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劳动技能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性

劳动技能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劳动技能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依托。劳动不仅是人类一切物质财富获得和精神产品创造的基本途径,而且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源泉。这是素质教育必须承担的任务。素质教育的全程性特征,为完成这一任务提供了可能。技术水平偏低,技术素质不高,带来的是一系列不良反应。

劳动技能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性

第五节 劳动技能素质

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依托。劳动不仅是人类一切物质财富获得和精神产品创造的基本途径,而且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源泉。在变化万千的信息科学社会,虽然为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人人具有必要的劳动技能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一、独立生活技能

独立生活技能,是指具备单独运用相应的技术实现自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活动能力。这里的关键不在于相应的技术多少高超独特,也不在于生存与发展的目标如何高远诱人,而是要求学生走出对各种外人、外力的简单依赖、依靠,能在现实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自立于世、独立生活、持续生存与发展。

(一)独立生活技能地位

独立生活技能,是每个人独立生存、自立于世的必要条件。几乎所有成年的高等动物,都有独立生活能力。人类进化不该减退这种功能。所以,无论受教育者选修什么课程、专业、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码的独立生活技能掌握都是必需的。否则,他就只有借助于别人的呵护存活。这显然是素质教育所不需要的。人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在任何高科技试验过程中,独立生活技能掌握都是绝不可少的。例如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虽然食物供应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他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独立生活技能。这种要求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比普通人提高了。我国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的工作者,必须经过严格的独立生活技能培养,保证在那种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自主生存与发展。这是完成科学考察任务的基本要求之一。还有我国公派或自费到国外留学的人员,不仅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极大地培养锻炼了他们独立生活能力。这是他们后来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顺利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独立生活技能,是学生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甚至是内化知识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独立生活技能状况

我国教育培养的学生独立生活技能状况,虽然很难一概而论,但有相当一部分并不乐观。持续的高考压力、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普遍的独生子女现象,又加剧了这种不容乐观的局面。不少家境较好的学生,虽然早已步入了成年人行列,但其基本的独立生活技能,低得实在可怜。今年有报道指出:有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了感冒,其同学帮助她买来了治感冒药。她却说:在家里,她吃的所有药物都是由她妈妈亲自准备的。所以同学买来的药她根本不敢食用。只得打电话,让她妈妈乘飞机赶到学校解决此类问题。类似现象绝非首见报端。

曾有在我国上海长大的三位以色列后裔小学生,回到以色列的开始阶段,放学之后全都围坐在他们的妈妈跟前,束手等待其母亲暂时放弃自己的生意来给他们做饭。这一现象被以色列的一位中年妇女看到了,她就大发雷霆。首先把三位10岁~14岁的小学生训斥了一番:你们都这么大了,难道能这样死死地、心安理得地等待你们妈妈做饭吃吗?接着又把话头转向做饭的母亲: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你的儿子都已超过你的身高了,你怎么能不让他们帮你一把,做饭或做生意呢?从此以后,三位孩子改变了。他们不仅上学,而且学习用各种方式帮助妈妈扩大生意销售和完成家务劳动,很快三位学生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挣钱养活自己。尽管东西方习惯与传统有所不同,但成年学生具备独立生活技能的要求,应该都是必需的。

(三)独立生活技能培养

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绝不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坐享其成的寄生虫。这是素质教育必须承担的任务。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制度。中小学要认真组织和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学校实行产学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高等学校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以及社会服务活动,适时组织志愿者支工、支农、支医、支教。社会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家庭应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提供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各种生活技能锻炼机会,家长不要一味代替应该由学生自己承担的各种劳动与生活料理。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技能。这方面应汲取德、美、日等国教育的经验。彻底扭转64%的中学生不做任何家务的局面,[48]使学生具备什物整理、购物烹饪、理财浆洗、救生防护等技能,了解生老病死、辨析世故常识。通过各种形式培养锻炼学生具备独立生活技能,为其顺利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二、入门职业素质

社会职业万万千,职业生涯各不同。每个人一生从事哪种、哪些职业,很难确定,也不可一概而论。但每个人进入社会之前,经过某种职业或专业培养,则是必需的。素质教育的全程性特征,为完成这一任务提供了可能。

所谓入门职业或专业,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期间,都要经历一种专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以此作为走上社会具体职业岗位的一条路径。新世纪人类社会正走向高度文明,社会对“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攀升,并出现两者融合趋势——既要供应优质产品,又要提供优质服务。所以,社会对每个职业岗位的要求都不再局限于简单技能,而要求人们具备基本稳定的职业品质。

(一)职业素质现状不乐观

社会所有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社会所有的组织体制与运行机制包括向社会输送的各类人才,都是一定职业岗位劳动的结晶。所以,人们的职业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产品的质量水平乃至社会发展状态。我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即由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生产经营,向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这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10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国民职业素质有很大改善与提高,但离顺利实现转型和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仍有距离。有人总结距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技术水平偏低、技术素质不高。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状况。技术水平偏低,技术素质不高,带来的是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一,劳动生产率低。国家科委关于亚洲25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很低,是造成工业效能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印度都差得很多”。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更为明显——我国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发达国家的2%~4%;机械工业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十二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钢铁工业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十二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电子工业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十八分之一、日本的十三分之一。[49]其二,产品质量差。其三,设备利用率低。其四,事故多。其五,能耗高,污染重。这种状况近年正在改变,但离社会科学发展要求仍差距较远。

二是敬业精神不够。具体表面在职业意识淡漠,职业责任不强,职业转换能力弱等。

1﹒职业意识淡漠。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觉得,无任何职业准备就能上岗工作。其实这是一种历史无奈,与现代职业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由于很多人没有经历严格的职业培训,职业意识淡漠就很难避免。向职业岗位输送非职业人员,不仅会影响劳动者的职业适应性和高质量完成职业任务,而且极易造成职业水平下降,最终导致社会财富损失、劳动生产率低下。这种状况近年虽有好转,但远未根治。

2﹒职业责任不强。不仅物质生产部门存在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现象,而且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生产部门亦有以劣充优、格调低下的产品问世;不仅各级管理者、执法者、宣传者,乃至科技工作者中存在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唯利是图、执法犯法行为,甚至身居天使职位、工作连着性命的医疗部门,也有唯利弃责的现象发生。类似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但职业责任抛到脑后是重要原因之一。前些年云南昆禄公路“豆腐渣工程”、辽宁沈四高速公路青洋河大桥塌陷、重庆綦江人行桥坍塌,屡禁不止的严重矿难事件的发生,令人既震惊又愤怒。上述事件重复出现,与相关人员职业责任不强有很大关系。

3﹒职业转换能力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加入WTO,国有企业普遍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下岗人员增多,分流难度加大,再就业面临困难。这里首先存在就业需求问题。但同时下岗人员职业素质偏低,自我职业转换力较弱也是原因之一。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先生原本都是学医的,希望通过行医来医治中华民族“东亚病夫”的躯体。然而后来他们感到,中华民族体弱多病的根源首先不是缺医少药,而是社会制度腐朽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于是他们毅然放弃原来职业,改为从事政治文学历史研究,来医治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果然在吹响革命的号角、传播着科学思想、唤醒广大民众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职业转换的成功,既因志向、抱负使然,更靠综合素质高和职业转换力强的有效支撑。

(二)提高职业素质方法

首先,完善教育体系,使每位学生都能经历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到专业或职业教育等完整的发展过程。这里的关键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所有没有考入大学经受专业培养的学生,都能接受高等职业、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或社会职业技能班培训,掌握一种入门职业技能,力争形成职业素质。

其次,改革社会用工制度。每个职业岗位只接受经过职业(专业)培训的人才,从而引导社会所有青年都积极投身职业培训。各个职业岗位都要从严规范职业行为,明确职业责任、义务,严肃职业纪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促使从业人员增强职业意识,弘扬敬业精神,明确职业榜样,提高职业素质。同时,社会充分褒扬优秀的职业工作者。

再次,学生要努力提高职业素质。第一,学生在接受普通教育和日常生活过程中,要确实把握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优势职业潜能,选择和接受相关职业培训,不断丰富职业知识。多汲取职业知识,丰富职业素材,拓展职业视野,广泛了解职业要求,自觉增强职业意识。第二,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在充分获取职业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投身职业锻炼,反复比较、冷静思考,深刻内化职业知识,全面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第三,提高职业精神。结合职业体验和潜心研究、修炼,把掌握的职业知识,积淀升华成为自己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三、竞争合作素质

竞争合作素质,是指人们在显、潜意识的支配下,通过正确处理各种竞争与合作问题逐步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这种素质,虽然以前较少提及,但它是新世纪社会的普遍需要。

(一)竞争合作素质地位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既是充满激烈竞争,又需要全面合作的社会。人类发展已进入一个全面整合阶段:竞争合作并存。只会竞争不能合作,难以很好地生存发展;反之亦然。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与清华大学部分学生座谈时指出:“要学会与人合作相处。”[50]

21世纪,人类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依然突出。因此,竞争是必然的,合作是必需的。没有竞争就不能激发与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前进;没有合作则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新世纪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一旦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所以,竞争是人人面对的一种社会现实。坐享其成、无所作为,不能积极参与并赢得竞争的懒汉已很难生存。同时,一切竞争都需要在广泛交流协调、全面深化合作中进行。那种唯我独尊,一切奉行排他性的掠夺、奴役性竞争,容易招来众怒、抵抗,从而制约其顺利发展。因此,不注意或不善于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真诚合作的竞争很难一路畅行。现代文明国家要强盛固然要靠打拼,但打拼勿欺人,欺人生祸根,祸根断前程。这是一种自然趋势。

(二)竞争合作素质培养

一是树立正确的竞争合作观念。竞争与合作是新世纪人人必须面对和随时都会发生的。四平八稳、与世无争或完全独立、孤军奋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竞争是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合作是健康发展的方向保证,是竞争获胜的理性调节。没有合作很难形成有序竞争,也会给健康发展带来破坏性。同时,合作并非是竞争的消极制约,它往往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西方学者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合作获奖比例持续上升:1901~1925年,占全部获奖的41%;1926~1950年增加到65%;1951~1972年,升为79%。1961年美国为期10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有42万人参加,涉及2万家公司,120所大学。[51]可见,合作在一定情况下是竞争成功的必要条件,新世纪没有良好的合作,很难取得大的成功。因此,竞争与合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是奠定竞争前提和合作基础。新世纪,社会的个体或组织都应致力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具备满足社会某种特殊需求的优势才能。这是参与竞争的前提,又是实现合作的基础。人类高度文明,靠的是不同个体或组织广泛参与并各显其能。那些没有任何特色的组织或个人,既难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也难以实现有价值的与人合作。现代人不仅要有主见,善于独立思考,而且要乐于听取他人意见,善于同他人协作,乃至得到社会认同与支持。这是人们顺利成长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三是不断提高竞争合作素质。首先,善于充分交流与交往。与人交流和交往是竞争合作的前提条件。“善于”包括善于运用现代方法手段交流交往,善于利用现代组织形式交流交往,善于从交流交往中把握、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充分”主要强调交流交往的纵、横面要宽,不是单向或支离破碎的。当年美国宇航局里不同专业的人都在一个饭厅用餐,人们边吃边聊,各种信息交流非常充分。在那里工作的日本专家系川英夫之所以能想出卫星返回时可以不要逆喷射,既省燃料,又使结构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信息充分交流中得到了启示。

其次,竞争合作要有宽容的公正心。竞争应瞄准强者,合作勿欺负弱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他人和自然各方都赢。所以,竞争是推动前进、加速发展的一种手段,并非排除异己、取而代之的伎俩。合作应该和谐,不求全责备、不苛责于人。诗人歌德说过:希望别人具有同自己相同的个性,这是愚蠢的,也等于关闭了交往的大门。因此,与人相处,应取公正、灵活的态度,对不同个性的人可用不同的竞争合作方法,但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合作。应始终承认“人无完人”,即便科学大家、著名领袖也不例外。总之,合作的前提是彼此宽容,合作的基础是各有所长,合作的目标是取长补短。

再次,坚持真诚合作与理性竞争。合作是为了聚力积智、优势互补,而真诚则是重要条件。掺入算计、失去诚信,很难建立有效的合作。伴随人类共同利益联系越发紧密,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各种高新科技手段广泛运用,使人们的言行愈趋透明,此时真诚合作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微软中国研究院首任院长李开复博士,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谈了七个方面,其首要问题就是“坚持诚信、正直的原则”,其次是认识自己生活在群体中,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他认为诚信、正直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而团队合作精神,则是一个青年人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52]

【注释】

[1]《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第7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文汇报》,1999.6.16。

[3]《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光明日报》,2006﹒8﹒31。

[4]《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第2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第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第71页,作家出版社,1997。

[7]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第90页,作家出版社,1997。

[8]参见《光明日报》,2001﹒1﹒23。(www.daowen.com)

[9]参见《光明日报》,1999﹒5﹒8。

[10]参见《光明日报》,1998﹒12﹒28。

[11]参见《光明日报》,1998﹒12﹒28。

[12]参见《光明日报》,2001﹒1﹒23。

[13]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第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4]参见《光明日报》,2000﹒2﹒1。

[15]《世界著名科学家演讲精粹》,第7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16]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第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7]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第131、13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8]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第1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9]《参考消息》,2006﹒10﹒5。

[20]《科技日报》,2005﹒7﹒25。

[21]《人民日报》,2006﹒12﹒20。

[22]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第138—139页,作家出版社,1997。

[23]《新安晚报》,1999﹒9﹒1。

[24]《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1)40。

[25]《合肥晚报》,2000﹒11﹒18。

[26]郭蓝燕、刘万永、原春琳:《我国首次公布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27]张顺亮:《“无书可读”之忧》,《解放军报》,2005﹒11﹒11。

[28]www.blogcn.com/User3/zifeng88/blog/21623448.html。

[29]《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第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0]参见《恋爱婚姻家庭》,1996(6)6。

[31]田永清:《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第146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

[32]参见《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3)7。

[33]参见《光明日报》,1999﹒8﹒12。

[34]冯生尧:《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第48~49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5]金彤:《新医学》与《中医现代化》。

[36]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第204页,作家出版社,1997。

[37]王东:《让人忧虑的数字》,《光明日报》,2006﹒9﹒20第5版。

[38]续梅:《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中国教育报》,2006﹒11﹒8。

[39]参见《光明日报》,2000﹒4﹒24。

[40]《合肥晚报》,2003﹒1﹒9。

[41]田永清:《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第156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

[42]田永清:《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第148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

[4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44]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第21页,作家出版社,1997。

[45]《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第1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6]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第101页,作家出版社,1997。

[47]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第66页,作家出版社,1997。

[48]续梅:《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中国教育报》,2006﹒11﹒8。

[49]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第211~216页,作家出版社,1997。

[50]参见《光明日报》,2001﹒1﹒23。

[51]《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第1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2]参见《光明日报》,2000﹒7﹒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