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勇于变革创新:素质教育学导论

勇于变革创新:素质教育学导论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勇于坚持变革创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助益,提高自己,为人类做出新的特殊贡献,绝非止步于前人认识。素质教育中的学习,必须尽力弥补这一不足。所以,变革创新是素质教育学习的内在要求。总之,观念、设计、拓展、检索、思维和创新等六个方面,是学习者在素质教育中

勇于变革创新:素质教育学导论

第六节 勇于坚持变革创新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助益,提高自己,为人类做出新的特殊贡献,绝非止步于前人认识。所以,变革创新是必需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往往淡忘甚至漠视教育过程对学生变革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常常将学问定义为问人、问书,鼓励学生追问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则较为欠缺。人们往往满足于对前人总结概括的经验进行识记、理解、回答,严重忽视自己去解答前人尚未解答的问题。素质教育中的学习,必须尽力弥补这一不足。

一、变革创新的一般理解

变革创新,是指抛开、超越或扬弃已有认识的局限与束缚,创造开辟新的认识境界——获得新知识。它是素质教育学习的目的,是在系统学习的高级阶段完成的。变革创新的实质,强调学习者应该获得唯他自己才具有的新认识、新见解,构建形成属于他提供的知识、方法或知识体系,真正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就是说,形成和提高素质的学习并不满足于简单的继承,必须包含获得前人未曾获得的东西。这是高素质优秀人才提供的重要学习经验。所以,变革创新是素质教育学习的内在要求。

学习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接受信息,实现由不知到知。

学习的最初形态:是接受前人总结加工好的有序信息,解决前人、他人知,自己不知的问题。

学习的最高形态:是接受无人探索知晓的无序信息,解决自己、他人、甚至整个人类都不知的问题。

人们继承的目的不是为了重复、再现、止步不前,而是更好地发展。所以,变革创新不仅是前面一系列学习的自然结果和更高追求,也是新世纪对学习的必然要求。

实现变革创新,既需要一定的教育支持,但主要的还是靠学习者自己长期刻苦的探索研究。所以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在习得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前进。

二、变革创新学习的意义

就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说,变革创新学习是素质教育学法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开辟新的认识或知识领域是实现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也为社会价值提供新的积累。新世纪是一个处处充满深刻变革的世纪,无论国家、组织或个人,概莫能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离开变革创新学习,社会、个人都将很难有真正的长进。

就个人而言,要想形成提高素质,仅仅满足对已有知识的认识理解是不够的。良好的素质是在接受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变革,重新加工组合,最后达到超越而真正抓住事物本质,获得全面、准确、深刻、独特的判断。至此,外在知识就内化成为主体素质了。所有成功者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者,而是积极的开拓创新者。他们不以接受前人知识为满足,而总是踏着前人开拓的路线继续前行。

别林斯基说:“学生如果把先生当做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胜于蓝。”[35]这就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变革创新的人,才不会重复前人的一切,有望开辟一片全新的天地。

三、变革创新的一般要求

一要敢于质疑批判。古人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任何人学过任何知识,经认真钻研后,如果仍然只是原封不动地接受它,不对它产生半点怀疑或新的认识,完全遵从原意,必然毫无意义。陈献章体会道:“前辈谓学贵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36]在思路上,进行质疑和批判必须摆脱任何个人好恶、偏见,一切为了维护客观真理,不畏权威,不欺无名,不固执己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疑批判的正确性。在方法上,质疑和批判应做到:一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不凭一时兴致或心血来潮,对原有知识横加质疑批判。二是质疑批判,不仅针对前人他人,而且时常要针对自己,实行自我批判,否定自己错误的见解和一切不成熟的东西。三是质疑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它是一种批判接受、理性扬弃,是在吸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合理内核。

二要勇于标新立异。任何批判质疑,都只是为了剔除陈旧、校正偏颇、否定错误,好让知识中科学的成分得以突现。所以,它主要是破,是手段,是为创新所做的必要铺垫。创新才是立、是目的、是学习者的追求。

学习者要想真正实现标新立异,起码需做到四点:一是勇敢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任何科学创新,起先都是个性化产物。虽然它有普遍意义,但不可能由社会共同完成,所以独树一帜在情理之中。如果不敢标新立异、勇为人先,总是规避风险,一切追求稳妥、可靠、合规,缺乏过人的勇气和自信心,那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变革创新。

二是另辟蹊径。要想实现变革创新,必须另辟蹊径。勇于广泛搜索、探寻、考察各种新的突破路线,积极发现所学知识及其相关事物的空白点、欠缺处,以及对其价值、意义进行革面、翻新。在此基础上,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创造性的填充补缺。李政道说:“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这就好像一个人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摸,那里摸一摸。头脑必须清楚,判断力要强,摸得不对,及时离开,摸到苗头,就抓住不放。一旦打开大门,必然是一片光明。”[37]

三是深入钻研。勇敢自信,求的是超然;独辟蹊径,取的是或然;深入钻研,要的是必然。发现空白点、欠缺处,对它进行填充补缺,并非轻而易举;必须靠深入钻研,反复验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变革创新的可靠性,使它符合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爱因斯坦感言:“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是做不出来的,因此,谁也不去做它。可是偏偏有一个人不知道它是做不出的,却一心一意地做啊做啊,终于给他做出来了,也就是说,给他发明出来了。”[38]这里靠的不全是技巧,而是避开了各种干扰,全身心深入不懈的探索研究。

四是要善于融合嫁接。进入信息科学社会,完全靠个人从头开始,变革创新已渐趋稀少,更多的是靠对各种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加工、融合嫁接实现变革创新。因此,所有的学习者都要善于把握这一历史趋势,顺应潮流。善于运用前人与前人的知识融合嫁接进行变革创新,借助前人与今人的知识融合嫁接进行变革创新,借鉴不同专业、学科知识的融合嫁接进行变革创新,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融合嫁接进行变革创新。一定不要轻易用传统的眼光、经验束缚自己手脚。应敢于在传统的不能、不合之间找到可能,寻求结合,实现同同嫁接、同异嫁接、异异嫁接等有效的功能转换,保证变革创新成功。

总之,观念、设计、拓展、检索、思维和创新等六个方面,是学习者在素质教育中系列学法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支撑学生形成素质的学习运行。虽然为了研究方便,人为把它们分开,但它们在实际运行中是梯次递进、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共同发挥作用的复杂系统。只有它们以综合整体的面貌出现,才有可能保证学习者素质的最终形成。

【注释】

[1]转引自《中国青年报》,1981.11.5。

[2]林毓锜:《大学学习学》,第26页,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3]转引自《山西青年》,1981(9)。

[4]转引自《中华英才》,1993(11)。

[5]参见《光明日报》,2001.7.16。

[6]转引自《合肥晚报》,2001.4.16。

[7][美]珍尼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第299页,1998。

[8]转引自《科学生活》,1982(1)。

[9]参见《光明日报》,2000.7.31。(www.daowen.com)

[10]转引自《山西青年》,1981(9)。

[11]参见《光明日报》,1999.7.26。

[12]林毓锜:《大学学习学》,第174页,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13]参见《光明日报》,1999.5.5。

[14]参见《光明日报》,2000.7.31。

[15]参见《光明日报》,2000.7.31。

[16]转引自《贵州日报》,1982.7.2。

[17]转引自《求知名言一千条》,第26页,希望出版社,1985。

[18]转引自《参考消息》,1999.7.8。

[19]转引自《太原日报》,1984.6.30。

[20]参见《光明日报》,2000.7.31。

[21]参见《光明日报》,2000.7.31。

[22]参见《光明日报》,1999.7.21。

[23]《荀子·劝学》。

[24]转引自《中国青年》,1979(9)。

[25]禹青华著:《在清华学做事》,第7页,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6]《论语·为政》。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9页,人民出版社,1979。

[28]转引自《工人日报》,1981.5.2。

[29]转引自《贵州日报》,1982.3.19。

[30]转引自《世界著名科学家演说精粹》,第7页、3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31]《求知名言一千条》,第118页,希望出版社,1985。

[32]转引自《中国青年报》,1981.4.4。

[33]转引自《工人日报》,1981.5.2。

[34]转引自《求知名言一千条》,第94页,希望出版社,1985。

[35]转引自《求知名言一千条》,第120页,希望出版社,1985。

[36]转引自《求知名言一千条》,第86页,希望出版社,1985。

[37]转引自《福建工人》,1986(17)。

[38]转引自《文汇报》,198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