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文征明的茶痴探索:竹符调水的趣事

文征明的茶痴探索:竹符调水的趣事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文征明想了一个办法,他就将一根竹筒,一剖为几片,做成筹码样,预先交宝云泉边的僧人,作为信物,挑夫每次来这里汲取泉水,必须有僧人的竹符随水一起带走,作为凭证。从此以后,文征明烹茶之水的品质有了保证,他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经常作诗反映这个“竹符调水”的趣事。如“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燃松翠鬣香”、“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等等。

文征明的茶痴探索:竹符调水的趣事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以字行,后又改字征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文人、书画家,诗文书画皆出众,与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时称“吴中四才子”。文征明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画,画史上将他列名于沈周、唐寅、仇英之中,合称“吴门四家”。

  文征明爱茶颇深,为人正直,不阿权贵,不交官府,他有诗吟道,“门前尘土三千丈,不到熏炉茗碗旁。”表明自己不受权贵的指使,对自己有着洁身自好的追求,他的乐趣,只在于诗书画和一杯清茶之中。其有诗云: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沙瓶夜自煎。又曾曰:素性不食杨梅,客食杨梅时,乃以虎丘茶陪之。他热衷茶事,著有《龙茶录考》,并对蔡襄的《茶录》进行过系统的考述。

明初,惠山寺高僧普真(性海)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请湖州竹工编制用于煮泉的竹茶炉,画家王绂、学士王达参与其事,一时名流唱和,传为盛事,并汇编成《竹炉画卷》,以为镇寺之宝。至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节江南才子文征明与友人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惠山。泉亭优游,童子煮茶,兴会所之,化作丹青《惠山茶会图》。画面描绘了文征明同书画好友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羽、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映,抒性达意。《惠山茶会图》是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令人领略到明代文人茶会的艺术情趣,可以看出明代文人崇尚清韵追求意境茶艺风貌。这一珍贵的画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1997年被印成邮票发行。

  文征明的另一幅名画《茶具十咏图》是幅诗文书画相结合的佳作。画面上空山寂寂,丘壑丛林,翠色拂人,晴岚湿润。草堂之上,一位隐士独坐凝视,神态安然,右边侧屋,一童子静心候火煮茶,气氛和谐。反映了明代文人雅士喜好在书斋之外设“侧室”充当茶寮,流行这种“茶寮”式的饮茶方式。画上自题“咏茶事五言古诗十首”,“十咏”为茶坞、茶人、茶笋、茶、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这幅画抒写了画家向往远离闹市、寄情山水的意愿。 (www.daowen.com)

  为了躲避当世权贵的干扰,文征明经常杜门谢客,潜心煮茶吟诗作画,对各门艺术都是精益求精。他有《煎茶》诗,意境拓开,多于联想:嫩汤自候鱼眼生,新茗还夸翠展旗。谷雨江南佳节近,惠山泉下小船归。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酒客不通尘梦醒,卧看春日下松扉。由煎茶想到江南初春美丽的风光和茶园中初展翠绿的茶芽,诗中表现出画家不爱喝酒嗜好饮茶的雅兴,体现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审美情趣。

  文征明与众不同,他饮茶常常是自煎,亲自动手,在另一首茶诗《煮茶》中表达出这种感受:“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特别是对烹茶用水,他尤其认真,常常是派专人到深山中汲取宝云泉,作为烹茶用水。有几次,他发觉挑夫送来的水,与以往有所不同,口感不太佳,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挑夫贪图省力,随便就近舀了一点其他泉水来敷衍他。于是,文征明想了一个办法,他就将一根竹筒,一剖为几片,做成筹码样,预先交宝云泉边的僧人,作为信物,挑夫每次来这里汲取泉水,必须有僧人的竹符随水一起带走,作为凭证。

  从此以后,文征明烹茶之水的品质有了保证,他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经常作诗反映这个“竹符调水”的趣事。如“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燃松翠鬣香”、“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