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促进知识内化,素质教育导论

促进知识内化,素质教育导论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促使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深刻内化,自然成为素质教育活动的关键。人们知道素质教育不仅包含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而且是社会系统工程。素质教育作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必须充分重视影响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方面,深入挖掘学校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综合功能,促使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深刻内化。

促进知识内化,素质教育导论

第三节 促使知识深刻内化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知识内化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因此,促使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深刻内化,自然成为素质教育活动的关键。要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必须有相应的促进知识深刻内化的环境,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以使受教育学生在这种环境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探索研究,顺利实现对掌握知识的深刻内化。

一、促使知识深刻内化的环境条件

正如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胃肠道环境一样,知识的深刻内化也须有相应的外部环境。这正体现素质教育不仅重视“教”的作用,而且更加重视“育”的环境。人们知道素质教育不仅包含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而且是社会系统工程。影响素质形成的两大环境因素,首先是自然和社会大环境,同时包括学校、家庭等具体的小环境。学校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环境,它的重要责任是在所有师生中弘扬社会希望之光,开启社会科学之风,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这个意义讲,学校环境的优劣,往往影响乃至决定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最初内化效果。因此,学校不仅承担向学生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知识的重任,而且必须努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一)教育者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传、授、解”并非单一的课堂讲授。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教师的一言一行所表现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重大而深远的。乌申斯基说过:教师高尚人格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励制度都代替不了的。[5]教师整个言行就是学生的活教材。这个“活课本”的重要性胜过学校提供的所有理论书籍爱因斯坦认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具有鲜明的辨析力……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6]正因如此,才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成为更有价值理论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求他们尽可能成为所传授理论的第一实践人,特别是在所教授的学生面前。换言之,素质教育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力争把书本理论与自己的实际言行很好地统一起来,既做经师,更做人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化。如果学生从教师言行表现获得的直接经验,不能验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和真理性,学生就有可能怀疑教师传授的整个间接经验。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严重的矛盾冲突,进而影响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有效内化。某些较早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高校,由于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者行为和社会现实环境对学生内化知识影响的极端重要性,以为向学生传授的人文理论知识数量逐步丰富,质量品位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正相关提升,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切实提高所有教育者的素质,他们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刻自觉做传授知识的良好实践者,坚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杜绝与所传授知识相悖的言行出现。这是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刻内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条件。

(二)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校风,包括教风、学风、考风、科研风气和整个学校领导工作作风等。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众多,作用时间漫长,并非简单靠教师有限的言传身教就能彻底完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需要充分挖掘和积极发挥学校的综合育人功能。学校除了直接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它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师生关系、精神面貌、历史传统、学术氛围等校园文化环境等,都是促进学生深刻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作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必须充分重视影响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方面,深入挖掘学校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综合功能,促使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深刻内化。事实上,只有学校目标远大、追求一流、鼓励创新,教师崇尚卓越、团结协作、思想深刻,校园科学昌明、管理有度、风正气清,才能真正有益于促进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深刻内化。

(三)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学校为学生接受、掌握、消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而社会则为学生实践知识、探索研究和运用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是学生最终实现对知识深刻内化的重要环境。不可否认,一个学生在他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母等家庭成员和相应时段朝夕相处并不断培养他的老师。但这并不排除还有更大范围的社会成员的言行表现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要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必须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首先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应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化。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是作为整体的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如根据社会现实需求变化,进行教育计划和课程内容改革调整,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鼓励师生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调查研究,请社会工作者、专家学者和各类成功人士到学校作社会现实情况报告、演讲,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等,使学生在与社会实际广泛接触中增加现实经验和人生体验,验证并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找到感兴趣的重要问题和人生寄托,引导、促进他们深入持续地进行某一方面系统的探索研究,以期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二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如在教学过程和计划传授的知识内容中,开设社会现实知识窗口,充实新鲜的教学内容。那种除了理论还是理论,与任何社会现实不沾边的教育,很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最新发展变化,敏锐地捕捉社会领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信息,加以科学取舍、提炼和编辑加工,将它与教材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这些内容可能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它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索热情、调节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会大大提高。他们必须在原先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参加各种实践、科研,进行各种新鲜知识的厚积博纳,甚至不单是知识的积累,更多还带有思想观念、方法态度、获知手段和多方面才能的全面更新。

上述三点,显然不是促进学生深刻内化知识的全部,但它是促进学生深刻内化知识的现实条件,有益于促进他们深刻内化知识的习惯养成,所以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努力抓好。

(四)组织鼓励科学探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学生直接参与丰富的科学探索研究,是他们主动接触自然、深入认识社会和全面了解前人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达到深刻内化知识、形成素质的重要条件。所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要积极创造环境条件,组织、勉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引导、支持他们针对各种问题直接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研究,通过科研训练和科学探索研究本身,促进学生达到深刻内化知识的目的。这是人们深刻内化知识的根本途径。(www.daowen.com)

首先,基础教育学校应该通过组织科普活动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索之中。科普活动可分三步:一是小学三四年级,开设综合科学课,介绍科学起源、历程和对人类的贡献影响,科研基本方法与过程,主要科学成就、人物、科学与社会与人等。二是小学五六年级,每位学生完成一项科研任务。课题未必是前沿的,老问题新探索、综合研究也可以。学生须经历确定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等完整的过程。三是初中、高中阶段,每位学生针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现实问题进行探索研究,确立问题、拟制方案、提出假设、试验分析、解决或提出解决思路、方法,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发现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受严格的科研训练。

其次,初、高中及以上各个教育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造发明与科技创新竞赛。通过任务部署、必要保障、典型引路、竞赛激励、表彰宣传等各种方法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和创新发明能力,又使其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真正把知识学深学活,尝试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通过各种实际的探索研究,达到深刻内化知识。

再次,勉励所有学校毕业生始终自觉投身科学探索研究。胡适先生曾在台湾成功大学毕业生典礼上赠送学生“铸材成器之方”,即步入社会应自备的“三味”药方: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7]不论人们走上任何具体岗位、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带着若干自己感兴趣的疑难问题踏入社会,时刻思考、钻研,坚定自信地探求解答,一旦问题破解,不仅能深刻内化知识,取得人生长进,而且可能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为素质形成奠定最可靠的基础。

二、促使知识深刻内化的保障措施

(一)架设师生全面沟通桥梁,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师生交流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课堂,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具有广泛灵活性的。因为,在对同一知识、信息的探索理解上,由于师生生活阅历、关注角度、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用心程度等差异,各自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很不相同的。所以学校应该引导构建师生多方位沟通的桥梁,为他们广泛深入地进行知识交流创造条件,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两个人交换两个苹果,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两个思想,每人都可得到两个思想。这就是信息共享特点。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建立师生信息共享平台,为他们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深入便捷的信息交流、沟通服务。这个平台可以是学术沙龙、校园网络、师生协作组等,也可以是师生共宿制,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共宿制等。199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创“大学内大学”,允许大一、大二学生与几位老师一起住宿、上课、吃饭,这样一周七天他们能随时就任何问题展开相互讨论。上海大学在钱伟长校长的领导下,近些年实行不同专业学生共宿制,目的在于增加各专业学生之间广泛深入的知识交流与信息沟通,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速不同专业学生对相邻知识的更全面理解,以促进其深刻内化。

(二)开辟校内外实践基地,创造知识深刻内化条件

内化知识,特别对知识的深刻内化,不能完全依靠校内环境条件,应为学生提供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之在考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解放军派往英国皇家国际研究学院学习的孟凡俊指出:“英国皇家国际研究学院课程设置的一大特点是穿插安排有很多参观考察访问活动,以开阔学员视野,印证和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几乎每隔一两周就有外出参观活动。短期项目如参观英国陆海空军、欧洲客车公司飞机制造厂、BBC总部、英国议会、伦敦警察派出所、银行和金融交易所壳牌公司、BT公司等等。时间较长的项目有,走出国门到世界热点地区参观。我先后访问过北爱尔兰、法国、葡萄牙、马其顿、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土耳其和马耳他等国家和地区。校方认为,现代领导人需要广博的背景知识,如果缺乏这种知识,就会直接影响其在风云变幻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决策的质量,这是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是成熟的现代领导人必备的素质。身临其境的所见所闻和实地体验是现代领导人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间接手段不可替代的途径。”[8]我军国防大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组织学员参加各种考察、参观活动,促进学员广泛接触了解各方面实际,以验证、分析所学理论,从更大范围、更深层面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刻内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实践考察等广泛比较印证,大量的事实、事理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真谛,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刻内化。单靠闭门造车式学习、思考和研究,是难以深刻内化知识形成素质的。

(三)运用实验实习教学,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训练,搭建知识深刻内化舞台

在知识深刻内化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始终是影响该进程的关键之一,也是制约对知识深刻内化程度的重要因素。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一系列过程。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鼓励和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批判精神和综合深入分析问题的习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验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

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对素质形成过程与规律认识的清醒,各级各类学校都须建立实验实习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实习设施,为学生科学探索研究活动提供平台。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锻炼。让他们在实验和科研过程中总结概括前人的研究成果,考察前人的科学思维过程,穷尽对某个问题的各种观点,从而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是他们实现对知识深刻内化的关键条件。因为,科学思维就相当于食物内化过程体内不断分泌和加入的各种“酶”。一个不会科学思维的人,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更不会形成良好的素质。

各级各类学校建立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尽可能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并追求“两个关键”和“一个核心”:以有机联合实验为关键,以全面开放实验室为关键;以加强学员独立探索和主动发现、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逐步完善实验教学的硬件、软件条件,努力满足学生各种实验和探索研究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教学体系成为学生验证知识、探索研究和深刻内化知识的良好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