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素质教育学导论:核心思想与成果

素质教育学导论:核心思想与成果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素质教育核心思想教育思想或施教思想,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1]素质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解放。素质教育作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对此必须予以正面回应。素质教育的教究竟是为了什么?即素质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有教的情况下能健康成长,而且要在减少或离开教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健康地成长。这是人类教育的最高理想,当然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主张。

素质教育学导论:核心思想与成果

第一节 素质教育核心思想

教育思想或施教思想,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从理论和实践结合来讲,它主要是指施教目的和应达到的效果,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来培养,从而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减少和克服各种不必要的教育浪费或误导现象。

一、素质教育主张

胡锦涛同志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1]

素质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解放。伴随受教育一段便可受用终身的历史的结束,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时代开始了,不论一个人接受多少什么样的教育,获得何种学历、学位,他都必须终身接受教育和努力学习。那么,如何促使受教育者接受一段教育便能持续健康发展呢?这是教育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素质教育作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对此必须予以正面回应。

素质教育的教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认为,从素质形成规律来看:是指通过必要的教,尽快使学生达到用不着教,能自主健康地成长。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长期以保姆式呵护、控制不放,还是尽快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成长。素质教育选择了后者。因为任何人任何一种素质的形成,都必须依靠主体清醒自觉地分辨、吸收各种有益的知识营养,并加上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而不是外在直接传授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有“内部目的”和“外部目的”,他坚决反对在外部设置目的,认为它是“传统教育”的“致命伤”,使教育活动不再是主体(学生)的活动。“这种目的限制人的智力……留给智力做的不过是机械地选择手段而已”。[3]他强调“我们所定的目的必须使活动自由展开”,即教育活动倾听内部目的的召唤。[4]教育就是使对象不断地生长,“之外,没有别的目的”。[5]所以,素质教育不仅要解决如何教好学生,而且一定要探讨如何尽量少教,也能使学生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即素质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有教的情况下能健康成长,而且要在减少或离开教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健康地成长。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能自主健康成长的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否则,他就难以真正实现自主健康成长。素质教育过程教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尽早实现自主健康成长——满足社会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提升自我。以往的教育思想,是想直接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正如父母可以给子女提供优质的食物营养,但不能保证子女身体健康一样;教育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但不能保证人人品德高尚。所以,素质教育思想与以往教育思想的最大区别是:对学生的培养,不再强调由教育一方独自完成,而主张发挥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必要的教,激发学生个性潜能释放,积极主动探索研究,学会自我更新完善,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事实上,激活每位学生个性潜能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二、教是促进自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自主健康成长,是指学生自己善于主动从自然、社会中汲取各种有益的知识营养,丰富自己的智慧能量,不断增强自身的吸收力、消化力、判断力、免疫力,从而成为能自觉把握社会健康发展需要、人生正确前进方向,并藉此走向广阔天地、不断探索前进的人。具体来讲,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善于寻觅——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科学汲取——以最佳的方式从前人、他人摸索的经验、创造的知识中,主动汲取对自己有益的精髓营养;坚定行动——能自觉克服困难险阻,排除各种障碍干扰,勇敢坚定地探索前进;健康成长——使自己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优势潜能得以激活,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真正达到有益于社会和强化自己的和谐统一。

然而,教是促进自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发展,都不是从原始状态开始的,他必然或多或少接受前人经验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影响时间越来越长,影响空间越来越广,影响层次越来越深。这里的教是特指相对固定的教育者(如老师、师傅、家长等)长期、持续、专门对某些人的施教,与个体独立获取经验、知识和技能,或社会环境的一般影响是相对立的。

首先,教育是自主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不接受教育的人,即使先天遗传再好、个人志向再高,也不能成为高素质者。宋代胡瑗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6]随着人类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的自然生存有了更可靠的物质保障。但面对信息科学时代,丰富复杂的知识无孔不入,每个人内在潜能发展、个性特长突现,尤其实现个体自主健康成长必须借助必要的教育培养,接受外部提供的正确思想和有益影响。完全撇开前人经验,单靠个人从头摸索前进,是不能成为现代人的。所以,必要的教是今天每个人顺利成长的客观需要。把人培养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离不开教育。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法国的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7]

其次,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地成长,不是从任何角度限制学生、阻碍前进,而是提供必要的教益帮助,使之更顺利地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达到发展完善自己,推动社会健康前进。其最高追求,是促使学生在复杂多变、鱼龙混杂、荆棘丛生的现实社会环境里更好地成长,不仅益于社会,而且利于自己。这是人类教育的最高理想,当然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主张。教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不需要教,能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实现独立探索研究,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推动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和谐前进。如果教育使学生长期受制于教育而不能自拔,他就难以顺利成长,也无力成为高素质者。这就像读书一样,不读书固然不能成才;但如果读了书尽信书,完全变成书的奴隶,也不会成才。

这类旁证材料不胜枚举。叶圣陶先生强调: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通过先生必要的教,使“学生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8]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创造和形成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让年轻一代茁壮成长。[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下同)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学校……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10]

一般来讲,教总在一定意义上启发、引导、激励和规范受教育者。但这只是一层含义。与此同时,这种启发、引导、激励和规范,是为促进学生即使离开了教也能够自主健康成长服务的。一旦把后者撇到一边,仅按教育者主观愿望去教,那么,这种教就会失去真正意义和科学价值。所以,素质教育不需要那种漠视受教育者自主健康成长的教法。全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在21世纪,学习比教育更重要。”[11]每个人越来越不再是单纯教育的对象,而成为教育的主体。教育不再是单纯地塑造学生,而要引导、鼓励、促进学生自主健康成长。

再次,每个人潜质里都有主动成长的特性。即使终身教育时代到来了,教也并非每个人成长发展始终必需的。爱因斯坦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人,使学生尽快实现自己独立远行。那种长期将学生困在教育轨道上,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教育失败的表现。2001年美国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邀请了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行政总裁、世界第四富艾里森参加典礼。艾里森当着耶鲁大学校长、教授、毕业生和全体来宾的面,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话。他说:“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都自以为是成功者,其实你们全都是loser(失败者),因为你们以在有过像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的大学念书为荣,但比尔·盖茨却并不以在哈佛读书为荣。”“众多最优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鲁为荣,而且常常坚决地舍弃那种荣耀。世界第一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鲁大学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在财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开外,他与比尔·盖茨是同学,为什么就差一些呢?因为他是读了一年研究生后才恋恋不舍地退学的……”

艾里森接着“安慰”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耶鲁毕业生说:“不过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难过,你们还是很有希望的,你们的希望就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习,终于赢得为我们这些人(退学者、未读大学者、被开除者)打工的机会。”[12]全面地看,艾里森的话不免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如果一个人十分清醒地知道他追求的目标在哪里和怎样实现它,他又何必亦步亦趋地跟着学校教育被动地前进呢?

郭沫若先生早就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13]那种被动依赖、不教不会、不教不学的局面,是素质教育必须摒弃的。因为这种状况与素质形成是背道而驰的。同时,教育要使学生全知全能或无所不能,是不明智、不足取,也是不可能的。任何教育一旦全面控制影响学生,它必然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学校教育要使学生无所不能,其结果很可能导致他们一无所能。那些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始终缺乏独立思考、个人创见和主动探索精神,只是一味被动听命的学生,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优秀人才。

三、自主健康成长的基本状态

从教到用不着教,实现学生自主健康地成长,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跨越。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凭空想象,要用事实说话。这个事实就是受教育者达到的自主健康成长状态。

(一)自主健康成长的起码条件

自主健康成长的基本状态,是个体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基本明确自身前进、发展的方向,并清醒自觉地为自己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努力。教育要完成的正是这项任务。自主健康成长的具体状态,应是四个“比较清醒地知道”:

1﹒比较清醒地知道社会现实及未来发展需要什么样人才,社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标准是什么。个人如何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与之搞好协调。这是每个人实现自主健康成长的前提。因为人的健康成长不可能凌驾于社会之上。如: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5000多年悠久文化传统,百余年屈辱历史,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科技经济尚欠发达,但正以科学发展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并逐步融入世界大家庭的国度。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清醒地知道国家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自己,成为有完整、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可以说,自主健康成长就是《决定》提出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开拓者和优秀接班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在我国现实社会的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

2﹒比较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才具——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优势潜能所在,自己最适合发展的正确方向、方面是什么。也就是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哪些方面的现实和发展需要,能做什么。休谟说过:“一个人不论赋有什么样的才具,他如果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才具,并且不形成适合于自己才具的计划,那种才具对他便完全无用。”[14]现代社会的需要丰富多彩,一个人不可能适应社会的所有需要;只能从自己的具体条件和个性潜能出发,才能把主客观更好地统一起来,既适应社会某方面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又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势潜能。一个人对自己的个性潜能看不清,就必然无法实现自主健康成长和持续坚定前进。

3﹒比较清醒地知道与自己要去的方向、目标,存在的距离有多远,需要通过哪些标志性站点。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问题,自己应以怎样的姿态、方法,从先人或环境那里获得有益的经验和必要借鉴,在行进过程中需要不断做好哪些准备;如何恰当处理优势潜能与一般潜能的关系,如主、次方向,各种目标之间的关系等。

4﹒比较清醒地知道在自己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研究、解决和克服它,如何适时、因情、因地制宜地调整自己的努力,甚至改变目标方向,才是最佳选择和有效方法。当困难一时无法解决,应怎样坚持下去,直至实现追求。任何素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决定了素质主体必须与困难同行。余秋雨谈读书时说过:“摆脱困惑,做一个自觉、明白的读书人。”在浩瀚的书海里游弋,青年朋友一定会感到困惑,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寻找,再学会放弃,那么我们大概就能成为一个自觉明白的读书人。[15]对一个受教育的学生而言,就是要清醒合理地进行方向目标的修正、调整,并有效摆脱困难实现自己的追求。

从教育实践来看,所有发展不顺的学生,其根本或首要原因就是由于自己不清醒造成的。所以,达到比较清醒的认识是实现自主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自主健康成长出现的时段(www.daowen.com)

总体上实现自主健康地成长是个过程,而且因人而异。但从现实分析,对于接受常规学校教育的人来讲,多数会出现在本科生高年级的优秀者中和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在日趋复杂的现实社会环境中,用不着教、能自主健康成长的学生,较难在时间上普遍大幅度提前(个别例外)。因为,受教育者无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对实际知识的掌握,都要达到较为丰富完善的程度。否则,不会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社会生活积淀。同时,不经过较长期的学习锻炼、较广泛的实践体验、多方面的比较验证、相当刻苦的求索研究过程,是不可能真正把握社会发展及其变化需要的,也不易真正发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选准值得人生长期追求的目标、方向,清醒地执著前行。

提出这一假设,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现实问题,即那些只接受中等以下学历教育的学生,似乎很难达到不需要教也能自主健康成长这个层面。对只接受过中等以下学历教育者,情况比较复杂,结果差异很大。如果他们中小学毕业后,确实认真参加了多种社会实际工作,通过深入实践,多方面比较验证,确实明白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然后科学选择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甚至专业培训班)培训,补上自己的专业所缺。这时,他们虽然只受过中等学历教育,但往往从此也可以达到不需要教而能自主健康成长的境界。反之,如果他们没有认真、广泛、深入地参加社会实践,仍较盲目地就读于中等专业学校——没有针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进行补缺培养,即使他们获得中等以上学历,也很难实现用不着教而能自主健康地成长。还有一部分人员,虽然学历文凭不高,但他们从事的是某项专业技能工作,恰好与其个性潜能吻合。因此,工作非常得心应手,并能结合工作刻苦学习,长期对生产技艺追求不止,他们完全可以在该专业技能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形成很高的素质,从此也能实现不需要教,自主健康地成长(台湾著名“魔发师”高明等就属于这类情况)。

所以,从总体讲,学历高低并不是决定能否实现自主健康成长的唯一因素。重要的是看主体是否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探索实践,在一个宽广的视野下和科学的层面上,切实找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势潜能,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刻苦锻炼,并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如果做到了这些,不论他属于什么学历层次,都有可能实现不需要教而自主健康地成长。

四、自主健康成长对教的要求

从教到用不着教,实现自主健康地成长,不是简单地排斥、否定教,而是需要教。不过它对教的要求提高了,起码包括以下几点:

(一)教到必要

素质教育对教的基本要求是:教到必要,但一定要教得最好,绝非盲目、无度用“药”。就是说,素质教育过程对受教育者的“教”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应该是教到必不可少,不是不教,更不是教得越多、越细、越全、越深或越少、越粗、越偏、越浅越好;即应该教到满足学生自主健康成长的需要。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将人脑开发喻为“绿色环境建设”。他指出:对于我们生存的绿色环境,不开发不行,否则就是荒草遍野;但是错误开发也不行,会导致环境破坏、生态失衡、不能持续发展,甚至导致人类的自取灭亡。而对于一个人的培养,主要是对大脑的开发。不开发不行,否则就是野蛮人,愚昧无知;但如果错误开发,不仅使人没有人性,甚至连野兽都不如。这肯定不行。[16]杨院士听说有的学校一年365天只放3天假:大年三十、初一、初二。他痛惜地说:这样的教育,让人越念越呆,越念越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人性、灵性的优秀人才,不会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地成长。用合理开发和绿色标准来审视,我国原有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时间、精力浪费太严重,造就、输出的人才太平庸。罗素指出:“在规定的功课完成之后,应当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自己选择发展的机会。“因此,规定的功课不可太多”。[17]从美国教育的经验看,让学生接受已知的东西,只需到必要程度;而鼓励他们自己探索未知,应该是越多越好。我国大学在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中,普遍在缩短教育计划内的表定课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基础教育也在积极推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其要求也是只应教到必要。只有这样才不会错用功夫。教到必要,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从时间到内容,都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教得有益

育人与种树一样,应该顺从自然成长规律,给予有益生长的水土营养和环境,而不是干扰、妨碍、限制其自由生长。就是说,“教”始终都应是一种助益行动,而不是替代或制约行为。即通过教,促使学生从中受益。教得有益应该做到:引入正道成长的人生历程,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避免误入歧途邪路。所谓“正道成长的人生历程”,是指不论给学生提供多少教育,首先应把他们引入正确的发展道路,使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增强他们的进取心、自信心,有益开阔他们的视野,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居里夫人培养学生,始终坚持不在教得很多,而要教得更好,尽力为学生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

人的素质形成、智慧发展与其生理发育,往往遵循同样的规律。人的生理发育需要各种物质营养。这些营养摄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靠生命主体从各种粗糙的食物中主动吸取,这是人们健康成长的根本依靠。二是必要时环境供给比较现成的特殊优质营养。如婴儿哺乳、病号输液或食用滋补品等。特殊营养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专为加速婴儿成长和病员康复提供的,只能发挥助益作用。在生命特殊期里,没有这种特殊优质营养,会影响和制约人的健康生长或迅速康复,甚至会导致生命过早死亡。但如果从此使人们只能依靠特殊优质营养,那么,这种优质营养对获得者的作用就会走向反面——无益而有害,使之远离健康成长。

人的素质形成与这个道理一样。人们要形成良好的素质,既需要大量普通的知识营养,这主要由主体根据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主动从现实社会环境里获取。同样,有时也需要环境提供特殊的知识营养,比如学校教育传授的知识等。没有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特殊优质营养,显然对素质形成和智慧发展是不利的。但这种营养提供时间如果过长、分量过多、加工过细,就必会抑制主体从社会环境中主动吸取知识营养能力的增强,其结果会给学生素质形成与智慧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教育与美国等西方教育在这方面差别很大。我国教育为学生提供的知识营养不仅丰富,而且质量很高;但促进学生自觉主动汲取知识营养反而相对较弱。美国等西方教育正好与我们的做法相反。他们的学生从教育中直接接受的知识营养相对有限,但学生自己主动从社会环境里获得的各种知识营养却相当丰富,所以他们的学生多能主动发展。而我们的学生多表现为被动成长——教育灌输的过分营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健康成长。素质教育应该吸取西方教育过程有益的经验。

(三)“教”要促进终身健康成长

这就要求教不应局限或满足于任何短期行为,比如围绕考试过关、升学文凭等。教主要应为学生长远幸福和终身受用服务,尽力让学生获得离开教育后仍能忘不了的东西。这种“教”不是简单的给予,而需要创造优良的环境。这种环境要促进学生自学、爱学、乐学和善学。这种环境要鼓励学生开阔视野、胸怀,增强责任意识,形成真知灼见。钱学森教授回忆,20世纪2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我就是在那里度过了六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18]当时那所学校并不看重考试过程和结果,学校教学内容也非常深刻和现代化,讲课老师视野很宽,讲解非常透彻准确,学生重在理解而不在记忆。

促进学生终身健康成长的东西很多,学校提供的主要是促使学生学会科学学习与主动探索,而不是分数、学历、学位等。山西通宝育杰学校校长詹文龄介绍的事例值得人们深思。她说:她早年教过的一个学生,“在国内,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后来又到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深造,在那里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早已事业有成。但是他对我说,他初到美国时按照在国内时养成的习惯,等着导师给自己分配课题,这使导师深感奇怪,当他不得不自己确定选题时,还着实费了几番周折。他说他到美国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并没有真正学会学习,经过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在我的学生中,他算得上是个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了,他尚且如此,其他学生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的努力和奋斗,却换得了这样一个结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些年来,我们确有不少学生几经‘死记硬背’的磨炼,泅渡过‘题海战术’的汪洋,终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但他们已经失去自身原来所具有的许多宝贵的东西——事情就是这样的荒谬:孩子们迈进大学的门槛,凭借的是分数,而让他们失去了那么多不应失去的东西,也是这个该死的分数!这分数真是教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分数’这个问题呢?”[19]教得学生都能考试得高分,未必真正有益于他们自主健康成长。

五、实践自主健康成长的教育

促进学生自主健康成长,始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追求和根本出发点之一。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依靠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起码应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最大限度地增强受教育者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这是一个人素质形成提高的源泉。成功的教育旨在促使受教育者奋斗动力旺盛,探索激情高涨,不盲目相信任何观点,其意识或潜意识里不甘于落后,始终充满求索必胜的信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部分明确指出: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之真正能勇往直前。

一个人的高素质形成,进取心和自信心是前提条件和动力源泉。失去它,不仅一切无从谈起,就是已经走上正道、甚至抓住关键,也会因进取心、自信心不足而放弃的。进入新世纪,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重要的任务是必须主动承担起培养和增强所有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的重任。

第二,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现实眼界。成功教育应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视野不断拓展,绝不局限于专业、课程、课本和学校等方寸之间,而是更关注、自然、社会和思维问题,瞄向更高、更远的人生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获取、更新,学会在广阔的理论、实践天地里自由翱翔。

视野宽、胸怀大,才能不断开拓创新。这是人们形成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条件。但在确立未来事业目标时,既不能视野局限,也不能好高骛远。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宽广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下,找到自己最现实的奋斗目标。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领域?它能否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我愿意为之全力以赴吗?对前途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无所畏惧吗?对此,比尔·盖茨曾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他说:“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20]

第三,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高度清醒和增强探索激情。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挑战与挫折面前,时刻保持高度清醒和探索激情,对自己所应、所能前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始终不肯放弃,竭尽全力获得正确的判断结论,并适时理性地进行调整,以便迎接挑战、战胜挫折,平衡心理,实现追求。

高度清醒和探索激情,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杨振宁说过,自己一生工作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游戏。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刚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时,本打算做实验物理。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较差。实验室的同事们开玩笑说:“哪里出现爆炸,那里就有杨振宁。”后来他转向理论物理研究,终有建树。

进取自信、视野宽广和清醒激情,是辩证统一的。进取心、自信心是基础,缺少它就不会有开扩的视野和宽广的眼界,也很难保持清醒与激情。视野宽广是条件,没有开扩的视野和宽广的眼界,整天鼠目寸光,对什么都漠不关心,便不会有进取自信和探索激情。清醒激情是保证,只有进取自信而无激情清醒,进取和自信很难持久;光有视野宽广而无激情清醒,则容易产生好高骛远、盲目追求,甚至趋于低级趣味。三者同时具备才是教育走向成功的重要体现。

实践自主健康成长的教育,教育者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引导,使之尽快对自身特点、社会发展和人生目标高度清醒。教育者应用真诚的肯定、支持、鼓励和欣赏增强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创造开放、宽松、自由和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适时以尝试引导、正反经验介绍、人生比较分析等促使学生高度清醒、充满激情,只有真正做到“三个最”,教育才能真正使学生实现不需要教,达到自主健康成长的目标。

素质教育思想既否定了为教而教,又否定了为学而教。因为,为教而教,必然忽视受教育者应有的主体地位。为学而教,容易降低教的教育功能、作用,很难发挥教对学生应有的积极影响。素质教育思想主张:为学习者尽快达到用不着教,能自主健康成长那样一种状态而教。只有这样,才能既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又发挥教的积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