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内容加工
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加工。经验表明,教育者对所教内容取舍加工得越科学,他传授的知识就越准确,更容易做到全面而有价值。即师业愈精,教法愈佳。教育者对所教内容的加工,主要包括积累、融会、研用和表达等方面。
一、博纳厚积
约翰·亨利在《关于大学的概念》中指出:知识的交流必然是以知识的扩充和启发为条件或手段。[1]给人一碗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22年给上海美专题了“宏约深美”四个字。这四个字是蔡元培研究古今中外许多大学问家的经历后进行的科学概括。其中的“宏”是指知识容量要博大宽宏,结构应兼收并蓄,努力了解各学科及其邻近学科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贯通,以打下坚实的基础。[2]
博纳厚积,是指教育者须在非学科专业领域广博吸纳和在专业学科领域深厚积累,真正建立面宽、纵深、多维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教育者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知识的直接前提和重要基础。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质教育中的教育者不仅如此,而且是“难为劣米、少米之炊”。素质教育教学,是最佳运用高度发达的人脑的智力活动。如果教育者头脑空空,储备知识质量低劣,必定难以创造出良好的教法。这对任何层次、任何类型的教育者来讲都是必然的。“今天,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经常处于变革之中,教师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广泛吸收与教材有关的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使所掌握的知识,超过讲解教科书的要求,用以补充教材内容。这样教师才能高瞻远瞩,开阔眼界,启发思路,使教材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水平”。[3]
博纳厚积,不仅指从教之前的知识储备与积累,而且包括在教育教学实施的同时,对各种新知识、技能的继续吸纳、深厚积累。
新世纪教师早已成为教与学的统一体,而不再是单纯的教师。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好的先生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4]
有人认为教育教学重在技巧、方法。这种观点只对一半。因为,教育教学效果好,固然不能忽视方法、技巧,但绝非如此简单。任何好的教法,都需要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作支撑。素质教育中的教育者,如果不积极以博大的胸怀、宽广的视野,深入内质、兼收并蓄各方面知识,他们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法,都将难收好的效果。这是信息科学时代对教育者的必然要求。当今人类知识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知识增长和淘汰周期大大缩短,作为主要从事知识信息传递的教育者,必须把加速知识更新与做好施教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扩充知识内存,紧跟时代前进步伐。
北京师范大学严士健教授讲得好:“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要办好高等师范的数学学科专业,主要是多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内容,这是不对的。这样会使未来的中学教师只会夸夸其谈一些空洞的教育理论和陈旧的数学知识,缺乏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数学知识、训练和修养,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能力引导学生获得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数学意识、知识和技能,从而贻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5]
一句话,素质教育教法之苗,必须植根于肥沃的知识信息的土壤里,不可能产生于荒凉的沙丘之上。至于知识信息博纳厚积的方法,无需赘述。因为,既已走上教育岗位,应该自有成功的获知方法与经验。
二、融会贯通
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6]教师在吸纳知识、积累经验、编写教材教案和备课试讲等过程中,都应该融会贯通地理解把握知识,构筑主次分明、脉络清晰和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约翰·亨利认为,知识的扩充不仅指被动地接受一些以往不知道的观念,更是指在这些新观念涌入头脑的同时,对其进行积极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才具有创造力。它能将获得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楚、意义鲜明,也能使客观事物转变成为我们的主观认识,用一个通俗的词来形容,就是“消化”,使新接收的知识能够与我们原有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没有这一环节,就不可能完成知识的扩充过程。当新的知识进入大脑,我们必须使它系统化,并将其与别的知识互相对比,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知识有所扩充。被人类公认为真正伟大的一些智者,比如亚里士多德、圣托马斯、牛顿、歌德等,他们都能够把新的和老的、以前的和现在的、远的和近的等不同的知识联系起来看待,他们能够看到这些知识相互之间的影响。没有这种能力,就看不到事物的整体,看不到事物的核心。拥有这种能力,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事物本身,还能看到它们之间相互的本质的联系;知识在他们眼里,就不仅仅是一种学识,更是一种哲理了。[7]如果缺乏融会贯通,那么不管头脑里装进多少知识,思想都难以得到扩展、启发,都不能获得综合性的理解能力,因此,也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脉络贯通,是指对积累掌握的丰富知识要自觉地打通它们之间的脉络联系,真正把握知识体系的精髓,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朱熹主张教学要“穷理”、“笃行”。如果没有脉络贯通,就不可能达到“穷理”和“笃行”。只有实现脉络贯通,才有利于全面、整体而又切中要害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知识传授,进而启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脉络贯通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系统进行融会贯通和整体把握,准确判断其体系结构、精髓要点,正确把握各部分知识在学科、专业中的地位作用。二是打通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知识界限,从更高层次、更新角度把握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总貌和它们的内在关联、区别。三是把握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的有机联系、主要区别。即在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之间构筑有机联系的桥梁,实现理工文、农医管、军法经等知识的融合渗透,实现在具体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全面而最有价值知识的目的。
怎样做到知识的脉络贯通呢?总体来说要因人、因情而宜,没有统一模式;但同时可找出一些原则作参考:第一,教育者必须把自己所教的知识体系搞清楚、弄明白,确切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并弄清各部分知识的地位作用。第二,弄懂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内容的学术渊源、演变发展及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前景。第三,所教学科、专业与其临近周围知识体系的关联及相互影响。第四,所教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关联情况,如以往施教过程的经验教训,受教育对象的接受效果、认知程度这些对新教学对象的潜在影响。只有弄清学科专业知识内涵、外延,学科专业与周围知识体系、社会实际和广大学生之间的各种联系,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所教内容格外清楚、明白,进而自如地创造恰当的教法。
素质教育第一要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实质是要求教育者对传授的知识实现脉络贯通,不然,怎么可能做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呢?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在高等教育阶段,必须给学生充裕的自学研究时间。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精讲,压缩授课时间;同时又必须促使学生学精学好,学出更高成效。这样,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精讲、少讲,以及与保证学生学好之间就会出现矛盾。化解这种矛盾,唯有依靠教育者对储备的丰富知识进行很好的整合加工,实现科学的条理化,真正把不同的知识信息融会贯通起来,才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需要、教学时间可能、教学场景条件等,进行简洁明了的传授。(www.daowen.com)
我国最早在整个城市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是湖南省汨罗市。原先那里的高二学生与其他地方的学生一样暑期不准放假,进行集中补课。该市有一任教育局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大胆打破传统做法,规定各校不准占用学生假期,而由教育局组织教师集中备课。要求每位教师,就自己所教课程准备一堂融会贯通各方面知识的精品课。然后,所有教师之间进行备课成果交流,使每位老师对所教的整个课程内容都达到融会贯通。高三开学,那里的教师都带着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走上讲台,向学生全面传授了更有价值的知识。结果在不用假期补课的情况下,学生高考依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可见,教师对所教知识的融会贯通,完全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中那些教得好的老师,几乎很少按部就班地上课;他们总是根据知识特点、学生状况和授课时间、场所等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合理的教法,并都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打通了知识间的脉络关系,能得心应手地进行知识剪裁、取舍和灵活机动地传授阐述。这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
三、研用有得
得道为师,得法以教,得理传递。
研用有得,是指教育者在施教之前必须在某个学科领域深入研究并获得规律性认识,起码对所教的内容、施教方法有自己的研究心得。研用有得,体现学术水平高;应用有得,表明体会经验深。教育者首先是积极的研究应用者,并在研究应用中获得独特的收获体会。研用有得的实质是在“知、行、研”统一的基础上有个性化的收获。杨福家院士说:“中外高校选拔教师也有很大的差别。中国选拔教师的普遍标准是学术型的,范围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而外国选拔教师的领域则宽了很多,从全世界选拔,并且很多来自政府和企业。前几天我听说赵启正同志要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我感到非常高兴,他做院长能把多年的工作实践带入新闻教育中来。”[8]杨院士强调的正是教师必须对所从教的学科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或工作体会,然后才能教好学生。
在素质教育教法中,研用有得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有自己对知识的潜心研究与独特收获,在对前人总结概括的知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传授知识精髓,形成有利于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施教方法。为此,作为实践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各位教育者必须积极参与各种研究实践,并要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积累鲜活的经验。这样,才能在施教中得心应手,产生好的教法。
经验证明,优秀的教育者都有自己的深入思考、独特探索和收获体会。没有这方面收获,要在素质教育中打动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钱学森教授回忆说,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傅仲孙老师在讲课中说:我讲的道理是纯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但在教室里如此,在中国也如此,全世界也如此,就是到了火星,也还得如此![9]这种见解不会写在书上,只是教育者深入研究获得的结论。由此看来,教师要有好的教法,没有研究不行,有研究而未真正获得自己的独特收获也不行。在教学实践中,教同样课的教师,一个有研究,一个没有研究;一个有透彻研究,独特收获,一个有研究而无所获,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教学效果差异明显,甚至大相径庭。在创造、创新成为社会普遍需求时,教育者对所教内容、方法进行深入透彻研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需的!所以,积极参与科研学术研究,并形成独特收获,是素质教育对每位教师提出的新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素质教育中,所有层次、类型的教育者,研用有得都是必需和可能的。具体研用有得可以别具一格。基础教育研用有得,可以是对受教育对象特点认识的研用有得,对课程、教材内容理解、传授方法的研用有得,可以是对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的研用有得,还可以是对不同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对学生个性特点形成影响的研用有得等。
中等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可以是对专业知识在专业岗位实际应用中的研用有得;可以是专业技能快速形成的研用有得;可以是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的研用有得,也可以是实际专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成长要求、影响的研用有得等。
高等教育,研用有得的范围更是广泛。可以是对某个学科专业知识创造规律认识的研用有得,可以是某学科、专业知识空白点补充完善的研用有得;可以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用有得;可以是社会需要的某方面物质或精神产品研究开发的研用有得;还可以是某方面知识体系创立的研用有得等等。
四、表达准确
表达准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要求语音正确、规范,事实清楚、确凿,推理合乎逻辑,用语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科学地反映所教内容的思想内涵、价值情感;不仅要求表达符合客观情境、学生需求,而且要符合表达者自身特点,发挥他的优势潜能;不仅要求表达方式正确贴切,而且要求表达手法科学、新颖,不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还有表达顺序正确、前后联系紧密,与学生接受能力、兴趣渴望衔接良好。
施教做到表达准确,与教的思想方法要求——教得最好、恰当自然吻合。素质教育授知过程,既要正确反映知识的内在本质,又应便于接受者的理解与把握。教育者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表达,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方法,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思路清楚、恰到好处。传授知识准确、生动、鲜明、优美,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从科学的意义讲,教师教学过程的表达,不是机械表白,不能硬性灌输,更不是应付差事的简单发布。而是通过准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手段、合理的组织形式,在教学双方心灵深处、精神情感之间进行沟通,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形成共鸣。
要做到表达准确,必须充分运用人类长期创造积累的教学方法精华,始终坚持教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人们常说某校、某院有几张“嘴”,其实是对那些善于准确表达教学内容教师的尊称。事实上,听了那些老师的授课,往往使人收获颇丰。这里除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研究透彻之外,很重要的是得益于他们对施教表达艺术的准确把握,能恰到好处地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情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只有授知表达准确,才能更加有效地传授最有价值的知识。
江泽民同志的老师顾毓琇教授,学贯东西,博大精深,上课从来不带课本和讲义,全凭理解记忆授课,他丰富的语言似一江春水滔滔不绝,使原本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极限、导数、积分和运算法则等立即多姿多彩起来。求知欲极强的江泽民被顾教授吸引住了,每次上课他总要提前进课堂,选择靠前的座位,专心致志地听课、做笔记,下课后还不时提问请教。顾教授也对江泽民的学习态度印象深刻。[10]可见,教师授课表达准确,作用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调动他们的学习潜力,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钻研和消化吸收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会因学生乐学而得到鼓舞、感到欣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