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钱塘(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入翰林散馆,只因满文不佳,出为县令。他一生致力文学,所为诗文,天才横溢,尤工骈体,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代表诗人和主要诗论家之一。
袁枚生性疏淡洒脱不喜做官,于壮年辞官,卜居南京小仓山,修筑随园,过了五十多年的清狂生活。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副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嘲)联中表明他“爱书如爱命”的读书志趣及无意于官场中汲汲营营。袁枚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余首。同时,袁枚还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烹饪学家,他的《随园食单》一书,是中国清代一部系统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其中的“茶酒单”一章中,集中记录了他对各种名茶的感受,还记载着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其中有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用粗茶汁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酱、牛乳等佐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个对茶、对饮食有相当研究的人。
65岁以后,袁枚开始游山玩水,遍游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山,安徽的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之一一记载下来。如阳羡茶、君山茶、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都有所评述。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进入茶世界。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他最喜欢家乡的龙井茶,每次品到其他茶,都爱和龙井作比较,如他这样评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对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
袁枚尝遍南北名茶,在他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有一段记述: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两杯,令人释躁平疴、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尝尽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袁枚善于品茶,更善于烹茶,他认为有了好茶,还要有好水,有了好水,更要善于掌握火候,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袁枚亦有梅花雪水煎茶的雅兴,品时自有一种“秋江欲画毫先冷,梅水才煎腹便清”的感受。他在实践中摸索出烹水泡茶的方法是: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将变,而停滚再泡则茶叶上浮。应一泡便饮,如加上杯盖则茶味又会变化。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当时,他有一个朋友,在喝了袁枚的茶后,逢人便称“我只有在随园,才吃到一杯好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