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素质教育中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素质教育中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个阶段均以人的自身发展和存在状况为依据。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及人自身发展轨迹的。素质教育的责任就是清醒理性地促进人们顺利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总之,素质教育的到来绝非偶然、臆造和盲目的探索尝试,无论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它都是一种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素质教育中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节 人自身发展的必然

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思维、认识的前进(不可能是体态、体力的飞跃),思维、认识的前进有赖于教育的有效开展。所以从社会历史看,人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因。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发展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时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23]马克思这里明确地把人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为三种社会形态,或称“三个阶段”。其最高阶段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建立在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成。三个阶段均以人的自身发展和存在状况为依据。

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下,人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24]这就决定了人们只能在狭小的“如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等等”共同体内相互依赖。因此,个体的发展“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那种规定性”。[25]人的交往范围和视野的宽度等,都因这种“人的依赖关系”限制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这种状况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主要是进行知识传授,使受教育者通过接受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

随着人们生产能力的增强和相应的经济水平提高,形成了较大范围的物质交换。人们的社会交往逐渐突破了狭窄范围和孤立地点的局限,人们的需求多样化,个人能力及其体系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一切人身纽带至少都表现为人的关系)……后一场合则在发达的形态上表现为物的限制即个人受不以他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限制”。[26]因此,这一阶段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人的各种能力以及能力的体系,特别是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适应社会复杂的关系和多样化的需求。

如今,人类发展早已摆脱了纯粹的“人的依赖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物的依赖性”,进入了“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形成阶段。[27]即人类已进入了每个个体素质的形成提高成为可能的时代。当今社会的健康发展既要依赖经验、知识和能力的不断丰富,更要依靠人的素质的极大提高。人,特别是今天的人的健康发展更需要其素质的形成提高。这不仅因为素质比经验、知识和能力层次更高,而且因为具备素质的人,经验、知识和能力必在其中,且这种人积累新经验、获得新知识、锻炼形成新能力的优势十分明显,是那些仅有经验、知识、能力而未形成素质的人根本无法比拟的(这由素质的整体性和循环性特点决定,第一章有关部分已述)。此时,人类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形成创造条件。显然,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追求所在。无疑,马克思提出的“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论断,只会在信息科学时代出现。因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只有“知识信息”的生产具备了这种特性,即知识生产既代表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又成为他们共同的社会财富。其他任何物质生产都不具备这种特性。马克思还指出:“要使这种(自由)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28]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形成,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体现。显然,良好的素质是以丰富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人类的教育发展过程,最初只是经验介绍,继之注重知识传授,之后又加上能力培养,现在正进入培养提高和谐素质的阶段。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及人自身发展轨迹的。

马克思强调的实质,是指人自身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人对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二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三是既超越了人的依赖关系,又脱离了物的依赖性,进入全面能力和自由个性形成阶段。素质教育的责任就是清醒理性地促进人们顺利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只有进入这个阶段,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即每个人形成的共有素质要尽可能全面,每个人形成的特有素质要充分体现自由个性,两者同时具备且不断提高。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所在。具体区分到教育过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表现为合格加特长,在中高等专业教育阶段应该表现为共有素质全面和谐形成,特有素质个性化非常明显且不断提高。

总之,素质教育的到来绝非偶然、臆造和盲目的探索尝试,无论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它都是一种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和结果。钱学森教授早就预言:“我们能总结出一套指导教育工作的基础理论,从而大大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培养出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一代新人,由他们来担当世界范围‘知识战’、‘智力战’的主力部队吗?我认为一定可以做到。”[29]所谓“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一代新人”,其实就是高素质人才。现在可以相信,我们已开始找到了这种理论——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不仅可以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弊端,而且会有效地缩小我国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业已存在的各种差距,并能推动人类教育事业向着更高层次、阶段迈进,为每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人民出版社,1972。

[2]卢嘉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第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陈祖福:《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6)6~7。

[4]曲钦岳、龚放:《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第178~17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1页,人民出版社,1993。

[6]姚启和:转变教育思想与深化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1997(3)25。

[7]转引自《外国教育史》,第1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8]《外国教育史》,第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9]《外国教育史》,第1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0]《外国教育史》,第1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1]《外国教育史》,第1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www.daowen.com)

[12]《外国教育史》,第9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3]《外国教育史》,第1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4]《比较教育学》,第58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5]《比较教育学》,第58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6]《比较教育学》,第58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7]《比较教育学》,第58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8]《比较教育学》,第58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9]《比较教育学》,第58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0]《比较教育学》,第58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1]《比较教育学》,第58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2]《比较教育学》,第587~58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79。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10页,人民出版社,1979。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10页,人民出版社,1979。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10页,人民出版社,1979。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79。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79。

[29]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第4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