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素质教育目标追求的特点
素质教育既不是满足对经验、知识的传授、掌握,也不是急功近利地获得某项、某些专业能力,而是为学生共有和特有素质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追求目标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
一、基础性
基础性,是指学校素质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都是为学生构筑更加坚实的德智体美劳等共有素质基础,引导、促进他们实现自我完善和步入高素质优秀人才成长之道,为其和谐地融入社会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打造平台。各级各类学校在具体素质教育实施中都要转变那种为学生考试准备、升学准备和就业准备施行教育的急功近利做法,而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构筑根基、创造条件,为其顺利地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并推动社会健康前进奠基。
素质教育基础性特点具体表现有三点:
首先,在教育任务上,更加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提高,筑牢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促进他们成为具有较高水准的社会合格成员。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面、学科面,夯实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多方面技能,摒弃单一课堂理论知识传授,注重增加实践能力和各种研究锻炼机会;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和能力,为提高综合素质做好充分准备,使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环境。
再次,在教育措施上,一是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等良好的行为引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和具体专业培养,而更要注重学习方法和探索研究思路的引导,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思想方法。二是要激活每一位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新世纪社会职业早已难以数计,且变化急剧。在此情况下,人们不可能样样都行。每个人要在社会长期稳定立身,必须把他自己身上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优势潜能等充分调动发挥出来。忽略了这一点,任何人都只能被淹没在茫茫的社会人海中。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帮助学生寻找那种相对强烈的个性特点、志趣爱好和优势潜能,并加以培养、引导、激励,使之真正成为只有他赖以生存发展、立身做人的重要根基和独特优势。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不论社会环境怎样发展变化,每个学生或迟或早都有成为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可能。以往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则很少顾及于此。很多学生直至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往往还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进入到社会现实环境常是不知所措、难以适应。这种状况在素质教育中必须彻底扭转。当然,要找到找准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优势潜能,并非易事。因为,每个人的潜能不仅是潜在的、多方面的,而且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应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来对待——如何探寻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势潜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学生个性特点和优势潜能的普遍性、客观性,而且要相信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找到它。这样,实施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即在措施上找到促进学生素质形成提高的有效路径。
二、和谐性
和谐性,是指素质教育运行体系要整体和谐,受教育学生形成的素质要相对和谐,培养的人要与社会、自然自觉和谐。素质教育运行体系的和谐主要是指教育教学体系的各方面、类型、层次、环节和各种资源、手段要整体配合、协调运转、科学衔接,确实形成培育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合力机制。受教育对象素质相对和谐,在素质教育概念中已有阐述,这里不赘述。培养的人要与社会、自然自觉和谐主要指经过素质教育培养的人,不仅自身全面发展、健康完善,而且与社会、自然亦能和谐相处,不论社会、自然如何发展变化,他都能自如地与之适应、保持协调。
具体来讲,素质教育体系的整体和谐,应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避免教育过程各自为政,促使各种教育整体协调。首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素质教育决定”精神,认真调整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结构,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国际教育真正相互协调、配合;使各层次、类型学校教育打破条块分隔、门户壁垒,形成互相贯通、融合的局面,使整个教育全面和谐发展。其次,加强教育、科研、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使人才培养、评价、管理、使用紧密结合,努力开创素质教育整体推进和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的局面。当前特别需要加强教育科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我国原有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教育体系及其运转不够科学;第二,我国整个教育与国际一流教育存在的各种差距,关键的一点是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从教育者的角度讲,教师中科学大家少。从教育内容角度讲,各种科研活动未自觉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当然内容,导致学生对科研前沿最有价值的知识知之较少。从教育思想方法的角度讲,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单一、固定、呆板。从教育目标角度讲,过分看重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及考试结果,忽略了对他们探索、研究等创造才能的培养提高……所以,加强教育科研和各种科学研究,是促进我国整个教育和谐发展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再次,在保持我国原有教育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我国整个教育上台阶,实现更加和谐的发展。
二是改变简单淘汰否定,鼓励保障多元发展。以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常用简单淘汰、否定来限制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有时把学生简单区分为可以教育、不能教育,可以升学、不能升学,可以发展、不能发展等完全相反的类型;而且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学好,不论具体学生擅长不擅长、喜欢不喜欢,必须如此,不容许学生在其中主动挑选。这种做法本身不仅不科学,而且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过程,应坚决摒弃这种做法,积极鼓励和保障学生多元、多目标、多方向、多层次发展,在确保学生对各门基础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鼓励和保障他们各得其所、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是减少处罚,实施真诚激励。原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习惯于惩罚,而不是真诚激发。这在学生年龄较小时还能生效,但也极易带来负效应。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自主意识增强,特别是进入初、高中阶段之后,过多惩罚不仅容易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和谐,而且经常使师生之间出现尴尬甚至对立局面。素质教育过程必须减少惩罚,善用真诚的激励。学生一旦出现不良行为,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制止,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调整思路,重新审视面临的问题,用新的思维分析处理问题,促进学生实现和谐发展。以此奠定他们进入社会与他人、组织和自然等进行和谐相处的基础。
三、拓展性(www.daowen.com)
拓展性,是指素质教育的最终结果,不是让学生获得“任何固定的资产”,或把学生培养塑造成为某种固定类型的人。而是通过教育助益功能的充分释放,使学生在共有素质形成提高的基础上,在其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优势潜能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善于明辨和正确选择社会需要而又适合自己情况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实现既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又促进自己和谐完善。这一特点实质是素质教育基础性特点与和谐性特点的深化、延展。尽力使学生摆脱、超越各种现实环境条件的局限,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和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以利他们顺利走向成功与辉煌。这些是拓展性特点的本质所在。
素质教育拓展性特点,首先不满足于用前人的智慧结晶对学生实施灌注,使之屈从于原有的规范、程序等。因为这些即便再有价值,也容易制约具体学生的充分自由发展和独立个性突现。素质教育是尽力启迪学生心智,激发优势潜能,促进他们学会独立判断、自我觉醒,实现自主健康成长和信心十足地向着社会需要的方向不断探索前进。
其次,要求教育体系和教育过程尽力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不仅全面传授最有价值的知识,而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反对以任何单一模式、思想禁锢驯化学生。经过素质教育综合培养过程,学生应十分明了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势潜能所在,不再是满腹经纶、纸上谈兵,空对前程、好高骛远;而是清醒地找到自己的优势潜能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善于借助相关的环境条件,向着个人与社会最高目标前进。使所有学生不做师教书说、先哲定论的奴隶,勇敢地在前人未及、自己发现的重大问题上探索研究,寻找到正确的前进道路,最终成为高素质优秀人才。
再次,要求学生理性超越自我,跨越一切不利的环境条件局限,甚至挑战、超越权威,自觉勇敢地向着更高、更远的奋斗目标探索前进;敢于并善于创造新的社会典范、标准,摒弃和避免一切委曲求全。归结为一点,经过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除了形成共有素质外,每个人都要找到并走出一条只属于他自己贡献于社会的独特成功的道路。
总之,素质教育是我国也是人类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它的特点可能很多,但基本特点主要是以上方面。人们只要真正抓住这些特点,就能自觉理性地推动它顺利前进,使之逐步走向辉煌,并在我国教育乃至整个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
【注释】
[1][英]]伯特兰·罗素《教育论》,第188页,东方出版社,199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47页,人民出版社,1979。
[3]《教育学》,第1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教育学》,第13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转引自《参考消息》,2003﹒2﹒3。
[6]杨福家,在上海欧美同学会首次论坛上的演讲,2004年9月10日。
[7]《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人民教育》,1996(9)。
[8]参见张文焕主编《科学方法与军队管理》,蓝天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