最后,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晋江市图书馆图书阅览室、图书外借室和地方文献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在笔者查阅资料过程中给予的大力帮助。同时,对吴鲁的后裔,特别是吴绶育先生给予的无私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指导教师:张巨成

【注释】

(1)李灿煌:《晋江历史人物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2)郭永通:《晋江历史人物传(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359页。

(3)吴紫栋:《幼近家学老未得法》,中国香港制版印刷及出版集团2007年12月第1版,第12、13页。

(4)李灿煌:《晋江历史人物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5)郭永通:《晋江历史人物传(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6)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泉州市志(第五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 831页。

(7)卢美松:《福建历代状元》,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

(8)李灿煌:《晋江历史人物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9)卢美松:《福建历代状元》,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10)吴紫栋:《幼近家学老未得法》,中国香港制版印刷及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7页。

(11)五间张:闽南传统建筑,一般有上下两进,俗称顶下落,中有天井,两头有厢房(俗称榉头或书房)。顶落有厅,顶厅的左右各建一间叫大房,使得包括上厅在内的房间达到总共五间,因此而得名。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晋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晋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第255页,2000年12月。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晋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晋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第256页,2000年12月。

(14)吴紫栋:《幼近家学老未得法》,中国香港制版印刷及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7页。

(15)吴紫栋:《幼近家学老未得法》,中国香港制版印刷及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3页。

(16)吴紫栋:《幼近家学老未得法》,中国香港制版印刷及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9页。

(17)郭永通:《晋江历史人物传(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页。

(18)卢美松:《福建历代状元》,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19)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晋江市人物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3页。

(20)《写〈百哀诗〉痛斥八国联军暴行》,载《晋江经济报》,2006年5月18日。

(21)郭永通:《晋江历史人物传(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页。

(22)沈继生:《泉州人文风景线》,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203页。

(23)李灿煌:《泉南掌故札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4页。

(24)吴紫栋:《幼近家学老未得法》,中国香港制版印刷及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9页。

(25)李灿煌:《晋江历史人物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43页。

(26)郭永通:《晋江历史人物传(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