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社会发展的必然---素质教育学导论

社会发展的必然---素质教育学导论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对此,我国及时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节约型社会”和“和谐小康社会”等重要战略。没有发达的教育支撑,科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兴国”自然无法实现。

社会发展的必然---素质教育学导论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必然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只有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它才能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信息科学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特征,要求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正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的理性选择。

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强烈呼唤

原中科院院士卢嘉锡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作用范围之广、产生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2]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前进的最强大推动力,并持续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前进方向。进入新世纪后,这种特征尤为明显。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一切环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只有掌握科学技术的人们,才能真正具有社会发言权。这从客观上强烈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掌握各门科学技术、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自然需要素质教育来完成。舍此无路。

二、知识信息呈指数增长的必然要求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直接动因,是信息的快速增长和知识的不断创新。统计表明,“人类知识的积累成指数型增加”。[3]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传统教育简单有限的课堂知识传递显然已远远不够。现代教育必须一方面尽力向学生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这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更要努力教会学生深入挖掘、有效鉴别知识信息的方法途径,培养其主动获取、灵活运用知识信息的科学思维,尤其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努力创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崇高的精神品质。伴随知识“量”的剧增和“质”的更新,社会由机电化向信息化转变的速度日益加快,“在推动当代社会进步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中,信息流的作用日益重要”。[4]信息流不仅具有自身的重要作用,而且已演化为调控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重要手段。在知识信息快速增长的浪潮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优势,培养善于主动选择、自由驾驭和不断创造新知识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自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

三、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选择(www.daowen.com)

邓小平同志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5]进入新世纪,虽然两个问题作为世界基调没有改变,但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愈益明显。一方面,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区域集团之间在和平发展的前提下增强了相互合作与协调;另一方面,在经济、科技、军事、人才以及综合国力等方面竞相发展、隐显竞争日趋激烈。对此,我国及时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节约型社会”和“和谐小康社会”等重要战略。在这一系列战略中,“兴国”是目标,“科教”是手段,高素质人才是一切战略实现的深厚基础。就科学与教育两者关系而言,教育无疑是其基础和根本。没有发达的教育支撑,科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兴国”自然无法实现。当然,教育也必须依靠和全面走向科学,即只有运用科学的思想内容、方法手段和直接的科研过程培养教育学生,才能真正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之具备广博的知识、较强的科研探索能力、较高的精神品质,从而有效推动国家的科学发展与快速进步。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且必须刻不容缓地实施它,以便尽快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努力,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和平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

自从人类智力提高达到世界“主宰”地位以来,人们就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和一定的主观愿望出发,不断扩大对自然的征服、掠夺,甚至破坏。当人类的智慧得到巨大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开始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时,自然便开始向人类发出日益频繁而严重的警告:气候变暖、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资源枯竭……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上指出,当前和未来人类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一是经济方面的,二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强调了当今世界面临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生态问题,如大气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核污染水污染、耕地减少、森林被毁、人口膨胀等。会议以“学会关心”为主题,认为教育的使命是教育青年一代“学会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以及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6]这就要求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冷静审视和重新确立自己的“主宰”地位,摆正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尤其与整个自然的关系,努力改变人类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长期的紧张、对立状态,使相互之间变得相融和谐。这实质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需要人们不仅看清当代的眼前发展与利益,还要看到明天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与利益;不但要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要关注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问题。

五、社会改革开放和相互融合的必要举措

当今时代,改革开放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它已成为各国、各民族以及各个区域集团寻求发展的基本思路。改革的实质,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重新设计。开放的目的是对国内、族内和区域内劣迹的摒弃剔除,是对他国、他族、他域先进技术、优秀文化的博纳广汲。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相互交融,促使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集团的优势互补。这就必然形成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高雅与低俗、优秀与平庸、主体与枝节等各种文化的相互交织、融合、撞击。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受教育者必须学会挑选精的、接纳新的、吸收好的,剔除错误、低级、庸俗腐朽的,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显然,要让受教育者有效汲取各种优秀文化的精髓,充分利用整个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促使其掌握的知识不仅深厚,而且广博;不仅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实践经验丰富;不仅善于学习知识,而且善于选择、判断知识的内在价值;不仅能有效接受知识,而且能顺利内化知识。换言之,教育就是要培养善于汲取多元文化和成功经验,能与整个人类和谐相处,理性促进世界文明及与各方面共同前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结合我国情况,素质教育尤其迫在眉睫。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7]因此,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合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的人,同时更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能为社会发展做正确的事,以推动社会健康前进。“预期变化”是使受教育者由遗传形成的自然人转化成为健全完善的社会人。恰恰在这个重要关节上,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或倒置——往往重“成才”轻“成人”。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确选拔和培养了一些“人才”,但它的严重弊端也显而易见。大量被中考高考淘汰的青少年,不得不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提前进入复杂的现实社会,如再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其人生健康发展往往受到限制,以致一部分青少年因此走上了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在高等教育阶段,重视“成才”,忽视或轻视“成人”的现象同样存在。高校的教育计划对多出、快出为社会做具体事的“才”安排紧密、周到,而对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安排时有疏漏,以致一些高学历者德、才不和谐,在对外开放的初期乐于姓“外”不愿姓“中”,自私自利,甚至有些人拜倒在外国人脚下,丧失国格人格;随后出现了“多元”发展,甚至作业、考试都进行商业运作。就社会而言,人们的共有素质仍然偏低,进入新世纪若干年了,“中央文明办”不得不针对出境外旅游这个较高层次人群普遍存在的问题,专门制定文明行为公约与指南,以促进人们与各国文明规范、各种美好景观相适应、协调,避免因不文明举止长期受到世界舆论的质疑、抨击。要根本改变这种种状态,唯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学生做事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提高其成人、做人的精神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