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新疆伊犁林则徐对发展作出贡献

新疆伊犁林则徐对发展作出贡献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林则徐原本禁烟有功,却遭投降派的诬告,被道光革职,发配新疆伊犁。林则徐在伊犁共生活两年多时间,对伊犁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844年3月,林则徐主动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捐办开垦惠远城东十万亩阿齐乌苏废地。为了纪念林则徐,新疆人民把林则徐倡建的水利设施称为“林公渠”、“林公井”。

新疆伊犁林则徐对发展作出贡献

林则徐新疆伊犁

工商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 田 霞

一、时代背景

林则徐,生于1785年(乾隆五十年)8月30日,卒于1850年(道光三十年)11月22日,汉族,福建侯官(今闽侯县,属福州市)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是清朝后期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也是清朝末期抵御外来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一百多年前,西方殖民者用鸦片和坚船利炮侵略中国,企图霸占我国领土。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不顾投降派的阻挠,上书道光,要求禁烟,道光皇帝于1838年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原本禁烟有功,却遭投降派的诬告,被道光革职,发配新疆伊犁。

二、人物事件陈述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农历七月初六,林则徐在长安告别家人,启程赴疆。林则徐在临行之际,口占诗二首,其中的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1)他认为,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利益的事,就应该全力以赴,不能只顾及个人祸福,虽然发配边疆,但他以坚持了民族大义而心安理得。

林则徐一行靠着马车和双脚经过陕西、甘肃进入新疆。新疆境内,大都是戈壁荒滩,“路皆沙碛,往往数十里无水草,碎沙之下实有石底,车行戛戛有声”(2)。他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穿越戈壁,共历时四个月又三天,于这一年的十一月初九到达伊犁惠远城。林则徐到达惠远的当天,邓廷桢、庆辰等人前去迎接,陪同进城。他首先向伊犁将军布彦泰、参赞大臣庆昌报到,布彦泰并不以林则徐是“罪臣”而怠慢,他通过庆辰将林则徐安排在惠远城南街鼓楼前宽巷的一座房屋内。屋内按照新疆居住习惯布置,大部分空间被炕占去,这对于过惯南方生活的林则徐来说不太适应,但他并没有多加计较,只是略略布置即入住。

林则徐在伊犁共生活两年多时间,对伊犁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不顾年老体衰,行遍伊犁各地,实地勘察了北疆八个城,加强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虽被流放,但不甘闲废,仍为当地百姓造福。

新疆气候恶劣,土地严重缺水,庄稼无法生长。1844年3月,林则徐主动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捐办开垦惠远城东十万亩阿齐乌苏废地。阿齐乌苏废地本是八旗兵屯田之地,开辟于1802年,这些土地由于缺水闲置。林则徐由于在内地有过主持治水的经验,便主动上呈布彦泰,表示:“情愿认修龙口工程,藉图报效。”(3)“拟引喀什河之水以资灌注,将塔什鄂斯坦回庄旧有渠道,展宽加深,即开结新渠引入阿齐乌苏东界,并间断酌挖支渠,俾新垦之田便于浇灌”(4)。他建议从一百多公里外的伊犁河上游喀什河开渠引水,并亲自徒步穿越一座座沙丘和一排排柳林,在一百多公里的地界上亲自勘察,反复测绘修改引水工程的最佳路径,这年6月,林则徐捐资并组织调度当地的汉、维吾尔、哈萨克和锡伯等各民族群众,开始在喀什河修建最艰巨的黄渠龙口首段工程,“北岸系碎石陡坡,高二三丈,至八九丈不等,水傍坡流,虚刨穵石坎。南岸坐在河流之中,必须建坝筑堤,钉桩抛石”(5)。林则徐自备斧资,督率民夫,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北岸挖石,南岸拦堤,终于筑成一条长六里有余,宽三丈至三丈七八尺不等,深五六尺至丈余不等的水渠。同时又采取了民间集资、分段承修的办法完成了一百多公里黄渠的修建。

2010年2月9日,我专门前往现今的伊犁州伊宁县,到林则徐主持修建的黄渠经过的地方考察。由于今冬伊犁河谷普降大雪,雪很深厚,远远望去,黄渠白茫茫一片,沿着渠岸踩在没膝的雪中前行,黄渠蜿蜒着消失在一片白色中。林则徐承修的渠首工程一直安全使用了123年,直至1967年喀什河弯道式新渠首建完成后才废弃不用。(6)虽然如今的黄渠整体上已没有当时的作用,但夏天雪水流入平原时仍有其他水渠须借道使用其中一段,这是当地百姓告诉我的。

林则徐为了对新疆的边防有所了解,还致力于研讨新疆的历史地理沿革。他翻阅了很多史书,对新疆的环境有了深刻的了解,他研究屯田备边的历史经验,着重了解清代在新疆屯田的情况。历代王朝在边境屯田,都是为了加强边境的经济力量,支持在边境上集结的军队,对外防备敌国犯境,对内巩固对边陲各族人民的统治地位。他根据自己在新疆多年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促成了他提出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他明确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当时的清政府惧怕人民屯田后实力扩大,限制屯田规模,但林则徐带领人们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为伊犁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845年,林则徐强撑病体,到南疆戈壁沙漠跋涉近一万公里,实地勘察荒地60余万亩,同时帮助当地兴修水利设施,推广内地的先进生产工具。为了纪念林则徐,新疆人民把林则徐倡建的水利设施称为“林公渠”、“林公井”。

三、评论部分(www.daowen.com)

我在查阅资料、做调查的时候,多次了解到林则徐在新疆两年多的时间里,身体一直不好。新疆地处西北,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冬天可持续半年之久。当时生活条件极差,冬天屋内没有暖气,靠烧煤炉取暖,林则徐身为一个南方人,不但克服了生活中的这些困难,还在这种环境下为新疆人民做事,他的这种精神,着实令人钦佩。林则徐,一个才能超群、功勋卓著、威震四海的风云人物,一夜间由钦差大臣沦为罪人,别妻离子后踏上流放之路,但他并没有放弃维护国家利益、为人民做事的想法和行动。他在流放的路途中和在新疆的两年时间里,时刻关注着沿海战事,并通过书信与官场中的有识之士联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努力着。他为人臣子忠贞尽力,却遭诬告流放,但他并不怨恨,也不放弃,依旧走自己的正义之道,将在伊犁的感触以书信和诗文的形式记录下来。《林则徐在伊犁》一书收集了他在伊犁两年多的大量诗、书信等,读来令人伤感,但同时又为他的乐观而感动。

2010年2月16日,我又前往新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参观,在院子里,我看见一尊高约三米的林则徐塑像,面色凝重,遥望着祖国的南方。两旁的柱子上有林则徐著名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道出了英雄的心声,也是这句话,诠释了英雄的一生。纪念馆里实物极少,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仍然让我看到了林则徐熠熠闪光的爱国之情。展馆里,再现了林则徐当年修筑黄渠时的场景,当年那种热火朝天的景象仿佛在眼前重现,让我感觉到了林则徐的英雄气概。

一百七十多年过去了,我沿着林则徐当年在伊犁的足迹寻觅,在缅怀的同时思索,并逐渐理解了他的精彩人生,他人生的精彩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更在于他在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在遭受苦难和厄运时,依然能够保持一份坚定、倔强和对人生的执著,依然能够保持对国家、民族和亿万人民的满腔的热爱和关照。回望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我心中充满了敬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典范!

指导教师:卢双喜

【注释】

(1)林则徐:《赴戍登程 口占示家人》,载《云左山房诗钞》(卷六),转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83520.htm?fr=ala0_1_1。

(2)《林则徐集·日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4页。

(3)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第三册),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513页。

(4)《布彦泰传》,载《清史列传》(卷54),第1264页。

(5)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第三册),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512页。

(6)严晓达:《林则徐和新疆的水利与屯垦事业》,载《林则徐在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