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源远流长。如果把最初的直接经验传授(教育源头)视为与当今高度发达的教育同类的话,那么教育史与人类史几乎同步。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人类世代为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努力,创造产生了各种教育方式。每种教育方式都曾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出过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但直至今日,真正接近教育本质的唯有目前在探讨的素质教育这种方式。
一、素质教育,是教育史上最深刻的变革
在人类教育史上,重要的或者说飞跃式变革已有数次。但唯有素质教育这次变革为“最”。
人类由最初的直接经验介绍,到借助图形、文字、符号等概括的知识实现间接经验传授,特别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学校教育出现并成为独立行业。这是首次变革——把教育从完全的自然形态,提升为独立的社会形态。这次变革使教育从直接的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完全转化成为一种专项事业,即把教育从直接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分化为独立个体,并列于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由原先主要依靠动作加口语(言传身教)传授直接经验,转化为依靠图文符号,并辅以动作传授间接经验——知识教育。这是人类教育发展的第一次飞跃。总体属于古代和中古时期教育。
学校教育由少数贵族专门享受到转向普通民众,是教育的第二次飞跃。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少数贵族特权阶层服务并受其垄断。教会教育、僧侣教育、宮廷教育等是其主要形式。当学校教育转向普通大众,它使受教育面不断扩大,教育效益推而广之,打破了少数统治阶级、阶层专门享受学校教育的传统格局,教育逐渐成为社会普通人也能享受的一种公益性事业(尽管该阶段开始时,平民和统治阶级在享受教育层次上,仍有明显差异),但学校教育毕竟开始走近普通人。同时,学校教育功能逐步增强,整个教育层次、内容不断丰富,教育目的不仅为阶级统治服务,也为平民适应生产需要服务。这次变革时间跨度较长,各国表现也极为复杂,但总体来讲是从封建社会中期开始,到资本主义等近代工业生产体系基本确立时逐步完成。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陆续施行“义务教育”,使这一阶段得以确立。总体属于近代教育。
由近代教育进入现代教育,是教育的第三次飞跃。从全球的角度看,它是在19世纪8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六七十年间,伴随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按照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需要调整与改革了本国教育制度实现的。现代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大发展,迫切要求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与新型的劳动力,这是形成现代各资本主义国家教育体制的基本要求。[2]这次教育变革使现代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主要表现:一是义务教育年限逐步延长,教育普及程度提高,教育不再只是年轻一代的事。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加强,生产技术成为普通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紧密,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各种能力培养。三是加强高级尖端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层次不断攀升,专业面迅速扩大。四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走向现代化,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五是教育形式丰富多彩,函授学校、广播学校、电视学校、社区学校、各种职业教育和计算机网络教育等教育形式迅速崛起。六是发展师范教育,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育横向学术交流等等。[3]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相继展开了大规模的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使目前探讨的素质教育步入顶点,这是一种更加关注未来的教育,它预示着人类教育将实现第四次最深刻的变革。之所以说这次变革为“最”,是因为前三次变革基本是针对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外显问题展开的。而素质教育的推行,首先是从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和整个教育体系内部结构调整开始的,它的根本着眼点不仅是教育外在形式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走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效益普遍提高之路。它与前三次教育变革具有重大的质差。
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由最初关注学生对直接经验继承、积累,对间接经验接受、掌握,到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强化,上升到追求每个个体共有素质和特有素质的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既不是前三次教育变革的简单延续,也不是对它们的直接否定,而是在自觉汲取和综合运用前三个教育阶段的有益精华(融经验教育、知识教育和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于一身)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创造性活动实现教育的全新追求。这是人类教育史上一次最重大深刻的变革和最重要的阶段跨越。四个阶段共同反映了人类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
陶行知先生当初修改自己的名字,表明那时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必须让他们直接参加生产生活等实际行动(做到知行统一)。这对当时人才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素质形成的角度看,他的认识只适应了工业时代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需要,符合人类教育第三阶段的要求,仅此仍然不能保证素质的形成。素质形成不仅需要主体掌握特出的知识体系、形成多方面能力,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智慧潜能,在情有独钟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研究。只有上述各个方面整体融合,受教育者才有可能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并将这种判断积淀升华为主体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这是更为复杂的过程,也是以往所有教育者都不曾清醒认识的部分。因此,素质教育过程必须既向学生传授经验、知识和技能,又让他们直接积累经验、知识和能力,还要引导、鼓励和保障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深入系统地探索研究。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特有素质。人的素质一旦形成,既能实现主体人格的和谐完善,又能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显然,教育实现这一重要跨越必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将把人类教育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清醒认识并最早迎接这一阶段到来的不是别人,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素质教育研究一旦取得根本突破,不仅能解决我国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可靠有力的保证,而且是促进我国教育摆脱长期跟进,走向世界教育前沿的良好切入点,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之一。可见,素质教育主要不是关注教育规模扩张、形式改变;也不像有些专家、学者论述的那样:素质教育仅仅是消除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应试”弊端,克服高等教育人文知识薄弱、人才培养专业设置面过窄等不足。这些仅仅是它在传统教育干硬外壳上掀开的小小裂纹和缝隙,裂纹与缝隙下面暴露的是无底深渊,反应试只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最初接火点。它的终极关注是推动教育科学局面早日形成,使整个教育内质全面提升。(www.daowen.com)
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一旦彻底清醒,素质教育就将全面登上人类教育舞台,必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创造一系列新的教育理论,产生一批新的教育专家。所以说,素质教育将是人类教育领域一场最深刻的变革。当然,素质教育理论不是对传统教育学的简单否定或继承,而是在充分汲取其精髓、营养的基础上,实施独立创新,使教育学理论的核心部分继续深化与不断前进,并为教育学理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二、素质教育将引发诸多根本变化
深入研究素质教育不难发现,它引发的不是某些教育环节的改变,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看:
第一,教育关注发生根本改变。原有的教育(经验教育、知识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都是从过去经验、技能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素质教育虽不完全否定这些,但并不满足于此。它的根本关注是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其适应社会和人生今后难测的发展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即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培养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人才,而且更加重视培养能自我发展完善,并能推动社会健康前进的人才。人类进入信息科学时代,人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信息纷繁复杂、急剧膨胀,任何一个新的信息,都有可能把人们引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使之走上全新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社会正在发生急剧、频繁乃至根本变化,教育培养的人,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原有经验、知识的掌握、理解,对已有能力的获得上,是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教育从研究之日起,就着眼按照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和人的个性潜能完善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调整,使教育输出的人才,具有多方面和谐的精神品质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自身和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教育主体发生根本转变。过去长期争论的教育主体问题,最后普遍倾向于教育者这一方面,认为学生终究是受教育方面,两者泾渭分明。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确立教育的运作与重心。素质教育并不简单否定上述观点,但它认为在经验、知识和技能传授过程和教育环境创造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但在实践体验、探索研究和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过程中,以及将判断积淀升华成为主体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主体。即再高明的教育者都只是促进学生素质形成的外部条件,绝对不能代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它主张最大限度地挖掘、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激活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使他们自觉清醒地进入学习、探索和研究之中,从而实现自主健康成长,不断形成和提高和谐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再简单相信教育者是绝对主体,更强调学生学习、成才过程自己的科学设计、不懈努力更重要。它的工作重心总体是在学生方面,在学生个性特点、优势潜能和主动探索、研究精神的激活、发挥上。教师的责任是找到、找准学生的个性潜能、素质教育功能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促进和保障学生获得成功。
素质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能全程培养,只是培养的方式、方向不同罢了。其主体性、因材性和拓展性特点所要解决的正是这类问题。换言之,素质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高含金量的知识“矿石”,以及加工这些“矿石”的方法。而且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明白自己的个性特点、优势潜能和根本努力方向所在,以便他们能独立从事开创性工作——自主探索、研究,在某个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实现素质的形成。
第三,教育体系发生根本转变。素质教育,不再信仰任何个人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它主张最大限度地综合运用人类集体创造的文明成果和教育教学长期积累形成的符合教育自身运动规律的经验,以及学校、社会、家庭乃至国际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体系,推动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即无论什么教育系统,如一所学校或某位教育者个人,即便取得再成功的教育经验也不能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金科玉律,不能沿着这样的单行道前进。就是说,素质教育必须跳出任何个人经验的圈子,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才有望获得成功,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目的。素质教育的综合性、基础性、和谐性等特点就是这方面的反映。素质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探讨各种教育力量、资源和手段的有机整合、协调运转,教学双方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齐心协力提高教育质量效益,努力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优秀人才,培养更具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的优质“产品”。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正以高度自觉、兼收并蓄的方式,全面跨越人类教育已经走过的历史阶段,汲取其中的精华、营养,努力开创全新的教育局面,促进教育回归其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