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努力实现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应该贯穿素质学习的始末,是实现知识有效吸收内化的重要条件。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23]无思无虑而得,未之有也。王梓坤说:“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24]
一、科学思维的一般理解
科学思维,是指善于科学用脑深入思考、研究、体味和加工处理获得的知识信息。它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科学思维是知识内化的酶液,是所有素质形成的促进剂。华罗庚教授是靠思考读书法快速成长进步的。在清华园,“他甚至养成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乍听起来不可置信,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心驰神往。他设想这个题目到了自己手上,应该分做几章几节。有的地方他能够触类旁通,也有的不得其解。于是他翻身下床,在灯下把书中疑难之处反复咀嚼。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读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25]
其次,科学思维的结果是:把握实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不为表面变化所干扰、困惑。科学思维,不仅要求学习者按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加工所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要站到作者立场和当时背景下去思考、探求知识创作的本意,作者当时的心境、神情等,才能谙达本意,实现准确而深刻的判断,把握知识的精髓。形成素质必须完成三个过程:获得丰富的知识,形成特出的知识体系;学会科学思维,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将判断积淀升华成为主体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人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用思考把糠和谷子分开,才能吸收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实现科学思维的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一语道破了学与思的真谛。[26]玉不琢不成器,知不思难有得。学而不思,无异于采花不酿蜜。如此学习,不过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毫无价值。对所有提高素质者来讲,要学更要思,而且必须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马克思要求:“最好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27]由此可见,真理不可能轻易发出灿烂的光辉,而须在不断的敲打、碰撞中实现。浅尝辄止,不动心思,就不会准确判断知识的内在价值。
爱因斯坦深切地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28]他还说:仅仅死记那些书本上可以翻到的东西,什么事件啦、人名啦、公式啦等等,根本就不用上大学。我觉得,高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靠的是大脑的思维和智慧,而不是照搬书本。
三、实现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www.daowen.com)
科学思维是人类无数智者长期极力探究的重大问题。钱学森教授更是把它作为一个大的科学门类,与自然和社会科学并列。思维问题的博大精深,难以一两句话说清楚。这里仅谈谈科学思维的一般要求。
一是思维的广延性。即思维面要宽广。在信息科学社会,对任何问题的思考,首先都应力求从宏观上去把握。经验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成果,与他实际选择的思维方法、途径和关注体系成正比。能想出一百条路的人,肯定比想出十条路的人成功机率大得多。学习者对掌握的知识,一般应从知识的历史演变、总体定位、周围关联和社会作用等多方面系统思考。
二是思维的深刻性。深入思考,不浮于表面,不浅尝辄止,是获得真知、取得认识突破的重要方法。高斯说过:“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的。”[29]思维的深刻性,从一定意义讲,必须以思维的专注性为条件。没有思维的专注性,就不可能有思维的深刻性,因而要求思维过程全神贯注、智慧专一。在这方面爱因斯坦堪称楷模,据说,他能持续高度集中精力思考一个问题到很久,甚至忘了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专注是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的专注,不是狭隘孤陋的专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思维的深刻性。
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善于运用形象、抽象,收敛、发散,灵感、顿悟等各种思维形式,保持思维的灵巧、鲜活和综合,切忌呆板、僵化或割裂。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思维、想象展翅高翔,不被任何法则约束、妨碍、限制、羁绊,保持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思维的目的从一定意义讲,是要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求变通、突破,揭示事物或知识的本质。不能灵活思考,难有大的收获。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往往都是在传统认为不能之中萌生的。这里除了灵感之外,最需要的就是思维本身的灵活了。
思维的灵活性包括范围很广,主要有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性、超越性等。辩证、超越,是指思维过程不仅要看到事物或知识的两面性或多面性,更要看到两面或多面之间的复杂交融和对立统一,它们往往是变状的多面体,并非是简单的非此即彼、不全则无。
四是思维的独特性。思维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个性化认识。它是思维丰富性和差异性的一种具体表现。经验表明,人要形成素质,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立准确判断。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他还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30]他强调思维、想象的非雷同性。
学习的人们,一定要有独创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而这些必须有赖于独立思考。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走,是一辈子也学不到真知和搞不出重大发明创造来的。莎士比亚说得更透彻:“摹拟算得了什么?猎犬也会追随它的主人,猴子也会效法它的饲养者,马儿也会听从它的骑士。”[31]一个独立行走的人,若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是不可想象的。
五是思维的持久性。思维虽有灵感(顿悟)、灵活(差异)等特性,但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思维,又必须持之以恒、反复思考。真正的突破往往是主体在对某一类事物长期持续思索的过程中实现的。达尔文强调:“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我忍耐地回想或思考任何悬而不决的问题,甚至连费数年也在所不惜。”[32]爱迪生感慨:“我生平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学会思索,他将一无所获。”[33]牛顿强调:“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的热情地思索罢了。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进乃见光明。”[34]
无数事例证明,谁想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切实形成素质,那他就必须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持续不懈地思索、琢磨。任何思维的懒汉都必然很难形成素质。
六是思维的逻辑性。思维不仅要运用形式、辩证、数理和模糊等逻辑法则,并且所有思维的结果都必须符合事物本身的逻辑联系和客观规律。尽管目前人们习惯把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等主要方式;并认为它们三者,分别是由一维、二维和三维构成的。但我们理解这种思维划分,只是对其过程本身的一种界定。任何思维结果,最终都必须经受事物客观标准的检验。比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产生过程,虽然没有借助人们熟悉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来实现,更没有借助任何实验条件,只是凭借他的丰富想象、鲜活思维来实现的。但他思维的结果,是不是要符合逻辑呢?我们认为是必须的!否则,人们就不可能接受它、认同它。所以,思维的逻辑性和逻辑思维是不等同的。前者包括思维形式和对思维结果的检验标准等两方面,后者只表明思维方式本身。用这样的观点来认识思维的逻辑性,就能洞开一片天地,即任何灵感(顿悟)、独特灵活思维,都可以任其发展,但最终结果必须符合事物的逻辑法则,经得起实践和客观标准的检验,不然,就不可能被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